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兴区《心理素质》地方教材于1995年开始试验,1999年改版修订,更名为《心理发展》,课改后按照北京市教委有关要求上报教材进行审批,并于2006年通过初审(通知编号为“京教材审〔2006〕15号)。根据审查专家提出的要求,该教材更名为《小学生心理健康》,并于2006年开始在大兴全区进行实验试用。
《小学生心理健康》实验已经四年多,随着心理地方教材的全面使用,教育效果逐步显现,但矛盾和问题同时开始暴露,有些问题源于心理地方教材内部,包括由于教师对地方教材的不适应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有些是非教材因素所致,这些矛盾和问题是心理地方教材使用中的必然现象。以下是通过对教师的调查问卷整理出的实验现状。
一、调查问卷分析
1、教师对《指导纲要》的了解。
心理活动课没有《课标》,目前,我们把教育部颁发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作为课程开发、实施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作为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
在对《指导纲要》熟悉程度的调查中,12%的教师表示自己仔细阅读、思考过《指导纲要》;67 %的人大致浏览过,认为是初步了解;认为自己不了解《指导纲要》的仅占21 %,而且教师熟悉《指导纲要》是因为要参加本区的班主任基本功考核。
教师普遍认为,《指导纲要》留给教师的创造空间很大、弹性很强;由于目前小学的心理活动课大部分由班主任兼任,加上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工作任务繁重等主客观原因。大部分教师感觉在心理活动课上“不太得心应手”。
2、对心理地方教材的认同性。
大部分教师认为《指导纲要》覆盖的面比较大、涵盖的内容比较虚,心理教材才是实的,心理健康的理念要以心理教材为载体传递给学生。因此,认为教材非常重要。
对新教材非常喜欢的的占58 %,说不喜欢的占13%,说不太喜欢的占29%。
教师喜欢心理地方教材的原因主要有:“教材生动活泼,突出人文性”;“教材内容丰富有趣,关注学生身心发展”;“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趣味性强”;“教材关注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受,触及学生的心灵”; “教材留给教师自主发挥的空间大,可以进行再加工”;“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了学生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
教师不喜欢心理地方教材的原因主要有:
(1)教材内容有的课时偏少,使得教师对教材的把控难度增加。
(2)教材在活动性体现上还有些薄弱。心理活动课本来应该是通过活动让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有所感悟,以达到助人自助目的。教材在教给学生一些心理知识与方法技巧上,有的地方采用直接呈现的形式。但是,学生心理的成长,若没有内在体验,很难认同与内化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因此,心理活动课要真正坚持活动为主,注重感受,让学生在体验中建构一些自我发展的方法。
(3)教材在编排上有些不合理,心理健康知识或方法技巧呈现给学生时不太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4)本地区小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未得到有效关注。
目前,很多小学生“不会玩儿”“不善于沟通”“做事无计划性”等这些热点焦点问题未得到充分关注。
(5)教材有些地方“价值不中立”,导致心理活动课的味道不浓。
如一课的题目是“原谅是一种美德”,那么也就是说不原谅就不具有美德,教材在“价值中立”上出现了一些偏差。
(6)教材在培养技能、技巧上薄弱,训练不够扎实。
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时常会遇到困扰,这些困扰解决最终要靠学生自己。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学以致用;通过模拟问题情境、角色扮演践行;布置实际生活的作业等形式,促进学生心理成长。
(7)教材中有的选择的内容不支持主题。
每个环节的内容都是为主题服务的,教材中有的选择的内容不支持主题。如:在“放弃需要勇气”这一课,设置的情景是“人生目标”。
(8)忽视课后延伸与实践等问题
学生心理水平的提高单靠课上这点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靠课后延伸与实践。教材在这方面还比较薄弱。
(9)教材中的插图与内容不匹配。
3、对地方教材的把握水平与使用效果。
教师驾驭地方教材的能力直接影响心理活动课的效果。23 %的教师认为自己能把握教材,66 %认为能基本把握,11%认为不能把握。
在对地方教材难以把握的主要原因的调查中,18%的教师地方教材理解的不深不透,32%认为开放度太大所致,31%认为没有教参所致,6%因为学生原因,而 23%认为是由于可参考的资料资源缺乏。
在地方教材对提高学生整体心理素质效果方面,79 %的教师认为比较好, 5%认为比较差,另有16%认为还很难说。
