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隔”类
冯梦龙《山歌》卷四山歌云:
隔河看見子一团花,
走到门前满面麻,
若要隔河听渠做点私情事,
世间那得更个长鸡巴。
冯氏用原汁原味的吴语方言,记录下了这首明代的吴歌。这首民歌,具有五个特征:一是四句头山歌;二是一、二、三句押韵;三是艳歌;四是用“隔××××××”起兴。这种起兴在现在的江南民歌中依然丰富。如:
苏州民歌:
隔河看见美娇娘,
头浪青丝亮澄澄,
面熟陌生口难开,
唱支山歌姐思量。
(王士均《江南民间情歌八百首》P52 学林出版社 2011)
上海市崇明县民歌:
隔河看见姐情深,
唱支山歌姐听听;
半真半假思量你,
落雨芝麻口难开。
(王士均《江南民间情歌八百首》P24 学林出版社 2011)
金山县民歌:
隔河看见满树红,
要想采花路不通,
等到路通花要谢,
白费心思一场空。
(王士均《江南民间情歌八百首》P275 学林出版社 2011)
除了江南,江北亦有此类程式的作品。
江苏南京江浦县民歌:
隔河看见牡丹开,
牡丹开花红艾艾,
左手摘个头上戴,
右手摘个怀里端。
红娘子,我的乖,
恨不得连根挖来栽。
(王士均《江南民间情歌八百首》P67 学林出版社 2011)
这些民歌都以“隔河看见”起兴。由此可见,明代江南民歌虽历经数百年,但还在延续着固有的起兴程式。现存的江南民歌中,还有一些与此稍有不同的起兴方式,如:
宝山民歌:
隔河遥望野花红,
想要攀花路不通,
等到路通花已谢,
路通花谢一场空。
(林宗礼、钱佐元《江苏歌谣集成(第三辑)沪海区》P275 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出版 中华民国二十二年)
上海市松江县民歌:
隔河牡丹花难寻,
心想采花水太深;
丢块砖头探深浅,
唱支山歌试妹心。
(王士均《江南民间情歌八百首》P36 学林出版社 2011)
这些作品虽然都采用“隔河”程式,但前一首作品后面是“遥望”,后一首作品后面则采用了倒装结构。此外,有用“隔墙”“隔滨”起兴的作品,如下:
江苏海门民歌:
隔墙望得姐晒衣,
“我的哥:
庙里猪头各有主,
篾穿豆腐手难提:
一人难做二人妻。”
(王士均《江南民间情歌八百首》P51 学林出版社 2011)
上海市奉贤县民歌:
隔滨看见大阿姐,
眉毛弯弯像条线,
今年吃仔娘家饭,
来年给我望屋里。
这说明江南民歌的此类起兴程式,既稳定,也丰富。
“隔河”程式的作品,在西北“花儿”中保留了很多。如:
隔河看见姐穿蓝,
好像下水一只船,
眼看眼看船要走,
叫声小哥快上船。
(《青海民族民间文学资料:传统花儿专集》P65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青海分会 1979)
隔河照着就是她,
想得头昏眼又花,
想得肠子拧绳哩,
想得肝花开洞哩。
(《青海民族民间文学资料:传统花儿专集》P104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青海分会 1979)(剑虹、周健《甘肃民歌选(花儿)》P130 甘肃人民出版社1957)
“隔河”程式,在洮岷“花儿”中更多。如:
隔河看见姐穿青,
心想过河水又深;
撩个石头探深浅,
唱个山歌试妹心。
隔河照着姐出来,
不大不小好人材;
大红衣裳葱绿鞋,
赛过当年祝英台。
