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本刊记者 白 勇
“我们谈到的每一个关于企业中人的素养的问题,因为大学中学甚至小学教育的不完善,而逐步成为企业经营和社会运行中日益深重的痼疾 每一个问题,都产生于人们内心的方向感、内心信奉的律令、对和谐生存环境以及自我价值提升的追求,找到这些问题在教育中的对应点,发现实质,反观内心,我们才能发现解剖、探究和修正各个问题的有效路径。”
对企业和社会而言,这些都是根本问题。
我们的社会需要什么
作家梁晓声在中央电视台讲过一段经历:他在美国时,有一次要横穿马路,红灯亮了,但左右两边并没有汽车,他身边有位老大大也照章停下,安安静静地等候绿灯。他问老太太:“现在没有汽车,为什么不走过去?”老人回答:“也许我们身后那栋房子里,会有一个小孩正在看街景,如果他看见我们走过去,以后照我们的样子横穿马路,也许就会出事。”
听起来有点出乎意外,但显然是一种信仰和博大爱心的表达。而我们通常的思考方式是:要不要违反规则?首先,看看对自己是不是有利,如果有利,看见自己既无危险,又可以抢时间,就可以“忘了”规则;其次,看看自己会不会被发现,如果也看不见警察,于是就“大胆地往前走”了。
当这种心理状态成为“正常”之后,连基本的是非也会被颠倒过来。例如,梁晓声讲的经历还有“后话”:他回国后,有一次在路口红灯面前停车,但是左右两边都无来车。他后面的车一辆接一辆勇往直前闯红灯,绕过他身边时还冲着他大骂:“毛病!”
这种被国人视为“正常”的理智(而非理性)有三大特点:
一,只从感观或直接的经验出发——所以不考虑看不见的东西(“身后房子里也许有一个小孩”、“看不见的法律或良知”之类当然不予考虑);二,只从眼前或短期的算计出发——所以不考虑长远的事情(“将来那个小孩有可能出事”、“闯红灯会增加交通混乱,最终使自己的车速和安全也受影响”之类当然也不予考虑);三,只从自己利益出发——所以不考虑他人或整体的利益,更不考虑自己与社会、自然、世界整体的关系(因此“那个小孩与我无关”、“交通混乱我管不着”之类心态,才是思考的真实基础)。
这正是无数的人随时在抱怨、又随时在卷入的道德腐败在人心深处的根源——偏向于狭隘的理智,对当下的功利、实用、有效性狂热追求,而忽视了良心或良知、公平或正义,和博大的爱心。
这些道德问题,在经济学上的解释,是一种“追求个人(短期)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一旦成为一种博弈,整个社会就会陷入竟相破坏规则,“在玻璃房子里相互扔石头”的局面。
所以梁晓声虽招致辱骂而安然不动,因为他相信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有利于大家长远的效率和安全,因此合平正义;那位美国老太太其实也不知道后面楼房里有没有一个看着她的小孩,但她相信,因果法则要求我们避免种下任何可能的恶因,博爱原则要求我们关爱每一个人的生存。
这些人类本性不可或缺的、当今社会迫切需要的良知、正义和爱心,恰恰都超出了直接经验、短期算计和小我利益,它们涉及与他人、社会、自然和世界整体的关系,然而谁把这些观念植入人们的心中呢?
当一个社会做不到这一点时,社会将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当一个企业做不到这些时,企业永远不要想在竞争中活得舒坦;当一个人做不到这一点时,他将永远难成大器。
那么,我们应该到哪里去寻找产生这些问题的源头?如果教育是其中之一。那么,我们应该向教育要什么?
务实的理想主义——有“利润之上的追求”的企业基业长青
中国企业在做大做强的道路上。还有太远的距离需要追赶。此时我们应向我们的中学、大学教育要什么?要“信仰教育”,惟其如此,企业中无数的“小我”,才能自觉地追求“大我”。
(一)
犹太人的孩子懂事时,家长就会在《圣经》上抹点蜂蜜让孩子舔,意在教育他们从小就知道:书是甜的。在犹太人心中,学者比国王更伟大。这是一个视精神胜过肉体和物质的民族。犹太人曾经饱受苦难,但不管怎样痛苦他们都固守精神家园,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顽强地活着。
健康的信仰就这样使一个弱小的民族变得强大。然而今天中国的孩子们从大学毕业,却面临着精神空虚。2001年至2006年,北京地区企业接收的大学毕业生每年流失率超过30%:更多的反映是大学生做事眼高手低,就业不愿从基层做起,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比如麦当劳接收的大学生都必须经过基层锻炼。如到前厅去端盘子、刷厕所等,但往往实习三天就有超过50%的人因为吃不了苦而被淘汰。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他们的内心没有支撑他们忍受肉体痛苦的力量,换言之。我们的青年人的精神是空虚甚至是软弱的。他们几乎100%信奉“实用主义”,重功利、讲实惠的人生价值取向十分突出。这给他们带来的,是只关注物质利益和短期回报的行为。
看看我们的道德沦丧。看看我们的生态危机。再看看社会分化造成的贫富对立的矛盾,看看腐败分子“发如韭割复生”的顽强,看看司法尊严被践踏……这都是没有精神追求的短期行为的表现,此时我们多么需要一个健康而坚定的信仰来做我们内心的律令,来统一我们的价值观,世界观;来告诉我们应坚持什么,摒弃什么;教我们学会敬畏,懂得规矩。