我们感到,教师在使用地方教材的过程中都在努力去适应教材,并且努力体现教材的目标。而少有教师对地方教材存有质疑。
4、对使用心理地方教材学生变化的评价。
心理地方教材使用的效果最终反映在学生的变化上。在对“使用心理地方教材的学生有哪些主要变化”的调查中,比较集中的意见为:
持肯定态度的认为:
学生中绝大多数喜欢上心理活动课,
学生在心理活动课上各抒己见,
学生在心理活动课上的发言真情实感的流露
心理活动课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内心交流的良好场所,
在心理活动课中,学生说真话、诉真情,体会情感交流带来的满足感。
通过心理活动课中可以化解学生之间矛盾,
通过心理活动课可以消除学生的困惑
通过心理活动课可以调控学生的不良情绪。
持否定态度的认为:
没有相对安全的氛围,使得不敢说真话,
心理活动课中的活动不容易组织,有时显得课堂纪律不好,
二、实验思考
1、对教材的肯定。
短短几年,使用心理地方教材的效果有目共睹。对教师而言,教育对心理活动课的认识正逐渐发生变化,能力在不断提升;对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正在逐步走进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2、教材的优点:
(1)以学生活动为主,注重体验。
教材注重通过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来造成个体内心的认知冲突,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存在的一些心理体验,增强其心理感受,以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活动的呈现通常以创设问题情境、小组讨论、游戏、角色扮演、小测试等各种活动辅助辅导,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思想活跃起来,让学生全身心地获得心理感悟,通过感悟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通过习惯形成为稳定的心理品质。
(2)教材在编排和内容上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
教材在体例编排上根据不同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分阶段设置内容,内容科学符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学生最关心、最需要、最感兴趣和最感到困惑的问题作为教材的内容,与学生产生共鸣,以达到教育效果。
(3)教材在内容与形式上活泼生动、丰富有趣。
教材在形式与内容上活泼生动,丰富有趣,学生们非常喜欢。 如:
故事会:将深奥的心理知识寓于趣味故事中,将具体的行为要求寓于吸引人的故事情节中。
专题讨论:专题讨论容易形成两极或多极观点,容易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小品短剧表演:小品短剧表演难度较大但趣味性较强,可以显示学生多方面的才能。
设置展示台:当堂展示学生的小制作,以及一些成果图片等集中展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功感,
(4)教材总体目标定位符合《指导纲要》的要求。
教材总体的活动目标落在解决中小学生发展性问题上,以全体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对象,对中小学生成长中普遍遇到的问题予以指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充分发挥潜能,学会控制和条件诶自己能够克服心理困扰,培养乐观进取、自信自律、友善合群的健全人格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涉及的目标有“自我意识”、“生活适应”、“”人际交往“和”“学习心理”。
(5)教材重视分享交流,善于利用学生资源。
教材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在课堂中进行思考并分享自己的看法,这种分享有时是在全班进行,有时是在小组内进行。通过交流分享,学生获得更多的心灵碰撞机会,便于在彼此的经验中获得成长。
例如,在小组讨论之后,小组派代表以板书、口头、表演等多种形式向全班汇报、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大家讨论、交流的结果,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6)教材重视实践练习,学以致用。
教材充分考虑学生学生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心理践行能力。如学生在学习了合作的技巧之后,教师给学生小组分配任务,让学生马上去进行尝试,学以致用。
三、实验所带来的变化
变化之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对自身的认识,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完善自己、超越自己,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
