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考理科综合题复习指导

来源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xu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中考理科;综合题;复习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8)03-0031-04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理科综合部分试题也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它不断地以一个个崭新的视角和面目呈现在我省中考试卷中。近年来,它更加突出新课标理念,注重新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不仅考查知识的综合,还注重了能力的考查,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下面就理化综合部分试题的内容、特点及复习策略,作一些分析和介绍,供老师和同学们参考。
  
  一、理化综合试题综述
  
  理科综合试题主要分两部分内容,一是学科内知识的综合,二是跨学科知识的综合。学科内综合题一般指跨章节的题目,它是以学科内的知识网络为基础的,它所考查的是几个章节之间的衔接部分。比如力学和热学的综合、力学和电学的综合、电学和热学的综合等等。这样的题目既考查归纳、分析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是培养科学素质的良好途径,也是中考的重点之一;跨学科的综合试题主要侧重与物理、化学相关联的知识。以拼盘式试题为主,内容多数涉及日常生活、能源、环保、新材料、新技术等。只要物理与化学的单科知识学得扎实、灵活,解答这类综合试题是不会有困难的。
  理化综合试题有如下四个特点:
  1.源于课本且突出知识内在的衔接;
  2.注重双基,关注社会、科技热点;
  3.强调学生体验,联系生活、生产实际;
  4.注重知识的综合,体现过程、方法与应用。
  理化综合试题在理科教育内容方面,引导关注:
  (1)一些自然的和科学的共同观念(如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科学本身及对科学家的认识等)。
  (2)一些自然科学的核心基本概念(如物质结构、组成和变化、能量及其转化、力和运动、电磁现象等)、重要规律(如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和一些重要的科学概念(如系统和环境、结构和功能、变化和守恒等)。
  (3)科学过程、方法、技能(如观察与测量、使用和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以及探究过程的一般方法)和科学的态度。
  (4)科学、技术发展历史中一些重要的人物、发明创造的事实以及对于人类进步和文明的贡献。
  (5)运用科学知识、方法和技能认识和解决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事物和现象,科学技术的重要应用,当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特别是有关生态、环境、能源等问题。
  
