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个演讲源起很简单,当时何瑫老师看我发的一条朋友圈,配了一张自拍照,照片里我在拿钢笔用手写作,说我已经不在互联网冲浪了。我在最近几个月写作大部分变成了手写,我的互联网脱退实验,还包括我基本上不关注任何的热点事件,跟人的微信沟通基本上保持在最小和最基本的频率里。
先讲讲我互联网脱退的动机和方式。
第一,就是我不再关注互联网上的热点事件。今天我们了解发生了什么事情都是从微博热搜,有一些话题确实承载了一定的公共性,但这种公共性其实是非常微妙的。我举一个例子,比如,从一个男明星让他的老婆推行李,来看夫妻之间的权力结构和现当代中国女性在婚姻当中是不是处于下嫁的情况,还有女作家的马桶失灵,戳破了上流的幻想。今天我点进去一个热搜,讲一个阿里P8的员工征婚,折射出中国婚恋市场的极度不平等和人们对于婚恋的种种幻想,诸如此类的话题。
我并不是说这些话题不具有公共性或者不值得讨论,但是我觉得它们被讨论的程度是不合比例的。这种不合比例有两个层面,一个在于它的受关注度,其实它们本质上都是一些私人的事情。大家在生活中都非常讨厌被七大姑八大姨来打探自己的隐私,但在互联网上,大家变成了积极去打探隐私的人。我们对于私人话题的关注会被放大。当我们发现很多公共议题不好展开的时候,对于私人领域就会超乎寻常地关注。
另外一个不合比例是严肃性的不合比例,或者所谓公共性的不合比例。因为无论我们以多时髦的词汇、多专业的名词、多长篇大论的文章去包装它们,它们本质上就不是严肃话题,本质只是一种个人选择,并不承担足够的公共性和严肃性。我们严肃地讨论它们的唯一效果是我们看起来很严肃,不是单纯的七大姑八大姨了,看起来像一个讨论社会事件的社会人一样,但是无论我们看起来多严肃,都无法掩饰这些话题本身的琐屑和私人性。因为这两个原因,我基本不再关注任何互联网热点。
其次,我之所以开始实验互联网脱退,是因为我发现网络暴力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我开始思考为什么在互联网上人和人之间失去了尊重。我觉得原因很简单,因为尊重需要距离,但是互联网所做的就是让距离感消失。尊重需要距离,但是暴力不需要距离,当一个人变得没有距离感的时候,你最容易滋生对他的网络暴力。有时候我看到互联网上被人大肆咒骂的、人肉的对象并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而恰恰因为他和我们的距离并没有那么大,所以成了发泄的对象。
我互联网脱退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我对于网络暴力难以理解,很多时候并不是痛恨,而是有些不解。除此之外,这种距离感的消失滋生了一种自恋。前两年的时候,我跟一个女明星一起做节目,节目上她表现得很自信、独立、刚强、潇洒,而我表现得很猥琐,很想谈恋爱什么的。其实我也没有那么猥琐,但现在很流行那种捧一个踩一个的话术。那段时间我看到大量微信自媒体的文章,我朋友会转发给我,标题都是“我们都想活成×××,最后活成了蒋方舟”,“每一个男人都想娶×××,但最后还是娶了蒋方舟”。我觉得很好笑,好像已经在脑海里把我许配给了一个又一个不知名的程序员之类的。
通过这件事,我发现这种自媒体文章的话术,它让每个它提到的人都联想到自己,都让你觉得这就是我,我们看到大部分10万 的文章要么引起焦虑,要么引起共鸣,其实焦虑也是共鸣的一种。我在互联网上最害怕看到日剧或者综艺节目的台词截图,密密麻麻几万转发,每个人都在说“说的就是本人”。
我互联网脱退的另一個方式,就是不再参与任何互联网上的争执和讨论。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互联网上“话语圈”的撕裂越来越严重,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小到婆媳问题,大到公共话题,互联网上几乎每一个问题你都可以看到人们迅速地分成了一拨和另一拨,然后相互撕得不可开交。话题没有灰色地带,要么就是挺我,要么就是黑我,只有这么两种状态。我们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东西的接受度变得越来越低,这也是为什么我现在几乎不在网上跟人讨论任何问题,因为我觉得任何问题到最后都变成了你死我活的游戏。