(剑虹、周健《甘肃民歌选(花儿)》P54甘肃人民出版社1957)
在西北“花儿”中,有与江南山歌起兴相仿的作品,这些作品不完全用“隔河”起兴,有时又用“隔山”起兴,如洮岷“花儿”:
隔山看见姐穿蓝,
怀抱琵琶闹三弦;
好姐不要郎开口,
哥抱琵琶姐来弹。
(雪犁《莲花山情歌》P28 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1984)
有时用“隔窗”起兴,如下面的这首河湟“花儿”:
隔窗看见桂花林,
桂花开得水盈盈,
心想桂花跟前坐,
冇有穿针引线人。
(《青海民族民间文学资料:传统花儿专集》P66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青海分会 1979)
隔山看见桂花林,
桂花开得水盈盈,
心想桂花跟前坐,
冇有穿针引线人。 (郗慧民《西北花儿》 P231 西北民族学院研究所 1984)
这两首作品只差一个字,河湟是“隔窗”,洮岷是“隔山”,其余都是惊人的相似。至于桂花意象,笔者在后面作专门论述。
在明代江南《山歌》中,有另外一种“隔”类起兴的作品,如“结识私情隔条浜,湾湾走转两三更”“结识私情隔堵墙,两边有意弗同床”“结识私情隔条街,抢米了又担柴”分别用“隔条浜”“隔堵墙”“隔条街”起兴。此类民歌也在后世的江南民歌中得到了传承。如下:
浙江省海宁县民歌:
结识私情隔爿桥,
桥南桥北望得到,
走到桥上心要跳,
到倷场上头难昂。
(王士均《江南民间情歌八百首》P19 学林出版社 2011)
上海市崇明县民歌:
结识私情隔块田,
去年相思到今年,
六月里浓霜难得见,
黄昏星难到月身边。
(王士均《江南民间情歌八百首》P218 学林出版社 2011)
南京溧水县民歌:
郎与姐儿隔条河,
郎放鸭子姐放鹅,
郎放鸭子呱呱叫,
姐放鹅儿叫情哥哥。
(姚鸣凤、陈秉坤《南京歌谣谚语》P49 南京古籍出版社 1990)
此类作品皆属“++++隔++”程式。
此类程式也同样出现在西北“花儿”中,如:
我连小哥隔道山,
好像黄桶散了圈,
全盼桶板遇上圈,
黄桶匝圈可团圆。
(《青海民族民间文学资料:传统花儿专集》P108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青海分会 1979)
我连小妹隔道河,
树叶遮住看不着;
十冬腊月树叶落,
管他看着看不着。
(雪犁《莲花山情歌》P39 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1984)
妹搭阿哥隔道门,
一搭玩耍长成人;
三年没见哥的面,
把哥长成冲天杆。
(郗慧民《西北花儿》 P226 西北民族学院研究所 1984)
在江南民歌中,有时“隔”出现在第二句中。
浙江省兰溪市民歌:
郎有真心妹有情,
隔河种竹连成林;
河水相隔两边分,
竹根相连一条心。
(王士均《江南民间情歌八百首》P109 学林出版社 2011)
洮岷“花儿”中不仅有这样的作品,而且在男女对唱的作品中也有这样的句子。
男:
哥有意,妹有心,
哪怕山高水又深;
山高也有人行走,
水深也有乘船人。
女:
三月杨柳顺河青,
隔了河道没隔心;
只要哥心有妹意,
刀山火海也敢冲。
(雪犁《莲花山情歌》P109 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1984)
