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文精神是目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欠缺的,无论学生的学习成绩多好,学习效率多高,没有人文精神,很难让学生的整体素养被体现出来,人文精神在各个学科中的渗透是教育界质的飞跃,它旨在通过挖掘各个学科中的精华内容,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正确的三观以及健康的理念,无论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中都能有更科学的方式。语文教学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更需要人文精神的渗透来提升效率。本篇文章主要讲述初中语文教学中合理渗透人文教育方法。
【关键词】人文精神;提高素养;初中语文;渗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2-0046-01
语文学科在很多人眼里都是比较轻松易学的一门学科,也正是由于这种特点,大部分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听讲兴趣和注意力都不是很让人满意,除此之外,还有教师给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方式也让学生在课堂中容易走神,只是简单的给学生普及知识,讲解文章中心,如果教师能够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挖掘文章中的精华,趁机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导,弘扬人文精神,就能让学生在课堂中被新的内容吸引,而且这些内容是学生在课后的指导书中无法学习到的,也能改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看法。
一、依靠教材,渗透人文教育
语文教材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囊括了古今中外许多优秀文章,无不闪耀着人文主义精神光芒,而且其中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大有裨益,老师一方面在课前要下好“功夫”,积极主动挖掘课文的人文因素,一方面在课上也要适时渗透人文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比如在讲授回忆性散文《邓稼先》这一课时,老师在讲读课文内容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认识邓稼先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还是一位为国家、为人民做出巨大贡献的爱国者,要学习邓稼先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伟大的爱国精神,让学生在汲取知识的同时,有思考、有感悟、有收获;《背影》这一课中,老师让学生欣赏美文,在字里行间品读父子之情的同时,也让他们感悟到爱的博大,从而陶冶情操,学会感恩父母、感恩祖国;课文《三峡》在让学生领略三峡壮美景色的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热爱、保护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古今中外的感情是互通的,永恒的,通过深入挖掘、学习语文课本中的人文美,启发学生思考生活、思考人生,积极进取,逐步形成完善的人格品质。
二、挖掘优秀文化,渗透人文教育
在初中的很多语文文章中,都有相应的人文精神存在,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容易忽略,有时虽然也会提及、给学生讲解,但都是一笔带过,没有拓展的给学生说明,这导致学生失去了很多学习的机会,初中生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很多不健康、叛逆的思想也往往是在这一阶段形成的,人文精神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成长。比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写一篇文章时,大部分教师都会给学生揭示主旨:整个国家的人为了显示自己的不愚蠢,睁眼说瞎话,只有小孩子才敢说真话,至此整篇文章就差不多学习完了,教师可以进一步让学生思考:这给我们什么启示?从中我们悟出了什么道理?其实整篇文章教师可以和学生目前的状态联系起来:初中生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虚荣的心理,这和文章中的各个大臣以及平民一样,为了自己的虚荣可以撒谎,可以捏造事实,但最后都会被揭穿,这样能给学生更多的启示,给学生敲响警钟,让学生能够在学习完这篇文章之后能够有所成长。在渗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把主题升华,也可以借助文章中的某个段落、某个知识点进行,没上一节课都能让学生觉得受益匪浅,这样学生就不会在课堂上出现各种状况,教师也能对教学越来越有信心,学生的素养也能得到提高。
三、提升课堂,渗透人文教育
要让课堂“活”起来,打破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在课堂中要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比如在《傅雷家书》的学习中,要让学生体会两封家书在书写风格和情感表达方面的不同,让学生讨论、发表自己对课文中坚强和赤子之心的理解,然后老师进行总结归纳,通过这种形式,课堂氛围活跃,同学们积极发言,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求知欲,提高了他们的创新和应变能力。
语文课本名篇佳作众多,内容有社会美、自然美、科学美和情感之美,在形式上有记叙、说明、议论、散文、诗词等多种形式,而语文学习中朗读是让学生走进文章、体会作者情感的有效方式,因此教学中老师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在深刻了解作者生平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后,大声朗读课文,或激昂或沉缓,或高亢或悲伤,让学生走进文章意境,同作者一起喜怒哀乐,在身临其境中获得情感体验。比如《泌园春.雪》的讲授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大声朗读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意象之壮美,体会作者的博大胸怀、雄伟气魄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在对这篇文章的学习中,学生们通过文中的语句,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血液中流淌,激励着学生们为了祖国的每天而不懈读书,让他们的斗志昂扬。“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祖国灿烂的未来,需要同学们共同奋斗,树立伟大理想,用辛劳的汗水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去点亮祖国的明天,让祖国变得更加富强。在课文的阅读和学习中,学生的精神境界会不知不觉的提升,会让他们激情迸发。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传授文学知识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语文这一学科的人文性,拓展教学模式,变“单一”教学为“多样”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丰富人文知识,提高人文素养,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
参考文献
[1]陈菊香,赵保国.弘扬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素养——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合理渗透人文教育[J].文理导航,2015(22):5-5.
