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赵无极以其高屋建瓴的心胸与智慧撷取中西文化艺术的精髓,用西方的艺术表现方式创造出一种浑厚华滋、气象博大的绘画形式。他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有独到的领悟与观照,使得他在艺术探索中能够从文化精神的高度汲取传统文化艺术营养,进而转化并融合于他的作品之中。他以开放的艺术思想传承着中国古老的传统艺术精神,以独特的艺术个性展示出极具时代气息的艺术文本。
关键词:赵无极;油画;传统艺术
中图分类号:J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7-10-2
自油画传入中国发展至今已有了一个多世纪,在几代油画家艺术探索中,中国的传统艺术从各个角度以各种方式无不深深的影响着他们的艺术实践,并呈现出了丰富多元的艺术面貌。对于中国传统艺术尤其是传统绘画来说,作为以西方的造型方式探索表现的借鉴对象,艺术家们更多是把它当做民族文化精神的依托对象,或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具体外在形式。由于不是从具体的表现形式上模仿,也没有具体技法规则的约束,这就使得在学习借鉴的过程中更能够把握中国文化精神的本质与传统绘画艺术的内蕴。在当下文化艺术多元个性的语境中,怎样传承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如何使传统艺术具有时代价值,赵无极的艺术探索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开放的艺术思想与优秀的艺术范式。
现当代艺术家中,赵无极是一位备受瞩目的优秀艺术家,他出生于20世纪20年代,正值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传统的文化受到西方文明的极大冲击,中西、古今、新旧各种思潮激荡冲撞,思想文化异常活跃。赵无极14岁进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学习,在那里他受到了林风眠、吴大羽、潘天寿等的教诲,当时的杭州艺专如林风眠、倪贻德等都是法国留学过的艺术家,法国巴黎当时是世界艺术的中心,也是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中心,林风眠等都亲身受到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所以,杭州艺专的艺术思想是非常活跃的,赵无极就是在这样的艺术环境下接受艺术教育的。当时的赵无极很排斥中国传统绘画,对西方的现代艺术心向往之,非常喜欢塞尚、毕加索、马蒂斯等人的艺术作品,这个时期的作品也深受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他于杭州艺专毕业之后便留校任教,同年在重庆举办了第一次个人画展,他对自己的作品这样评论:“事实上,展出的作品深受马蒂斯和毕加索的影响。”1948年赵无极前往法国巴黎留学深造,不久便加入到现代艺术的浪潮之中。在杭州学习期间林风眠调和中西的艺术思想影响着他的艺术探索之路,虽然在杭州艺专时他不喜欢中国的传统艺术,可从小深受中国古典文化艺术的滋养,这些文化因子已然深深的浸入到了他的血液之中,中国文化的烙印也已镌刻到他的身上,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美学思想同时作用于他的艺术创作思想,所以,在他的艺术表现中,中国的审美旨趣,传统的绘画意蕴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他的作品。1948年的《站立的裸女》《坐着的女子或吾妻》、1949年的《肖像》画面单纯、色调柔和,对于形象不作细致刻画,非常概括简练,书写性的线条完全富于东方的抒情韵味,平面化的处理手段与形象处理特征又有毕加索的影响。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锡耶那广场》与《巴黎圣母院》也是以书写性的线条韵律、用夸张的透视强调了广场广阔的气势与建筑宏伟的气魄,形象趋于符号化,已经往抽象化的方向开始过渡。色彩的处理与形象是分离的状态,没有把色彩附着在形体上,而是独立的存在画面中,像水墨般柔和的笼罩在画面形象上,《巴黎圣母院》用土红色调营造着教堂建筑的神秘感和非物质性。画面营造了一个如梦似幻的神秘世界。这些作品精致的点线面构成关系与表现方式明显是受克利的启发,克利对中国古典诗词情有独钟,他善于在作品中诗情画意的表达自身的细腻感受,克利曾提到过艺术不是为再现可见的事物,而是要变不可见为可见,这种艺术主张与中国传统绘画中所讲的“神韵”“意境”的美学思想非常接近,此种性情与追求和赵无极的内心是暗合的。