这里要补充的是,江南民歌的隔类起兴程式,不仅在西北“花儿”中存在,而且还保留在河湟民间戏曲中,青海越弦《李彦贵卖水》中的【采花】便是其中一例。
这山观见那山高,
那山上有一颗好樱桃,
樱桃好吃树难栽,
恨不得连根移过来。
隔河瞧见牡丹花开,
恨不得连根移过来。
从那间来了个花大姐,
听我把花名表上来。
紧随其后是“花名”:
正月里采花无花采,
二月里采花花未开,
三月里桃花红似火,
要采个刺梅四月里开。
五月里石榴花赛玛瑙,
六月里荷花飘莲池,
七月里秋风吹丹桂,
要采个桂花八月里开。
九月里黄菊花人人爱,
十月里松柏冬夏青,
十一腊月无花采,
雪窝里采出腊梅花来。
之后是:
墙里栽花墙外开,
胆大蜜蜂采花来,
蜜蜂見花单展翅,
花见蜜蜂搂抱怀。
……
这段【采花】显然是南方民歌文本,其中“花名”是典型的江南文化,而“这山观见那山高”“隔河瞧见牡丹花开”“墙里栽花墙外开”等程式,在江浙民歌中都很普遍。尤其是“隔河瞧见牡丹花开”与前面南京江浦县山歌“隔河看见牡丹开”用词用句都是非常接近,和松江县山歌“隔河牡丹花难寻”起兴程式相同。
(十)正反照应类
吴歌喜用正反照应式起兴,譬如明代《山歌》:
井面上开花井底下红,
篾丝篮吊水一场空。
梭子里无丝空来往,
有针无线难并缝。
“井面上开花井底下红”就属于这种正反起兴。“井面上开花”是正,“井底下红”是反,“花”与“红”照应。除此之外,明代吴歌中还有“结识私情好像雨伞能,上头云雨下头晴”之类的起兴句,“上头云雨”是正,“下头晴”是反。 吴江县民歌:
井底开花井上红,
篾丝篮吊水一场空。
梭里无纱空来去,
有针无线难并缝。
(王士均《江南民间情歌八百首》P247 学林出版社 2011)
前面的这两首作品,除了个别字词不同外,内容结构及程式如出一辙。这种正反起兴的民歌在江苏甚多,譬如:
镇江民歌:
上江木头下江来,
早拉早到早弯簰,
不打号子簰不动,
号打三声转调门,
弟兄们,弯弯腰,
齐心协力拉下来。
(《中国歌谣集成·江苏卷(上卷)》油印本 P72中国歌谣集成·江苏卷编辑委员会编1990)
大丰县民歌:
山前唱歌山后应,
山后妹妹表真情,
真情哪怕高山挡,
唱起歌来心连心。
(王士均《江南民间情歌八百首》P247 学林出版社 2011)
江浦民歌:
东河挖藕西河栽,
南河挖个荷花来。
鲤鱼跳在荷花上,
爱姐同龄又红腮。
红娘子,我的乖,
有情有义合得来。
(姚鸣凤、陈秉坤《南京歌谣谚语》P33 南京古籍出版社 1990)
上面的“上江木头下江来”“山前唱歌山后应”“东河挖藕西河栽”都是正反结构的起兴。无独有偶,此类程式也植根于河湟“花儿”中。
西京的雀儿南京飞,
爪爪儿绕红着哩;
一对大眼睛小姊妹,
站下着看谁着哩?
(《青海民族民间文学资料:传统花儿专集》P79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青海分会 1979)
城头上打锣者城根里响,
晚上了把灯哈照上;
手搭腔子细细地想,
谁好了把谁哈要上。
(韩占祥 马小琴《青海撒拉族民间文化集》P411 青海人民出版社 2012)
阴山里打枪阳山里响,
枪子儿落在了树上;
我这里牵来你那里想,
清眼泪把炒面拌上。
(《青海民族民间文学资料:传统花儿专集》P57~58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青海分会 1979)
陰山里开花阳山里红,
玻璃的瓶,
要献个啥花儿哩?
眼睛里见了心儿里疼,
人家的人,
我有个啥法儿哩?