[2]谢丹丹,梁娇娇.重视人文素质教育,促进文理渗透——试论初中语文教学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0):141-143.
[3]颜秀贞,高静娜.追求灵性的精神家园——浅谈人文素养培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广西教育,2016(35):22-23.
【关键词】人文精神;提高素养;初中语文;渗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2-0046-01
语文学科在很多人眼里都是比较轻松易学的一门学科,也正是由于这种特点,大部分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听讲兴趣和注意力都不是很让人满意,除此之外,还有教师给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方式也让学生在课堂中容易走神,只是简单的给学生普及知识,讲解文章中心,如果教师能够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挖掘文章中的精华,趁机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导,弘扬人文精神,就能让学生在课堂中被新的内容吸引,而且这些内容是学生在课后的指导书中无法学习到的,也能改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看法。
一、依靠教材,渗透人文教育
语文教材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囊括了古今中外许多优秀文章,无不闪耀着人文主义精神光芒,而且其中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大有裨益,老师一方面在课前要下好“功夫”,积极主动挖掘课文的人文因素,一方面在课上也要适时渗透人文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比如在讲授回忆性散文《邓稼先》这一课时,老师在讲读课文内容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认识邓稼先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还是一位为国家、为人民做出巨大贡献的爱国者,要学习邓稼先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伟大的爱国精神,让学生在汲取知识的同时,有思考、有感悟、有收获;《背影》这一课中,老师让学生欣赏美文,在字里行间品读父子之情的同时,也让他们感悟到爱的博大,从而陶冶情操,学会感恩父母、感恩祖国;课文《三峡》在让学生领略三峡壮美景色的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热爱、保护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古今中外的感情是互通的,永恒的,通过深入挖掘、学习语文课本中的人文美,启发学生思考生活、思考人生,积极进取,逐步形成完善的人格品质。
二、挖掘优秀文化,渗透人文教育
在初中的很多语文文章中,都有相应的人文精神存在,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容易忽略,有时虽然也会提及、给学生讲解,但都是一笔带过,没有拓展的给学生说明,这导致学生失去了很多学习的机会,初中生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很多不健康、叛逆的思想也往往是在这一阶段形成的,人文精神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成长。比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写一篇文章时,大部分教师都会给学生揭示主旨:整个国家的人为了显示自己的不愚蠢,睁眼说瞎话,只有小孩子才敢说真话,至此整篇文章就差不多学习完了,教师可以进一步让学生思考:这给我们什么启示?从中我们悟出了什么道理?其实整篇文章教师可以和学生目前的状态联系起来:初中生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虚荣的心理,这和文章中的各个大臣以及平民一样,为了自己的虚荣可以撒谎,可以捏造事实,但最后都会被揭穿,这样能给学生更多的启示,给学生敲响警钟,让学生能够在学习完这篇文章之后能够有所成长。在渗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把主题升华,也可以借助文章中的某个段落、某个知识点进行,没上一节课都能让学生觉得受益匪浅,这样学生就不会在课堂上出现各种状况,教师也能对教学越来越有信心,学生的素养也能得到提高。
三、提升课堂,渗透人文教育
要让课堂“活”起来,打破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在课堂中要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比如在《傅雷家书》的学习中,要让学生体会两封家书在书写风格和情感表达方面的不同,让学生讨论、发表自己对课文中坚强和赤子之心的理解,然后老师进行总结归纳,通过这种形式,课堂氛围活跃,同学们积极发言,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求知欲,提高了他们的创新和应变能力。
语文课本名篇佳作众多,内容有社会美、自然美、科学美和情感之美,在形式上有记叙、说明、议论、散文、诗词等多种形式,而语文学习中朗读是让学生走进文章、体会作者情感的有效方式,因此教学中老师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在深刻了解作者生平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后,大声朗读课文,或激昂或沉缓,或高亢或悲伤,让学生走进文章意境,同作者一起喜怒哀乐,在身临其境中获得情感体验。比如《泌园春.雪》的讲授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大声朗读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意象之壮美,体会作者的博大胸怀、雄伟气魄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在对这篇文章的学习中,学生们通过文中的语句,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血液中流淌,激励着学生们为了祖国的每天而不懈读书,让他们的斗志昂扬。“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祖国灿烂的未来,需要同学们共同奋斗,树立伟大理想,用辛劳的汗水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去点亮祖国的明天,让祖国变得更加富强。在课文的阅读和学习中,学生的精神境界会不知不觉的提升,会让他们激情迸发。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传授文学知识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语文这一学科的人文性,拓展教学模式,变“单一”教学为“多样”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丰富人文知识,提高人文素养,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
参考文献
[1]陈菊香,赵保国.弘扬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素养——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合理渗透人文教育[J].文理导航,2015(22):5-5.
[2]谢丹丹,梁娇娇.重视人文素质教育,促进文理渗透——试论初中语文教学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0):141-143.
[3]颜秀贞,高静娜.追求灵性的精神家园——浅谈人文素养培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广西教育,2016(35):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