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思政课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帮助大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以来反侵略、求民主历史征程以及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现实诉求的重要途径,是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素养的平台。高校思政课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把家国情怀融入到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有助于大学生牢固树立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有助于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精神,有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良好条件。基于此,本文章对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家国情怀培育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家国情怀;培育
引言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厚植家国情怀,培育精神家园,引导人们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可见,以家国情怀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战略价值与深远现实意义,不仅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更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培养了后备力量、凝聚了思想共识。
一、家国情怀的含义
家国情怀,是指家国一体。因为家庭和国家紧密相连,没有国家就没有家庭,没有千千万万个家庭则没有国家。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意识至关重要,早在先秦时期就提出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可以说爱国情怀和家国情怀深深刻在人民骨子里,是我国人民锲而不舍的奋斗目标。我国历朝历代的英雄人物无不是以国、以家为中心,而家国情怀则是我国当前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古代圣贤曾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的时代。这就明确指出了家国情怀的重要性。家国情怀是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始终不变的一种价值体现和时代旋律,是人民对祖国最崇高的一种感情和祝愿。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家国情怀培育
(一)课程育人,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
国家总书记强调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是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主渠道,高校要充分利用思政课课堂教学厚植新时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一是坚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国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新时代大学生头脑,让他们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二是坚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教育,加深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的认知,在感受中华民族英勇奋进的历史长河中增强文化自信;三是敢于直面西方各种社会思潮提出的问题与挑战,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在反思和讨论中认清西方各种社会错误思潮的理论谬误,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其展开深刻批判,揭露其隐藏的险恶政治图谋;四是借助现代新媒体技术,围绕现实生动的家国情怀案例,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让新时代大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二)厚植家国情怀以锤炼品德修为
家国情怀是爱国主义精神生成的思想基础,而爱国主义是家国情怀的浓缩体现,厚植家国情怀是厚植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增强高校大学生品德修为的重要途径。首先,要以重大历史纪念活动为契机开展爱国主义情感教育。要深入挖掘重大历史纪念活动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与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如新中国成立周年纪念、改革开放周年纪念、伟人诞辰纪念,以及“八一”建军节、“五四青年节”等关键时间节点,做好相应宣传组织工作。其次,要重视运用仪式礼仪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应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增设关于解读并宣传国旗法、国歌法、国徽法的内容,引导高校大学生树立对国旗、国歌、国徽等国家象征的敬畏之心。再次,充分发挥传统节日与现代节日在品德修为方面的涵育功能。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为载体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悠久历史的深刻认识,在追溯历史的过程中弘扬家国情怀。同时,在妇女节、劳动节、儿童节、青年节、国庆节等现代节日中激发高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依托生活体验增强家国情怀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任课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大学生把家国情怀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诸如在学习上积极进取,今日努力学习,学有成效,明天将成为国之栋梁,报效祖国。在生活上,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乐于助人,甘于奉献,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一己之力。仅仅学习高校思政课教材上的内容,好高骛远,不能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不能把课程中培养的家国情怀渗透到点点滴滴的生活实践之中,是典型的脱离生活实际而学习的例子,这是我们应该坚决反对的。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培育大学生深厚浓烈的家国情怀,并且把浓烈的家国情怀渗透到点点滴滴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之中,这才是正确态度。
(四)深度拓展思想课堂的内涵与外延
高校思政课堂上学习到的很多思维模式与思想方法,虽然不能够直接改变世界,但是能够对学生产生多种影响,让学生在行动与实践中获得多个层面的成长。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具体可行的媒介,让学生进行有效实践,将家国情怀的德育成果有效外显,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感。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思政课实践课堂,让学生集思广益,自主创设实践场景,将课本上学习到的理论落实到具体的实践场景之中。如在教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节课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书籍、报纸等渠道,去广泛搜集材料,来自主制作PPT。教师还可结合一些图片、新闻、口述、笔录等,让学生自主讲一讲中国从贫困到富裕,再到小康生活的艰辛历程,解读中国共产党所经历的种种坎坷,进而使他们在互动体验中切实感受到中国的进步与发展。
结束语
高校思政课家国情怀的培育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依托教材講授和引导是常规途径,注重仪式感和生活体验有助于大学生感悟家国情怀的厚重,围绕核心问题师生共同参与的探究式、围绕生活案例以事实说话以及借助自媒体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是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的较新途径。任课教师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深入挖掘与思政课相关的基本素材,正确引导大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以增强家国情怀、传承家国情怀。结合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用最鲜活的、最新颖的、最正能量的事例来诠释家国情怀,把家国情怀内化到当代大学生心灵深处,有助于祖国持续繁荣昌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李健睿.培养“四为”家国情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J].现代交际,2020(24):16-18.
[2]蔡榕津.高校思政课教师厚植家国情怀的意蕴及有效路径[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0):163-165.
[3]杨文娟.家国情怀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理与路[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20,29(05):91-93+121.
[4]李昌恕,郭田.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创新路径[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39(09):41-44.
