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个月,挂钩港股的场内基金一度因为港股大涨和大幅炒高“共振”,出现大面积溢价,虽然很快有场外套利资金的进场快速平抑溢价,但短线资金的扰动并没有改变长线资金布局港股的步伐。即使恒生指数一度出现获利回吐有所调整,但陆港通南向资金依然维持了每日凈流入的态势,更值得关注的是,近期首批五只港股通股票型养老金产品获批,再加上新成立的公募基金,为港股带来源源不断的“银弹”支持。对内地机构投资者来说,港股已经渐渐从资产配置的“可选项”变成“必选项”,定价权向中资转移过程中有望持续涌现机会,并外溢到港股以外的市场。
以往港股受到国际资金流动性的影响较大,单纯依靠香港本地资金难以支撑港股庞大的市值,外资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也正因为如此,在欧美市场波动的时候,外资往往会把港股当成“提款机”,列为优先变现的资产之一。长线资金的“水位”不稳定,港股只能用低估值来“降价以售”,吸引资金的关注,以形成市场的均衡。这种“低估值陷阱”困扰港股多年,虽然理论上对长期持有吃股息的投资者有利,但也可能让一些优质企业因为廉价出让股权而丧失上市兴趣,并不是股市长期发展的最佳状态。不过,随着港股近年来的改革,在吸引内地公司和资金“双向扩容”方面卓有成效,特别是陆港通机制打通内地资金快速南下,已经让港股不再只看外资脸色,逐步走出自己的价值修复行情。
对体量庞大、有强烈资产配置需求的内地机构,和价值低估、上市公司品种与A股有互补性的港股来说,二者结合可谓是“天作之合”。和其他境外市场不同,港股上市公司中,来自中国大陆的比例较高且在不断提升,这对内地机构来说天然拥有基本面研究的“主场优势”,而相对A股的较低估值更有利于吸引长线资金进场托底,成为提升港股“水位”的中流砥柱。此前,内地保险机构不断加大对港股投资力度并多次举牌,近期五只带有“养老”色彩的基金成立,更足以说明长线资金布局港股的趋势不可逆。对这些资金来说,短期甚至一两年的波动并不会动摇增配港股的大方向,它们的持续进场有助于提升港股的估值中枢,让港股逐步摆脱“低估值陷阱”。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许多在港上市的H股不存在限售股解禁的压力,理论上来说只要有足够的资金参与,AH股之间过大的差价并没有长期延续的理由。这个港股资金“水位”逐步上升、AH股差价缩小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港股定价权向中资转移过程。对外资而言,研究中国公司的基本面不见得比内地机构要强,资金优势在持续涌入“南水”面前也不断缩减,未来可能更多成为配置型的“配角”。因此,无论是资金通道、基本面研究还是外资动向,都决定了港股定价权正在中长期内向内地资金转移。
这种既有资金流入,又有基本面研究而带来的定价权转移,实际上也是一种价值发现的过程。过低估值的股份留在外资手上,不仅让上市公司无法通过合理的价格在港股筹资,反而会因为每年分红而让H股成为资金外流的窗口。因此,这种股价的恢复性上涨,至少会让一些“低估值、高分红”的公司股份更多留在内资手上,减少资金外流的风险,并为日后以更合理价格筹资打下基础。在全球流动性泛滥、优质低估值公司的股权迟早将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尽早以合理甚至低估的价格配置港股,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是事关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大事。
在这个长线资金流入港股进行价值发现的过程中,港股虽然不见得每个月都会上涨,但相对美股、A股出现一定程度的领先概率较大。目前在交易所挂牌的港股基金虽然表现没有一月底的疯狂,但对长期布局的投资者来说安全系数更高,每一次波段的回调都意味着逢低参与的好时机。
除了港股基金的机会之外,港股流动性的提升、定价权的转移也有望产生外溢效应,对港股以外的市场形成影响。笔者认为,停滞多年的B股可望因为港股的活跃而出现改变的契机。(见附图)近期,同时有A股、B股和H股的晨鸣纸业发布公告,计划将B股转为H股在港上市,由于公告前B股的股价显著低于H股,因此出现一波大涨,但二者仍存在明显的价差。从二者月线图对比来看,2020年以来晨鸣纸业的H股走势明显强于B股,二者差价从以往接近零到不断拉大,显示B股相对港股边缘化的低估特征。由于目前B股的再融资功能已经很弱,未来不排除有更多B股特别是和港股同样用港币计价的深市B股转板到港股上市。对上市公司来说,“B转H”有助于盘活资产提升这部分股份的估值,对投资者来说也是一次重新挖掘B股的机会。对于有外汇资金的投资者来说,不妨适度关注“B转H”的套利机会,特别是其中市盈率不足10倍、市净率低于1倍、B股股价不到A股一半、在同类港股中同样有估值优势的品种。笔者重点观察对象有:招港B、一致B、长安B、南玻B等。
