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高速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为了提高地基基础的结构稳定性,常常会用到注浆技术,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注浆技术的发展。为了使注浆技术能够更好地服务于高速公路桥梁建设,应当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加大对注浆技术的研究力度,在现有的技术上,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并开发出一些新型技术,为高速公路桥梁工程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以此来推动我国高速公路事业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注浆技术;高速公路桥梁;应用探究
当发达国家在发展经济的时候,我国人民当时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所以我国应用注浆技术比西方国家完了近100年,而且注浆技术在我国被广泛应用也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正式开始实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和经济飞速发展,往浆技术和很多高科技产品与技术一样被我国所采用,因为他能实现社会效益和企业个人效益的双丰收。现在,虽然我国起步晚,但是在注浆技术方面我国已经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逐渐形成了与发达国家争夺市场份额的形势,而且中国此前市场处于空白期,拥有很大的市场份额,但是因为中国是新兴国家,在很多技术和设备上还很落后,所以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一、注浆技术的原理及类型
在土木工程领域当中,注浆技术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它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工艺。近年来,随着业内专家学者对注浆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入,注浆方法越来越多,相应的设备和仪器也随之更新换代,这都对该技术的应用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目前,在高速公路桥梁(以下简称路桥)工程中,经常会应用注浆技术来提高岩土体的稳定性,进而改善岩土体的物理性质,这有助于路桥施工的顺利进行。
1.1注浆技术的原理
注浆技术是基于气液压或化学原理,将预先制备好的浆液(具有固结作用)注入至岩土体的缝隙或是裂缝当中,由于整个注浆过程具有速度快、能量大的特点,从而可以使连续性显著增强,在压力和冲蚀作用下,浆液会在较小的区域内发生固结效用,再通过对细粒土和碎石的挤压及搅动,便可促使浆液与破碎后的加固体凝结成为新的固结体,由此能够提升岩土体强度、抗渗能力和稳定性。
1.2注浆技术的类型
在路桥施工中,大体上可将注浆技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高压喷射,另一类是静压。若是进行细分,则可分为劈裂注浆、喷射注浆、渗透注浆和压密注浆等。大量的工程实践表明,浆液在土体当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上述几种方式联合作用于岩土体,由此便可以达到注浆的目的。注浆技术的分类依据是浆液以何种方式作用于土体之上。目前,渗透注浆和压密注浆是路桥工程施工中比较常用的,从整体效果上看,压密注浆要更好一些。故此,下面本文重点对压密注浆技术在路桥工程施工中的应用进行论述。
二、注浆技术在高速公路桥梁施工中的具体应用
2.1施工准备
压密注浆技术的主要设备有钻机、注浆机、泥浆机各1台,使用前,应当确保机械的安装质量合格;水泥采用42.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施工开始前,结合场地情况,对机械设备进行合理布置和调试,确保设备能够正常使用;按照工程的设计要求,确定出桩体的浆液使用量和喷浆速度等参数,随后进行试桩,确认符合要求后方可正式施工;要向参与施工的人员进行技术交底,以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