[5]王静.浅谈家国情怀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价值与路径[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10):26+28.
(鄂州职业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 436000)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家国情怀;培育
引言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厚植家国情怀,培育精神家园,引导人们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可见,以家国情怀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战略价值与深远现实意义,不仅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更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培养了后备力量、凝聚了思想共识。
一、家国情怀的含义
家国情怀,是指家国一体。因为家庭和国家紧密相连,没有国家就没有家庭,没有千千万万个家庭则没有国家。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意识至关重要,早在先秦时期就提出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可以说爱国情怀和家国情怀深深刻在人民骨子里,是我国人民锲而不舍的奋斗目标。我国历朝历代的英雄人物无不是以国、以家为中心,而家国情怀则是我国当前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古代圣贤曾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的时代。这就明确指出了家国情怀的重要性。家国情怀是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始终不变的一种价值体现和时代旋律,是人民对祖国最崇高的一种感情和祝愿。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家国情怀培育
(一)课程育人,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
国家总书记强调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是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主渠道,高校要充分利用思政课课堂教学厚植新时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一是坚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国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新时代大学生头脑,让他们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二是坚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教育,加深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的认知,在感受中华民族英勇奋进的历史长河中增强文化自信;三是敢于直面西方各种社会思潮提出的问题与挑战,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在反思和讨论中认清西方各种社会错误思潮的理论谬误,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其展开深刻批判,揭露其隐藏的险恶政治图谋;四是借助现代新媒体技术,围绕现实生动的家国情怀案例,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让新时代大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二)厚植家国情怀以锤炼品德修为
家国情怀是爱国主义精神生成的思想基础,而爱国主义是家国情怀的浓缩体现,厚植家国情怀是厚植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增强高校大学生品德修为的重要途径。首先,要以重大历史纪念活动为契机开展爱国主义情感教育。要深入挖掘重大历史纪念活动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与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如新中国成立周年纪念、改革开放周年纪念、伟人诞辰纪念,以及“八一”建军节、“五四青年节”等关键时间节点,做好相应宣传组织工作。其次,要重视运用仪式礼仪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应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增设关于解读并宣传国旗法、国歌法、国徽法的内容,引导高校大学生树立对国旗、国歌、国徽等国家象征的敬畏之心。再次,充分发挥传统节日与现代节日在品德修为方面的涵育功能。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为载体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悠久历史的深刻认识,在追溯历史的过程中弘扬家国情怀。同时,在妇女节、劳动节、儿童节、青年节、国庆节等现代节日中激发高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依托生活体验增强家国情怀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任课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大学生把家国情怀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诸如在学习上积极进取,今日努力学习,学有成效,明天将成为国之栋梁,报效祖国。在生活上,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乐于助人,甘于奉献,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一己之力。仅仅学习高校思政课教材上的内容,好高骛远,不能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不能把课程中培养的家国情怀渗透到点点滴滴的生活实践之中,是典型的脱离生活实际而学习的例子,这是我们应该坚决反对的。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培育大学生深厚浓烈的家国情怀,并且把浓烈的家国情怀渗透到点点滴滴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之中,这才是正确态度。
(四)深度拓展思想课堂的内涵与外延
高校思政课堂上学习到的很多思维模式与思想方法,虽然不能够直接改变世界,但是能够对学生产生多种影响,让学生在行动与实践中获得多个层面的成长。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具体可行的媒介,让学生进行有效实践,将家国情怀的德育成果有效外显,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感。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思政课实践课堂,让学生集思广益,自主创设实践场景,将课本上学习到的理论落实到具体的实践场景之中。如在教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节课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书籍、报纸等渠道,去广泛搜集材料,来自主制作PPT。教师还可结合一些图片、新闻、口述、笔录等,让学生自主讲一讲中国从贫困到富裕,再到小康生活的艰辛历程,解读中国共产党所经历的种种坎坷,进而使他们在互动体验中切实感受到中国的进步与发展。
结束语
高校思政课家国情怀的培育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依托教材講授和引导是常规途径,注重仪式感和生活体验有助于大学生感悟家国情怀的厚重,围绕核心问题师生共同参与的探究式、围绕生活案例以事实说话以及借助自媒体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是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的较新途径。任课教师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深入挖掘与思政课相关的基本素材,正确引导大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以增强家国情怀、传承家国情怀。结合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用最鲜活的、最新颖的、最正能量的事例来诠释家国情怀,把家国情怀内化到当代大学生心灵深处,有助于祖国持续繁荣昌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李健睿.培养“四为”家国情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J].现代交际,2020(24):16-18.
[2]蔡榕津.高校思政课教师厚植家国情怀的意蕴及有效路径[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0):163-165.
[3]杨文娟.家国情怀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理与路[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20,29(05):91-93+121.
[4]李昌恕,郭田.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创新路径[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39(09):41-44.
[5]王静.浅谈家国情怀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价值与路径[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10):26+28.
(鄂州职业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 43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