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长期以来,高校师范专业课程设置始终存在着学科专业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分别开设,形成两类专业课程相互分离甚至相互排挤、争抢学时的不和谐现象,这不利于培养适应新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的新型师资。因此,努力探索高校师范专业两类专业课程有机整合的可行性以及整合的基本策略和途径,对于培养真正的职业教育者和推动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师范专业 学科专业课程 教育专业课程 有机整合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005—5843(2007)03—0052—04
[作者简介]崔国富,渤海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辽宁锦州 121000)
高校师范类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中学培养各学科专业的合格师资。长期以来,高校师范专业课程设置始终存在着学科专业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分别开设,形成两类专业课程相互脱节。甚至以学科专业类课程排挤教育专业类课程,造成教育专业类课程结构不良、效果不彰的现象。近年来,随着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师范类本科专业两类专业课程系列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急需加强师范类本科专业两类专业课程有机整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一、两类专业课程有机整合的必要性和理论依据
1、两类专业课程有机整合的必要性
一是适应中学新课程改革需要,以培养具备师范专业知识、技能和素养的合格师资。新课程改革涉及到中学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而核心是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的改革,强调课程的基础性、时代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等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新课程改革不可避免地对于高校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因此高校师范类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必须适时改革。改革的关键是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调整课程计划,并为未来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调整学科专业类课程与教育专业类课程的比例,多是增加教育专业课程和加强教育实践技能训练环节,主要是做加减法,力求使两大类专业课程取得均衡。从目前看,这样的改革路径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两类专业课程运行中各行其是、相互脱节的问题。本文重点研究两类专业课程有机整合的问题,试图将相互分离的两类专业课程系列真正在师范专业特色和需要的基础上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强调师范专业的师范性、职业性特点,适度把握师范专业的学术性和专业性,为解决长期困扰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老大难问题探索新路。
二是适应教师专业化成长需要。两类专业课程的有机整合将为师范专业学生打好专业化发展的基础。教师专业化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方向。高校师范类专业教育作为教师人职教育培养的主要环节,必须为教师未来的专业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师范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基础。师范类专业不应是“某类专业+教师教育”这种组合式、拼盘式的培养路径,而应是某类学科的师范专业,其特点在于师范性,是教师教育在某类学科中的整合,整合的基点在于专业教师的培养,而不是培养某类专业人才再附加教师专业训练。只有将目前师范类专业两类专业课程有机整合起来,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某学科专业的师资,也才能为教师未来的专业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是适应教师教育改革需要,为高校师范类专业课程与教学改革探索新路。师范类本科专业教学改革应遵循教师教育发展趋势,以教师终身教育理念和教师专业化成长理念为指导,围绕合格师资培养和教师终身学习素质及终身专业发展能力的提高这个核心,改革教师人职教育模式和教师作为专门人才的培养方式,优化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课程设计,深化教学改革。改革师范专业教育其中心环节是两类专业课程系列的整合。在新的师范专业教师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打破以往改革中总是做加减法的套路,确实把两类专业课程有机地统一起来,整合为一个整体,彻底解决以往存在的两类专业课程系列相互脱离的“两张皮”现象和教育专业类课程被排挤、效果差等问题,进而实现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中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质性突破。
2、关于两类专业课程整合的理论依据
从理论上看,两类专业课程整合涉及教育思想理念、知识技术观念以及教师职业观念的变革等相关理论问题。随着世界教育改革范围的日益深入,整个教育理念、人才观念以及教育方式也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有机整合师范专业两类专业课程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一是教育理论的变革。最新教育理论研究成果显示,世界教育正在摒弃传统的培养教育观和“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思想,提倡引导生成教育观,树立终身教育思想,主张教育回归生活、关爱生命,凸显生活和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倡导建构主义,构建生活教育理论成为当前教育理论研究的基本趋势。教育理论的变革要求教育实践更加重视即时教育生活的教育性,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关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在教育教学和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意义。这就对师范教育和新型师资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不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而应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伙伴和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师范教育就不应仅仅是注重培养专业知识的“经师”,而更应是“人师”与“经师”合二为一的新型职业教育者。