2.2工艺流程及技术要点
压密注浆技术的施工工艺流程如下:
图1
2.3施工技术要点
在路桥工程中,采用压密注浆技术进行施工时,为了加快施工进度并确保施工质量,应当对施工技术要点加以了解和掌握。(1)孔位布置情况。要切实的根据地层情况,合理的确定孔距以及排数等位置。而且在进行桥梁的注浆施工的过程中要确保事先预埋注浆管,且所选的注浆管的尺寸要与墙体的厚度相等,另外对高速公路桥梁的两侧,要事先留好注浆孔道,并且每层一个,在框架桥的建设过程中,要随着桥体的推进不断的埋设钢化管。在成孔的过程中,可使用振动器将钢管压入到土层当中,直至设计深度位置,若是压入时遇到阻碍,则可用钢钎进行引孔,以此来消除阻碍。(2)根据预先編制好的号码,依次进行钻孔,并在确认成孔质量合格后,将注浆管插入到孔内,同时,用砂将射管与套管之间的缝隙填满,而地基表面的空隙则可用粘土和麻丝进行填塞,随后再将套管拔出,并用压浆泵将预先拌制好的水泥浆压入到注浆射管内,压入浆液时,必须保证连续,不可中断。(3)注浆时,为了避免水泥浆外漏,应当先注外围的2排孔,并采取跳注的方法进行注浆,两个相邻孔位的注浆时间应当最少间隔3h以上。(4)由于注浆参数对注浆质量的影响较大,所以必须合理确定相关的参数。注浆的水泥量可以确定为65kg/m;注浆的最大压力应不超过0.6MPa;无特殊要求时,水灰比可取1.0。(5)在注浆操作时,应当做好相关记录,以免发生漏注的情况,注浆完毕后,要及时将注浆管拔出,并用1∶2的水泥砂浆进行封孔处理。(6)注浆时可由稀浆逐步向浓浆过度,压浆时则应将注浆射管一次性沉入到指定位置,射管到位后,应从下向上连续注浆,并分段拔管直至孔口,此时需要对拔管的高度加以注意,每次上拔尽可能不要超过0.5m,以免影响注浆质量。
2.4质保措施
为了确保注浆质量,可采取如下措施:(1)参与施工的人员应当在施工前对图纸进行熟悉,尤其是注浆标高和厚度,采用梅花型布孔时,应当确保孔间距为1m。(2)施工中使用的水泥等原材料除了要具备产品出厂合格证之外,在使用前还应进行抽样检查,确认质量合格后方可使用。(3)施工过程中,应当经常对浆液的配比进行检验,并在记录表中认真填写检验数据,为分析及核对提供依据。(4)在注浆过程中,应当安排专门的质检员对各道工序进行质量检查,可将检查的重点放在注浆孔位、孔深、垂直度、水泥用量和水灰比等方面上。根据相关规范标准的规定,注浆孔位的允许偏差应当控制在50mm以内;孔深误差不得超出200mm;垂直度偏差应当小于1%;水泥用量的最大误差不得超过2kg;水灰比误差应控制在5%以内。若是检查过程中发现问题,应及时查明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处理。(5)由于注浆施工中,隐蔽性工程相对较多,故此必须做好隐蔽工程的质检工作,具体可按照注浆施工隐蔽工程的检查程序开展质量管理。所有隐蔽工程在施工完毕后,必须由现场质检人员进行质量检查,确认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6)在施工现场应当采取有效的排水措施,为避免浆液由注浆管顶部冒出,应在管顶加装闸阀。(7)所有进场的原材料都必须进行严格质检,确认合格并由质检人员签字后,方可入库,使用前还应进行复检。(8)为了避免因施工机械设备问题影响注浆质量,应当做好设备的日常保养维护和检修工作,以此来保证机械设备的使用性能完好。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随着注浆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注浆技术在水电以及建筑行业的发展以趋向成熟,并且也制定出了相应的技术规范作为应用注浆技术的指导方法,但对于在高速公路桥梁的施工过程中所用注浆工艺进行加固处理的方法还是属于一种新的技术工艺。在实际的工程施工中,选择的注浆方法能否有效的达到防冲刷的效果必须进行更多的研究与完善。根据在实际施工中的经验可以确定注浆技术的施工工艺以及技术参数的合理选用是决定施工过程中注浆质量好坏的极为重要的因素,所以在实际的注浆施工的过程中,为了能很好的保证注浆技术工艺的顺利实施以及完成,在进行注浆前一定要进行现场注浆试验,从而确定较为准确的注浆施工工艺以及所需的技术参数,从而实现注浆的大面积施工,且能充分的保证工程施工以及完工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庄文君.论注浆技术在公路路基病害处理中的应用[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3(2).
