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育的发展,转化“差生”的工作开展得热火朝天。从事教育工作已经十年了,我深深的体会到转化差生的重要性,也注意到在转化“差生”的同时,存在着一个盲点,那就是转化“优秀生”。固然,优秀生在教师的眼里都是听话的孩子,教师为之骄傲,父母为之自豪。然而,在我们的身边,一个优秀生成绩下降,变得判逆的事时有发生,这又是谁的过错呢?将之转化回来,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我认为在转化“差生”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了转化“优秀生”。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相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只要教师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我们是可以保住优秀生的,是可以使曾经的优秀生继续优秀。首先,对于优秀生来说,老师喜欢,家长溺爱,同学羡慕,水满则溢,一不小心就会滋生出优越感、满足感。这个时候教师就得给于他们爱心,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剖析他们的心理状态,不能训斥、嘲笑,要满腔热情地为他们服务,激发“优秀生”奋斗、进取,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就会对老师产生一种信赖的感情,就会把心情再一次放到学习上去,由喜欢老师到喜欢所任学科。
其次就是要消除“优秀生”的心里疤痕,当一个优秀生因为各种原因不再优秀的时候,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眼神,各种各样的待遇,久而久之,他自己也会自我放弃。请你不要忘记,孩子们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特别是这种待遇来自一个亲近的人的时候,他的痛苦心情会在心灵里留下一个长久的痕迹。往往会不同程度地产生“伤疤”,而“伤疤”的“自我保护意识”的心理状态是:一方面使自己处于孤独、空虚、失望的状态,另一方面又非常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帮助。因此教师要时刻注意他的内心世界,找出转化方法,找到治愈良方,重新帮“优秀生”树立自信,重新找到学习的方向。
因为曾经优秀过,,所以“优秀生”能力强,反应快,记忆力好,知识缺陷少。但是因为一时失误,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在知识方面存在着断层,因此教师在教学常规方面要充分考虑到“优秀生”的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既要了解他学习新知识存在哪些障碍,又要了解他对哪些新授知识可能产生困难。因材施教,注重个别辅导,巧释疑难点。在这一点上,教师特别要注意,适当的加深难度,不能让学生产生“原来这么容易啊”的思想,这很容易再一次产生轻视知识,自信过度的情绪。要让学生既有成就感,又有挫败感,进一步激发求知欲望。
“优秀生”的转化与家长的帮助是息息相关的。家长,是学生的启蒙老师,时刻影响着学生,具有导向作用。有些学生家长或品行不良,或教育方法不当,严重影响学生健康成长。做好家长的工作,帮家长加强品德修养,改进教育方法,经常与家长互通信息,及时共同商量对学生的教育方法,是老师教育不可缺少的一步。“优秀生”曾经让家长自豪过,也让家长失望过,家长也许会产生蔑视的心理,在孩子面前小小的一声叹息,都有可能伤了孩子那颗心灵,因此,作为学生第二位人生掌舵人的老师,就有责任帮助家长改变这么心态。
“优秀生”为什么会成为曾经的“优秀生”呢?社会这个大家庭也有一定的责任,对于社会我们姑且不去论其好坏,但是增强“优秀生”的免疫力,却也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社会是一个大课堂,它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要以学校为主阵地,加强家庭与社会的联系,主动争取工会、共青团、关心下一代等社会组织的支持配合,强化学生思想教育。积极开展各种社会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还要组织学生阅读健康的书刊,看好的影视片,开展讨论,进行引导,以抵制社会上的消极现象的不良影响。
从教十年来,在转化优秀生的工作中,记忆最深的是一个叫杜平的学生。他本来是班上的第二名,但后来由于迷恋网络,成绩直线下降。我很心痛,决定好好的转化他。我对其做了几次家访,做通了家长的思想工作。家长表示配合我一起帮助他戒掉网瘾,严格管教。在学校,我花课余时间帮杜平补习,让他把以前没学好的知识都重新再学习一遍;回到家,家长坚决制止他去网吧。在我和家长的共同帮助下,杜平同学又一次站立起来,成为班上的骄傲,整个人充满了朝气。在去县城第一中学读书的时候,我亲自去送他上车,当时他哭着说:“如果没有向老师,就没有我走入重点中学的机会,谢谢您”。
