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时代下青少年的道德价值观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tasy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人类社会已开始进入网络时代,网络正在或者将要改变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观念。中国的青少年与社会和世界的联系更加广泛和紧密的同时,网络时代对青少年的道德价值观带来的影响就像一把“双刃剑”,已见端倪。本文从网络时代下青少年的道德价值观的变化着手,以期探寻解决对于存在问题的相应对策,从而帮助青少年树立科学、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关键词】网络时代;青少年;道德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D43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9-0091-02
  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互联网时代,也就是网络时代,其关键在于信息的传播和传递打破了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将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念汇集在一起,以原生态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产生出各种“化学反应”。2017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名规模达到7.31亿,手机网民达6.95亿。其中青少年群体占比50.5%,也就是说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到3.69亿,同比增长16.8%,同时,青少年网民使用娱乐化特点较为明显,社交工具、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网络购物、外卖等使用率较高。在这场网络“化学反应”中,不同的文化、思想、观念影响着青少年的认知、行为、价值观,一方面向外界展示出“新新人”的面貌,另一方面也隐藏着一些问题和危险。
  一、网络时代下青少年道德价值观的良性变化
  目前,青少年的道德价值观依然体现着“诚、善、孝、礼、勤”,同时网络时代的综合性、开放性、多样性也让青少年的道德价值观呈现出良性的变化。
  1.拓开了青少年思维和学习方式
  综合化的网络改变了原有相对封闭、单调、统一的社会结构,青少年跨越了传统的知识被动接收模式,迈入了快捷自主式学习阶段。他们借助网络表现出认识的多元化,对所见所闻的“新”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并且按照个人的喜好去获取新信息、研究新事物,像海绵一样的大胆吸纳和整合新知识,同时开始尝试质疑、辩驳、展示自己的观点。自主的求知欲和知识来源的多样化,这些都让青少年变得更立体化。
  2.青少年更加崇尚平等,注重个性发展
  网络时代下,东西方文化空前聚集,表现出了开放性和自由性的特点。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在青少年头脑中发生碰撞,并在此过程中汲取西方优秀思想文化,例如崇尚平等自由的思想,增强了青少年的追求自由、崇尚平等的意识,使他们更加注重自我个性的发展,敢于大胆的展示自我,这让青少年身上更多的闪光点被折射出来。
  3.青少年的价值评价标准更为宽容,包容性增强
  开放性的网络环境使青少年的个人视野逐渐拓宽,价值观念评价标准表现得更为世俗与世故,也变得更为宽容。他们表现出对一切事物的理解,用更为包容的眼光去看世界,接受凡是抓住老鼠的都是好猫,承认凡是现存的都是合理的都有其存在的理由,甚至對社会现实、生活现象、周围的人也采取了宽容的态度,喜欢去探寻事物的两面性,更加包容地待人处事。
  4.青少年的交往方式呈现新特点
  交往乃人的社会本性。随着网络信息的流动,突破了交往的时空限制,使全球性交往成为可能,人们共同建立了一个可以同时共享又避免身体接触的彼此分离的社会交往环境,通过一种新的实践工具,使得“人际交流”被间接的“人机交流”的方式所取代。在这种虚拟的社会环境之下,随着人们不断地紧密接触,思想和感情的交流,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社会交往关系。超越各种物质限制的新型的人机互动方式的出现,仿佛拆掉了青少年与社会之间的围墙,使以趋群性和重感情为特点的青少年交往范围大大扩展,创造了一个平等交流对话的机会,青少年在了解大千世界的思想文化的同时也缓解了各种心理压力。
  二、网络时代下青少年道德价值观的“负”面变化
  从总体上看,在这个大环境下,我国青少年道德价值观的主流是好的,但是网络文化还是对青少年的道德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1.集体观念越显薄弱,自我价值凸显化
  当代青少年从90开始,家庭以独生子女居多,在成长过程中过多的得到家庭溺爱和社会的关注,使青少年在人生价值观上过于崇尚自我,养成“惟我独尊”观念,并且认为追求自我并非自私,更不是个人主义。经调查发现,现代的青少年活动通常以个体的方式出现,除了上学及参加培训班之外,空闲时间几乎沉浸在电脑、手机、iPad中,与朋友接触或参与集体活动比例大量减少,忽视了团体的重要性。集体观念、合作意识及奉献精神淡化使他们在社会活动中往往希望被满足、被配合,而忽视配合性、付出性的工作;往往过于关注个人发展,而忽视自身成长和社会间联系。
  2.金钱价值观产生偏差,物质消费攀比化
  改革开放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青少年也不断接受来自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熏陶。网络的普及推动了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对金钱的欲望愈来愈重,勤奋朴实、艰苦奋斗的作风在社会上慢慢地被不良社会风气取代。受社会风气的影响,部分青少年过度追求金钱和权力,价值取向呈现出歪曲与颠倒的状态。同时在消费观念的影响下,有些青少年不考虑自身消费能力,虚荣心急剧膨胀,对奢侈品牌的过度追求,在盲目攀比的心里状态下形成以炫耀为目的物质消费取向,并长期沉浸于感官体验的消费中,失去了对于生活本真的追求。
  3.守法意识不强,法制观念受到威胁
  网络社会的复杂性和开放性,充斥着色情、暴力、赌博、恶性广告等不良内容的视频、报道等在网络上肆意传播,有些传媒及内容偏离了传统文化的正确方面而表现出低俗、浅薄的倾向,有着强烈自主选择心理的青少年正值人生过渡期,他们热血又充满好奇,他们敢于尝试又往往容易忽视后果,极可能成为网络时代不健康信息的最大受害群体。近些年频繁的校园暴力事件、青少年强奸案、校园裸贷事件,都折射出青少年的法治观亟待加强。   4.沉溺娱乐享受,信仰缺失与迷茫
  受大众传媒娱乐导向的影响,青少年越来越多的将注意力关注在娱乐和享受上,其探讨的热点往往集中于时尚话题,沉迷于主体的感官享受。不少青少年沉溺在游戏的虚拟世界,对现实世界不闻不问。由于缺乏正确的信仰,部分青少年迷失人生目标,不思进取,甚至逃学、辍学、离家出走。知识的匮乏,内涵的缺失,让外表依旧光鲜的青少年缺乏真正的光芒。