[2]赵炼恒.土石混填料台背回填柔性加筋注浆技术加固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10(1)
[3]郝婷.高速公路桥梁施工中注浆技术探讨[J].科技资讯,2010(06).
【关键词】注浆技术;高速公路桥梁;应用探究
当发达国家在发展经济的时候,我国人民当时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所以我国应用注浆技术比西方国家完了近100年,而且注浆技术在我国被广泛应用也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正式开始实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和经济飞速发展,往浆技术和很多高科技产品与技术一样被我国所采用,因为他能实现社会效益和企业个人效益的双丰收。现在,虽然我国起步晚,但是在注浆技术方面我国已经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逐渐形成了与发达国家争夺市场份额的形势,而且中国此前市场处于空白期,拥有很大的市场份额,但是因为中国是新兴国家,在很多技术和设备上还很落后,所以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一、注浆技术的原理及类型
在土木工程领域当中,注浆技术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它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工艺。近年来,随着业内专家学者对注浆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入,注浆方法越来越多,相应的设备和仪器也随之更新换代,这都对该技术的应用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目前,在高速公路桥梁(以下简称路桥)工程中,经常会应用注浆技术来提高岩土体的稳定性,进而改善岩土体的物理性质,这有助于路桥施工的顺利进行。
1.1注浆技术的原理
注浆技术是基于气液压或化学原理,将预先制备好的浆液(具有固结作用)注入至岩土体的缝隙或是裂缝当中,由于整个注浆过程具有速度快、能量大的特点,从而可以使连续性显著增强,在压力和冲蚀作用下,浆液会在较小的区域内发生固结效用,再通过对细粒土和碎石的挤压及搅动,便可促使浆液与破碎后的加固体凝结成为新的固结体,由此能够提升岩土体强度、抗渗能力和稳定性。
1.2注浆技术的类型
在路桥施工中,大体上可将注浆技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高压喷射,另一类是静压。若是进行细分,则可分为劈裂注浆、喷射注浆、渗透注浆和压密注浆等。大量的工程实践表明,浆液在土体当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上述几种方式联合作用于岩土体,由此便可以达到注浆的目的。注浆技术的分类依据是浆液以何种方式作用于土体之上。目前,渗透注浆和压密注浆是路桥工程施工中比较常用的,从整体效果上看,压密注浆要更好一些。故此,下面本文重点对压密注浆技术在路桥工程施工中的应用进行论述。
二、注浆技术在高速公路桥梁施工中的具体应用
2.1施工准备
压密注浆技术的主要设备有钻机、注浆机、泥浆机各1台,使用前,应当确保机械的安装质量合格;水泥采用42.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施工开始前,结合场地情况,对机械设备进行合理布置和调试,确保设备能够正常使用;按照工程的设计要求,确定出桩体的浆液使用量和喷浆速度等参数,随后进行试桩,确认符合要求后方可正式施工;要向参与施工的人员进行技术交底,以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
2.2工艺流程及技术要点
压密注浆技术的施工工艺流程如下:
图1
2.3施工技术要点
