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的最重要目标不再是要求学生掌握基础地理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核心地理素养。因此,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教师应根据地理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采用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地理素养。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如何渗透高中地理教学的核心素养提出了具体建议。
关键词: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引言
地理核心素养是一种综合地理知识能力。深入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关键和前提。但是由于应试教育,很多地理核心素养不能有效发挥,为了有效地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丰富和改进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地理素养,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
1、创设教学情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素养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地理学核心品质的核心。它的基本思想是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完善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观需要满足以下要求:一是要明确认识到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二是要明确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巨大影响,从而形成保护自然的意识;三是要明确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巨大影响。能够准确把握自然规律,懂得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概念是对学生的更高要求。由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如果我们直接向学生解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概念的基本内容,不仅会使教学过程变得复杂,而且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造教学情境,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直观。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引导学生建构人与地的概念。例如,在《自然水循环》的教学中,为了将人与地的概念渗透到学生中,使他们认识到合理利用水资源的重要性,笔者首先用多媒体创造了一个教学情境。笔者在多媒体中播放了“水滴游记”,通过讲故事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笔者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概念为教学起点,对学生说:“大家都知道,我国的水资源十分紧张,那么你知道自然界的水是如何循环的吗?”此时,故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于是笔者十分顺利地完成了对这节课的讲解。然后,笔者对学生说:“今天我们已经学会了自然界的水循环,在水循环的过程中,许多人类活动都会对水资源产生重要影响,所以我们应该积极保护水资源,否则我们迟早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最后,学生们有了更深的理解。本课教学内容涉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概念。由此可见,教学情境的创造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观。
2、结合教学实例,培养全面思维素养
综合性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特征。自然与社会、气候、土壤、城市、人口等地理要素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培养学生综合地理思维的目的是使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案例,有效地掌握不同地域要素的组合。完善综合思维的主要要求是:首先,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地理是全面的,各种地理要素是相互关联的;其次,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分析地理事物的发展演变规律。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人文和自然的角度分析教学实例中涉及的地理现象,关注经济、气候和地形等因素,使学生对地理现象有更全面的认识。例如,“防治荒漠化”一节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以西北地区为例,说明荒漠化的原因。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结合西北沙漠化教学实例,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西北沙漠化的成因。笔者对学生说:“西北地区沙漠化的原因比较复杂,最重要的原因是自然因素的影响。谁能简单分析西北地区的基本区位条件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从气候来看,西北地区的气候干旱少雨,地表水贫乏,流水作用微弱,但大风日数多而且集中,风力作用显著,所以形成了戈壁和沙漠。从西北的地质条件看,西北地区的土壤以沙质沉积物为主,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这种自然条件促进了西北荒漠化的产生。”笔者说:“分析是非常正确的,但造成沙漠化的原因不僅是自然因素造成的,还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密不可分,哪些学生可以分析哪些人类活动加剧了西北地区的沙漠化程度?”另一名学生站起来说:“近年来,西北地区人口的快速增长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以下是过度开发的资源,如过度收割、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加剧了西北地区的沙漠化。笔者说:“非常好,必须全面分析沙漠化的原因,对其他地理现象的分析是一样的。”最后,笔者认为或者以西北荒漠化为例,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综合思维。
3、适时地进行课文活动,提升地理实践素养
地理实践是地理核心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地理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是通过课堂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通过地理实践,学生可以有效地巩固和拓展课堂所学知识,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简单地说,地理实践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第一,能够准确地描述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第二,具有一定的判断自然灾害的能力,能够在自然灾害中有效地保护自己;第三,能够通过调查分析和解释地理现象。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素养。例如,在“合理利用水资源”课教学后,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合理利用水资源的重要性,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这样一个课外实践:了解当地生活和工业用水的主要来源,调查工厂和学校周围居民区的用水习惯,并对其进行分析。这些用水习惯会破坏水资源吗?根据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建议报告。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地理实践素养,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结束语
总之,为了使学生具有更全面的地理素质,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地理的核心素质尤为重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不断丰富和改进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核心地理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郭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研究的文献综述[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23):13-15.
[2]吴岱峰.以地理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策略探讨[J].地理教学,2017(20):27-32+23.