赵无极到法国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学习西方绘画艺术。西方现代主义很多的艺术思想和经验却是源自东方和非洲,东方带有神秘色彩的艺术形式与非洲的原始木雕等都对西方现代艺术形成直接的影响,这时赵无极开始对中国的传统艺术精神进行反思,50年代初,赵无极的绘画风格转向了抽象表现,脱离了情节性、描写性的绘画阶段,这个阶段的作品大量出现了经过变形的中国汉字符号,苍茫古拙的造型让人联想到远古的文明起源,《龙》创作于1954年,赵无极进一步发挥了线条的韵律和表现性,把中国古代汉字造型转化为图象化的视觉符号,类似于甲骨文、金文的图形以聚散、疏密的节奏组成了一个龙的意象形状,犹如一条吞云吐雾盘旋九霄的巨龙,在宇宙中划出一道道的韵律。整个视觉空间却充满强烈的动感。作品散发出独特的东方韵律的美感,画面宁静,色彩鲜活,有野兽派的用色特点,这时的赵无极在创作上已有了很大的发展和突破。
1957年的美国之行,赵无极接触到了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绘画,这使他更为坚定的以抽象表现的方式来阐释自己的精神世界与内心情感,他的画面尺幅也越来越大,使得他的整个身心都能融入到他的画面之中,让心灵与画面直接接触,自由的在画面上涂抹挥洒,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1959年之后,他的作品名称直接以完成的日期命名,为的是不给观者提供任何画面以外的暗示因素,直接与作者的内心交流碰撞。在赵无极作品日臻成熟的时候,他作品中传达出的中国传统文化情结就更为浓烈,物我交融的传统宇宙观念,气韵生动的精神境界追求都淋漓尽致的体现在了他的艺术创作之中。这时赵无极的作品中具体的形象已完全抛弃,艺术家纯以绘画中的线条、块面、色彩、肌理等基本元素来运营画面,但是作品中体现出的各种情绪却更为强烈的表达出了画家内心痛苦、欢乐、矛盾、纠葛等等难以平复的复杂心情。《1964年1月24日》中,展现了一个雄浑辽阔的大千景象,强烈运动的画面使人感觉到生生不息的宇宙韵律与节奏,色调的布置简约而纯粹,似中国山水画一般迷蒙苍茫、烟云翻腾。60年代之前赵无极还没有脱离西方现代艺术对他的影响,或多或少的受着塞尚、马蒂斯、毕加索、克利等人的影响,还囿于别人的技法特征和表现方式。此时的赵无极已然进入到了一个自由的艺术之境。在林风眠的影响下,他由西方近现代艺术入手追求一种中西融合的艺术表现方式,他们都曾被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立体主义等现代派艺术深深吸引,这也决定了赵无极后来留法时艺术道路的基本取向。事实证明,他的艺术探索站在了中西两种文化的高度去审视艺术本体的内在规律,这样的艺术思想即会导致赵无极的作品精神疆界会更阔大,艺术思维也更为宽泛。70年代以后,他的艺术已到达炉火纯青的境地,技巧手段也更加得心应手了,内心的平静使得他的绘画呈现出一种圆融超脱的意味,画面中大开大合的构图更显得气势宏阔、绵渺幽长。作品《三联画1976年12月15日》俨然是一幅泼墨的中国山水图,表现了他对宇宙时空的观照与冥想,用中国水墨写意的艺术方式来处理油画颜料,油彩渗入了更多的油分,使得稀薄的色彩在画布上流淌晕染,像水墨般渲染,色彩相互之间的渗透与叠压形成了丰富的画面效果。这种独特的画面使人想到意境高远的中国传统文人画。构图上也参照了中国画中的“留白”效果,因而给人一种空灵纯净之美。
赵无极以西方的艺术表现形式传达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精神,把东方的审美旨趣融进了他的油画作品之中,依照东方人审视自然、观照宇宙的角度寻求一种表达自我的叙述方式,在他的艺术探索中,西方的油画语言只是一个他表达情绪思想的形式,中国的文化艺术传统才是他的立足点,他尊重传统,却不保守自闭,而是贯通中西、古今为我所用,创造了一种卓尔不群,风格独具的艺术样式,对于当下艺术探索中认知传统、取用传统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刘骁纯.解体与重建———论中国当代美术[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3.