(《中国民间歌谣集成青海省大通县卷:大通花儿集》P160 青海大通县文化馆 1986)
上述“花儿”中的首句“西京的雀儿南京飞”“城头上打锣者城根里响”“阴山里打枪阳山里响”“阴山里开花阳山里红”都是正反照应起兴程式。
(十一)山上青松山下花
该程式可归入正反照应类。
南京六合民歌中,有一首民歌是这样的:
山上青松山下花,
花笑青松不如它,
有朝一场寒霜打,
只见青松不见花。
(金安凡《茉莉飘香——六合民歌》P190 南京出版社 2011)
青海河湟酒曲中,有一首《祝酒全家》(二):
山里的松柏一朵花,
世上的松柏不如它。
靠上大树好歇凉,
大树倒了歇不成凉。
靠着大墙好盖房,
大墙倒了盖不起房。
靠着大的好活人,
大的倒了活不起人。
老父母好比风里的灯,
风吹灯灭影无踪。
我弟兄好比水中的船,
船帮水来水帮船。
我姊妹好比园中的花,
花开还靠绿叶衬。
我嫂好比房中的灯,
高照着四下里明亮着。
我父母好比沙里的金,
越是澄来越是清。
光阴好比弓上的箭,
箭儿射去永无踪。
(《河湟民间文学集(第三集)》P132~133 青海西宁市文联 1982)
这首酒曲乃劝善之作,劝诫人们把握人生的动机与方向,正确对待家庭关系,懂得友爱和睦相处之道,同时要人们珍惜时间与生命。起兴句“山里的松柏一朵花,世上的松柏不如它”,明显化用了南京民歌之首句。然而,令人惊讶的发现在于,像这首南京民歌一样的诗句,在青海回族宴席曲《一山的松柏》中,有着更加完整、系统、结构式的存在。
一山的松柏一山的花,
老兄是松柏我是花。
有朝一日寒霜杀,
只见松柏不见花。
一炷的清香一炷的蜡,
老兄是清香我是蜡。
有朝一日寒风刮,
只见清香不见蜡。
一方的石头一方的沙, 老兄是石头我是沙。
有朝一日海水刷,
只见石头不见沙。
一方的韭菜一方的葱,
老兄是韭菜我是葱。
老兄是韭菜道道生,
兄弟是葱秧肚里空。
老兄将比是大海里的一只船,
左行右行是你行得宽。
我将比是沤麻池里的一墩板,
左蹬右蹬是不动弹。
(《河湟民间文学集(第一集)》P90 青海省西宁市文联编 1981)
这首作品共五节,除了最后一节,前面四节作品各自独立成章又贯通一气,几乎是南京民歌的组合式展播。这组河湟宴席曲的第一段与六合民歌非常接近,都用“松”和“花”起兴,而且后两句只有三字之别:南京是“一场”,河湟是“一日”;南京是“打”,河湟是“杀”;南京是“青松”,河湟是“松柏”。
除了河湟酒曲,与六合民歌程式相同的作品,还有“花儿”:
上河里石头下河里沙,
沙笑石头不如它;
有朝一日大雨下,
只见石头不见沙。
(《河湟民间文学集(第9期)》P118~119西宁市文联编 1985)
这首“花儿”与宴席曲《一山的松柏》之第三段,文本架构大致相同,且第四句完全相同。这首“花儿”与南京六合民歌相比,文本的整体架构和思想内容是一致的,都采用了拟人修辞,形象、生动、诙谐、幽默地诠释了“五十步笑百步”的人生哲理。两首作品的区别只是:南京民歌中的地理位置“山上”和“山下”,“花儿”中成了“上河里”和“下河里”;南京民歌中的比拟主体“青松”和“花”,“花儿”中是“石头”和“沙”;南京民歌中产生结果的原因“寒霜打”,“花儿”中则是“大雨下”。
上述兩首作品后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河湟“花儿”,如下:
一院松树一院花,
花把个松树儿笑话;
三笑松树不如它,
花叶儿落在了地下。
(《河湟民间文学集(第一集)》P164 青海省西宁市文联编 1981)