(本文提及个股仅做举例分析,不做投资建议。)
长线资金托底,港股“水位”稳中有升
以往港股受到国际资金流动性的影响较大,单纯依靠香港本地资金难以支撑港股庞大的市值,外资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也正因为如此,在欧美市场波动的时候,外资往往会把港股当成“提款机”,列为优先变现的资产之一。长线资金的“水位”不稳定,港股只能用低估值来“降价以售”,吸引资金的关注,以形成市场的均衡。这种“低估值陷阱”困扰港股多年,虽然理论上对长期持有吃股息的投资者有利,但也可能让一些优质企业因为廉价出让股权而丧失上市兴趣,并不是股市长期发展的最佳状态。不过,随着港股近年来的改革,在吸引内地公司和资金“双向扩容”方面卓有成效,特别是陆港通机制打通内地资金快速南下,已经让港股不再只看外资脸色,逐步走出自己的价值修复行情。
对体量庞大、有强烈资产配置需求的内地机构,和价值低估、上市公司品种与A股有互补性的港股来说,二者结合可谓是“天作之合”。和其他境外市场不同,港股上市公司中,来自中国大陆的比例较高且在不断提升,这对内地机构来说天然拥有基本面研究的“主场优势”,而相对A股的较低估值更有利于吸引长线资金进场托底,成为提升港股“水位”的中流砥柱。此前,内地保险机构不断加大对港股投资力度并多次举牌,近期五只带有“养老”色彩的基金成立,更足以说明长线资金布局港股的趋势不可逆。对这些资金来说,短期甚至一两年的波动并不会动摇增配港股的大方向,它们的持续进场有助于提升港股的估值中枢,让港股逐步摆脱“低估值陷阱”。
定价权转移是港股价值发现的过程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许多在港上市的H股不存在限售股解禁的压力,理论上来说只要有足够的资金参与,AH股之间过大的差价并没有长期延续的理由。这个港股资金“水位”逐步上升、AH股差价缩小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港股定价权向中资转移过程。对外资而言,研究中国公司的基本面不见得比内地机构要强,资金优势在持续涌入“南水”面前也不断缩减,未来可能更多成为配置型的“配角”。因此,无论是资金通道、基本面研究还是外资动向,都决定了港股定价权正在中长期内向内地资金转移。
这种既有资金流入,又有基本面研究而带来的定价权转移,实际上也是一种价值发现的过程。过低估值的股份留在外资手上,不仅让上市公司无法通过合理的价格在港股筹资,反而会因为每年分红而让H股成为资金外流的窗口。因此,这种股价的恢复性上涨,至少会让一些“低估值、高分红”的公司股份更多留在内资手上,减少资金外流的风险,并为日后以更合理价格筹资打下基础。在全球流动性泛滥、优质低估值公司的股权迟早将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尽早以合理甚至低估的价格配置港股,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是事关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大事。
港股基金之外,“B转H”套利机会来袭
在这个长线资金流入港股进行价值发现的过程中,港股虽然不见得每个月都会上涨,但相对美股、A股出现一定程度的领先概率较大。目前在交易所挂牌的港股基金虽然表现没有一月底的疯狂,但对长期布局的投资者来说安全系数更高,每一次波段的回调都意味着逢低参与的好时机。
除了港股基金的机会之外,港股流动性的提升、定价权的转移也有望产生外溢效应,对港股以外的市场形成影响。笔者认为,停滞多年的B股可望因为港股的活跃而出现改变的契机。(见附图)近期,同时有A股、B股和H股的晨鸣纸业发布公告,计划将B股转为H股在港上市,由于公告前B股的股价显著低于H股,因此出现一波大涨,但二者仍存在明显的价差。从二者月线图对比来看,2020年以来晨鸣纸业的H股走势明显强于B股,二者差价从以往接近零到不断拉大,显示B股相对港股边缘化的低估特征。由于目前B股的再融资功能已经很弱,未来不排除有更多B股特别是和港股同样用港币计价的深市B股转板到港股上市。对上市公司来说,“B转H”有助于盘活资产提升这部分股份的估值,对投资者来说也是一次重新挖掘B股的机会。对于有外汇资金的投资者来说,不妨适度关注“B转H”的套利机会,特别是其中市盈率不足10倍、市净率低于1倍、B股股价不到A股一半、在同类港股中同样有估值优势的品种。笔者重点观察对象有:招港B、一致B、长安B、南玻B等。
附图:晨鸣纸业B股和H股月线图(2008.06-2021.02)
(本文提及个股仅做举例分析,不做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