二是人才观念的革新。树立创新型人才观念,彻底打破传统的知识继承型的人才培养和评价模式,重视创造、鼓励探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人才,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也是当今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及知识经济时代对每个社会成员提出的根本性要求。在当今这个迅速转型、频繁变革的社会,个体乃至整个社会发展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和难以预测的风险,应对变革的最佳策略就是以变应变,创新、创造便成为人的主要生存策略和基本素质要求。推崇创新教育和个性化培养,倡导打破一切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的“三度学习”理念,注重知识学习,更重视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教育的必然选择。
三是知识观的转变。转变对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真理性的传统认识,提出知识的社会性、建构性和情境性,摒弃知识的永恒性和绝对化,主张知识的个体或社会建构与生成性,强调知识是在原有经验基础上、在一定的情境中和特定时空条件下,由学习者(科学家和学生)个人自主建构或者集体协商对话交流而共同建构的。科学既是一种知识体系,更是一种社会体制,知识的生产离不开科学家个体和科学共同体的共同努力,也同样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条件。这种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对于传统的“学术性”认识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我们对“学术性”观念予以重新审视。这不仅对于学科专业知识如此,而且对教育专业知识同样也是适用的。教育必须正视“知识的建构性、社会性、情境性、复杂 性和默会性”,走向一种“教育中的建构主义”。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为师范专业两类课程有机整合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四是教师职业观的转变。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的思想和理念已经广泛传播,并已经深刻地影响着教师教育和管理实践。教师职业成为专业,教师也是与社会其他专业人员如医师、律师、工程师一样的专业人员,成为职业教育者。如此专业化,必将确立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职业角色。教师无论是从事任何学科教学或者从事管理工作,首先都必须是一名职业教育者。以职业教师培养为主轴整合两类师范专业课程,彰显专业教育的师范性,教师专业化为此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二、师范类本科专业课程现状分析及改革状况
目前,在师范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基本上仍是以各专业学科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线,以各专业学科知识课程为核心设计整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教育类课程仍然作为公共课程加以设置,并多以传统的“老三门”——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为载体,充其量再开设有关选修课或以专题方式介绍当前教育教学与课程改革现状和发展趋势等。尽管教育类专业课程是高校师范类学生的必修课程,是教师教育中入职培养的重要环节。但长期以来,教育类专业课程仅仅作为公共必修课在整个师范类专业中始终处于“附加”和“贴片”的状态,课程结构不合理,整个教育类专业课程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实践中一直处于相对停滞状态,与教师教育改革乃至基础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态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果说,这种课程设置在重视知识授受、应对选拔考试的传统教育理念支配下的教育实践中还能够维持的话,那么,在倡导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今天,这种状况显然难以为继。师范类专业课程计划必须调整,两类专业课程必须整合、打通,以使师范专业课程形成有机的整体,在此基础上,才能重新设计和完善师范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目前掌握的有关资料看,改革师范类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等在许多开办师范类专业的高校中已经形成共识。关键是如何改革问题。在这方面许多专家学者和部分院校也进行了一些探索。但目前的改革还基本上是老办法,即在课程设置上做加减法,如增加教育类课程比例,强化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调整专业课程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也有个别的师范院校在课程改革综合化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如海南师范学院进行的高师课程综合化改革。尽管综合化还不同于我们所说的有机整合,但是,这种综合化的探索毕竟代表了一种师范专业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对于师范类专业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三、两类专业课程有机整合的策略及实施构想
我们这里所说的有机整合,就是要把两类专业课程在突出师范性、培养职业教育者的总体要求下融合为一体,真正成为某类专业教师入职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整合的基点在于师范性,目的就是要实现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学培养合格的职业教师。有机整合的目的就是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教育类专业课程的附属地位和以“老三门”设置或者增设形式上的教育类选修课等“贴片”式的做法,切实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原则以及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融入到学科专业课程中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师范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1、两类专业课程有机整合的基本策略
要想真正作到两类专业课程的有机整合,需要采取如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策略:
一是教育理念的整合。师范教育必须摒弃陈旧的“学术性”与“师范性”均衡兼顾的意识,在思想上树立起“师范性”至上、“学术性”为“师范性”服务的观念,一切教育活动都必须围绕合格的专业化教师培养这条主线运行。在建构主义知识观指导下重新审视“学术性”概念的内涵和实质,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旨趣思考“师范性”的新要求、新意义,树立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个性教育理念,倡导以“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为核心的新型人才观,鼓励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