这首作品的第一句和第三句,仍然保持了南京六合民歌和青海宴席曲的基本程式,“笑”这一核心动词依然保留。第二句和第四句已经是河湟地区的语言风味了,表述方式显得更加含蓄、更加委婉;句末用“笑话”“地下”双字收尾,完全是河湟“花儿”了。
一窝顽石一窝沙,
沙子把顽石笑话;
多人的伙儿里我俩耍,
嫑叫他外旁人笑话。
(《中国民间歌谣集成青海省大通县卷:大通花儿集》P122 青海大通县文化馆 1986)
这首作品除第一句保留了南京民歌的基本起兴程式外,表达方式已经完全跳出了南京民歌的结构模式,成为了地地道道的河湟“花儿”。(未完待续)
冯梦龙《山歌》卷四山歌云:
隔河看見子一团花,
走到门前满面麻,
若要隔河听渠做点私情事,
世间那得更个长鸡巴。
冯氏用原汁原味的吴语方言,记录下了这首明代的吴歌。这首民歌,具有五个特征:一是四句头山歌;二是一、二、三句押韵;三是艳歌;四是用“隔××××××”起兴。这种起兴在现在的江南民歌中依然丰富。如:
苏州民歌:
隔河看见美娇娘,
头浪青丝亮澄澄,
面熟陌生口难开,
唱支山歌姐思量。
(王士均《江南民间情歌八百首》P52 学林出版社 2011)
上海市崇明县民歌:
隔河看见姐情深,
唱支山歌姐听听;
半真半假思量你,
落雨芝麻口难开。
(王士均《江南民间情歌八百首》P24 学林出版社 2011)
金山县民歌:
隔河看见满树红,
要想采花路不通,
等到路通花要谢,
白费心思一场空。
(王士均《江南民间情歌八百首》P275 学林出版社 2011)
除了江南,江北亦有此类程式的作品。
江苏南京江浦县民歌:
隔河看见牡丹开,
牡丹开花红艾艾,
左手摘个头上戴,
右手摘个怀里端。
红娘子,我的乖,
恨不得连根挖来栽。
(王士均《江南民间情歌八百首》P67 学林出版社 2011)
这些民歌都以“隔河看见”起兴。由此可见,明代江南民歌虽历经数百年,但还在延续着固有的起兴程式。现存的江南民歌中,还有一些与此稍有不同的起兴方式,如:
宝山民歌:
隔河遥望野花红,
想要攀花路不通,
等到路通花已谢,
路通花谢一场空。
(林宗礼、钱佐元《江苏歌谣集成(第三辑)沪海区》P275 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出版 中华民国二十二年)
上海市松江县民歌:
隔河牡丹花难寻,
心想采花水太深;
丢块砖头探深浅,
唱支山歌试妹心。
(王士均《江南民间情歌八百首》P36 学林出版社 2011)
这些作品虽然都采用“隔河”程式,但前一首作品后面是“遥望”,后一首作品后面则采用了倒装结构。此外,有用“隔墙”“隔滨”起兴的作品,如下:
江苏海门民歌:
隔墙望得姐晒衣,
“我的哥:
庙里猪头各有主,
篾穿豆腐手难提:
一人难做二人妻。”
(王士均《江南民间情歌八百首》P51 学林出版社 2011)
上海市奉贤县民歌:
隔滨看见大阿姐,
眉毛弯弯像条线,
今年吃仔娘家饭,
来年给我望屋里。
这说明江南民歌的此类起兴程式,既稳定,也丰富。
“隔河”程式的作品,在西北“花儿”中保留了很多。如:
隔河看见姐穿蓝,
好像下水一只船,
眼看眼看船要走,
叫声小哥快上船。
(《青海民族民间文学资料:传统花儿专集》P65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青海分会 1979)
隔河照着就是她,
想得头昏眼又花,
想得肠子拧绳哩,
想得肝花开洞哩。
(《青海民族民间文学资料:传统花儿专集》P104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青海分会 1979)(剑虹、周健《甘肃民歌选(花儿)》P130 甘肃人民出版社1957)
