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从培养自学兴趣,指导自学方法和培养自学习惯三方面予以论述,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数学自习能力;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9-024-1当今的数学教学方法应以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为核心,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初中生应及早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自学,养成自学的习惯,早日进入“会学”的佳境。
一、培养自学兴趣
1.明确意义,具体目标,激发动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的内动力。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让学生清晰地意识到自学的意义所要达到的目标,并以它来推动自己的自学时,这种自学的目的就成为一种有力的动机。因而作为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自学能力培养的意义。从长远看,自学能力的培养是知识更新的需要,是发展的需要,更是未来竞争的需要。从眼前看,通过自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才能听得认真,听得透彻,听得轻松,学得主动,才能取得最优的课堂效果。其次,要明确自学具体目标,明确自学的任务和所要达到的具体要求。为此,在指导学生自学时,教师可给出具体的(预习)提纲。
2.及时反馈,适时激励,激发兴趣。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知道自己的自学结果,会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因为学生知道自己的进度、成绩可提高学习的热情,增加努力和程度,同时,通过反馈的作用,又可以看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激起上进心,激发自学的兴趣。为此,教师可用课前几分钟对预习作业予以评价,对预习即自学内容予以检测,或者让学生进行预习成果展示,对效果好的学生予以表扬,而对于效果差的学生提出诚恳的希望,“教学的全部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由于刚从小学升入中学的初中生,自学能力不强,我们更要适时激励,激发他们的自学兴趣。
3.树立榜样,培养意志,提高兴趣。“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古今中外名人的学习事迹和拼搏精神,更要注意身边实实在在的榜样,要引导他们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的学习方法和吃苦精神,向他们看齐,和他们竞争,培养他们持之以恒的自学精神,提高他们自学的兴趣。
二、指导自学方法
从小学升到中学的初中生,普遍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就是不善于自学课本,采用的方法往往是小学那种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方法,对他们来说,最困惑的是究竟怎样自学,这就要求教师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自学方法,进行学法指导。整体而言,教师要教会学生自学“三步曲”:(1)粗读,即先浏览,圈圈,划划,大概知道本节教材的内容及其重点、难点所在,在自己的疑难之处作记号,以便向同学、老师请教或课堂上重点听讲;(2)细读,即根据每章节的要求,仔细阅读教材内容,理解教学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公理、思想方法以及逻辑推理,把握重点;(3)研读,即带着发展、变化的观点阅读、“反思”,并归纳出要点、规律,把书读“薄”,形成知识体系,完善知识结构。开始可由教师事先给出详细的预习题纲,明确具体目标,任务和要求,引导学生自读课本、自找问题自我检测,并写出预习笔记,完成预习作业。当学生掌握了这三种方法,形成稳定的学习习惯后,便能从本质上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会效率,最终达到“会学“的目的。
1.概念的自学指导:对于数学概念,教师应要求学生咬文嚼字,弄清关键词句,从正反两方面推敲,能联系实际的尽可能联系实际,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如几何平行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关键词句是“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如把“在同一平面内”去掉或改为“任何不相交”,还能得出两直线平行的结论吗?你能举例说明吗?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2.定理、公理和法则的自学指导:要分清题设(条件)和结论,弄清其中关键词句,然后进行思考。若某些条件更换后是否会得出同样的结论。如垂径定理的推论:“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若把“不是直径”这一条件去掉,命题是否成立?通过引导无疑能促进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好”转变和提高。
3.例题的自学指导:对于例题的自学,教师要注意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探索,在掌握规范的推理、书写格式的同时,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对于层次较高的学生力求一题多解,达到拓展思维的目的。在预习提纲中,教师可把题中的题设和结论变换,让学生从“一题多变”中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对于层次不同的例题,教师可要求学生采用不同的自学方式:(1)单一知识应用的低档题,采用:读题、解答、反思“三步曲”。(2)知识运用较为综合的中档题,采用:读题、看分析、思考、解答、比照、反思“六步曲”。(3)灵活运用知识、技能的高档题,采用:读题、看分析、思考、试解、比照、反思“六步曲”。
最后,还要强调,教师可有针对性地配以相应的习题,或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完成书后有针对性的习题。总的来说,自学方法可归纳为“读、思、记、练”四个字。
三、培养自学习惯
良好的自学习惯应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做到“四勤”:
1.养成“勤动”的习惯。自学书本力求眼到、口到、手到、心到,学生要勤动手,勤于在书上勾勾划划,圈圈点点记记读读。一方面要勤作自学笔记,另一方面要勤练,认真完成自学(预习)作业。
2.养成“勤思”的习惯。自学课本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及时反思,做到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间题,善于解决问题,善于总结问题。
3.养成“勤问”的习惯。在自学过程中难免遇到困难,学生要养成勤于问,不耻于问的习惯,有了想不通的问题,要勇于请教同学和老师。
