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人工智能是发展最快、最难以预测的行业之一,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高等教育作为教育行业的重要环节,发挥高校的人才培养基地作用,改革中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以适应大数据时代,存在其意义与必要性。与世界最优秀高等教育体系国家——英国相比较,中国高等教育体现出了不一样的特点。
[关 键 词] 人工智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重构;英国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6-0024-02
当代科技进步飞快,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驱动着“无人经济”飞速奔跑。人工智能,顾名思义,指由人制造出来的机器所表现出来的智能,从1956年正式提出人工智能学科算起,60多年来,其取得长足的发展,成为一门广泛的交叉和前沿科学。它的范围广阔,涵盖内容丰富多样,如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智能医疗等多个领域。而现代人工智能最需要的工具莫过于大数据。大数据是人工智能进步的养料,是人工智能大厦构建的重要基础。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学习,机器判断处理能力不断上升,智能水平也会不断提高。
一、人工智能与人的智能在新时代下呈现出不同的优劣势
人的智能在当今时代却显出了弱势,作为人工智能的开发者与使用者,却陷入了由人工智能所主导思维的局限过程。人的智能在一定程度上是人工智能无法到达的高度,比如人类在思考过程中不单单只具备理性,将数据整合后得出最精确的结果,而是全面地考虑多种因素,综合后得出最符合社会发展的结果。虽然人工智能也能做到综合分析,但是比起人类的综合考虑始终更为全面。社会不单单只由理性的、可见的因素相加而成,加、减、乘、除才是社会的本性,而人的智能显然更能符合社会现状,注重矛盾的统一,真理与价值的结合。
到底是选择人工智能还是人的智能,这样一个问题在如今逐渐成熟的大数据时代中显得尤为重要。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几乎占据了大部分的计算功能,提供给世界以智能计算的有效结果。虽然如此,但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弊端显而易见。有智商却没有情商,有智能却没有智慧,会计算却不能“算计”,这样冰冷的计算机器虽然有高效率,却不能掩盖它的局限性。[1]虽然人工智能发展的步伐很快,但不可缺少人工干预,有不少言论都认为人工干预不可能完全退出人工智能时代。如果只靠一张芯片就可以做成世上的任何事情,将所有世界上的物质都用数据替代,那么人类便没有存在的意义。
二、人的智能无法被掩盖但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人的智能是不能被掩盖住的,虽然人工智能的地位日益重要,但是人类才是人工智能的创造者,而人工智能承载的是人类的计算思想、人类的计算理念、人类的处理方式。而人工智能所带来的结果是人类所希冀的,本着科学和严谨的计算过程给出时代所需要的最准确结果。但人的智能是无可替代的,人类历史悠久,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社会的根本离不开实践,而人工智能所能接触的世界实体少之又少。
但在当今大数据时代中,无论摒弃哪一个显然都不是明智的选择,选择人工智能与人的智能相结合,反而会是最理想的状态。当代大数据时代下人工智能的高准确度和高处理效能所带来的快捷与效率,让人类开始感到了束手束脚的局促不安。这也意味着如今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所要求具备的能力和技能会越来越倾向于人工智能。而作为人才储备的最重要环节——高等教育,是时候对大数据时代作出相应变化。由于世界的关联性和复杂性日益加剧,合作性也日益增强,我们越来越有必要采用跨学科的方法处理问题、难题、事件和挑战。当学生能够深入知识领域,在观念之间形成关联的时候,他们的学习将得到极大的促进,拓宽理解和素养的深度和宽度。[2]我国的高等教育传统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
三、高等教育传统课程体系与模式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如今傳统高等教育体系存在局限性
首先,如今高等教育的传统模式具有局限性。大数据时代下的专业知识更注重偏向理性与分析,如何用上人工智能、如何用好人工智能、如何开发人工智能仍处于人才匮乏的阶段。重应用而不重基础研发也是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存在的固有问题,政府已开始重视AI基础层创业公司的培养,资本方也更加关注AI芯片、机器学习算法、数据处理等产业链上游企业的发展,科技巨头企业更是提前进行了AI生态布局,建立了产业联盟,在各方的努力中中国AI市场处于从局部向整体发展的上升期,行业前景良好。行业有前景固然就需要有人才资源支撑,高校教育的体系则需要变革。
传统的教育模式几千年来变化并不大,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发展。从两千年前的孔子教育,到封建教育的私塾、书院教育,到近现代的九年制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变化主要发生在教学内容、学校规模等方面,而教育方式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而教育的主导媒介还是教师。通过教师的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传道、授业、解惑,书本和教师结合起来就是所谓的“教育”,这让知识变得枯燥且古板。而且传统的高校教育模式过于强调教育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探索的过程,学生缺少对自己的学习和能力的审视和正确的定位,忙于应付标准化考试。当今大数据时代,需要更为灵活的方式打开学生的知识面与技能层,培养更符合科技发展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学生在学习时应该通过更多的自主选择,发现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培养自己的能力长项,纠正能力短板。学生所接触的社会层面虽然较浅,但对时代的发展趋势有着较高的敏感度,能够准确地抓住时代的新起点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推动自己进入人工智能时代的上游掌控层,成为人工智能的开发者或是创新者,而不是被人工智能所支配的俘虏。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变革的是教师讲而学生听的传统听讲模式,引导学生去开发自己的思维和提升素养。 (二)传统高等教育体系不够完整