[2]赵无极.赵无极绘画六十年回顾[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
作者简介:
温新建,山西平遥人,贵州安顺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油画技法。
关键词:赵无极;油画;传统艺术
中图分类号:J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7-10-2
自油画传入中国发展至今已有了一个多世纪,在几代油画家艺术探索中,中国的传统艺术从各个角度以各种方式无不深深的影响着他们的艺术实践,并呈现出了丰富多元的艺术面貌。对于中国传统艺术尤其是传统绘画来说,作为以西方的造型方式探索表现的借鉴对象,艺术家们更多是把它当做民族文化精神的依托对象,或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具体外在形式。由于不是从具体的表现形式上模仿,也没有具体技法规则的约束,这就使得在学习借鉴的过程中更能够把握中国文化精神的本质与传统绘画艺术的内蕴。在当下文化艺术多元个性的语境中,怎样传承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如何使传统艺术具有时代价值,赵无极的艺术探索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开放的艺术思想与优秀的艺术范式。
现当代艺术家中,赵无极是一位备受瞩目的优秀艺术家,他出生于20世纪20年代,正值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传统的文化受到西方文明的极大冲击,中西、古今、新旧各种思潮激荡冲撞,思想文化异常活跃。赵无极14岁进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学习,在那里他受到了林风眠、吴大羽、潘天寿等的教诲,当时的杭州艺专如林风眠、倪贻德等都是法国留学过的艺术家,法国巴黎当时是世界艺术的中心,也是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中心,林风眠等都亲身受到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所以,杭州艺专的艺术思想是非常活跃的,赵无极就是在这样的艺术环境下接受艺术教育的。当时的赵无极很排斥中国传统绘画,对西方的现代艺术心向往之,非常喜欢塞尚、毕加索、马蒂斯等人的艺术作品,这个时期的作品也深受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他于杭州艺专毕业之后便留校任教,同年在重庆举办了第一次个人画展,他对自己的作品这样评论:“事实上,展出的作品深受马蒂斯和毕加索的影响。”1948年赵无极前往法国巴黎留学深造,不久便加入到现代艺术的浪潮之中。在杭州学习期间林风眠调和中西的艺术思想影响着他的艺术探索之路,虽然在杭州艺专时他不喜欢中国的传统艺术,可从小深受中国古典文化艺术的滋养,这些文化因子已然深深的浸入到了他的血液之中,中国文化的烙印也已镌刻到他的身上,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美学思想同时作用于他的艺术创作思想,所以,在他的艺术表现中,中国的审美旨趣,传统的绘画意蕴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他的作品。1948年的《站立的裸女》《坐着的女子或吾妻》、1949年的《肖像》画面单纯、色调柔和,对于形象不作细致刻画,非常概括简练,书写性的线条完全富于东方的抒情韵味,平面化的处理手段与形象处理特征又有毕加索的影响。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锡耶那广场》与《巴黎圣母院》也是以书写性的线条韵律、用夸张的透视强调了广场广阔的气势与建筑宏伟的气魄,形象趋于符号化,已经往抽象化的方向开始过渡。色彩的处理与形象是分离的状态,没有把色彩附着在形体上,而是独立的存在画面中,像水墨般柔和的笼罩在画面形象上,《巴黎圣母院》用土红色调营造着教堂建筑的神秘感和非物质性。画面营造了一个如梦似幻的神秘世界。这些作品精致的点线面构成关系与表现方式明显是受克利的启发,克利对中国古典诗词情有独钟,他善于在作品中诗情画意的表达自身的细腻感受,克利曾提到过艺术不是为再现可见的事物,而是要变不可见为可见,这种艺术主张与中国传统绘画中所讲的“神韵”“意境”的美学思想非常接近,此种性情与追求和赵无极的内心是暗合的。