“差生”可以转化,“优秀生”同样可以转化,失去一个优秀生,是教师和家长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成功转化一个“优秀生”是教师和家长的幸福。也是社会的行都。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收稿日期:2010-01-16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相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只要教师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我们是可以保住优秀生的,是可以使曾经的优秀生继续优秀。首先,对于优秀生来说,老师喜欢,家长溺爱,同学羡慕,水满则溢,一不小心就会滋生出优越感、满足感。这个时候教师就得给于他们爱心,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剖析他们的心理状态,不能训斥、嘲笑,要满腔热情地为他们服务,激发“优秀生”奋斗、进取,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就会对老师产生一种信赖的感情,就会把心情再一次放到学习上去,由喜欢老师到喜欢所任学科。
其次就是要消除“优秀生”的心里疤痕,当一个优秀生因为各种原因不再优秀的时候,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眼神,各种各样的待遇,久而久之,他自己也会自我放弃。请你不要忘记,孩子们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特别是这种待遇来自一个亲近的人的时候,他的痛苦心情会在心灵里留下一个长久的痕迹。往往会不同程度地产生“伤疤”,而“伤疤”的“自我保护意识”的心理状态是:一方面使自己处于孤独、空虚、失望的状态,另一方面又非常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帮助。因此教师要时刻注意他的内心世界,找出转化方法,找到治愈良方,重新帮“优秀生”树立自信,重新找到学习的方向。
因为曾经优秀过,,所以“优秀生”能力强,反应快,记忆力好,知识缺陷少。但是因为一时失误,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在知识方面存在着断层,因此教师在教学常规方面要充分考虑到“优秀生”的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既要了解他学习新知识存在哪些障碍,又要了解他对哪些新授知识可能产生困难。因材施教,注重个别辅导,巧释疑难点。在这一点上,教师特别要注意,适当的加深难度,不能让学生产生“原来这么容易啊”的思想,这很容易再一次产生轻视知识,自信过度的情绪。要让学生既有成就感,又有挫败感,进一步激发求知欲望。
“优秀生”的转化与家长的帮助是息息相关的。家长,是学生的启蒙老师,时刻影响着学生,具有导向作用。有些学生家长或品行不良,或教育方法不当,严重影响学生健康成长。做好家长的工作,帮家长加强品德修养,改进教育方法,经常与家长互通信息,及时共同商量对学生的教育方法,是老师教育不可缺少的一步。“优秀生”曾经让家长自豪过,也让家长失望过,家长也许会产生蔑视的心理,在孩子面前小小的一声叹息,都有可能伤了孩子那颗心灵,因此,作为学生第二位人生掌舵人的老师,就有责任帮助家长改变这么心态。
“优秀生”为什么会成为曾经的“优秀生”呢?社会这个大家庭也有一定的责任,对于社会我们姑且不去论其好坏,但是增强“优秀生”的免疫力,却也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社会是一个大课堂,它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要以学校为主阵地,加强家庭与社会的联系,主动争取工会、共青团、关心下一代等社会组织的支持配合,强化学生思想教育。积极开展各种社会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还要组织学生阅读健康的书刊,看好的影视片,开展讨论,进行引导,以抵制社会上的消极现象的不良影响。
从教十年来,在转化优秀生的工作中,记忆最深的是一个叫杜平的学生。他本来是班上的第二名,但后来由于迷恋网络,成绩直线下降。我很心痛,决定好好的转化他。我对其做了几次家访,做通了家长的思想工作。家长表示配合我一起帮助他戒掉网瘾,严格管教。在学校,我花课余时间帮杜平补习,让他把以前没学好的知识都重新再学习一遍;回到家,家长坚决制止他去网吧。在我和家长的共同帮助下,杜平同学又一次站立起来,成为班上的骄傲,整个人充满了朝气。在去县城第一中学读书的时候,我亲自去送他上车,当时他哭着说:“如果没有向老师,就没有我走入重点中学的机会,谢谢您”。
“差生”可以转化,“优秀生”同样可以转化,失去一个优秀生,是教师和家长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成功转化一个“优秀生”是教师和家长的幸福。也是社会的行都。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收稿日期:201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