  三、针对青少年道德价值观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1.加强网络的监管力度,重视法制化建设以治理维护网络环境
  开放的网络首先需要有力的监管,国家相关机构及部门应搞好网络社会的法制化建设,加强网络平台的法制化宣传,采取法律手段对网络环境进行整顿和治理。其次,重视对网络信息的治理,进一步对网络上传播的信息进行筛选,将不良信息驱逐网络媒介,规范网络信息以积极健康的性质表现出来,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学习与娱乐兼顾的网络环境。
  2.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舆论作用
  民族的传统文化,蕴含民族的自我意识和价值观念,构成民族的内在凝聚力。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积累中,成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源动力。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融合,是这个时代要求我们所要具备的价值观念,也是判断社会人是否为真正社会人的评价指标之一。因而,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采取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努力提高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在时代变迁中增进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同时,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为基础,把个人价值融合到社会价值之中。
  3.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道德素质,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
  青少年的道德品行和价值观念的形成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有密切联系。因此,加强青少年道德文化修养,需为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富有教育文化氛围的环境。
  一方面,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傳播者,在个人的品德、行为方面应引起重视,时刻关注社会道德取向、思想动态,使自身的道德文化修养时刻与社会要求保持高度一致,做好学生的模范先锋,并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规范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在偏差。
  另一方面,家庭中长辈们应提高自身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个基本观念的修养,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与社会所要求的价值规范相符合,为子女做好带头作用,创造一个有利于子女成长的家庭环境。
  4.发挥媒体在价值观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
  作为媒体人,要清楚的意识到大众传媒的责任意识将撑起整个社会道德脊梁,是影响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首先,加强媒体行业自身建设,强化媒体行业的职业道德,对行业内部进行有效监督和规范,加强社会大众与媒体的相互监督。其次,利用网络媒体平台,抓住青年较为关心和敏感的热点问题,多打造适合青少年的网络教育模式,充分发挥APP、公众号、网络游戏的媒介作用。
  总之,网络给了我们多姿多彩的生活,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让我们即使滑动在小小屏幕上也能拥有全世界。青少年应当正确认识技术的社会作用,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借助出网络大平台让自己在这个新的时代闪闪发光。
  参考文献
  [1]周艳敏.媒介素养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3.
  [2]彭顺生.当前中国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
  [3]唐德志.基于网络视角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探究[J].新课程学习,2011.
  [4]孙少晶.网络传播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J].青年研究,2010.
  [5]李平平.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2009.
  [6]刘继花.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思考[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
其他文献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校本化是为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能,进一步确立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而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校本化实践包括学校学生的需求分析、课程开发总体规划、课程内容组织、课程的实践、课程效果评价、课程的再开发等基本步骤。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校本化;实践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9-0089
【摘要】学生社团是开展教育活动的有效载体,如果把德育内容有机融入到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中,让技工院校的学生合作交流、相互合作,不仅可以提高社团的层次水平,还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本文深入探讨了如何更好地在技工院校中开展社团活动,分析了当前社团活动的德育渗透情况,提出了几点改善方法。  【关键词】技工院校学生;社团活动;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