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心理学;赏识教育;素质教育
赏识教育强调的是善于发现孩子优点,对孩子多加鼓励,使之产生求知的欲望和情感,并取得求知的成功。其实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中,赏识教育在塑造一个孩子的成才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家长或老师在教育过程中有意无意地运用“赏识教育”这一现代素质教育理念,这对于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和人生理念无疑是一种最有效的方式。而在赏识教育的背后却蕴含着许多心理学的理论,下面将从心理学角度对赏识教育进行探究。
一、强化理论与赏识教育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当有机体出现某一种行为后给予积极的强化,会增加行为的频率。赏识教育也如此。比如,在公共汽车上,如果你看见小孩主动地向大人让座,这时你就得赞扬他,夸他热心助人,这样孩子就会慢慢地学会理解别人,学会移情。可能他下次看到小妹妹摔倒了,就会主动地去扶起她,帮她揉揉摔疼的地方。赏识教育还可以通过强化原理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曾经一个孩子本来很羞怯。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小区里大声叫了一位奶奶。而这位奶奶是退休教师,非常喜欢孩子,经常带孩子一起玩。从那以后,她经常故意在别人面前说那孩子特别大方,有礼貌。孩子的母亲也跟着这样说。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原来羞怯的孩子彻底变了样。在小区里玩耍时遇到熟悉的人,老远就跟人家打招呼。
二、自我评价理论与赏识教育
心理学家库珀斯密斯(Coopersmith)的研究发现,高自我评价的男孩更富创造性,能更快地被社会团体所接受并成为领导者,他们更为自信、坦率,愿意表达自己的意见,学业成绩也较好,而低自我评价的男孩往往比较孤独,有不良行为习惯,学习成绩不好。而孩子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概念很大程度上是在别人对自己评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孩子,如小学生或幼儿,这方面表现更为明显,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还很差,成人的评价在他们的个性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而赏识教育恰恰是给孩子一种积极的肯定的评价。通过赏识教育,孩子对自己的评价也就高,这样就有利于孩子各方面的发展。例如赏识教育可以提高一个孩子的自尊水平及他们的自信心,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孩子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作为小孩子的重要他人,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学会欣赏孩子。
三、需要层次理论与赏识教育
从马洛斯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人的需要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层次。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向上依次是安全、爱与归属、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低级需要得到满足或部分得到满足后才能实现高级需要,而且动机也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赏识教育正是抓住了需要层次理论的本质,当孩子被肯定、被赏识、被鼓励,也就是他们受尊重的需要得到了满足,他们就会相信自己的力量和价值,生活和学习也更具创造性,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孩子的积极能动性和潜能。相反,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孩子就会变得消极、自卑,没有足够的信心去处理面临的问题。在这里,我想到有些老师经常抱怨一些留守儿童在课堂上不专心听课,还经常搞乱课堂纪律。其实引起他们这些不良行为的原因是爱和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他们不能经常得到父母的爱及他人的尊重,所以就通过课堂的捣乱来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以此来弥补缺失的爱和尊重。老师可以通过赏识教育来填补他们缺失的爱,通过肯定他们来发现其优点,这样他们那些不良行为自然会消失。
四、归因理论与赏识教育
韦纳的归因理论把成就行为的归因划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包括能力和努力,而外部原因包括任务难度和运气。如果把成就行为归为内部原因,在成功时会感到满意和自豪。赏识教育就是提倡肯定孩子的能力,激励孩子的努力,这样孩子就会把成就归为内部原因,从而激发孩子内在的动机。期望理论认为:动机=估计的成功的概率×成功的诱因价值。在赏识教育中,孩子得到赞扬、鼓励,就会产生一种有目的的指向成功的期望及预期未来得到的满意结果。这样更能激发孩子的动机,从而激起孩子的好奇、探究等心理倾向。(稿件编号:090720003)
(作者单位:广东省湛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524048,电邮:[email protected])