“隔河”程式,在洮岷“花儿”中更多。如:
隔河看见姐穿青,
心想过河水又深;
撩个石头探深浅,
唱个山歌试妹心。
隔河照着姐出来,
不大不小好人材;
大红衣裳葱绿鞋,
赛过当年祝英台。
(剑虹、周健《甘肃民歌选(花儿)》P54甘肃人民出版社1957)
在西北“花儿”中,有与江南山歌起兴相仿的作品,这些作品不完全用“隔河”起兴,有时又用“隔山”起兴,如洮岷“花儿”:
隔山看见姐穿蓝,
怀抱琵琶闹三弦;
好姐不要郎开口,
哥抱琵琶姐来弹。
(雪犁《莲花山情歌》P28 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1984)
有时用“隔窗”起兴,如下面的这首河湟“花儿”:
隔窗看见桂花林,
桂花开得水盈盈,
心想桂花跟前坐,
冇有穿针引线人。
(《青海民族民间文学资料:传统花儿专集》P66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青海分会 1979)
隔山看见桂花林,
桂花开得水盈盈,
心想桂花跟前坐,
冇有穿针引线人。 (郗慧民《西北花儿》 P231 西北民族学院研究所 1984)
这两首作品只差一个字,河湟是“隔窗”,洮岷是“隔山”,其余都是惊人的相似。至于桂花意象,笔者在后面作专门论述。
在明代江南《山歌》中,有另外一种“隔”类起兴的作品,如“结识私情隔条浜,湾湾走转两三更”“结识私情隔堵墙,两边有意弗同床”“结识私情隔条街,抢米了又担柴”分别用“隔条浜”“隔堵墙”“隔条街”起兴。此类民歌也在后世的江南民歌中得到了传承。如下:
浙江省海宁县民歌:
结识私情隔爿桥,
桥南桥北望得到,
走到桥上心要跳,
到倷场上头难昂。
(王士均《江南民间情歌八百首》P19 学林出版社 2011)
上海市崇明县民歌:
结识私情隔块田,
去年相思到今年,
六月里浓霜难得见,
黄昏星难到月身边。
(王士均《江南民间情歌八百首》P218 学林出版社 2011)
南京溧水县民歌:
郎与姐儿隔条河,
郎放鸭子姐放鹅,
郎放鸭子呱呱叫,
姐放鹅儿叫情哥哥。
(姚鸣凤、陈秉坤《南京歌谣谚语》P49 南京古籍出版社 1990)
此类作品皆属“++++隔++”程式。
此类程式也同样出现在西北“花儿”中,如:
我连小哥隔道山,
好像黄桶散了圈,
全盼桶板遇上圈,
黄桶匝圈可团圆。
(《青海民族民间文学资料:传统花儿专集》P108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青海分会 1979)
我连小妹隔道河,
树叶遮住看不着;
十冬腊月树叶落,
管他看着看不着。
(雪犁《莲花山情歌》P39 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1984)
妹搭阿哥隔道门,
一搭玩耍长成人;
三年没见哥的面,
把哥长成冲天杆。
(郗慧民《西北花儿》 P226 西北民族学院研究所 1984)
在江南民歌中,有时“隔”出现在第二句中。
浙江省兰溪市民歌:
郎有真心妹有情,
隔河种竹连成林;
河水相隔两边分,
竹根相连一条心。
(王士均《江南民间情歌八百首》P109 学林出版社 2011)
洮岷“花儿”中不仅有这样的作品,而且在男女对唱的作品中也有这样的句子。
男:
哥有意,妹有心,
哪怕山高水又深;
山高也有人行走,
水深也有乘船人。
女:
三月杨柳顺河青,
隔了河道没隔心;
只要哥心有妹意,
刀山火海也敢冲。
(雪犁《莲花山情歌》P109 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1984)
