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唐代高句麗移民《高乙德墓誌》中關於“執垧事”“司府大夫”“評臺”等中央職官,“南蘇道史”“貴端道史”“海谷府都督”“遼府都督”等地方職官,以及“小兄”“大兄”“太
【基金项目】
: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古代石刻文獻著録總目”(19ZDA288)階段性成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高句麗移民《高乙德墓誌》中關於“執垧事”“司府大夫”“評臺”等中央職官,“南蘇道史”“貴端道史”“海谷府都督”“遼府都督”等地方職官,以及“小兄”“大兄”“太相”“對盧”等階官的記載,爲高句麗官制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實依據。其一,這些未見載於傳世文獻的高句麗職官,可以填補史闕,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其二,墓誌中出現的中央及地方職官與階官相互比對,揭示出高句麗後期存在比較成熟的官制體系。其三,不同等級的地方官與“諸小城”“諸城”“大城”等城邑形成匹配,對於高句麗政治制度及相關問題的深入研究,具有方法論上的積
其他文献
將日本東洋文庫藏《禮記正義》卷五殘抄本與八行本、十行本《禮記正義》對比,可以總結出《禮記正義》演變的一些特徵和規律。單疏本的分節與八行本一致,與十行本也有一定的相
唐代圍繞東都太廟之存廢,曾有779—780年、799年、821年、845—846年四次禮議,時人用“三論六故”概括其邏輯結構,即三種主要論點、六條核心論據。排比各議的35條經史證據,可
余率門生從事《周易注疏彙校》,以明萬曆北京國子監刊《十三經注疏》本爲底本,通校了自唐石經以下的單疏本、經注本、經注疏合刻本二十三種,彙集前人校勘成果十六家。本文涉
圍繞着元代蒙古人的祖源故事,研究者對官方史料中記載的蒙古起源與世系多加關注。蒙古人個體對於自身家族的起源是怎樣追溯的,則較少爲研究者所措意。實際上,蒙古人家族中口
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詩經》是迄今爲止發現的最早的《詩經》抄本,其時代比今本《毛詩》的流傳年代要早。學者們在探討具體問題時亦或據簡本早出而立論,並常以爲簡本比今本更
本文討論《禮論》的興起及其撰作方式與中古經學發展變異的關係。認爲《禮論》類著作因《石渠禮論》《白虎通義》而發端,針對禮典中不易理解和有争議的問題進行論證,有别於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