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语言能力,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

来源 :职业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xueyan1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普通话水平测试与培训是高校推广普通话工作的重要环节。随着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信息化建设的推进,积极探讨传统培训方式与现代网络培训方式的区别,从而构建新形势下科学的培训方式,切实提高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职业素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文章对比分析两种不同模式培训后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综合两种培训优势,提出1+1+1培训模式。
  关键词: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模式;改革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新时期语言规划的产物,是推广普通话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用语言学服务于国家语言战略的一项特殊的创新性成果。[1]《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继续加大培训测试力度及评估力度,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扎实推进此项工作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学校形成普通话教学、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普通话的使用指导和普通话水平测评协调发展的良性发展体系,形成有“学”、有“训”、有“用”、有“测”、有“评”的良好的普通话推广普及氛围,从而充分发挥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对培养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2]普通话培训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随着普通话测试水平培训信息化建设的推进,积极探讨传统培训方式与现代网络培训方式的区别,从而构建新形势下科学的培训方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选取河北北方学院语言文字培训测试站2013年参加传统人工培训与2014年通过“普通话智能评测与学习系统”网络平台学习评测后参加正式测试的成绩统计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一、2013年前人工培训模式及其效果
  为使学生提高对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认识,掌握测试的内容、方法等,根据《河北省实施<普通话水平测试规程>细则》的要求,学校每年在测试前都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普通话考前培训。根据报名人数,按照学院专业划分为教学班,每个教学班安排一名省级普通话测试员采取集中授课共计16学时,培训工作1个月内完成。讲课内容包括宣传普及普通话及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的意义,讲解普通话语音知识,普通话声韵调的发音,当地方言与普通话的对应规律,各类人员的普通话等级要求,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评分标准、测试内容、方法、程序、注意事项等。经过系统的培训,学生普通话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掌握了必要的应试要求和技巧。2013年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统计显示,参加培训测试的学生5185名,其中二级乙等1437人,占27.71%,二级甲等3185人,占61.43%,一级乙等329人,占6.35%,二级乙等以上总计95.49%。如图1所示:
  


  二、传统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
  1.培训目标定位偏差
  由于学生本人认识不到,大学生能说一口标准的、流利的普通话,具备较为流畅得体的语言交际能力,既是国家的需要、时代的需要,同时也是学生个人必备的技能,对他们今后就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对于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仅仅停留在取得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证书上,认识不到提高语言素质对于自身发展的意义。培训教师通常为普通话测试员,在培训过程中语音知识、发音基础讲得少,强调如何应对考试、考试得分技巧讲得多,没有从切实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来考虑组织教学,偏离了以测促学的主旨。
  2.培训模式僵化
  受教学场所、报名人数多等条件所限,学校普通话培训模式为测试员大班集中授课,一般在1个月内上完16学时的培训课程,上课时间集中、教材统一是培训模式的两个突出特点。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地域,语言背景较为复杂,差异较大,但是教师往往事先不掌握教学对象的语言背景,无法兼顾教学对象因来自不同地区而存在的发音缺陷、学习语言难点和纠正发音习惯的薄弱环节,做不到真正因人施教,难以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讲解、重点训练。
  三、利用普通话智能评测与学习系统培训的测试效果