这里要补充的是,江南民歌的隔类起兴程式,不仅在西北“花儿”中存在,而且还保留在河湟民间戏曲中,青海越弦《李彦贵卖水》中的【采花】便是其中一例。
这山观见那山高,
那山上有一颗好樱桃,
樱桃好吃树难栽,
恨不得连根移过来。
隔河瞧见牡丹花开,
恨不得连根移过来。
从那间来了个花大姐,
听我把花名表上来。
紧随其后是“花名”:
正月里采花无花采,
二月里采花花未开,
三月里桃花红似火,
要采个刺梅四月里开。
五月里石榴花赛玛瑙,
六月里荷花飘莲池,
七月里秋风吹丹桂,
要采个桂花八月里开。
九月里黄菊花人人爱,
十月里松柏冬夏青,
十一腊月无花采,
雪窝里采出腊梅花来。
之后是:
墙里栽花墙外开,
胆大蜜蜂采花来,
蜜蜂見花单展翅,
花见蜜蜂搂抱怀。
……
这段【采花】显然是南方民歌文本,其中“花名”是典型的江南文化,而“这山观见那山高”“隔河瞧见牡丹花开”“墙里栽花墙外开”等程式,在江浙民歌中都很普遍。尤其是“隔河瞧见牡丹花开”与前面南京江浦县山歌“隔河看见牡丹开”用词用句都是非常接近,和松江县山歌“隔河牡丹花难寻”起兴程式相同。
(十)正反照应类
吴歌喜用正反照应式起兴,譬如明代《山歌》:
井面上开花井底下红,
篾丝篮吊水一场空。
梭子里无丝空来往,
有针无线难并缝。
“井面上开花井底下红”就属于这种正反起兴。“井面上开花”是正,“井底下红”是反,“花”与“红”照应。除此之外,明代吴歌中还有“结识私情好像雨伞能,上头云雨下头晴”之类的起兴句,“上头云雨”是正,“下头晴”是反。 吴江县民歌:
井底开花井上红,
篾丝篮吊水一场空。
梭里无纱空来去,
有针无线难并缝。
(王士均《江南民间情歌八百首》P247 学林出版社 2011)
前面的这两首作品,除了个别字词不同外,内容结构及程式如出一辙。这种正反起兴的民歌在江苏甚多,譬如:
镇江民歌:
上江木头下江来,
早拉早到早弯簰,
不打号子簰不动,
号打三声转调门,
弟兄们,弯弯腰,
齐心协力拉下来。
(《中国歌谣集成·江苏卷(上卷)》油印本 P72中国歌谣集成·江苏卷编辑委员会编1990)
大丰县民歌:
山前唱歌山后应,
山后妹妹表真情,
真情哪怕高山挡,
唱起歌来心连心。
(王士均《江南民间情歌八百首》P247 学林出版社 2011)
江浦民歌:
东河挖藕西河栽,
南河挖个荷花来。
鲤鱼跳在荷花上,
爱姐同龄又红腮。
红娘子,我的乖,
有情有义合得来。
(姚鸣凤、陈秉坤《南京歌谣谚语》P33 南京古籍出版社 1990)
上面的“上江木头下江来”“山前唱歌山后应”“东河挖藕西河栽”都是正反结构的起兴。无独有偶,此类程式也植根于河湟“花儿”中。
西京的雀儿南京飞,
爪爪儿绕红着哩;
一对大眼睛小姊妹,
站下着看谁着哩?
(《青海民族民间文学资料:传统花儿专集》P79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青海分会 1979)
城头上打锣者城根里响,
晚上了把灯哈照上;
手搭腔子细细地想,
谁好了把谁哈要上。
(韩占祥 马小琴《青海撒拉族民间文化集》P411 青海人民出版社 2012)
阴山里打枪阳山里响,
枪子儿落在了树上;
我这里牵来你那里想,
清眼泪把炒面拌上。
(《青海民族民间文学资料:传统花儿专集》P57~58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青海分会 1979)
陰山里开花阳山里红,
玻璃的瓶,
要献个啥花儿哩?
眼睛里见了心儿里疼,
人家的人,
我有个啥法儿哩?