  二、关于综合试题的知识内容
  
  (一)学科内的综合。
  九年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是以单科教学为基础的。而单科坚实的基础知识体系恰是综合能力的基础与载体。因此,“综合”首先是学科内知识的综合。如果把章节内容当作一个知识块的话,那么,学科内的综合题就是考查几个知识块之间的综合。
  [例1]仲秋的夜晚,皓月当空,繁星点点。同学们漫步在校园的林荫小道上,微风和煦,传来阵阵树叶的沙沙声。月光穿过层层叠叠的树叶,在大地上形成一个个圆形的光斑,好像在大地上撒了一地碎银……在这美好的夜晚,你可曾想到:(1)树叶的沙沙声是由于层层叠叠的树叶的_________________产生的,这个声音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传来的。(2)大地上的圆形光斑实际上是月亮的_________________(填“实像”或“虚像”),这种现象在物理学上称作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振动空气(2)实像小孔成像
  评注:这是一道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创设了非常美的情境,强调了学生体验,体现了物理声学和光学知识的衔接,突出了知识的应用。
  (二)跨学科的综合。
  1.重叠与互补的知识。
  物理、化学的知识本身就有一部分是重叠的,只不过有的侧重原理,有的侧重应用;有的只要求知道宏观现象或规律,有的则要懂得微观机理,因此从知识上又是互补的,如温度计,物理和化学中都讲,但物理中要学温度计的构造、原理、刻度方法,而化学则要求学生能正确使用它;关于燃烧,物理中要学习燃烧时放出热量,知道燃料的热值,能进行热量的计算,而化学则要揭示燃烧的本质,能写出化学方程式。类似这样的知识还有很多。如密度、压强、分子运动理论、原子结构、导体、绝缘体等。至于测量的知识以及测量工具(如刻度尺、量筒、量杯、托盘天平等)的结构与操作规程,更是密不可分的,有关这些内容的考题,往往分不清是物理的还是化学的,也没有必要去区别它们,但通过解答这些问题,却能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全面,对问题的理解更深刻。
  [例2]现有50mL硫酸,能否计算需用多少克10%的氢氧化钠溶液才能将其中和?请简述思路。
  解析:这是一道具有一定实际意义的试题。首先,我们要测出硫酸溶液的密度,而测液体密度的方法很多,最简单的是用密度计,直接可以读出密度值;再由溶液的密度值查表得出硫酸的质量分数(如表中无此密度对应的数值,还需要运用数学的方法分析);最后通过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出所需氢氧化钠的质量。
  评注:对于这个题目,我们关心的不仅仅是结果,最重要的是思路,是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譬如一池清水被某种物质污染了,怎样测定这种物质的量?怎样消除污染?该题无疑提供了一条解决问题的思路,很有应用价值。
  2.相关与联系的知识。
  物理学和化学都是基础自然科学,它们研究的范围虽有不同,但都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观察和实验是学习和研究这两门学科的根本方法和途径。因此,除了重叠和互补的内容外,还有不少相关与联系的知识和思维方法。比如,既用物理性质、又用化学性质才能对物质进行鉴别和描述,又比如像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等化学中的概念,就是在确定的物理环境里(压强、温度)定义的,而更多的化学反应则必须在一定的物理条件下(加热、加压等)才能进行。同样,不少的化学反应又决定和影响着物理过程,像在以电池作电源的电路中的灯泡发光、电阻发热、螺线管有磁,又源于电池中的化学变化,把化学能不断地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
  [例3]在t℃时,体积为Vm3,密度为pkg]m3,质量分数a%的不饱和溶液,如果再加入nkg该溶质就成为饱和溶液,则此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x100%。原不饱和溶液的质量为pV,其中的溶质质量为pV·a%(单位为千克),加入nkg该溶质后。溶质总量为pV·a% n、溶液总量为pV n。所以,此刻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pV·a% n)/(pV n)]×100%。
  评注:纯净物质的密度概念是初中物理要求较高的知识。初中化学却经常遇到混合物的密度问题,这就深化了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解决问题的思路更加开阔。本题只是将溶液的密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实有关密度知识的应用在化学中比比皆是,同一个概念形成了跨越学科的桥梁。
  3.交叉与渗透的知识。
  一切物质都在永恒地运动着,自然界一切现象就是物质 运动的表现。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理学和化学就是以研究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为对象的。一切的物体、一切的变化和过程,无论它们具有怎样的物理、化学性质,都遵从物理和化学中确定的万有引力定律、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等。这就决定了物理、化学知识内容的自然交叉、渗透与综合;分别在物理、化学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技能及习惯,又将相互迁移与共享。举一简单的例子,一个盛水的烧杯中(底面积为s)放入一个物体后(水未溢出)水对杯底的压强增加了多少?结论是:①如果物体漂浮或悬浮,Ap=G物/S(G物是物体的重力);②如果物体下沉杯底。则Ap=F/S(F浮是物体所受水的浮力)。其实,结论的得出或解题的思维方法的理论依据就是质量守恒定律,物体投入杯中前后,水与物体的总质量不变。
  [例4]在图l所示的装置中,夹子处于关闭状态。现将NaOH溶液滴入广口瓶中,待充分反应后,打开夹子,试管中刚停止沸腾的水又重新沸腾了。对上述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1)65km/h=__________m/s;(保留一位小数)
  (2)制作火炬“祥云”材料的密度应(估算后选填“较大”或“较小”); 
  (3)火炬所用燃料为丙烷,它应具备的特点有(说出两点):
  (4)常温下丙烷为气态,可采用__________的方法使其在常温下液化,这一过程要__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丙烷燃烧时,__________能转化为内能。
  (5)火炬下半部喷涂高触感红色塑胶漆,其作用有(写出一点即可)。
  解析:(1)18.1(2)较小(3)丙烷燃烧后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不会污染环境。价格低廉,节省能源,使其液化体积减小、便于运输等均可(4)加压放出化学(5)增大摩擦防止滑脱。
  评注:“人文奥运”、“绿色奥运”是北京奥运会提出的重要理念,“祥云”火炬的设计在很多方面体现出这些理念。凸现了“对人的关怀”和“对环保的重视”。有关能源、环境、生态的综合题目,在综合试题中已屡见不鲜,这是因为生态观念、环保意识是新世纪人才应有的基本素质。它要求我们随时随地把学到的相关知识迁移、应用到减少环境污染、创造洁净家园上来。
  