二是专业知识的整合。任何专业知识体系都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两个方面,而且这两种知识之间始终处于动态的相互转化过程中。高校师范专业的专业知识体系构成比较特别,因为它涉及两类四种专业知识即某学科专业知识(理论与技术知识)与教育专业知识(理论与技术知识)之间的复杂关系。如何把两类四种专业知识有机整合起来构成师范专业知识体系的有机整体?一方面,需要对学科专业知识进行整合,整合的策略是以专业化教师培养为宗旨,打破学科知识体系化、重学术性轻师范性的传统观念,在学科知识教学中注重学科发展历史,把握学科基本结构即基本概念和原理特别是知识发现和形成的方法,梳理知识脉络直达学科核心领域,关注学科知识发展的前沿和动态,不把知识讲满、讲死,为学生自学留有一定的余地。另一方面,要对教育知识进行整合,基本策略是将先进的教育理念渗透到学科知识中,运用教育基本原理导引学科知识教学,并将教师应遵循的一般教育教学原则在学科知识教学实施过程中具体化。整合后的课程在存在形态上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如物理师范专业的“物理学”课程应该以“物理教育学”或者“教学物理学”的形态出现,并加以实施。
三是教育方法与技术的整合。这种整合涉及教学的具体实施问题,也是有机整合的关键因素。具体策略是:在方法上,要把学科发展史上的有关研究方法与教和学的方法在课程中结合起来,并且注重现有的研究方法的创新和探索;在技术上,必须把学科专业知识研究技术与使专业知识转化的教育技术有机整合起来。特别是教育技术的整合,它是使学科知识向教育知识转化的关键环节,教育技术的实质就是要使学科专业知识可教学化,基本途径就是专业知识的媒介化、形象化、可视化和信息化。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作为先进的知识转化技术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
2、两类课程有机整合的实施构想
师范专业两类专业课程的有机整合,实质是对传统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的彻底改革。这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师范教育的各个方面和不同群体的利益问题,因此应该慎重行事。首先,应该开展改革试点并对改革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完善。改革要求重新修订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变革传统的课程结构和设置模式。首先,必须重组人员和机构,优化组合和配置有限的教育资源。其次,要加强理论研究和学理探讨。师范教育研究在基础理论上应该重点探讨教师专业化和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新型师资培养的要求,在应用研究上重点探索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问题,特别是探索两类专业课程有机整合后的课程存在形态、体系结构等问题,并编写与整合后课程相配套的教材和参考书。另外,要改革两类专业课程有机整合后的课程评价和综合素质考核方式、方法,围绕合格的专业教师这个总目标,突出师范性,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诚然,任何改革都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和相应的风险,但我们不能因为有困难、有风险就放弃改革。在深化素质教育、大力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大趋势下,师范专业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对师范专业两类专业课程的有机整合问题进行初步探讨,期望能为师范专业课程改革走出加减法的困境探索一条新路。
责任编辑 赵淑梅
[关键词]师范专业 学科专业课程 教育专业课程 有机整合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005—5843(2007)03—0052—04
[作者简介]崔国富,渤海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辽宁锦州 121000)
高校师范类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中学培养各学科专业的合格师资。长期以来,高校师范专业课程设置始终存在着学科专业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分别开设,形成两类专业课程相互脱节。甚至以学科专业类课程排挤教育专业类课程,造成教育专业类课程结构不良、效果不彰的现象。近年来,随着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师范类本科专业两类专业课程系列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急需加强师范类本科专业两类专业课程有机整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一、两类专业课程有机整合的必要性和理论依据
1、两类专业课程有机整合的必要性
一是适应中学新课程改革需要,以培养具备师范专业知识、技能和素养的合格师资。新课程改革涉及到中学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而核心是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的改革,强调课程的基础性、时代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等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新课程改革不可避免地对于高校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因此高校师范类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必须适时改革。改革的关键是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调整课程计划,并为未来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调整学科专业类课程与教育专业类课程的比例,多是增加教育专业课程和加强教育实践技能训练环节,主要是做加减法,力求使两大类专业课程取得均衡。从目前看,这样的改革路径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两类专业课程运行中各行其是、相互脱节的问题。本文重点研究两类专业课程有机整合的问题,试图将相互分离的两类专业课程系列真正在师范专业特色和需要的基础上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强调师范专业的师范性、职业性特点,适度把握师范专业的学术性和专业性,为解决长期困扰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老大难问题探索新路。
