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国古代文坛的一颗璀璨明珠,苏轼给后人留下了颇多宝贵的人文财富。这发端于他浓厚的家庭文化教育氛围。从21岁中进士的一鸣惊人,到64岁病逝常州的万民扼腕,苏轼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始终体现出一种鲜活旺盛的创造力。这种异于常人的精神境界,形成了他在文学上前所未有的新转变,即豪放。这种豪放,既深得唐人开放胸襟之妙,亦开启了一种影响后世文人风骨的新模式。苏轼,就像是北宋时期的一本厚重的文化百科全书,引导着仰慕其风骨的后代文人时常翻阅,从他的生前经历中找寻那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
知识活用是独特气质的生动体现
苏轼二十岁时,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戏弄他。苏轼应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齐声叫好。“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地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地拿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地伸手把肉扒了过来。“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地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地端起了最后的一份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地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苏轼却不慌不忙地吟道:“秦始皇吞并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顿时呆若木鸡。
【妙手点拨】积累知识是为了提升素养,重塑气质,而不是为了在人前卖弄甚至相互侮辱。唯有不断获取新知,有的放矢地运用自如,才能显示出自身真正的文化涵养,从而收获更多人的肯定与尊重。
【素材延伸】知识 素养 气质 尊重
虚怀若谷才能脚踏实地
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伦的文风所倾倒。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只评了第二。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在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是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啊(成语出人头地的来源)!”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此后苏轼多次遭外放,但始终保持清廉爱民的作风,不断做出诸如密州治蝗、徐州抗洪、改造西湖等这样令百姓拍手称赞的政绩。
【妙手点拨】严谨认真、不徇私情是一个正人君子的高尚情操,而不囿于名利成败才能走得更好、更远。有时候,一个人成就的高低程度,往往取决于他为人处世过程中的一个小小细节。
【素材延伸】不徇私情 虚怀若谷 脚踏实地 名利
尊重对手方显高风亮节
作为文人,难免喜欢在政治上毫不避讳地抒发己见。几乎就是才华同义词的苏轼也不例外,作为保守派的苏轼对王安石的变法维新更是狂炮猛轰。北宋神宗元丰二年,变法推行的第十个年头,面对苏轼犀利的批判,王安石终于坐不住了。苏轼因此被贬湖州,接着又被逮捕,送到汴京受审。史称“乌台诗案”的文字狱开始,大量跟苏轼有交往的文人墨客都受到株连,就连已经逝去的苏轼老师欧阳修及家人也未幸免。苏轼本人更是遭受一百多天的牢狱之苦。后来王安石变法失败辞世后,宋哲宗诏命苏轼代拟敕书,苏轼丝毫不以政见不同而在敕书里公报私仇,反倒是高度评价了他的这位政敌,文中有一段曰:“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这个给予王安石的评价,苏轼自己也是当之无愧的。东坡居士的这种高风亮节、大公无私的精神实在令后人感动。
【妙手点拨】身处纷繁复杂的人世间,需要经常与不同的人交往。也许能成为朋友,也许会成为对手,但人总是有两面性的。学会包容他人的缺点,更不忘肯定他人的长处,人际环境才会有和谐的可能。
【素材延伸】尊重 包容 高风亮节 大公无私
无愧于心,取决于是否清白无暇
苏轼自“乌台诗案”受诬入狱后,在朝担任要职的政敌更加加紧搜集其所谓的谋反罪名,屡屡严刑拷问,但苏轼始终面不改色,坦然以对。神宗皇帝为了试探真相,特派一个小太监装成犯人入狱与之同睡。白天吃饭时,小太监用言语挑逗苏轼,而苏轼却吃得津津有味,还笑言:“任凭天公雷闪,我心岿然不动!”夜里,他倒头便睡,小太监又撩拨道:“苏学士睡这等床,岂不可叹?!”苏轼不理不会,用鼾声应之。第二天一大早小太监离开牢狱,双手抱拳道:“恭喜大人,你被赦免了。”不久,经过上至太皇太后、下至官员百姓(包括被贬江宁的政敌王安石)的一再求请,关押百余日的苏轼被释放出狱。