  三、关于综合试题的题型特点
  
  1.并列相关型试题。
  有人把这种试题俗称为“拼盘”,这实际上是一种初级的、浅层次的综合,但它是综合的起步,是要让师生建立综合的意识。对理、化教师来说,则是促其将自己的教学范围向对方学科扩展;对学生则要让他们在更大的空间获取知识。激发兴趣。提高能力。
  这类综合题常常以有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主题,从物理与化学的基础知识出发,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设问和讨论,每一设问只涉及单一学科的知识点,各个设问相互并列、相对独立,一般无内在联系,题目的综合性仅仅体现在各个设问讨论的是同一研究对象或同一个变化过程。
  [例6]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与人类和生物的生存、工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对以下有关水的认识或观点,你认为正确的是( )
  A.水的比热容比砂石、干泥土大得多。这是沿海地区温差比内陆地区小的主要原因
  B.水能灭火,但把少量水洒到烧旺的煤炉里面,火焰反而更猛烈,此时水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C.往自来水中滴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盛开水的热水瓶底常沉积一层水垢,这些都说明地表水不是纯净物
  D.“水能载舟”是因为水有浮力,物体浸没在水中越深,受到的浮力越大
  解析:可以说,没有水就没有世界,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化学知识,才能对水有较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水的比热容大,在水、砂石、干泥土质量相等、吸收和放出的热量相同的情况下,根据热量公式Q=CmAt,水的温度变化△t较小,这是形成海洋性气候的主要原因。
  把少量水洒到烧旺的煤炉里时,化学反应为C H20=CO H2,生成物CO和H2都能燃烧,因而火焰更猛烈,这里水是反应物而不是催化剂。
  往自来水中滴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水中含有C1-,白色沉淀是AgCl;热水瓶底沉积的水垢含有CaC03等。这些都说明地表水不是纯净物。
  船漂浮水面是因为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没在水里所受浮力的大小F=p水gV此时的v排等于物体的体积,由公式可知,Vs的大小与物体所在水中的深度无关,所受浮力不变。
  本题正确选项是A、C。
  评注:上例是以物理、化学的单科知识的设问来研究同一个对象,解决这类试题的一般方法是:认真阅读题干,明确问题的研究对象,把握与设问相关的信息,联想与设问相关的学科知识,将题给的每一设问与相关的物理或化学的概念、规律联系起来,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2.递进渗透型试题。
  这类试题是物理、化学知识的交叉、渗透、迁移和应用。试题中的设问有时即便只涉及单一学科的知识,但各个设问是逐步深入的、相互联系的,或互为条件,或互为因果。试题 要求运用物理、化学中的概念、规律以及带有学科特点的研究方法去分析讨论某一设问,使理论知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容,对学生能力的测试要求更高,其综合性更强。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认真仔细分析题给信息,寻找设问之间的关系,联想与问题相关的物理和化学的概念、规律以及学科研究问题的方法,注意在分析问题的纵向联系时,探索物理与化学知识间的横向联系,挖掘解决问题的条件,从而找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但请注意,综合试题的难度较低,而这类题目往往比较繁难,复习时一定要把握“度”,不可“恋难追偏”。
  
  四、考前复习要注意的问题
  
  1.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理化综合试题着重考查的是初中物理和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试题具有“广、浅、精”的特点,即知识广度拓展并交叉、渗透,而知识的深度降低,突出理化中的重点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打破学科封闭教学的旧模式,在注重本学科教学的同时,树立系统、开放的观念,加强理化相互交叉、渗透和综合意识,立足知识的应用教学,提高学科渗透的自觉性。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发展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这也是理科综合考试的根本目的。
  2.理化综合试题是以学生所学物理、化学教材的内容为知识载体或背景材料的,主要着眼于对学科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应用。学生只要掌握了足够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一定的科学思维方法,形成了较完善的认知结构,经过自觉的实践和学习,就能进行知识的综合、迁移、应用。中考前复习时,要防止忽视学科基础知识、降低或提高教学要求,刻意追求综合、制造题海,费神猜想的倾向。物理、化学教师仍要根据《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一如既往地梳理好知识网络,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做好本学科的复习指导工作。与此同时,少而精的练一些综合问题,让学生对学科基础知识烂熟于心,对基本方法透彻理解,对基本技能熟练运用,这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对于以生产、生活实际为背景,涉及多个物理、化学知识点,信息量大、内容多的综合题,需要仔细研读,反复推敲,挖掘知识的内涵,通过筛选、加工,提炼主干,使对象简化、模型化,从而找到解题思路。例如,将复杂的问题进行必要的分解,抽象出其本质的特征加以解决,这是我们教学中较为熟悉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反之,将问题情境还原为原始的、具体的和自然的状态,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可能涉及到一门学科,也可能涉及到两门以上的学科,是以往分科教学所忽视的问题解决过程。
  4.对科学新知识的接收能力,是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品质、对科学探究过程的理解和科学态度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表现。因此,通过给予一些新的信息,创设新的问题情境,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学习(吸收)能力、提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数学和逻辑推理能力等。当问题的形式不同于传统的形式。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时,则更能体现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要培养学生从多学科的角度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全面思考、整体理解、重点突破的习惯。通过理化综合试题的训练,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真正从生活逐步走进物理、化学,从物理、化学逐步走向社会。
  