二是适应教师专业化成长需要。两类专业课程的有机整合将为师范专业学生打好专业化发展的基础。教师专业化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方向。高校师范类专业教育作为教师人职教育培养的主要环节,必须为教师未来的专业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师范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基础。师范类专业不应是“某类专业+教师教育”这种组合式、拼盘式的培养路径,而应是某类学科的师范专业,其特点在于师范性,是教师教育在某类学科中的整合,整合的基点在于专业教师的培养,而不是培养某类专业人才再附加教师专业训练。只有将目前师范类专业两类专业课程有机整合起来,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某学科专业的师资,也才能为教师未来的专业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是适应教师教育改革需要,为高校师范类专业课程与教学改革探索新路。师范类本科专业教学改革应遵循教师教育发展趋势,以教师终身教育理念和教师专业化成长理念为指导,围绕合格师资培养和教师终身学习素质及终身专业发展能力的提高这个核心,改革教师人职教育模式和教师作为专门人才的培养方式,优化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课程设计,深化教学改革。改革师范专业教育其中心环节是两类专业课程系列的整合。在新的师范专业教师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打破以往改革中总是做加减法的套路,确实把两类专业课程有机地统一起来,整合为一个整体,彻底解决以往存在的两类专业课程系列相互脱离的“两张皮”现象和教育专业类课程被排挤、效果差等问题,进而实现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中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质性突破。
2、关于两类专业课程整合的理论依据
从理论上看,两类专业课程整合涉及教育思想理念、知识技术观念以及教师职业观念的变革等相关理论问题。随着世界教育改革范围的日益深入,整个教育理念、人才观念以及教育方式也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有机整合师范专业两类专业课程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一是教育理论的变革。最新教育理论研究成果显示,世界教育正在摒弃传统的培养教育观和“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思想,提倡引导生成教育观,树立终身教育思想,主张教育回归生活、关爱生命,凸显生活和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倡导建构主义,构建生活教育理论成为当前教育理论研究的基本趋势。教育理论的变革要求教育实践更加重视即时教育生活的教育性,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关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在教育教学和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意义。这就对师范教育和新型师资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不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而应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伙伴和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师范教育就不应仅仅是注重培养专业知识的“经师”,而更应是“人师”与“经师”合二为一的新型职业教育者。
二是人才观念的革新。树立创新型人才观念,彻底打破传统的知识继承型的人才培养和评价模式,重视创造、鼓励探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人才,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也是当今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及知识经济时代对每个社会成员提出的根本性要求。在当今这个迅速转型、频繁变革的社会,个体乃至整个社会发展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和难以预测的风险,应对变革的最佳策略就是以变应变,创新、创造便成为人的主要生存策略和基本素质要求。推崇创新教育和个性化培养,倡导打破一切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的“三度学习”理念,注重知识学习,更重视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教育的必然选择。
三是知识观的转变。转变对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真理性的传统认识,提出知识的社会性、建构性和情境性,摒弃知识的永恒性和绝对化,主张知识的个体或社会建构与生成性,强调知识是在原有经验基础上、在一定的情境中和特定时空条件下,由学习者(科学家和学生)个人自主建构或者集体协商对话交流而共同建构的。科学既是一种知识体系,更是一种社会体制,知识的生产离不开科学家个体和科学共同体的共同努力,也同样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条件。这种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对于传统的“学术性”认识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我们对“学术性”观念予以重新审视。这不仅对于学科专业知识如此,而且对教育专业知识同样也是适用的。教育必须正视“知识的建构性、社会性、情境性、复杂 性和默会性”,走向一种“教育中的建构主义”。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为师范专业两类课程有机整合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四是教师职业观的转变。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的思想和理念已经广泛传播,并已经深刻地影响着教师教育和管理实践。教师职业成为专业,教师也是与社会其他专业人员如医师、律师、工程师一样的专业人员,成为职业教育者。如此专业化,必将确立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职业角色。教师无论是从事任何学科教学或者从事管理工作,首先都必须是一名职业教育者。以职业教师培养为主轴整合两类师范专业课程,彰显专业教育的师范性,教师专业化为此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二、师范类本科专业课程现状分析及改革状况