傳统模式上的高等教育体系不够完整,高校所配备的知识专业和师资力量无法跟上新时代的步伐。英国的教育系统号称是世界上最为严谨、复杂但又灵活的教育系统之一。英国的教育体系以卓越著称,大多数国际学生对他们所接受的教学质量评价很高。选择英国留学,你可以期望通过许多不同的方式来学习。学生大多会参加大量讲座和研讨会,有时也有辅导课和研讨会。在英国的课程学习期间,你很可能被给予很大的自由去探索你自己的想法和创造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校将致力于将你培养成学习积极分子,在教学过程中,你会做自己的研究,或与其他学生合作完成一些项目。英国大学鼓励学生在每一门学科中培养自己特有的批判性和分析性思维,这对一些国际学生来说,一开始可能会有点令人畏惧。然而,这能让你对手头的课题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培养重要的沟通技巧。英国的教学方法是互动的。导师会鼓励你分享想法,并组织一些活动,如辩论、讨论和测验加深这一互动。英国的教学模式就是基于这样一个前提,即通过娱乐和参与,让你的学习更加成功。刚开始的时候可能有点不适应,但是在同学和导师的支持下,很快就能适应。新时代发展迅速,所需要的知识特点明显,内容的丰富性强,科技的新锐度强,思维的开发度高,更新速度快,所需要的人才具备的能力要更全面。例如,帝国理工学院为新入职教师提供2年的教育硕士课程学习计划;南安普顿索伦特大学要求一些岗位的教师必须有相关专业的从业背景。英国政府在1年多以前也出台了高等教育职业标准框架,从职业维度提出了相关最低要求。并且英国高度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实施人性化服务。学生可以自由进行专业调整,在英国有不少大学设立了创业中心为学生服务,且学生毕业后的一定时间内仍然可以在创业中心租房。
反观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我国的教育体系如果试图培养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那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学科专业的结构是否合理。我国的区域和高校优势特色专业仍然存在集中度不够、布点多而散等问题,特色不够,优势不足。部分高校办学定位不清晰,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类型不清晰,专业布点多、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少。这样造成的后果是学科专业设置盲目,导致高校竞争力不明显,广而泛的教学难以集中资源发挥特长。我国的教育体系不论从规模上还是结构上都不能够很好地适应我国转型升级的需求,面对人工智能的大规模应用,人才市场显得较为空乏,没有出现技术性人才引领人工智能发展,让人工智能的作用逐渐超越人才的领导发挥作用。且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存在的较大弊端为应试教育模式学习,在这样的情况下,导致师资力量成为主导,而学生只是专业性的辅助工具,不能够发挥自主能力,利用创造性思维去发现新的事物,思维不够灵活,想法不够新颖,刻板的学习带来学习能力不够强。由此看来,教育体系就有重构的必要。
四、面对现状应该如何在高校教育体系上为人的智能发展做出贡献
我们需要在人工智能时代找到新型人才,发挥其作用,不被人工智能所取代,那么就要通过重构高校教育体系,以人才培养为基础建立高等教育体系分类,标准应以经济社会发展、人工智能发展趋势、人工智能开发特点、行业发展、职业要求等为依据,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高等教育的时代化,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以适应当今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时代,充分发挥人的智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应该面向社会的需求、发展的形势,拥有自己的优势。要构建与本校优势专业的人才匹配的教学结构,集中建设好优势特色学科专业群。专业的联动也是必不可少的,为了避免碎片化,所以要发展专业的群落性,不要形多且散。
人工智能时代,计算机成为必不可少的要素,所以未来高校教育要特别关注人机结合的制度与思维体系,引导学生在学习以及日常的生活、工作中,发展核心能力,培养创造力,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更好地适应人工智能时代。人机协作的高效教学应用也将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借助人工智能的技术和优势,更科学、全面地建造学习模型,实现人性化功能。
人工智能时代下的高校体系,将不会是墨守成规地发展,而是会根据新时代给出的信号发挥其培养人才的作用,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发源部落。
参考文献:
[1]王作冰.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革命[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66-75.
[2]查尔斯·菲德尔,玛雅·比亚利克,伯尼·特里林.四个维度的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82.