[3]邓明红.构建和培养高中生的地理核心素养[J].地理教学,2015(23):15-18.
(义乌大成中学)
关键词: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引言
地理核心素养是一种综合地理知识能力。深入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关键和前提。但是由于应试教育,很多地理核心素养不能有效发挥,为了有效地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丰富和改进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地理素养,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
1、创设教学情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素养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地理学核心品质的核心。它的基本思想是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完善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观需要满足以下要求:一是要明确认识到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二是要明确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巨大影响,从而形成保护自然的意识;三是要明确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巨大影响。能够准确把握自然规律,懂得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概念是对学生的更高要求。由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如果我们直接向学生解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概念的基本内容,不仅会使教学过程变得复杂,而且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造教学情境,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直观。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引导学生建构人与地的概念。例如,在《自然水循环》的教学中,为了将人与地的概念渗透到学生中,使他们认识到合理利用水资源的重要性,笔者首先用多媒体创造了一个教学情境。笔者在多媒体中播放了“水滴游记”,通过讲故事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笔者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概念为教学起点,对学生说:“大家都知道,我国的水资源十分紧张,那么你知道自然界的水是如何循环的吗?”此时,故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于是笔者十分顺利地完成了对这节课的讲解。然后,笔者对学生说:“今天我们已经学会了自然界的水循环,在水循环的过程中,许多人类活动都会对水资源产生重要影响,所以我们应该积极保护水资源,否则我们迟早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最后,学生们有了更深的理解。本课教学内容涉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概念。由此可见,教学情境的创造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观。
2、结合教学实例,培养全面思维素养
综合性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特征。自然与社会、气候、土壤、城市、人口等地理要素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培养学生综合地理思维的目的是使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案例,有效地掌握不同地域要素的组合。完善综合思维的主要要求是:首先,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地理是全面的,各种地理要素是相互关联的;其次,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分析地理事物的发展演变规律。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人文和自然的角度分析教学实例中涉及的地理现象,关注经济、气候和地形等因素,使学生对地理现象有更全面的认识。例如,“防治荒漠化”一节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以西北地区为例,说明荒漠化的原因。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结合西北沙漠化教学实例,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西北沙漠化的成因。笔者对学生说:“西北地区沙漠化的原因比较复杂,最重要的原因是自然因素的影响。谁能简单分析西北地区的基本区位条件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从气候来看,西北地区的气候干旱少雨,地表水贫乏,流水作用微弱,但大风日数多而且集中,风力作用显著,所以形成了戈壁和沙漠。从西北的地质条件看,西北地区的土壤以沙质沉积物为主,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这种自然条件促进了西北荒漠化的产生。”笔者说:“分析是非常正确的,但造成沙漠化的原因不僅是自然因素造成的,还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密不可分,哪些学生可以分析哪些人类活动加剧了西北地区的沙漠化程度?”另一名学生站起来说:“近年来,西北地区人口的快速增长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以下是过度开发的资源,如过度收割、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加剧了西北地区的沙漠化。笔者说:“非常好,必须全面分析沙漠化的原因,对其他地理现象的分析是一样的。”最后,笔者认为或者以西北荒漠化为例,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综合思维。
3、适时地进行课文活动,提升地理实践素养
地理实践是地理核心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地理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是通过课堂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通过地理实践,学生可以有效地巩固和拓展课堂所学知识,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简单地说,地理实践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第一,能够准确地描述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第二,具有一定的判断自然灾害的能力,能够在自然灾害中有效地保护自己;第三,能够通过调查分析和解释地理现象。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素养。例如,在“合理利用水资源”课教学后,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合理利用水资源的重要性,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这样一个课外实践:了解当地生活和工业用水的主要来源,调查工厂和学校周围居民区的用水习惯,并对其进行分析。这些用水习惯会破坏水资源吗?根据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建议报告。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地理实践素养,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结束语
总之,为了使学生具有更全面的地理素质,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地理的核心素质尤为重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不断丰富和改进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核心地理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郭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研究的文献综述[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23):13-15.
[2]吴岱峰.以地理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策略探讨[J].地理教学,2017(20):27-32+23.
[3]邓明红.构建和培养高中生的地理核心素养[J].地理教学,2015(23):15-18.
(义乌大成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