目前,在师范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基本上仍是以各专业学科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线,以各专业学科知识课程为核心设计整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教育类课程仍然作为公共课程加以设置,并多以传统的“老三门”——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为载体,充其量再开设有关选修课或以专题方式介绍当前教育教学与课程改革现状和发展趋势等。尽管教育类专业课程是高校师范类学生的必修课程,是教师教育中入职培养的重要环节。但长期以来,教育类专业课程仅仅作为公共必修课在整个师范类专业中始终处于“附加”和“贴片”的状态,课程结构不合理,整个教育类专业课程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实践中一直处于相对停滞状态,与教师教育改革乃至基础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态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果说,这种课程设置在重视知识授受、应对选拔考试的传统教育理念支配下的教育实践中还能够维持的话,那么,在倡导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今天,这种状况显然难以为继。师范类专业课程计划必须调整,两类专业课程必须整合、打通,以使师范专业课程形成有机的整体,在此基础上,才能重新设计和完善师范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目前掌握的有关资料看,改革师范类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等在许多开办师范类专业的高校中已经形成共识。关键是如何改革问题。在这方面许多专家学者和部分院校也进行了一些探索。但目前的改革还基本上是老办法,即在课程设置上做加减法,如增加教育类课程比例,强化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调整专业课程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也有个别的师范院校在课程改革综合化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如海南师范学院进行的高师课程综合化改革。尽管综合化还不同于我们所说的有机整合,但是,这种综合化的探索毕竟代表了一种师范专业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对于师范类专业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三、两类专业课程有机整合的策略及实施构想
我们这里所说的有机整合,就是要把两类专业课程在突出师范性、培养职业教育者的总体要求下融合为一体,真正成为某类专业教师入职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整合的基点在于师范性,目的就是要实现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学培养合格的职业教师。有机整合的目的就是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教育类专业课程的附属地位和以“老三门”设置或者增设形式上的教育类选修课等“贴片”式的做法,切实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原则以及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融入到学科专业课程中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师范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1、两类专业课程有机整合的基本策略
要想真正作到两类专业课程的有机整合,需要采取如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策略:
一是教育理念的整合。师范教育必须摒弃陈旧的“学术性”与“师范性”均衡兼顾的意识,在思想上树立起“师范性”至上、“学术性”为“师范性”服务的观念,一切教育活动都必须围绕合格的专业化教师培养这条主线运行。在建构主义知识观指导下重新审视“学术性”概念的内涵和实质,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旨趣思考“师范性”的新要求、新意义,树立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个性教育理念,倡导以“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为核心的新型人才观,鼓励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
二是专业知识的整合。任何专业知识体系都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两个方面,而且这两种知识之间始终处于动态的相互转化过程中。高校师范专业的专业知识体系构成比较特别,因为它涉及两类四种专业知识即某学科专业知识(理论与技术知识)与教育专业知识(理论与技术知识)之间的复杂关系。如何把两类四种专业知识有机整合起来构成师范专业知识体系的有机整体?一方面,需要对学科专业知识进行整合,整合的策略是以专业化教师培养为宗旨,打破学科知识体系化、重学术性轻师范性的传统观念,在学科知识教学中注重学科发展历史,把握学科基本结构即基本概念和原理特别是知识发现和形成的方法,梳理知识脉络直达学科核心领域,关注学科知识发展的前沿和动态,不把知识讲满、讲死,为学生自学留有一定的余地。另一方面,要对教育知识进行整合,基本策略是将先进的教育理念渗透到学科知识中,运用教育基本原理导引学科知识教学,并将教师应遵循的一般教育教学原则在学科知识教学实施过程中具体化。整合后的课程在存在形态上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如物理师范专业的“物理学”课程应该以“物理教育学”或者“教学物理学”的形态出现,并加以实施。
三是教育方法与技术的整合。这种整合涉及教学的具体实施问题,也是有机整合的关键因素。具体策略是:在方法上,要把学科发展史上的有关研究方法与教和学的方法在课程中结合起来,并且注重现有的研究方法的创新和探索;在技术上,必须把学科专业知识研究技术与使专业知识转化的教育技术有机整合起来。特别是教育技术的整合,它是使学科知识向教育知识转化的关键环节,教育技术的实质就是要使学科专业知识可教学化,基本途径就是专业知识的媒介化、形象化、可视化和信息化。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作为先进的知识转化技术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
2、两类课程有机整合的实施构想
师范专业两类专业课程的有机整合,实质是对传统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的彻底改革。这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师范教育的各个方面和不同群体的利益问题,因此应该慎重行事。首先,应该开展改革试点并对改革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完善。改革要求重新修订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变革传统的课程结构和设置模式。首先,必须重组人员和机构,优化组合和配置有限的教育资源。其次,要加强理论研究和学理探讨。师范教育研究在基础理论上应该重点探讨教师专业化和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新型师资培养的要求,在应用研究上重点探索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问题,特别是探索两类专业课程有机整合后的课程存在形态、体系结构等问题,并编写与整合后课程相配套的教材和参考书。另外,要改革两类专业课程有机整合后的课程评价和综合素质考核方式、方法,围绕合格的专业教师这个总目标,突出师范性,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诚然,任何改革都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和相应的风险,但我们不能因为有困难、有风险就放弃改革。在深化素质教育、大力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大趋势下,师范专业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对师范专业两类专业课程的有机整合问题进行初步探讨,期望能为师范专业课程改革走出加减法的困境探索一条新路。
责任编辑 赵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