【妙手点拨】每个人做事的心理总是千差万别的,有怎样的心理就能展现出怎样的为人处世的风格来。行事正则万事兴,反之则惶惶不可终日。因此,只有光明磊落、坦然处之,才能无愧于心。
【素材延伸】清白 坦然 正气 无愧于心
《苏东坡传》原序(节选)
●林语堂
鲜明的个性永远是一个谜。世上有一个苏东坡,却不可能有第二个。个性的定义只能满足下定义的专家。由一个多才多艺、多彩多姿人物的生平和性格中挑出一组读者喜欢的特性,这倒不难。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不可否认,这种混合十分罕见,世上只有少数人两者兼具。这里就有一位!终其一生他对自己完全自然,完全忠实。他天生不善于政治的狡辩和算计;他即兴的诗文或者批评某一件不合意事的作品都是心灵自然的流露,全凭本能,鲁莽冲动,正像他所谓的“春鸟秋虫声”,也可以比为“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他始终卷在政治旋涡中,却始终超脱于政治之上。没有心计,没有目标,他一路唱歌、作文、评论,只是想表达心中的感受,不计本身的一切后果。就因为这样,今天的读者才欣赏他的作品,佩服他把心智用在事件过程中,最先也最后保留替自己说话的权利。他的作品散发着生动活泼的人格,有时候顽皮,有时候庄重,随场合而定,但却永远真挚、诚恳、不自欺欺人。他写作没有别的理由,只是爱写。今天我们欣赏他的著作也没有别的理由,只因为他写得好美、好丰富,又发自他天真无邪的心灵。
我分析中国一千年来为什么每一代都有人真心崇拜苏东坡,现在谈到第二个理由,这个理由和第一点差不多,只是换了一个说法罢了。苏东坡有魅力。正如女人的风情、花朵的美丽与芬芳,容易感受,却很难说出其中的成分。苏东坡具有卓越才子的大魅力,永远教他太太或者最爱他的人操心——不知道该佩服他大无畏的勇气,还是该阻止他,免得他受伤害。显然他心中有一股性格的力量,谁也挡不了,这种力量由他出生的一刻就已存在,顺其自然,直到死亡逼他合上嘴巴,不再谈笑为止。他挥动笔尖,犹如挥动一个玩具。他可以显得古怪或庄重,顽皮或严肃——非常严肃,我们由他的笔梢听到一组反映人类欢乐、愉快、幻灭和失意等一切心境的琴音。他老是高高兴兴和一群人宴饮玩乐。他说自己生性不耐烦,遇到看不顺眼的事物就“如蝇在食,吐之乃已”。他不喜欢某一位诗人的作品,就说那“正是京东学究饮私酒、食瘴死牛肉醉饱后所发者也”。
……
苏东坡最佳的名言,也是他对自己最好的形容就是他向弟弟子由所说的话: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难怪他快快活活,无忧无惧,像旋风般活过一辈子。
节选自《苏东坡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知识活用是独特气质的生动体现
苏轼二十岁时,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戏弄他。苏轼应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齐声叫好。“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地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地拿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地伸手把肉扒了过来。“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地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地端起了最后的一份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地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苏轼却不慌不忙地吟道:“秦始皇吞并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顿时呆若木鸡。
【妙手点拨】积累知识是为了提升素养,重塑气质,而不是为了在人前卖弄甚至相互侮辱。唯有不断获取新知,有的放矢地运用自如,才能显示出自身真正的文化涵养,从而收获更多人的肯定与尊重。
【素材延伸】知识 素养 气质 尊重
虚怀若谷才能脚踏实地
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伦的文风所倾倒。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只评了第二。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在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是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啊(成语出人头地的来源)!”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此后苏轼多次遭外放,但始终保持清廉爱民的作风,不断做出诸如密州治蝗、徐州抗洪、改造西湖等这样令百姓拍手称赞的政绩。