在路桥工程中,采用压密注浆技术进行施工时,为了加快施工进度并确保施工质量,应当对施工技术要点加以了解和掌握。(1)孔位布置情况。要切实的根据地层情况,合理的确定孔距以及排数等位置。而且在进行桥梁的注浆施工的过程中要确保事先预埋注浆管,且所选的注浆管的尺寸要与墙体的厚度相等,另外对高速公路桥梁的两侧,要事先留好注浆孔道,并且每层一个,在框架桥的建设过程中,要随着桥体的推进不断的埋设钢化管。在成孔的过程中,可使用振动器将钢管压入到土层当中,直至设计深度位置,若是压入时遇到阻碍,则可用钢钎进行引孔,以此来消除阻碍。(2)根据预先編制好的号码,依次进行钻孔,并在确认成孔质量合格后,将注浆管插入到孔内,同时,用砂将射管与套管之间的缝隙填满,而地基表面的空隙则可用粘土和麻丝进行填塞,随后再将套管拔出,并用压浆泵将预先拌制好的水泥浆压入到注浆射管内,压入浆液时,必须保证连续,不可中断。(3)注浆时,为了避免水泥浆外漏,应当先注外围的2排孔,并采取跳注的方法进行注浆,两个相邻孔位的注浆时间应当最少间隔3h以上。(4)由于注浆参数对注浆质量的影响较大,所以必须合理确定相关的参数。注浆的水泥量可以确定为65kg/m;注浆的最大压力应不超过0.6MPa;无特殊要求时,水灰比可取1.0。(5)在注浆操作时,应当做好相关记录,以免发生漏注的情况,注浆完毕后,要及时将注浆管拔出,并用1∶2的水泥砂浆进行封孔处理。(6)注浆时可由稀浆逐步向浓浆过度,压浆时则应将注浆射管一次性沉入到指定位置,射管到位后,应从下向上连续注浆,并分段拔管直至孔口,此时需要对拔管的高度加以注意,每次上拔尽可能不要超过0.5m,以免影响注浆质量。
2.4质保措施
为了确保注浆质量,可采取如下措施:(1)参与施工的人员应当在施工前对图纸进行熟悉,尤其是注浆标高和厚度,采用梅花型布孔时,应当确保孔间距为1m。(2)施工中使用的水泥等原材料除了要具备产品出厂合格证之外,在使用前还应进行抽样检查,确认质量合格后方可使用。(3)施工过程中,应当经常对浆液的配比进行检验,并在记录表中认真填写检验数据,为分析及核对提供依据。(4)在注浆过程中,应当安排专门的质检员对各道工序进行质量检查,可将检查的重点放在注浆孔位、孔深、垂直度、水泥用量和水灰比等方面上。根据相关规范标准的规定,注浆孔位的允许偏差应当控制在50mm以内;孔深误差不得超出200mm;垂直度偏差应当小于1%;水泥用量的最大误差不得超过2kg;水灰比误差应控制在5%以内。若是检查过程中发现问题,应及时查明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处理。(5)由于注浆施工中,隐蔽性工程相对较多,故此必须做好隐蔽工程的质检工作,具体可按照注浆施工隐蔽工程的检查程序开展质量管理。所有隐蔽工程在施工完毕后,必须由现场质检人员进行质量检查,确认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6)在施工现场应当采取有效的排水措施,为避免浆液由注浆管顶部冒出,应在管顶加装闸阀。(7)所有进场的原材料都必须进行严格质检,确认合格并由质检人员签字后,方可入库,使用前还应进行复检。(8)为了避免因施工机械设备问题影响注浆质量,应当做好设备的日常保养维护和检修工作,以此来保证机械设备的使用性能完好。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随着注浆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注浆技术在水电以及建筑行业的发展以趋向成熟,并且也制定出了相应的技术规范作为应用注浆技术的指导方法,但对于在高速公路桥梁的施工过程中所用注浆工艺进行加固处理的方法还是属于一种新的技术工艺。在实际的工程施工中,选择的注浆方法能否有效的达到防冲刷的效果必须进行更多的研究与完善。根据在实际施工中的经验可以确定注浆技术的施工工艺以及技术参数的合理选用是决定施工过程中注浆质量好坏的极为重要的因素,所以在实际的注浆施工的过程中,为了能很好的保证注浆技术工艺的顺利实施以及完成,在进行注浆前一定要进行现场注浆试验,从而确定较为准确的注浆施工工艺以及所需的技术参数,从而实现注浆的大面积施工,且能充分的保证工程施工以及完工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庄文君.论注浆技术在公路路基病害处理中的应用[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3(2).
[2]赵炼恒.土石混填料台背回填柔性加筋注浆技术加固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10(1)
[3]郝婷.高速公路桥梁施工中注浆技术探讨[J].科技资讯,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