  2014年,为进一步做好我校普及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工作,推动我校语言文字工作稳步发展,切实提高师生普通话水平及测试通过率,根据国家和河北省有关要求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我校购买了科大讯飞普通话智能评测与学习系统,部署安装在学校局域网环境中,学生直接通过互联网终端对普通话进行针对性学习、训练及模拟评测。系统提供了“基础语音学习”、“大纲短文练习”等6种学习方式,并且可以进行普通话全真模拟测试,测试结束后系统会对用户的普通话等级、发音面貌和具体发音缺陷进行详尽的反馈。使用者即可以通过计算机操作快速了解自己的普通话水平。系统部署完成后,根据实际情况,学校要求每位报名参加测试的学生必须完成各个模块的学习和至少3次模拟评测方能参加正式测试。通过考前自主学习和模拟评测的有序开展,从而直接提高普通话水平测试通过率。2015年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统计显示,2014年底参加培训的学生4662名,二级乙等949人,占20.36%,二级甲等3341人,占71.66%,一级乙等221人,占4.74%,二级乙等以上人数总计达到96.76%。与人工培训相比,二级甲等人数显著增加,成绩提高明显,如图2所示。
  


  四、网络学习平台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
  1.学生随意性强,缺乏有力监管
  目前,学生多利用课余时间自行去学校机房登录系统进行学习,学习时间、学习内容选择随意性强,学校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进度、效果不易掌握也不易实施监管和督促,完全依赖于学生的自主性,有一部分学生对于基本知识模块的学习或者囫囵吞枣或者浅尝辄止,完成3次模拟训练便不再学习训练。对于教学和培训环节的疏忽,使得普通话水平测试在学生眼中成了简单机械的普通话水平认定工具,而不是推广普通话和提高自己掌握、运用普通话能力的有力推手,更不用说能够自觉去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了。   2.命题说话环节培训薄弱
  普通话属于口耳之技,通过普通话培训及测试达到让学生能够用比较规范的语言进行交际并养成一定的口语素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境的设置和与人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学生这种能力的高低在测试命题说话环节体现尤为突出,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心理素质、说话技巧、语言驾驭能力的综合体现。网络培训系统无法为学生设置合适语境,无法实现人机口语对话练习,在学生说话环节中凸显的发音缺陷及语法习惯性应用错误给予纠正。一部分学生选择从网络下载或者找一些范文来背诵,考试中便出现学生背稿现象较多,口语化差;内容雷同、偏离说话主题者多,不能达到以测促训,从根本上规范、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五、思考与建议
  1.综合两种培训优势,采取1+1+1培训模式
  根据两种测前培训方式的测试成绩统计结果分析,采用智能评测与学习系统后,学生成绩与传统人工培训模式成绩相比,成绩同样主要集中在二级水平,但是二级甲等人数明显高于人工培训,说明大部分学生通过利用智能评测与学习系统自主学习后,对提高普通话水平会有很大帮助,对提高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是有效的。但是,一级乙等比例明显低于人工培训模式,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学生主要在命题说话项目上丢分较多,很多学生在前三题成绩很优异但是命题说话扣分都在6分左右,反映出采用智能评测与学习系统自主学习和训练,由于学生自主性不强及人机不能互动,不能纠正语法应用习惯等原因,培训效果不及人工培训。权衡两种培训方式的优缺点,建议采取1+1+1培训模式,即先由教师进行普通话基础知识的讲授和命题说话部分的辅导和训练;然后组织学生通过网络培训系统进行针对性地学习和训练;最后通过网络培训系统将学生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由教师开设专题培训课进行有针对性地讲授和训练。
  2.培训构建分类教学模式,实现培训课程教学化
  依据网络语言培训系统练习和模拟测试,系统分析诊断各生源地学生发音缺陷,应安排测试员教师根据各地学生发音缺陷,进行专门和有针对性的研究,在纠正发音习惯及如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练习方法方面多做研究,对突出的发音缺陷开设普通话发音的公共选修课程,编写教程,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教学,做到因地施教,因人施教,集中规范训练,这也能够在更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渐增强自信,有益于学生以后继续学习和练习普通话,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化素质和口语表达能力。在普通话水平测试实现计算机辅助测试之后,测试员由于负责测试说话部分,每年只是限于完成评测任务,加上网络培训软件的出现,使得很多测试员疏于专业知识的研究,对于学生发音方面问题关注得少,研究得少。分类教学模式和培训课程的教学化对普通话教学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加强理论学习和研究,积极参加省、国家级业务培训和学术交流,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测试员队伍的教学和学术水平,最终实现教学相长以及培训主体与对象的双赢。
  3.积极组织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培训活动,提升学生语言能力
  高校是先进文化的传承者,拥有语言学习和培训的良好的人文环境。除了常规的培训之外,积极结合“推普周”等活动,全校统一组织或者学生团体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与训练活动,如诗歌朗诵会、辩论赛、演讲比赛等,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氛围,并安排测试员全程指导。测试员除了“听”与“测”的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示范”、“正音”的能力,在这种开放式语境下对学生普通话和语言能力进行培训和指导,必将会更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普通话水平测试与培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国家语委普通话与文字应用培训测试中心.普通话水平
  测试20年:三次浪潮和三方面创新[J].语言文字应用,
  2015,(1).