【妙手点拨】严谨认真、不徇私情是一个正人君子的高尚情操,而不囿于名利成败才能走得更好、更远。有时候,一个人成就的高低程度,往往取决于他为人处世过程中的一个小小细节。
【素材延伸】不徇私情 虚怀若谷 脚踏实地 名利
尊重对手方显高风亮节
作为文人,难免喜欢在政治上毫不避讳地抒发己见。几乎就是才华同义词的苏轼也不例外,作为保守派的苏轼对王安石的变法维新更是狂炮猛轰。北宋神宗元丰二年,变法推行的第十个年头,面对苏轼犀利的批判,王安石终于坐不住了。苏轼因此被贬湖州,接着又被逮捕,送到汴京受审。史称“乌台诗案”的文字狱开始,大量跟苏轼有交往的文人墨客都受到株连,就连已经逝去的苏轼老师欧阳修及家人也未幸免。苏轼本人更是遭受一百多天的牢狱之苦。后来王安石变法失败辞世后,宋哲宗诏命苏轼代拟敕书,苏轼丝毫不以政见不同而在敕书里公报私仇,反倒是高度评价了他的这位政敌,文中有一段曰:“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这个给予王安石的评价,苏轼自己也是当之无愧的。东坡居士的这种高风亮节、大公无私的精神实在令后人感动。
【妙手点拨】身处纷繁复杂的人世间,需要经常与不同的人交往。也许能成为朋友,也许会成为对手,但人总是有两面性的。学会包容他人的缺点,更不忘肯定他人的长处,人际环境才会有和谐的可能。
【素材延伸】尊重 包容 高风亮节 大公无私
无愧于心,取决于是否清白无暇
苏轼自“乌台诗案”受诬入狱后,在朝担任要职的政敌更加加紧搜集其所谓的谋反罪名,屡屡严刑拷问,但苏轼始终面不改色,坦然以对。神宗皇帝为了试探真相,特派一个小太监装成犯人入狱与之同睡。白天吃饭时,小太监用言语挑逗苏轼,而苏轼却吃得津津有味,还笑言:“任凭天公雷闪,我心岿然不动!”夜里,他倒头便睡,小太监又撩拨道:“苏学士睡这等床,岂不可叹?!”苏轼不理不会,用鼾声应之。第二天一大早小太监离开牢狱,双手抱拳道:“恭喜大人,你被赦免了。”不久,经过上至太皇太后、下至官员百姓(包括被贬江宁的政敌王安石)的一再求请,关押百余日的苏轼被释放出狱。
【妙手点拨】每个人做事的心理总是千差万别的,有怎样的心理就能展现出怎样的为人处世的风格来。行事正则万事兴,反之则惶惶不可终日。因此,只有光明磊落、坦然处之,才能无愧于心。
【素材延伸】清白 坦然 正气 无愧于心
《苏东坡传》原序(节选)
●林语堂
鲜明的个性永远是一个谜。世上有一个苏东坡,却不可能有第二个。个性的定义只能满足下定义的专家。由一个多才多艺、多彩多姿人物的生平和性格中挑出一组读者喜欢的特性,这倒不难。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不可否认,这种混合十分罕见,世上只有少数人两者兼具。这里就有一位!终其一生他对自己完全自然,完全忠实。他天生不善于政治的狡辩和算计;他即兴的诗文或者批评某一件不合意事的作品都是心灵自然的流露,全凭本能,鲁莽冲动,正像他所谓的“春鸟秋虫声”,也可以比为“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他始终卷在政治旋涡中,却始终超脱于政治之上。没有心计,没有目标,他一路唱歌、作文、评论,只是想表达心中的感受,不计本身的一切后果。就因为这样,今天的读者才欣赏他的作品,佩服他把心智用在事件过程中,最先也最后保留替自己说话的权利。他的作品散发着生动活泼的人格,有时候顽皮,有时候庄重,随场合而定,但却永远真挚、诚恳、不自欺欺人。他写作没有别的理由,只是爱写。今天我们欣赏他的著作也没有别的理由,只因为他写得好美、好丰富,又发自他天真无邪的心灵。
我分析中国一千年来为什么每一代都有人真心崇拜苏东坡,现在谈到第二个理由,这个理由和第一点差不多,只是换了一个说法罢了。苏东坡有魅力。正如女人的风情、花朵的美丽与芬芳,容易感受,却很难说出其中的成分。苏东坡具有卓越才子的大魅力,永远教他太太或者最爱他的人操心——不知道该佩服他大无畏的勇气,还是该阻止他,免得他受伤害。显然他心中有一股性格的力量,谁也挡不了,这种力量由他出生的一刻就已存在,顺其自然,直到死亡逼他合上嘴巴,不再谈笑为止。他挥动笔尖,犹如挥动一个玩具。他可以显得古怪或庄重,顽皮或严肃——非常严肃,我们由他的笔梢听到一组反映人类欢乐、愉快、幻灭和失意等一切心境的琴音。他老是高高兴兴和一群人宴饮玩乐。他说自己生性不耐烦,遇到看不顺眼的事物就“如蝇在食,吐之乃已”。他不喜欢某一位诗人的作品,就说那“正是京东学究饮私酒、食瘴死牛肉醉饱后所发者也”。
……
苏东坡最佳的名言,也是他对自己最好的形容就是他向弟弟子由所说的话: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难怪他快快活活,无忧无惧,像旋风般活过一辈子。
节选自《苏东坡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