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期《教师之友》,有几篇文章值得向大家特别推荐:
首推《思痛路》这一组专题文章。这个专题是《那一代》的一个自然延伸。关于此,专题的按语部分已经有所交代,此处不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自《那一代》刊发以来,虽然读者好评如潮,但客观上,编辑部还是承受了相当的压力。对于是否是“炒作”,我们不想申辩。这样的申辩,在我们看来也没有多大必要。吸引“眼球”本来就是媒体的一个自然属性,我们以为,这样的“吸引”是否有价值才是最值得讨论的。
近来,“做案例”在教育界曰益流行开来,这种方式无疑值得提倡。但目前很多案例的操作却大都从纯粹的技术角度出发,其具体表现就是削足适履——以新课标为模版去简单地“套”教育实践。这样的操作,问题显而易见,实际的效果也颇令人怀疑。其实,一个有意义的案例其内涵是非常丰富的,蜻蜒点水式的分析无疑是对案例资源的浪费。年初,我们曾读到一本《哈佛案例精选》,里面的文章虽然都是以商战为素材,和教育并没有多少瓜葛,但其从多个角度对一个案例进行多层次解析的做法却让我们受到很大启发。本期“方法”栏目《关于“尊严”》这一案例的操作,我们即有所借鉴,大家不妨参考一下。
本期“行者”是云南省曲靖一中的任玲老师。任老师是《教师之友》的一位资深作者,也是教育网络上的一位“大侠”(网名“木棉”)。相信看过任老师文章的读者对任老师“钢筋水泥”般遒劲的文字以及文字背后诚挚的教育情怀应该会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任老师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一路奔突,一路谵语》,我们感觉,“一路奔突”用于描述《教师之友》也蛮贴切!
吴群老师在“读者来信”中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对《教师之友》的肯定:“以前,如果一本教学杂志和一本《读者》同时摆在眼前,我肯定先看《读者》,可是现在,《教师之友》是我的首选!”这很让我们振奋。我们曾经说过,“中国应该有一家真正对得起‘教育’二宇的媒体,教育媒体也应该昂身挺立于优秀媒体之林!”,但客观地说,在教育媒体整体积弱的背景下,《教师之友》固然有一些气象,但距离我们的媒体理想还有比较大的距离,即便离读者x-~我们的要求也还有相当的一段路要走,但《教师之友》会为之不懈努力,也衷心希望广大读者一道为《教师之友》加油!
前几天,我们接待了一位专门从四川江油赶过来的退休老教师。不知道《教师之友》的老读者对2001第9期的《危房正在进行》一文还有没有印象?这位老师正是那篇文章中提到的刘老师。刘老师和他爱人都是退休老教师,我们当时去采访时,刘老师一家在一个四处漏风、鼠蛇横行、随时都有坍塌危险的破庙中已经住了很多年。文章发出来后,江油市委书记为此专门召开了现场办公会,解决了刘老师的住房问题,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还就有关情况到杂志社进行了通报,刘老师也打来电话对杂志社表示感谢。我们以为,问题已经圆满解决了,但这次据刘老师说,住房问题确实解决了,住房补贴却迟迟没有落实。刘老师和爱人的退休工资加起来共1800多元,每个月光还住房贷款就是1300多元,刘老师又有心脏病,爱人的身体也不是很好,剩下的500元钱买完药后就剩不下什么了。这两年,刘老师多次找有关单位反映情况,但始终得不到落实,无奈他只好跑到成都找省人大和教育厅上访。刘老师说,省人大已经答应督促解决。我们和刘老师约定,如果这一次住房补贴还解决不了,杂志社将于近期派记者二赴江油进行采访。
三月的编辑部异常忙碌,除了保证杂志的正常出版外,还要为即将在徐州开坛的第一回青年教师论坛落实各项准备工作。作为《教师之友》2004年推出的第一个大型项目,青年教师论坛的质量是重中之重。为此,我们调集了杂志社储备的相当部分优秀的教育资源,并将推出一系列富有创意的策划。要做,就做最好的。这是我们对各项工作的一个基本要求。
“我们毫不讳言,我们是一群教育理想主义者……我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赴一场思想的盛筵……”吟诵着这样的句子,我们的心不由得澎湃起来……