我的互联网脱退实验的最后一点是,我尽量减少跟人在微信上面的交流,基本上只说一些事务性的事情。因为我觉得一个畅快的交流其实包含了交流双方非常全面的一种互动,而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技巧。
我最喜欢的一个关于文学的故事,是契诃夫的小说《吻》,故事很短,讲的是一个很丑的士兵,有一天在黑暗中被人吻了一下,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被人吻,他很高兴,跟人去讲这个故事,他以为关于这个吻能够讲一天一夜,但是没想到不到一分钟就讲完了。我在想,之所以要有文学家,之所以要有小说,是因为小说是无比美妙地延长时间的一件事,在小说里,一个吻可以有一个世纪那么长,因为它可以把一切微妙的东西全部表现出来,这是美妙的交流。但是很遗憾,无法在线上实现。
所以当我讲到的我的互联网脱退实验的时候,有人可能会说,你怎么那么矫情,少上点网或者给手机设置一个屏幕使用时间就行了,但是其实我觉得并不是那么简单。保持无知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今年我没有看过一个综艺、一集电视剧,但是我就知道盘尼西林被打了,脱口秀大会的冠军是谁。
我不知道我是如何获得这些信息的,很奇妙,他们渗透进了我的大脑,所以在这个时代保持无知是一个很难的事情。有的时候你甚至需要去强制自己脱退,甚至是不太愉快的脱退,你才能够保持无知。
人为什么要保持无知呢?因为我经常把大脑想象成一个空间,当我们的居住空间大了,有很多我们并不想要但免费送上门的烂东西的时候,我们知道要么上闲鱼卖了,要么就扔掉,我们懂得对具体的事情去断舍离,但很多时候我们不会对头脑当中的空间断舍离,当我把头脑里面的空间断舍离的时候,才能让自己的脑袋里装进更多的东西,这就是我有些变态地去强制自己脱离脱退互联网的原因。
只要手机在身边,只要浸泡在社交网络里,我们的生活就时刻都在经受诱惑。当你上了一次热搜的时候,你就想天天上热搜,当你写一次10万 的时候,就天天想有10万 ,你很难拒绝这种诱惑。如何去抵抗诱惑呢?王尔德说,除了诱惑我什么都可以抵抗,但抵抗诱惑最好的方式就是臣服于它。但是我不同意王尔德,我觉得臣服于诱惑之前,我还可以坚持一会儿。
(荐自“GQTalk”)
(责任编辑/刘大伟 张金余)
先讲讲我互联网脱退的动机和方式。
第一,就是我不再关注互联网上的热点事件。今天我们了解发生了什么事情都是从微博热搜,有一些话题确实承载了一定的公共性,但这种公共性其实是非常微妙的。我举一个例子,比如,从一个男明星让他的老婆推行李,来看夫妻之间的权力结构和现当代中国女性在婚姻当中是不是处于下嫁的情况,还有女作家的马桶失灵,戳破了上流的幻想。今天我点进去一个热搜,讲一个阿里P8的员工征婚,折射出中国婚恋市场的极度不平等和人们对于婚恋的种种幻想,诸如此类的话题。
我并不是说这些话题不具有公共性或者不值得讨论,但是我觉得它们被讨论的程度是不合比例的。这种不合比例有两个层面,一个在于它的受关注度,其实它们本质上都是一些私人的事情。大家在生活中都非常讨厌被七大姑八大姨来打探自己的隐私,但在互联网上,大家变成了积极去打探隐私的人。我们对于私人话题的关注会被放大。当我们发现很多公共议题不好展开的时候,对于私人领域就会超乎寻常地关注。
另外一个不合比例是严肃性的不合比例,或者所谓公共性的不合比例。因为无论我们以多时髦的词汇、多专业的名词、多长篇大论的文章去包装它们,它们本质上就不是严肃话题,本质只是一种个人选择,并不承担足够的公共性和严肃性。我们严肃地讨论它们的唯一效果是我们看起来很严肃,不是单纯的七大姑八大姨了,看起来像一个讨论社会事件的社会人一样,但是无论我们看起来多严肃,都无法掩饰这些话题本身的琐屑和私人性。因为这两个原因,我基本不再关注任何互联网热点。
其次,我之所以开始实验互联网脱退,是因为我发现网络暴力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我开始思考为什么在互联网上人和人之间失去了尊重。我觉得原因很简单,因为尊重需要距离,但是互联网所做的就是让距离感消失。尊重需要距离,但是暴力不需要距离,当一个人变得没有距离感的时候,你最容易滋生对他的网络暴力。有时候我看到互联网上被人大肆咒骂的、人肉的对象并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而恰恰因为他和我们的距离并没有那么大,所以成了发泄的对象。