4.养成“勤论”的习惯。在自学过程中,同学中难免有不同的见解,老师应正确引导学生讨论乃至争论,这不仅有利于加深知识的理解,更有利于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数学自习能力;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9-024-1当今的数学教学方法应以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为核心,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初中生应及早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自学,养成自学的习惯,早日进入“会学”的佳境。
一、培养自学兴趣
1.明确意义,具体目标,激发动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的内动力。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让学生清晰地意识到自学的意义所要达到的目标,并以它来推动自己的自学时,这种自学的目的就成为一种有力的动机。因而作为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自学能力培养的意义。从长远看,自学能力的培养是知识更新的需要,是发展的需要,更是未来竞争的需要。从眼前看,通过自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才能听得认真,听得透彻,听得轻松,学得主动,才能取得最优的课堂效果。其次,要明确自学具体目标,明确自学的任务和所要达到的具体要求。为此,在指导学生自学时,教师可给出具体的(预习)提纲。
2.及时反馈,适时激励,激发兴趣。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知道自己的自学结果,会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因为学生知道自己的进度、成绩可提高学习的热情,增加努力和程度,同时,通过反馈的作用,又可以看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激起上进心,激发自学的兴趣。为此,教师可用课前几分钟对预习作业予以评价,对预习即自学内容予以检测,或者让学生进行预习成果展示,对效果好的学生予以表扬,而对于效果差的学生提出诚恳的希望,“教学的全部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由于刚从小学升入中学的初中生,自学能力不强,我们更要适时激励,激发他们的自学兴趣。
3.树立榜样,培养意志,提高兴趣。“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古今中外名人的学习事迹和拼搏精神,更要注意身边实实在在的榜样,要引导他们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的学习方法和吃苦精神,向他们看齐,和他们竞争,培养他们持之以恒的自学精神,提高他们自学的兴趣。
二、指导自学方法
从小学升到中学的初中生,普遍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就是不善于自学课本,采用的方法往往是小学那种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方法,对他们来说,最困惑的是究竟怎样自学,这就要求教师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自学方法,进行学法指导。整体而言,教师要教会学生自学“三步曲”:(1)粗读,即先浏览,圈圈,划划,大概知道本节教材的内容及其重点、难点所在,在自己的疑难之处作记号,以便向同学、老师请教或课堂上重点听讲;(2)细读,即根据每章节的要求,仔细阅读教材内容,理解教学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公理、思想方法以及逻辑推理,把握重点;(3)研读,即带着发展、变化的观点阅读、“反思”,并归纳出要点、规律,把书读“薄”,形成知识体系,完善知识结构。开始可由教师事先给出详细的预习题纲,明确具体目标,任务和要求,引导学生自读课本、自找问题自我检测,并写出预习笔记,完成预习作业。当学生掌握了这三种方法,形成稳定的学习习惯后,便能从本质上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会效率,最终达到“会学“的目的。
1.概念的自学指导:对于数学概念,教师应要求学生咬文嚼字,弄清关键词句,从正反两方面推敲,能联系实际的尽可能联系实际,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如几何平行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关键词句是“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如把“在同一平面内”去掉或改为“任何不相交”,还能得出两直线平行的结论吗?你能举例说明吗?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2.定理、公理和法则的自学指导:要分清题设(条件)和结论,弄清其中关键词句,然后进行思考。若某些条件更换后是否会得出同样的结论。如垂径定理的推论:“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若把“不是直径”这一条件去掉,命题是否成立?通过引导无疑能促进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好”转变和提高。
3.例题的自学指导:对于例题的自学,教师要注意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探索,在掌握规范的推理、书写格式的同时,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对于层次较高的学生力求一题多解,达到拓展思维的目的。在预习提纲中,教师可把题中的题设和结论变换,让学生从“一题多变”中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对于层次不同的例题,教师可要求学生采用不同的自学方式:(1)单一知识应用的低档题,采用:读题、解答、反思“三步曲”。(2)知识运用较为综合的中档题,采用:读题、看分析、思考、解答、比照、反思“六步曲”。(3)灵活运用知识、技能的高档题,采用:读题、看分析、思考、试解、比照、反思“六步曲”。
最后,还要强调,教师可有针对性地配以相应的习题,或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完成书后有针对性的习题。总的来说,自学方法可归纳为“读、思、记、练”四个字。
三、培养自学习惯
良好的自学习惯应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做到“四勤”:
1.养成“勤动”的习惯。自学书本力求眼到、口到、手到、心到,学生要勤动手,勤于在书上勾勾划划,圈圈点点记记读读。一方面要勤作自学笔记,另一方面要勤练,认真完成自学(预习)作业。
2.养成“勤思”的习惯。自学课本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及时反思,做到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间题,善于解决问题,善于总结问题。
3.养成“勤问”的习惯。在自学过程中难免遇到困难,学生要养成勤于问,不耻于问的习惯,有了想不通的问题,要勇于请教同学和老师。
4.养成“勤论”的习惯。在自学过程中,同学中难免有不同的见解,老师应正确引导学生讨论乃至争论,这不仅有利于加深知识的理解,更有利于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