变化之二:加快学生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关注学生的适应能力,面对学生的不适应,会教给他们积极主动地,快乐地接触新环境,能随着环境的变化主动地进行自我调节的理念与方法,从而产生新的归属感和稳定感。
变化之三:师生、生生及家庭关系发生了变化。
心理健康教育不但能提高自己,还能对正确地处理好人际关系有所帮助。因为在了解自己心理的同时,也学会了解同学的心理、教师的心理,这样便可以对不同气质、性格的同学采取相应的态度,从而防止不必要的矛盾,加强与同学的友谊,改善与老师之间的关系。
变化之四:教育评价发生了变化。
心理健康教育提倡“价值中立”的原则,对学生的表现不进行评判。在课上只要是积极参与、只要是说真话、只要是流露真情实感、只要是尊重他人,就应该得到老师的肯定。
变化之五: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心态始终保持健康水平。培养对他人、对工作、对学习、对生活都比较满意,没有心理障碍的满意的心境,不会苛刻地要求别人。对工作、生活、学习也有正确的标准,既不好高骛远,也不急功近利。
四、对教材的修订
1、队伍组建:
我们组建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修订队伍,这支队伍由12人组成,既有一线心理教师又有德育主任,还有教研员;既有中学教师又有小学教师;既有理论水平高的硕士,又有经验丰富型教师,这支队伍组建的我们认为比较科学、合理。
2、修订内容:
本次修订,我们在内容方面做较大调整,针对教材中的一些突出问题,我们给予较高的重视。
1)对于教材中有些课时内容偏少的情况,我们采取适当增加内容。
2)对于教材的活动性体现薄弱的情况,我们采取适当增加游戏、情景表演、讨论等形式来凸显活动性。
3)对于教材编排上的不合理,我们采取调整顺序的方法。
4)对于教材中关于那些热点、焦点问题未得到有效关注的现象,我们适当增加了一些主题。如增加了“学会玩儿”、“学会消费“、”学会沟通“、学会计划”、“学会面对挫折”等。
5、对于教材中有些“价值不中立”的现象,我们采取换表述的方式。如把“学会遵规守纪”换成“学会遵守规则”,把“原谅是一种美德”换成“你知道什么是原谅吗”等。
6、对于教材在培养学生技能技巧上薄弱,训练不够扎实的问题,我们采取通过模拟问题情境、角色扮演践行;布置实际生活的作业等形式,促进学生心理成长。
7、对于教材中有的选择的内容不支持主题的现象,我们采取换部分内容的方式来解决。
8、对于忽视课后延伸与实践等问题这一次得到了加强。
9、对于教材中的插图与内容不匹配的现象我们这一次修订也做了改善。
10、这次修订,我们在每一单元结束后,增加了一节回顾课。
五、实验工作
1、教材辅导
每个学期开学初组织一次心理教材辅导,试验以来共组织9次。主要是针对教材内容,指导老师把握心理活动课的教学理念,掌握其课程的讲授方法,合理有效运用教材,为老师们上好心理课做好辅导工作。
2、各种形式的课程辅导
(1)下校视导:四年时间,足迹遍布大兴区所有小学,每学期分别指导20余节心理活动课。
(2)组织研究课:四年来共组织8节,每学期一节。我们深入学校一线,组织优秀的心理活动课供全体老师学习观摩,并在观摩中研讨、交流、学习,既是对骨干教师的磨练,也是给新教师学习的机会,起到了积极有效的成果。
3、“共同成长”研修组对课程的研究
07年组建“共同成长”研修组以来,老师们在这个集体中共同研讨教学设计、如何设计暖身活动、如何选题、如何组织活动等方面作了深入的研讨,使每位老师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每学期组织六次活动。
4、组织评优、征文等活动
(1)2008年,进行了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市级和区级评优活动,市级一等奖2人。
(2)位获奖老师在石景山京源学校举行的“北京市优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例展示及征集与推广研讨会”上为全市到会的老师做课,并受到了专家的肯定。区级有二十余位教师分别获奖。
(3)组织编辑了“从这里走进心灵——大兴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优秀设计文集”。
(4)09年参加北京市教科院教学设计评优活动,又有4位老师获一等奖,7人获二等奖。
(5)试验以来组织区级心理活动课评优活动4次。
5、网上研修
利用教师研修网开展研修活动,我们设置了研修大厅、活动课程、心理咨询、辅导案例、家庭教育等几个栏目,发帖子近3000个。
6、走出去请进来
(1)09年,参加了由西城教育研修学院德育心理部组织的、钟志农教授主讲的“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
(2)参加了在石景山京源学校举行的“北京市优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例展示及征集与推广研讨会”。
(3)10年,邀请北师大教授聂振伟做关于考前心理辅导的讲座。
(4)邀请北京教科院白玉平教授作关于教师成长的讲座。
7、教材修订记录
(1)2010年4月8日下午,进修学校504教室教材修订第一次研讨会。(组建修订队伍,讨论编排体例)
(2)2010年4月13日上午,进修学校504教室教材修订第二次研讨会。(讨论编排体例)
(3)2010年4月14日上午,进修学校504教室教材修订第三次研讨会。
请首都师大王希永教授、陈红主编指导编排体例。
(4)2010年4月22日全天,进修学校三楼会议室教材修订第四次研讨会。(讨论每内容)
(5)2010年6月22日全天,进修学校三楼会议室教材修订第五次研讨会。(讨论内容)