编辑 原琳娜
①基金项目:嘉应学院创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2018年度研究课题(项目编号:18JYJ011)。
作者简介:谢兴梅(1987—),女,广东梅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关 键 词] 人工智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重构;英国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6-0024-02
当代科技进步飞快,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驱动着“无人经济”飞速奔跑。人工智能,顾名思义,指由人制造出来的机器所表现出来的智能,从1956年正式提出人工智能学科算起,60多年来,其取得长足的发展,成为一门广泛的交叉和前沿科学。它的范围广阔,涵盖内容丰富多样,如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智能医疗等多个领域。而现代人工智能最需要的工具莫过于大数据。大数据是人工智能进步的养料,是人工智能大厦构建的重要基础。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学习,机器判断处理能力不断上升,智能水平也会不断提高。
一、人工智能与人的智能在新时代下呈现出不同的优劣势
人的智能在当今时代却显出了弱势,作为人工智能的开发者与使用者,却陷入了由人工智能所主导思维的局限过程。人的智能在一定程度上是人工智能无法到达的高度,比如人类在思考过程中不单单只具备理性,将数据整合后得出最精确的结果,而是全面地考虑多种因素,综合后得出最符合社会发展的结果。虽然人工智能也能做到综合分析,但是比起人类的综合考虑始终更为全面。社会不单单只由理性的、可见的因素相加而成,加、减、乘、除才是社会的本性,而人的智能显然更能符合社会现状,注重矛盾的统一,真理与价值的结合。
到底是选择人工智能还是人的智能,这样一个问题在如今逐渐成熟的大数据时代中显得尤为重要。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几乎占据了大部分的计算功能,提供给世界以智能计算的有效结果。虽然如此,但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弊端显而易见。有智商却没有情商,有智能却没有智慧,会计算却不能“算计”,这样冰冷的计算机器虽然有高效率,却不能掩盖它的局限性。[1]虽然人工智能发展的步伐很快,但不可缺少人工干预,有不少言论都认为人工干预不可能完全退出人工智能时代。如果只靠一张芯片就可以做成世上的任何事情,将所有世界上的物质都用数据替代,那么人类便没有存在的意义。
二、人的智能无法被掩盖但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人的智能是不能被掩盖住的,虽然人工智能的地位日益重要,但是人类才是人工智能的创造者,而人工智能承载的是人类的计算思想、人类的计算理念、人类的处理方式。而人工智能所带来的结果是人类所希冀的,本着科学和严谨的计算过程给出时代所需要的最准确结果。但人的智能是无可替代的,人类历史悠久,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社会的根本离不开实践,而人工智能所能接触的世界实体少之又少。
但在当今大数据时代中,无论摒弃哪一个显然都不是明智的选择,选择人工智能与人的智能相结合,反而会是最理想的状态。当代大数据时代下人工智能的高准确度和高处理效能所带来的快捷与效率,让人类开始感到了束手束脚的局促不安。这也意味着如今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所要求具备的能力和技能会越来越倾向于人工智能。而作为人才储备的最重要环节——高等教育,是时候对大数据时代作出相应变化。由于世界的关联性和复杂性日益加剧,合作性也日益增强,我们越来越有必要采用跨学科的方法处理问题、难题、事件和挑战。当学生能够深入知识领域,在观念之间形成关联的时候,他们的学习将得到极大的促进,拓宽理解和素养的深度和宽度。[2]我国的高等教育传统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
三、高等教育传统课程体系与模式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如今傳统高等教育体系存在局限性
首先,如今高等教育的传统模式具有局限性。大数据时代下的专业知识更注重偏向理性与分析,如何用上人工智能、如何用好人工智能、如何开发人工智能仍处于人才匮乏的阶段。重应用而不重基础研发也是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存在的固有问题,政府已开始重视AI基础层创业公司的培养,资本方也更加关注AI芯片、机器学习算法、数据处理等产业链上游企业的发展,科技巨头企业更是提前进行了AI生态布局,建立了产业联盟,在各方的努力中中国AI市场处于从局部向整体发展的上升期,行业前景良好。行业有前景固然就需要有人才资源支撑,高校教育的体系则需要变革。
传统的教育模式几千年来变化并不大,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发展。从两千年前的孔子教育,到封建教育的私塾、书院教育,到近现代的九年制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变化主要发生在教学内容、学校规模等方面,而教育方式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而教育的主导媒介还是教师。通过教师的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传道、授业、解惑,书本和教师结合起来就是所谓的“教育”,这让知识变得枯燥且古板。而且传统的高校教育模式过于强调教育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探索的过程,学生缺少对自己的学习和能力的审视和正确的定位,忙于应付标准化考试。当今大数据时代,需要更为灵活的方式打开学生的知识面与技能层,培养更符合科技发展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学生在学习时应该通过更多的自主选择,发现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培养自己的能力长项,纠正能力短板。学生所接触的社会层面虽然较浅,但对时代的发展趋势有着较高的敏感度,能够准确地抓住时代的新起点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推动自己进入人工智能时代的上游掌控层,成为人工智能的开发者或是创新者,而不是被人工智能所支配的俘虏。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变革的是教师讲而学生听的传统听讲模式,引导学生去开发自己的思维和提升素养。 (二)传统高等教育体系不够完整