  责任编辑 张桂英
其他文献
为什么自行车的轮胎不能直接去掉?  如果去掉轮胎的话,自行车的金属轮毂就会和地面硬碰硬,导致受力非常不均匀,这不仅容易造成轮毂损伤,还会让骑车的人感觉颠簸得很厉害,骑行体验不好。而且,如果轮毂装上轮胎,能增加自行车车轮与地面的摩擦力,从而减少打滑的概率。  为什么坐在火车上往外看,你会发现,离得越近的物体“走”得越快?  其实,所有静止的物体相对于你的速度都是一样的。你的视野范围有点儿像扇形,看到
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够穿越回恐龙时代,那会是一次好玩的体验吗?  那里是个什么样的世界呢?  人类能和恐龙好好地做朋友吗?  空手去似乎不行,还得带些合适的装备呢……  气候太让人抓狂啦!  如果回到恐龙时代,我们的第一感觉可能就是胸闷……因为,在恐龙时代,地球上的氧气含量可没有现在的这么高。很多人以为远古时候的氧气含量很高,其实,这个结论只对了一部分。事实上,古生代晚期的氧气含量确实很高,浓度达到
最近,K探长有点儿忙,手里的案子有一大堆,警察也经常找他帮忙。于是,K探长想找一名助手,来协助他的工作。怎样才能找到合适的人选呢?K探长灵机一动,从之前办过的案子中,整理出了3道考题。谁要能够又快又准确地答出这3道题,就可以成为他的实习助手。你能答出这3道题吗?  珠宝大盗  一家珠宝店被盗了,巧合的是,当晚珠宝店内唯一的摄像头坏了。K探长经过走访调查后,拘捕了嫌疑人凯(k2i)勒(l-)。  凯
摘 要:提高初中学生写作能力,要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积累写作材料,激发生活情趣,到大语文环境中去,开展多种活动,运用积累材料写作等。  关键词:写作材料;积累;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0)08-0038-02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能力方面明确指出:“阅读中要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
姓名:
期刊
不久前,一则“首艘国产航空母舰001A型航母正式下水”的消息在媒体上铺天盖地地传播开来,让国人为之一振。很多人都在惊叹:“我们的祖国好厉害!第一艘自主生产的航母终于要服役啦!”  但是,你要知道,“下水”可不等于“服役”哦。目前,这艘原产于我国的航母依然“任重而道远”,前方还有一系列的“成长阶段”等着它去经历呢!  世界上最复杂的船  要知道,航母可是世界上最复杂的船,它拥有一套复杂到令人难以想象
学校财务报表是校长了解本单位财务收支基本情况的重要渠道,读财务报表是校长“理家”的一项基本功。笔者在与校长交流中发现,部分校长因“看不懂”或“不会看”财务报表而感到困惑,甚至单位财务人员违规违纪事件发生后,校长仍是满头雾水。笔者认为,要想杜绝这些现象,校长应该重点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1 准确理解事业单位财务报表的含义及内容    财务报表因单位的性质不同,具体含义及内容也不尽相同。事业单位
每年都有一些物种从地球上消失,同时也有不少新的物种被科学家发现。为了让人们更加珍惜地球上已有的物种,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科学家从过去一年新发现的1.8万种生物中,“海选”出了“2015年十大奇特新物种”。
人鱼绝对算得上是永不过时的“天王巨星”。作为几千年来人类最渴望见到的神秘生物之一,它却更喜欢躲在古老的诗歌和童话中,即使偶尔现现身,它带给人类更多的也是惊吓。  可这些丝毫都不影響人类对它的好奇。有关人鱼的“八卦”,大家可都想扒一扒。  人鱼故事,全球“连锁”  世界上有那么多国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但奇怪的是,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不约而同地认为:海里生活着一种人身鱼尾的生物。  名气最响的
橙红色的炮仗花“炸响”了新年的第一声。它在新年的第一个月前后开放,一直要开到五月份。  密密麻麻的炮仗花攀援在墙上、篱笆上,朵朵橙红色的小花点缀在碧绿的叶间,鲜艳夺目。近看,一朵炮仗花长约6厘米,花冠是细长的圆筒形,花冠上有明显的白色绒毛,朵朵花儿紧密地成串排列在一起,微微下垂,真的就像一串串鞭炮。花开时,似一颗颗火星炸成一片。而醒目的花蕊也像一块块小小的黄钻石一样,十分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