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与开腹Kasai手术对胆道闭锁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

来源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_f_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Meta分析系统评价腹腔镜Kasai手术与传统开腹Kasai手术对胆道闭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PubMe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Coehrane图书馆中2017年11月以前收录的腹腔镜Kasai手术与传统开腹Kasai手术治疗胆道闭锁的随机或非随机对照研究。分析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黄疸清除率、胆管炎率、住院时间、术后肝移植率和2年自体肝生存率。应用RevMan 5.2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最终共纳入12项研究,其中腹腔镜组280例,开腹组38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腹腔镜组手术时间较开腹组长[MD=30.02,95%CI(23.92,36.13)],术中出血量较开腹组少[MD=-11.15,95%CI(-11.99,-10.32)],住院时间较开腹组短[MD=-2.13,95%CI(-2.92,-1.3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腹腔镜组与传统开腹组黄疸清除率[OR=0.79,95%CI(0.60,1.20)]及胆管炎发生率[OR=0.96,95%CI(0.66,1.4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肝移植率[OR=0.76,95%CI(0.33,1.77)]及2年自体肝生存率[OR=0.70,95%CI(0.32,1.52)]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现有证据表明,与开腹Kasai手术相比,腹腔镜Kasai手术治疗胆道闭锁能达到与开腹Kasai手术相同的黄疸清除率及2年自体肝生存率,且具有术中出血量少及住院时间短的优点。

其他文献
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SCR)是一种由于肠神经嵴细胞迁移失败引起的肠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ENS)发育障碍疾病.其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发病率约为1:5
目的探讨和分析术前计算机模拟在儿童先天性桡骨头前脱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共计12例先天性桡骨头前脱位患儿。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4~13岁(平均8岁)。术前行患侧肘关节三维CT检查,将数据导入MIMICS10.01软件,进行尺骨近端旋转截骨模拟手术复位并观察复位效果。术中行切开复位,尺骨近端旋转截骨复位桡骨头,钢板螺钉或合并克氏针固定截骨断端治疗。
对儿童先天性食管闭锁和肛门直肠闭锁畸形的消化道吻合,可以通过磁体压榨作用使组织坏死并形成黏浆膜、肌层对位,从而愈合形成牢固的吻合口。利用恒磁场的作用力实现对先天性食管闭锁和肛门直肠闭锁畸形微创治疗是一种可靠可行的方法。
目的探讨对于极限短距离末端回肠单孔造瘘患儿二期行保留回盲瓣的末端回肠吻合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八一儿童医院儿童基础外科2014年至2017年收治的11例因各种消化道疾病导致极限短距离末端回肠单孔造瘘的患儿(极限短距离指远端末端回肠距离回盲瓣小于0.5 cm),二期进行保留回盲瓣的末端回肠吻合术。其中男7例,女4例;8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其中2例剩余小肠<60 cm
目的报告3例儿童结肠癌(pediatric coloncarcinoma,PCC),回顾相关文献了解预后影响因素以提高该病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06年8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3例结肠癌患儿临床资料。3例均为男孩,平均年龄12岁4个月:病例1急诊入院,临床表现腹痛、发热及排便困难,B型超声检查提示结肠穿孔;余2例患儿临床表现为腹痛、便血,B型超声、腹部CT及结肠
目的探讨输尿管镜下钬激光后尿道瓣膜切除术治疗新生儿后尿道瓣膜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23例新生儿后尿道瓣膜症患儿的临床资料。23例全部为男性患儿,年龄3 d~26 d,平均13.3 d。术前均行B型超声、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voiding cystourethrography,VCUG)、静脉肾盂造影(intravenous urography,IVU)等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