(6)2010年7月28、29、30三天,进修学校503、504教室第六次分组研讨会。其中第一天请首都师大王希永教授、陈红主编指导教材修订,后两天分组研讨。
(7)2010年9月,教材和教参校对、定稿。
《小学生心理健康》实验已经四年多,随着心理地方教材的全面使用,教育效果逐步显现,但矛盾和问题同时开始暴露,有些问题源于心理地方教材内部,包括由于教师对地方教材的不适应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有些是非教材因素所致,这些矛盾和问题是心理地方教材使用中的必然现象。以下是通过对教师的调查问卷整理出的实验现状。
一、调查问卷分析
1、教师对《指导纲要》的了解。
心理活动课没有《课标》,目前,我们把教育部颁发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作为课程开发、实施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作为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
在对《指导纲要》熟悉程度的调查中,12%的教师表示自己仔细阅读、思考过《指导纲要》;67 %的人大致浏览过,认为是初步了解;认为自己不了解《指导纲要》的仅占21 %,而且教师熟悉《指导纲要》是因为要参加本区的班主任基本功考核。
教师普遍认为,《指导纲要》留给教师的创造空间很大、弹性很强;由于目前小学的心理活动课大部分由班主任兼任,加上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工作任务繁重等主客观原因。大部分教师感觉在心理活动课上“不太得心应手”。
2、对心理地方教材的认同性。
大部分教师认为《指导纲要》覆盖的面比较大、涵盖的内容比较虚,心理教材才是实的,心理健康的理念要以心理教材为载体传递给学生。因此,认为教材非常重要。
对新教材非常喜欢的的占58 %,说不喜欢的占13%,说不太喜欢的占29%。
教师喜欢心理地方教材的原因主要有:“教材生动活泼,突出人文性”;“教材内容丰富有趣,关注学生身心发展”;“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趣味性强”;“教材关注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受,触及学生的心灵”; “教材留给教师自主发挥的空间大,可以进行再加工”;“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了学生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
教师不喜欢心理地方教材的原因主要有:
(1)教材内容有的课时偏少,使得教师对教材的把控难度增加。
(2)教材在活动性体现上还有些薄弱。心理活动课本来应该是通过活动让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有所感悟,以达到助人自助目的。教材在教给学生一些心理知识与方法技巧上,有的地方采用直接呈现的形式。但是,学生心理的成长,若没有内在体验,很难认同与内化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因此,心理活动课要真正坚持活动为主,注重感受,让学生在体验中建构一些自我发展的方法。
(3)教材在编排上有些不合理,心理健康知识或方法技巧呈现给学生时不太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4)本地区小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未得到有效关注。
目前,很多小学生“不会玩儿”“不善于沟通”“做事无计划性”等这些热点焦点问题未得到充分关注。
(5)教材有些地方“价值不中立”,导致心理活动课的味道不浓。
如一课的题目是“原谅是一种美德”,那么也就是说不原谅就不具有美德,教材在“价值中立”上出现了一些偏差。
(6)教材在培养技能、技巧上薄弱,训练不够扎实。
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时常会遇到困扰,这些困扰解决最终要靠学生自己。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学以致用;通过模拟问题情境、角色扮演践行;布置实际生活的作业等形式,促进学生心理成长。
(7)教材中有的选择的内容不支持主题。
每个环节的内容都是为主题服务的,教材中有的选择的内容不支持主题。如:在“放弃需要勇气”这一课,设置的情景是“人生目标”。
(8)忽视课后延伸与实践等问题
学生心理水平的提高单靠课上这点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靠课后延伸与实践。教材在这方面还比较薄弱。
(9)教材中的插图与内容不匹配。
3、对地方教材的把握水平与使用效果。
教师驾驭地方教材的能力直接影响心理活动课的效果。23 %的教师认为自己能把握教材,66 %认为能基本把握,11%认为不能把握。
在对地方教材难以把握的主要原因的调查中,18%的教师地方教材理解的不深不透,32%认为开放度太大所致,31%认为没有教参所致,6%因为学生原因,而 23%认为是由于可参考的资料资源缺乏。
在地方教材对提高学生整体心理素质效果方面,79 %的教师认为比较好, 5%认为比较差,另有16%认为还很难说。
我们感到,教师在使用地方教材的过程中都在努力去适应教材,并且努力体现教材的目标。而少有教师对地方教材存有质疑。
4、对使用心理地方教材学生变化的评价。
心理地方教材使用的效果最终反映在学生的变化上。在对“使用心理地方教材的学生有哪些主要变化”的调查中,比较集中的意见为:
持肯定态度的认为:
学生中绝大多数喜欢上心理活动课,
学生在心理活动课上各抒己见,
学生在心理活动课上的发言真情实感的流露
心理活动课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内心交流的良好场所,
在心理活动课中,学生说真话、诉真情,体会情感交流带来的满足感。
通过心理活动课中可以化解学生之间矛盾,
通过心理活动课可以消除学生的困惑
通过心理活动课可以调控学生的不良情绪。
持否定态度的认为:
没有相对安全的氛围,使得不敢说真话,
心理活动课中的活动不容易组织,有时显得课堂纪律不好,
二、实验思考
1、对教材的肯定。
短短几年,使用心理地方教材的效果有目共睹。对教师而言,教育对心理活动课的认识正逐渐发生变化,能力在不断提升;对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正在逐步走进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2、教材的优点:
(1)以学生活动为主,注重体验。
教材注重通过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来造成个体内心的认知冲突,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存在的一些心理体验,增强其心理感受,以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活动的呈现通常以创设问题情境、小组讨论、游戏、角色扮演、小测试等各种活动辅助辅导,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思想活跃起来,让学生全身心地获得心理感悟,通过感悟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通过习惯形成为稳定的心理品质。
(2)教材在编排和内容上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
教材在体例编排上根据不同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分阶段设置内容,内容科学符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学生最关心、最需要、最感兴趣和最感到困惑的问题作为教材的内容,与学生产生共鸣,以达到教育效果。
(3)教材在内容与形式上活泼生动、丰富有趣。
教材在形式与内容上活泼生动,丰富有趣,学生们非常喜欢。 如:
故事会:将深奥的心理知识寓于趣味故事中,将具体的行为要求寓于吸引人的故事情节中。
专题讨论:专题讨论容易形成两极或多极观点,容易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小品短剧表演:小品短剧表演难度较大但趣味性较强,可以显示学生多方面的才能。
设置展示台:当堂展示学生的小制作,以及一些成果图片等集中展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功感,
(4)教材总体目标定位符合《指导纲要》的要求。
教材总体的活动目标落在解决中小学生发展性问题上,以全体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对象,对中小学生成长中普遍遇到的问题予以指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充分发挥潜能,学会控制和条件诶自己能够克服心理困扰,培养乐观进取、自信自律、友善合群的健全人格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涉及的目标有“自我意识”、“生活适应”、“”人际交往“和”“学习心理”。
(5)教材重视分享交流,善于利用学生资源。
教材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在课堂中进行思考并分享自己的看法,这种分享有时是在全班进行,有时是在小组内进行。通过交流分享,学生获得更多的心灵碰撞机会,便于在彼此的经验中获得成长。
例如,在小组讨论之后,小组派代表以板书、口头、表演等多种形式向全班汇报、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大家讨论、交流的结果,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6)教材重视实践练习,学以致用。
教材充分考虑学生学生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心理践行能力。如学生在学习了合作的技巧之后,教师给学生小组分配任务,让学生马上去进行尝试,学以致用。
三、实验所带来的变化
变化之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对自身的认识,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完善自己、超越自己,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
变化之二:加快学生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关注学生的适应能力,面对学生的不适应,会教给他们积极主动地,快乐地接触新环境,能随着环境的变化主动地进行自我调节的理念与方法,从而产生新的归属感和稳定感。
变化之三:师生、生生及家庭关系发生了变化。