  [2] 彭静.普通话水平测试与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刍议
  [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1,21(6).
  [3] 杨颖.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主体构成与研究意义
  [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12(3).
其他文献
摘要: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虚拟现实技术在旅游教育中被迅速应用。然而,其实际的教学效果究竟如何却极少受到关注。文章以导游实训课程为例,通过对比虚拟现实技术与传统课堂两种教学方式下的教学效果,发现两种方式各自的优缺点,从而为不同教学方式在旅游类实训课程的运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传统课堂;导游实训课程;教学效果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最早由美国虚拟编程语言研究中心
期刊
摘要:我国于2014年引入现代学徒制,推行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主张校企联合人才培养,促进招生、招工一体化和工学结合。在旅行社专业探索现代学徒制是基于校企双方的需求,以满足旅行社用人需求为目标,结合学生在旅行社行业的职业生涯规划建立“三阶人才”体系,打通校企通道,共同研讨人才培养方案,以“三师三徒制”工学交替为载体,实现企业岗位与课堂对接。基于旅行社行业特征,实现分岗位现代学徒制针对性课程建设,以
期刊
摘要:广东行政职业学院在书记官专业建设中,与行业、企业共同拟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开展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搭建书记官人才培养平台和多方参与的终身学习公共平台。学校与行业、企业相互渗透、相互服务、相互支持、共同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校企合作的内容和手段,实现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构建起了校企合作发展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书记官专业;校企合作;双平台
期刊
摘要: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游戏设计与制作专业作为该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应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所开设的新兴专业,自成立以来,始终以产教融合、服务产业为宗旨来开展教学,并由此在课程设置、引进企业人员参与教学、丰富第二课堂以及项目化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模式;与产业对接;企业专家;项目化教学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
期刊
摘要: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使用《学校归属感》问卷对铜仁幼专527名高职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高职生学校归属感在“性别”、“生源地”、“担任学生干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学校归属感显著高于女生;农村高职生的学校归属感显著高于城镇高职生;担任学生干部的高职生学校归属感显著高于没有担任学生干部的高职生;大一高职生学校归属感得分显著低于大二、大三高职生,大二和大三高职生学校归属感不存在显著差异
期刊
摘要:以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讨论了地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按专业大类、二级类的分布以及区域高职院校专业调整情况,分析了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专业设置应坚持特色发展,建好优势专业群;深化校企合作,优化专业布局;构建专业预警机制,明晰专业调整方向的对策,以期使地方高职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保持良性互动。  关键词:高职教育;专业设置;适应性;思考  高职专业是职业教育紧
期刊
摘要:虚假仿真技术可以模拟真实的实验环境,能够节约成本,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在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实训中不可缺少。以Packet Trace虚拟仿真软件为例,探讨虚假仿真技术在计算机网络实训中的应用,对虚拟仿真实验与真实实验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将虚拟仿真技术与真实实验相结合更能提高实训效果。  关键词:虚拟仿真技术;网络实训;Packet Trace  实验教学是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
期刊
摘要:企业高技能人才招聘难、中职学生升学难、中职学校专业建设难、高职学校招生难,这些都对中高职衔接提出了迫切需求。湖南汽车职教集团依托集团化办学优势探索中高职衔接,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实施、师资队伍、实训条件、招生就业、继续教育等多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树立了中高职协调发展的理念、理清了思路、形成了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通道、建立了一系列机制,成效比较明显,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集团化
期刊
摘要:微课教学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相比传统教学更能激发学习者兴趣,满足学习者的个性需求。但目前微课资源数量较少,资源不成体系,且并不真正实用。文章分析微课特点,探索微课开发与应用策略,以加快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步伐,推进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  关键词:微课;资源开发;资源应用  当前我国微课建设处于通过比赛促进开发与应用阶段,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各类比赛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微课,还有各类教育企业也制作
期刊
摘要: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不同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人才市场对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以及专业建设发展的客观要求等原因,决定了完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评价机制的必要性。人才培养评价机制的建立健全,须以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为基础。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营销专业职业岗位及职业能力主要包括市场调研、商品推销、营销策划、销售管理和终端营销等,其人才培养评价机制由学校、学生实习企业以及第三方评价机构组成三位一体的评价机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