首推《思痛路》这一组专题文章。这个专题是《那一代》的一个自然延伸。关于此,专题的按语部分已经有所交代,此处不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自《那一代》刊发以来,虽然读者好评如潮,但客观上,编辑部还是承受了相当的压力。对于是否是“炒作”,我们不想申辩。这样的申辩,在我们看来也没有多大必要。吸引“眼球”本来就是媒体的一个自然属性,我们以为,这样的“吸引”是否有价值才是最值得讨论的。
近来,“做案例”在教育界曰益流行开来,这种方式无疑值得提倡。但目前很多案例的操作却大都从纯粹的技术角度出发,其具体表现就是削足适履——以新课标为模版去简单地“套”教育实践。这样的操作,问题显而易见,实际的效果也颇令人怀疑。其实,一个有意义的案例其内涵是非常丰富的,蜻蜒点水式的分析无疑是对案例资源的浪费。年初,我们曾读到一本《哈佛案例精选》,里面的文章虽然都是以商战为素材,和教育并没有多少瓜葛,但其从多个角度对一个案例进行多层次解析的做法却让我们受到很大启发。本期“方法”栏目《关于“尊严”》这一案例的操作,我们即有所借鉴,大家不妨参考一下。
本期“行者”是云南省曲靖一中的任玲老师。任老师是《教师之友》的一位资深作者,也是教育网络上的一位“大侠”(网名“木棉”)。相信看过任老师文章的读者对任老师“钢筋水泥”般遒劲的文字以及文字背后诚挚的教育情怀应该会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任老师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一路奔突,一路谵语》,我们感觉,“一路奔突”用于描述《教师之友》也蛮贴切!
吴群老师在“读者来信”中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对《教师之友》的肯定:“以前,如果一本教学杂志和一本《读者》同时摆在眼前,我肯定先看《读者》,可是现在,《教师之友》是我的首选!”这很让我们振奋。我们曾经说过,“中国应该有一家真正对得起‘教育’二宇的媒体,教育媒体也应该昂身挺立于优秀媒体之林!”,但客观地说,在教育媒体整体积弱的背景下,《教师之友》固然有一些气象,但距离我们的媒体理想还有比较大的距离,即便离读者x-~我们的要求也还有相当的一段路要走,但《教师之友》会为之不懈努力,也衷心希望广大读者一道为《教师之友》加油!
前几天,我们接待了一位专门从四川江油赶过来的退休老教师。不知道《教师之友》的老读者对2001第9期的《危房正在进行》一文还有没有印象?这位老师正是那篇文章中提到的刘老师。刘老师和他爱人都是退休老教师,我们当时去采访时,刘老师一家在一个四处漏风、鼠蛇横行、随时都有坍塌危险的破庙中已经住了很多年。文章发出来后,江油市委书记为此专门召开了现场办公会,解决了刘老师的住房问题,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还就有关情况到杂志社进行了通报,刘老师也打来电话对杂志社表示感谢。我们以为,问题已经圆满解决了,但这次据刘老师说,住房问题确实解决了,住房补贴却迟迟没有落实。刘老师和爱人的退休工资加起来共1800多元,每个月光还住房贷款就是1300多元,刘老师又有心脏病,爱人的身体也不是很好,剩下的500元钱买完药后就剩不下什么了。这两年,刘老师多次找有关单位反映情况,但始终得不到落实,无奈他只好跑到成都找省人大和教育厅上访。刘老师说,省人大已经答应督促解决。我们和刘老师约定,如果这一次住房补贴还解决不了,杂志社将于近期派记者二赴江油进行采访。
三月的编辑部异常忙碌,除了保证杂志的正常出版外,还要为即将在徐州开坛的第一回青年教师论坛落实各项准备工作。作为《教师之友》2004年推出的第一个大型项目,青年教师论坛的质量是重中之重。为此,我们调集了杂志社储备的相当部分优秀的教育资源,并将推出一系列富有创意的策划。要做,就做最好的。这是我们对各项工作的一个基本要求。
“我们毫不讳言,我们是一群教育理想主义者……我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赴一场思想的盛筵……”吟诵着这样的句子,我们的心不由得澎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