傳统模式上的高等教育体系不够完整,高校所配备的知识专业和师资力量无法跟上新时代的步伐。英国的教育系统号称是世界上最为严谨、复杂但又灵活的教育系统之一。英国的教育体系以卓越著称,大多数国际学生对他们所接受的教学质量评价很高。选择英国留学,你可以期望通过许多不同的方式来学习。学生大多会参加大量讲座和研讨会,有时也有辅导课和研讨会。在英国的课程学习期间,你很可能被给予很大的自由去探索你自己的想法和创造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校将致力于将你培养成学习积极分子,在教学过程中,你会做自己的研究,或与其他学生合作完成一些项目。英国大学鼓励学生在每一门学科中培养自己特有的批判性和分析性思维,这对一些国际学生来说,一开始可能会有点令人畏惧。然而,这能让你对手头的课题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培养重要的沟通技巧。英国的教学方法是互动的。导师会鼓励你分享想法,并组织一些活动,如辩论、讨论和测验加深这一互动。英国的教学模式就是基于这样一个前提,即通过娱乐和参与,让你的学习更加成功。刚开始的时候可能有点不适应,但是在同学和导师的支持下,很快就能适应。新时代发展迅速,所需要的知识特点明显,内容的丰富性强,科技的新锐度强,思维的开发度高,更新速度快,所需要的人才具备的能力要更全面。例如,帝国理工学院为新入职教师提供2年的教育硕士课程学习计划;南安普顿索伦特大学要求一些岗位的教师必须有相关专业的从业背景。英国政府在1年多以前也出台了高等教育职业标准框架,从职业维度提出了相关最低要求。并且英国高度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实施人性化服务。学生可以自由进行专业调整,在英国有不少大学设立了创业中心为学生服务,且学生毕业后的一定时间内仍然可以在创业中心租房。
反观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我国的教育体系如果试图培养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那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学科专业的结构是否合理。我国的区域和高校优势特色专业仍然存在集中度不够、布点多而散等问题,特色不够,优势不足。部分高校办学定位不清晰,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类型不清晰,专业布点多、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少。这样造成的后果是学科专业设置盲目,导致高校竞争力不明显,广而泛的教学难以集中资源发挥特长。我国的教育体系不论从规模上还是结构上都不能够很好地适应我国转型升级的需求,面对人工智能的大规模应用,人才市场显得较为空乏,没有出现技术性人才引领人工智能发展,让人工智能的作用逐渐超越人才的领导发挥作用。且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存在的较大弊端为应试教育模式学习,在这样的情况下,导致师资力量成为主导,而学生只是专业性的辅助工具,不能够发挥自主能力,利用创造性思维去发现新的事物,思维不够灵活,想法不够新颖,刻板的学习带来学习能力不够强。由此看来,教育体系就有重构的必要。
四、面对现状应该如何在高校教育体系上为人的智能发展做出贡献
我们需要在人工智能时代找到新型人才,发挥其作用,不被人工智能所取代,那么就要通过重构高校教育体系,以人才培养为基础建立高等教育体系分类,标准应以经济社会发展、人工智能发展趋势、人工智能开发特点、行业发展、职业要求等为依据,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高等教育的时代化,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以适应当今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时代,充分发挥人的智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应该面向社会的需求、发展的形势,拥有自己的优势。要构建与本校优势专业的人才匹配的教学结构,集中建设好优势特色学科专业群。专业的联动也是必不可少的,为了避免碎片化,所以要发展专业的群落性,不要形多且散。
人工智能时代,计算机成为必不可少的要素,所以未来高校教育要特别关注人机结合的制度与思维体系,引导学生在学习以及日常的生活、工作中,发展核心能力,培养创造力,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更好地适应人工智能时代。人机协作的高效教学应用也将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借助人工智能的技术和优势,更科学、全面地建造学习模型,实现人性化功能。
人工智能时代下的高校体系,将不会是墨守成规地发展,而是会根据新时代给出的信号发挥其培养人才的作用,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发源部落。
参考文献:
[1]王作冰.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革命[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66-75.
[2]查尔斯·菲德尔,玛雅·比亚利克,伯尼·特里林.四个维度的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82.
编辑 原琳娜
①基金项目:嘉应学院创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2018年度研究课题(项目编号:18JYJ011)。
作者简介:谢兴梅(1987—),女,广东梅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