赵无极到法国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学习西方绘画艺术。西方现代主义很多的艺术思想和经验却是源自东方和非洲,东方带有神秘色彩的艺术形式与非洲的原始木雕等都对西方现代艺术形成直接的影响,这时赵无极开始对中国的传统艺术精神进行反思,50年代初,赵无极的绘画风格转向了抽象表现,脱离了情节性、描写性的绘画阶段,这个阶段的作品大量出现了经过变形的中国汉字符号,苍茫古拙的造型让人联想到远古的文明起源,《龙》创作于1954年,赵无极进一步发挥了线条的韵律和表现性,把中国古代汉字造型转化为图象化的视觉符号,类似于甲骨文、金文的图形以聚散、疏密的节奏组成了一个龙的意象形状,犹如一条吞云吐雾盘旋九霄的巨龙,在宇宙中划出一道道的韵律。整个视觉空间却充满强烈的动感。作品散发出独特的东方韵律的美感,画面宁静,色彩鲜活,有野兽派的用色特点,这时的赵无极在创作上已有了很大的发展和突破。
1957年的美国之行,赵无极接触到了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绘画,这使他更为坚定的以抽象表现的方式来阐释自己的精神世界与内心情感,他的画面尺幅也越来越大,使得他的整个身心都能融入到他的画面之中,让心灵与画面直接接触,自由的在画面上涂抹挥洒,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1959年之后,他的作品名称直接以完成的日期命名,为的是不给观者提供任何画面以外的暗示因素,直接与作者的内心交流碰撞。在赵无极作品日臻成熟的时候,他作品中传达出的中国传统文化情结就更为浓烈,物我交融的传统宇宙观念,气韵生动的精神境界追求都淋漓尽致的体现在了他的艺术创作之中。这时赵无极的作品中具体的形象已完全抛弃,艺术家纯以绘画中的线条、块面、色彩、肌理等基本元素来运营画面,但是作品中体现出的各种情绪却更为强烈的表达出了画家内心痛苦、欢乐、矛盾、纠葛等等难以平复的复杂心情。《1964年1月24日》中,展现了一个雄浑辽阔的大千景象,强烈运动的画面使人感觉到生生不息的宇宙韵律与节奏,色调的布置简约而纯粹,似中国山水画一般迷蒙苍茫、烟云翻腾。60年代之前赵无极还没有脱离西方现代艺术对他的影响,或多或少的受着塞尚、马蒂斯、毕加索、克利等人的影响,还囿于别人的技法特征和表现方式。此时的赵无极已然进入到了一个自由的艺术之境。在林风眠的影响下,他由西方近现代艺术入手追求一种中西融合的艺术表现方式,他们都曾被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立体主义等现代派艺术深深吸引,这也决定了赵无极后来留法时艺术道路的基本取向。事实证明,他的艺术探索站在了中西两种文化的高度去审视艺术本体的内在规律,这样的艺术思想即会导致赵无极的作品精神疆界会更阔大,艺术思维也更为宽泛。70年代以后,他的艺术已到达炉火纯青的境地,技巧手段也更加得心应手了,内心的平静使得他的绘画呈现出一种圆融超脱的意味,画面中大开大合的构图更显得气势宏阔、绵渺幽长。作品《三联画1976年12月15日》俨然是一幅泼墨的中国山水图,表现了他对宇宙时空的观照与冥想,用中国水墨写意的艺术方式来处理油画颜料,油彩渗入了更多的油分,使得稀薄的色彩在画布上流淌晕染,像水墨般渲染,色彩相互之间的渗透与叠压形成了丰富的画面效果。这种独特的画面使人想到意境高远的中国传统文人画。构图上也参照了中国画中的“留白”效果,因而给人一种空灵纯净之美。
赵无极以西方的艺术表现形式传达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精神,把东方的审美旨趣融进了他的油画作品之中,依照东方人审视自然、观照宇宙的角度寻求一种表达自我的叙述方式,在他的艺术探索中,西方的油画语言只是一个他表达情绪思想的形式,中国的文化艺术传统才是他的立足点,他尊重传统,却不保守自闭,而是贯通中西、古今为我所用,创造了一种卓尔不群,风格独具的艺术样式,对于当下艺术探索中认知传统、取用传统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刘骁纯.解体与重建———论中国当代美术[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3.
[2]赵无极.赵无极绘画六十年回顾[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
作者简介:
温新建,山西平遥人,贵州安顺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油画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