心理健康教育不但能提高自己,还能对正确地处理好人际关系有所帮助。因为在了解自己心理的同时,也学会了解同学的心理、教师的心理,这样便可以对不同气质、性格的同学采取相应的态度,从而防止不必要的矛盾,加强与同学的友谊,改善与老师之间的关系。
变化之四:教育评价发生了变化。
心理健康教育提倡“价值中立”的原则,对学生的表现不进行评判。在课上只要是积极参与、只要是说真话、只要是流露真情实感、只要是尊重他人,就应该得到老师的肯定。
变化之五: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心态始终保持健康水平。培养对他人、对工作、对学习、对生活都比较满意,没有心理障碍的满意的心境,不会苛刻地要求别人。对工作、生活、学习也有正确的标准,既不好高骛远,也不急功近利。
四、对教材的修订
1、队伍组建:
我们组建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修订队伍,这支队伍由12人组成,既有一线心理教师又有德育主任,还有教研员;既有中学教师又有小学教师;既有理论水平高的硕士,又有经验丰富型教师,这支队伍组建的我们认为比较科学、合理。
2、修订内容:
本次修订,我们在内容方面做较大调整,针对教材中的一些突出问题,我们给予较高的重视。
1)对于教材中有些课时内容偏少的情况,我们采取适当增加内容。
2)对于教材的活动性体现薄弱的情况,我们采取适当增加游戏、情景表演、讨论等形式来凸显活动性。
3)对于教材编排上的不合理,我们采取调整顺序的方法。
4)对于教材中关于那些热点、焦点问题未得到有效关注的现象,我们适当增加了一些主题。如增加了“学会玩儿”、“学会消费“、”学会沟通“、学会计划”、“学会面对挫折”等。
5、对于教材中有些“价值不中立”的现象,我们采取换表述的方式。如把“学会遵规守纪”换成“学会遵守规则”,把“原谅是一种美德”换成“你知道什么是原谅吗”等。
6、对于教材在培养学生技能技巧上薄弱,训练不够扎实的问题,我们采取通过模拟问题情境、角色扮演践行;布置实际生活的作业等形式,促进学生心理成长。
7、对于教材中有的选择的内容不支持主题的现象,我们采取换部分内容的方式来解决。
8、对于忽视课后延伸与实践等问题这一次得到了加强。
9、对于教材中的插图与内容不匹配的现象我们这一次修订也做了改善。
10、这次修订,我们在每一单元结束后,增加了一节回顾课。
五、实验工作
1、教材辅导
每个学期开学初组织一次心理教材辅导,试验以来共组织9次。主要是针对教材内容,指导老师把握心理活动课的教学理念,掌握其课程的讲授方法,合理有效运用教材,为老师们上好心理课做好辅导工作。
2、各种形式的课程辅导
(1)下校视导:四年时间,足迹遍布大兴区所有小学,每学期分别指导20余节心理活动课。
(2)组织研究课:四年来共组织8节,每学期一节。我们深入学校一线,组织优秀的心理活动课供全体老师学习观摩,并在观摩中研讨、交流、学习,既是对骨干教师的磨练,也是给新教师学习的机会,起到了积极有效的成果。
3、“共同成长”研修组对课程的研究
07年组建“共同成长”研修组以来,老师们在这个集体中共同研讨教学设计、如何设计暖身活动、如何选题、如何组织活动等方面作了深入的研讨,使每位老师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每学期组织六次活动。
4、组织评优、征文等活动
(1)2008年,进行了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市级和区级评优活动,市级一等奖2人。
(2)位获奖老师在石景山京源学校举行的“北京市优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例展示及征集与推广研讨会”上为全市到会的老师做课,并受到了专家的肯定。区级有二十余位教师分别获奖。
(3)组织编辑了“从这里走进心灵——大兴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优秀设计文集”。
(4)09年参加北京市教科院教学设计评优活动,又有4位老师获一等奖,7人获二等奖。
(5)试验以来组织区级心理活动课评优活动4次。
5、网上研修
利用教师研修网开展研修活动,我们设置了研修大厅、活动课程、心理咨询、辅导案例、家庭教育等几个栏目,发帖子近3000个。
6、走出去请进来
(1)09年,参加了由西城教育研修学院德育心理部组织的、钟志农教授主讲的“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
(2)参加了在石景山京源学校举行的“北京市优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例展示及征集与推广研讨会”。
(3)10年,邀请北师大教授聂振伟做关于考前心理辅导的讲座。
(4)邀请北京教科院白玉平教授作关于教师成长的讲座。
7、教材修订记录
(1)2010年4月8日下午,进修学校504教室教材修订第一次研讨会。(组建修订队伍,讨论编排体例)
(2)2010年4月13日上午,进修学校504教室教材修订第二次研讨会。(讨论编排体例)
(3)2010年4月14日上午,进修学校504教室教材修订第三次研讨会。
请首都师大王希永教授、陈红主编指导编排体例。
(4)2010年4月22日全天,进修学校三楼会议室教材修订第四次研讨会。(讨论每内容)
(5)2010年6月22日全天,进修学校三楼会议室教材修订第五次研讨会。(讨论内容)
(6)2010年7月28、29、30三天,进修学校503、504教室第六次分组研讨会。其中第一天请首都师大王希永教授、陈红主编指导教材修订,后两天分组研讨。
(7)2010年9月,教材和教参校对、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