编辑/何 妍 终校/于 洪
赏识教育强调的是善于发现孩子优点,对孩子多加鼓励,使之产生求知的欲望和情感,并取得求知的成功。其实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中,赏识教育在塑造一个孩子的成才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家长或老师在教育过程中有意无意地运用“赏识教育”这一现代素质教育理念,这对于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和人生理念无疑是一种最有效的方式。而在赏识教育的背后却蕴含着许多心理学的理论,下面将从心理学角度对赏识教育进行探究。
一、强化理论与赏识教育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当有机体出现某一种行为后给予积极的强化,会增加行为的频率。赏识教育也如此。比如,在公共汽车上,如果你看见小孩主动地向大人让座,这时你就得赞扬他,夸他热心助人,这样孩子就会慢慢地学会理解别人,学会移情。可能他下次看到小妹妹摔倒了,就会主动地去扶起她,帮她揉揉摔疼的地方。赏识教育还可以通过强化原理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曾经一个孩子本来很羞怯。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小区里大声叫了一位奶奶。而这位奶奶是退休教师,非常喜欢孩子,经常带孩子一起玩。从那以后,她经常故意在别人面前说那孩子特别大方,有礼貌。孩子的母亲也跟着这样说。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原来羞怯的孩子彻底变了样。在小区里玩耍时遇到熟悉的人,老远就跟人家打招呼。
二、自我评价理论与赏识教育
心理学家库珀斯密斯(Coopersmith)的研究发现,高自我评价的男孩更富创造性,能更快地被社会团体所接受并成为领导者,他们更为自信、坦率,愿意表达自己的意见,学业成绩也较好,而低自我评价的男孩往往比较孤独,有不良行为习惯,学习成绩不好。而孩子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概念很大程度上是在别人对自己评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孩子,如小学生或幼儿,这方面表现更为明显,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还很差,成人的评价在他们的个性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而赏识教育恰恰是给孩子一种积极的肯定的评价。通过赏识教育,孩子对自己的评价也就高,这样就有利于孩子各方面的发展。例如赏识教育可以提高一个孩子的自尊水平及他们的自信心,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孩子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作为小孩子的重要他人,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学会欣赏孩子。
三、需要层次理论与赏识教育
从马洛斯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人的需要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层次。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向上依次是安全、爱与归属、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低级需要得到满足或部分得到满足后才能实现高级需要,而且动机也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赏识教育正是抓住了需要层次理论的本质,当孩子被肯定、被赏识、被鼓励,也就是他们受尊重的需要得到了满足,他们就会相信自己的力量和价值,生活和学习也更具创造性,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孩子的积极能动性和潜能。相反,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孩子就会变得消极、自卑,没有足够的信心去处理面临的问题。在这里,我想到有些老师经常抱怨一些留守儿童在课堂上不专心听课,还经常搞乱课堂纪律。其实引起他们这些不良行为的原因是爱和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他们不能经常得到父母的爱及他人的尊重,所以就通过课堂的捣乱来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以此来弥补缺失的爱和尊重。老师可以通过赏识教育来填补他们缺失的爱,通过肯定他们来发现其优点,这样他们那些不良行为自然会消失。
四、归因理论与赏识教育
韦纳的归因理论把成就行为的归因划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包括能力和努力,而外部原因包括任务难度和运气。如果把成就行为归为内部原因,在成功时会感到满意和自豪。赏识教育就是提倡肯定孩子的能力,激励孩子的努力,这样孩子就会把成就归为内部原因,从而激发孩子内在的动机。期望理论认为:动机=估计的成功的概率×成功的诱因价值。在赏识教育中,孩子得到赞扬、鼓励,就会产生一种有目的的指向成功的期望及预期未来得到的满意结果。这样更能激发孩子的动机,从而激起孩子的好奇、探究等心理倾向。(稿件编号:090720003)
(作者单位:广东省湛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524048,电邮:[email protected])
编辑/何 妍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