我互联网脱退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我对于网络暴力难以理解,很多时候并不是痛恨,而是有些不解。除此之外,这种距离感的消失滋生了一种自恋。前两年的时候,我跟一个女明星一起做节目,节目上她表现得很自信、独立、刚强、潇洒,而我表现得很猥琐,很想谈恋爱什么的。其实我也没有那么猥琐,但现在很流行那种捧一个踩一个的话术。那段时间我看到大量微信自媒体的文章,我朋友会转发给我,标题都是“我们都想活成×××,最后活成了蒋方舟”,“每一个男人都想娶×××,但最后还是娶了蒋方舟”。我觉得很好笑,好像已经在脑海里把我许配给了一个又一个不知名的程序员之类的。
通过这件事,我发现这种自媒体文章的话术,它让每个它提到的人都联想到自己,都让你觉得这就是我,我们看到大部分10万 的文章要么引起焦虑,要么引起共鸣,其实焦虑也是共鸣的一种。我在互联网上最害怕看到日剧或者综艺节目的台词截图,密密麻麻几万转发,每个人都在说“说的就是本人”。
我互联网脱退的另一個方式,就是不再参与任何互联网上的争执和讨论。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互联网上“话语圈”的撕裂越来越严重,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小到婆媳问题,大到公共话题,互联网上几乎每一个问题你都可以看到人们迅速地分成了一拨和另一拨,然后相互撕得不可开交。话题没有灰色地带,要么就是挺我,要么就是黑我,只有这么两种状态。我们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东西的接受度变得越来越低,这也是为什么我现在几乎不在网上跟人讨论任何问题,因为我觉得任何问题到最后都变成了你死我活的游戏。
我的互联网脱退实验的最后一点是,我尽量减少跟人在微信上面的交流,基本上只说一些事务性的事情。因为我觉得一个畅快的交流其实包含了交流双方非常全面的一种互动,而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技巧。
我最喜欢的一个关于文学的故事,是契诃夫的小说《吻》,故事很短,讲的是一个很丑的士兵,有一天在黑暗中被人吻了一下,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被人吻,他很高兴,跟人去讲这个故事,他以为关于这个吻能够讲一天一夜,但是没想到不到一分钟就讲完了。我在想,之所以要有文学家,之所以要有小说,是因为小说是无比美妙地延长时间的一件事,在小说里,一个吻可以有一个世纪那么长,因为它可以把一切微妙的东西全部表现出来,这是美妙的交流。但是很遗憾,无法在线上实现。
所以当我讲到的我的互联网脱退实验的时候,有人可能会说,你怎么那么矫情,少上点网或者给手机设置一个屏幕使用时间就行了,但是其实我觉得并不是那么简单。保持无知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今年我没有看过一个综艺、一集电视剧,但是我就知道盘尼西林被打了,脱口秀大会的冠军是谁。
我不知道我是如何获得这些信息的,很奇妙,他们渗透进了我的大脑,所以在这个时代保持无知是一个很难的事情。有的时候你甚至需要去强制自己脱退,甚至是不太愉快的脱退,你才能够保持无知。
人为什么要保持无知呢?因为我经常把大脑想象成一个空间,当我们的居住空间大了,有很多我们并不想要但免费送上门的烂东西的时候,我们知道要么上闲鱼卖了,要么就扔掉,我们懂得对具体的事情去断舍离,但很多时候我们不会对头脑当中的空间断舍离,当我把头脑里面的空间断舍离的时候,才能让自己的脑袋里装进更多的东西,这就是我有些变态地去强制自己脱离脱退互联网的原因。
只要手机在身边,只要浸泡在社交网络里,我们的生活就时刻都在经受诱惑。当你上了一次热搜的时候,你就想天天上热搜,当你写一次10万 的时候,就天天想有10万 ,你很难拒绝这种诱惑。如何去抵抗诱惑呢?王尔德说,除了诱惑我什么都可以抵抗,但抵抗诱惑最好的方式就是臣服于它。但是我不同意王尔德,我觉得臣服于诱惑之前,我还可以坚持一会儿。
(荐自“GQTalk”)
(责任编辑/刘大伟 张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