(《中国民间歌谣集成青海省大通县卷:大通花儿集》P160 青海大通县文化馆 1986)
上述“花儿”中的首句“西京的雀儿南京飞”“城头上打锣者城根里响”“阴山里打枪阳山里响”“阴山里开花阳山里红”都是正反照应起兴程式。
(十一)山上青松山下花
该程式可归入正反照应类。
南京六合民歌中,有一首民歌是这样的:
山上青松山下花,
花笑青松不如它,
有朝一场寒霜打,
只见青松不见花。
(金安凡《茉莉飘香——六合民歌》P190 南京出版社 2011)
青海河湟酒曲中,有一首《祝酒全家》(二):
山里的松柏一朵花,
世上的松柏不如它。
靠上大树好歇凉,
大树倒了歇不成凉。
靠着大墙好盖房,
大墙倒了盖不起房。
靠着大的好活人,
大的倒了活不起人。
老父母好比风里的灯,
风吹灯灭影无踪。
我弟兄好比水中的船,
船帮水来水帮船。
我姊妹好比园中的花,
花开还靠绿叶衬。
我嫂好比房中的灯,
高照着四下里明亮着。
我父母好比沙里的金,
越是澄来越是清。
光阴好比弓上的箭,
箭儿射去永无踪。
(《河湟民间文学集(第三集)》P132~133 青海西宁市文联 1982)
这首酒曲乃劝善之作,劝诫人们把握人生的动机与方向,正确对待家庭关系,懂得友爱和睦相处之道,同时要人们珍惜时间与生命。起兴句“山里的松柏一朵花,世上的松柏不如它”,明显化用了南京民歌之首句。然而,令人惊讶的发现在于,像这首南京民歌一样的诗句,在青海回族宴席曲《一山的松柏》中,有着更加完整、系统、结构式的存在。
一山的松柏一山的花,
老兄是松柏我是花。
有朝一日寒霜杀,
只见松柏不见花。
一炷的清香一炷的蜡,
老兄是清香我是蜡。
有朝一日寒风刮,
只见清香不见蜡。
一方的石头一方的沙, 老兄是石头我是沙。
有朝一日海水刷,
只见石头不见沙。
一方的韭菜一方的葱,
老兄是韭菜我是葱。
老兄是韭菜道道生,
兄弟是葱秧肚里空。
老兄将比是大海里的一只船,
左行右行是你行得宽。
我将比是沤麻池里的一墩板,
左蹬右蹬是不动弹。
(《河湟民间文学集(第一集)》P90 青海省西宁市文联编 1981)
这首作品共五节,除了最后一节,前面四节作品各自独立成章又贯通一气,几乎是南京民歌的组合式展播。这组河湟宴席曲的第一段与六合民歌非常接近,都用“松”和“花”起兴,而且后两句只有三字之别:南京是“一场”,河湟是“一日”;南京是“打”,河湟是“杀”;南京是“青松”,河湟是“松柏”。
除了河湟酒曲,与六合民歌程式相同的作品,还有“花儿”:
上河里石头下河里沙,
沙笑石头不如它;
有朝一日大雨下,
只见石头不见沙。
(《河湟民间文学集(第9期)》P118~119西宁市文联编 1985)
这首“花儿”与宴席曲《一山的松柏》之第三段,文本架构大致相同,且第四句完全相同。这首“花儿”与南京六合民歌相比,文本的整体架构和思想内容是一致的,都采用了拟人修辞,形象、生动、诙谐、幽默地诠释了“五十步笑百步”的人生哲理。两首作品的区别只是:南京民歌中的地理位置“山上”和“山下”,“花儿”中成了“上河里”和“下河里”;南京民歌中的比拟主体“青松”和“花”,“花儿”中是“石头”和“沙”;南京民歌中产生结果的原因“寒霜打”,“花儿”中则是“大雨下”。
上述兩首作品后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河湟“花儿”,如下:
一院松树一院花,
花把个松树儿笑话;
三笑松树不如它,
花叶儿落在了地下。
(《河湟民间文学集(第一集)》P164 青海省西宁市文联编 1981)
这首作品的第一句和第三句,仍然保持了南京六合民歌和青海宴席曲的基本程式,“笑”这一核心动词依然保留。第二句和第四句已经是河湟地区的语言风味了,表述方式显得更加含蓄、更加委婉;句末用“笑话”“地下”双字收尾,完全是河湟“花儿”了。
一窝顽石一窝沙,
沙子把顽石笑话;
多人的伙儿里我俩耍,
嫑叫他外旁人笑话。
(《中国民间歌谣集成青海省大通县卷:大通花儿集》P122 青海大通县文化馆 1986)
这首作品除第一句保留了南京民歌的基本起兴程式外,表达方式已经完全跳出了南京民歌的结构模式,成为了地地道道的河湟“花儿”。(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