信仰是如此重要,它是个人、企业和社会所有文化价值观念的核心,那么对于一个个追求“永续经营”的企业而言,信仰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
(二)
全世界最优秀的企业,都有远远超越利润目的的精神追求。
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社会。都需要一种主流的健康的信仰,否则精神就会生病。对一个企业来说。缺乏信仰也是导致企业无法实现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原因。
美国一家叫默克的公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将链霉素引进了日本,消灭了危害日本社会的肺结核。但这家公司没有赚到一分钱。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有一个信仰:“我们做的是保存和改善生命的事业,所有的行动,都必须以能否圆满实现这个目标为衡量标准。”同时他们相信,这一信仰与赚钱的目的并不冲突,他们说:“我们始终不忘药品的旨在救人,不在求利,但利润会随之而来。如果我们记住这一点,就绝对不会没有利润;我们记得越清楚,利润就越大。”事实如此,默克公司在今天是日本最大的美国制药公司,绝非偶然。
显然这与美国人的宗教信仰有关,他们尊重生命、爱人如己,所以美国一家造船和码头公司的创办人亨廷顿会说出这样一段话:“我们要造好船,如果可能的话,赚点钱。如果必要的话,赔点钱。但永远要造好 船。”后来这句话被广为引用并铭刻在公司最显眼的地方,成为公司的文化和信仰。
有了信仰,人们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该怎么去做。
在内蒙古草原上,常会看见由大小石块堆积而成的圆形“建筑”,这叫“敖包”。每年农历六月,蒙古人都要举行祭敖包的宗教仪式。
事实上敖包是一种草原中的导航标志,那是牧民们将放牧过程中遇到的石头带在身上,然后放在遇到的敖包上建成的。建造路标虽是人人得益的事,然而在放牧时要留意石块并且一路要携带直到遇到路标,却是件辛苦的活儿。更何况有那么多人贡献,某个人的几块石头也就无足轻重了。但是如果大家都这么想,那么路标根本就建不起来,谁都需要路标,但如果谁都有让别人去添砖加瓦自己却坐享其成的心态,最终好事难成。
蒙古人的解决方法让人称奇,他们赋予了路标以宗教的意义,他们延续一代又一代的教育让每一个牧民相信,在敖包旁绕三圈,然后将拣到的三块石头丢到包上,这样就会得到神灵的庇佑。于是路过的每个人,都自觉地对敖包进行建设,在祈福中,完成了自己的贡献。
敖包的故事告诉我们:没有信仰,制度就形同虚设;没有信仰,就不会产生执行力。
同理,因为有了信仰,中国工农红军才能走完长征,成为一支具有强大执行力的军队。
同样,因为沃尔玛有了“尊重个人、服务顾客、追求卓越”三个深入员工灵魂的信仰,它才能成为全球500强的第一。
(三)
很多国内的企业都有一套企业理念,但都没有上升到员工精神皈依的高度。比如联想几年前的一次大裁员,两小时离任的极不人道的残酷做法,把自己辛辛苦苦培养的员工认同度砸了个粉碎;大家都在说海尔的文化如何优秀,但海尔的资深员工与外界交流,却表露出对企业的诸多抱怨。
这与一些美国企业在员工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截然不同。
在《父子同心缔造IBM》一书中,IBM的老板小华森写道:这所学校的每一样东西都意在激发忠心、热忱和崇高的理想。公司前门刻有座右铭“思考”二字,每一个字母有两英尺高,一走进去就能看到,意在让学员踏着楼梯去上每天的课程时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心态。IBM就是这样一直把自己的信念灌输到每一个人的灵魂中,成为一种信仰,一种热爱,以至一位在IBM任职9年后离开的人说:“离开这家企业就像移民一样。”
另一个类似的例子:杰克逊离开可口可乐公司多年,但他和他的伙伴们坚持认为可口可乐是世界上最好的公司,坚持认为可口可乐的销售技巧是最好的销售技巧,坚持认为可乐就是可口可乐而不是百事可乐,坚持只喝4℃的可乐并认为那是最好的风味。
这是一种多么可怕的热爱和信仰。
同样对信仰的追求也是日本企业变得强大的核心原因。
在大多数日本企业的经营哲学中,都不会将“赚取利润”这个任何企业都必须达到的目标放在首位,相反,他们更多地是强调“企业生存目的,企业生存境界”和企业的责任——强调企业对社会、国家乃至全人类所负的责任。如松下电器公司就把“产业报国”放在第一位;丰田公司社训的第一条是“上下同心协力,以至诚从事业务的开拓,以产业的成果报效国家”;有的企业直接将宗教问题导入企业的经营哲学中。如丰田汽车公司就明确提出“尊崇神佛,心存感激,为报恩感谢而生活”。正是这种“感激”、“报恩”的思想,使企业员工的奉献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
日本企业都有超出“赚钱”目的的精神信仰的追求,而且他们不断向员工传播他们的经营哲学,企业员工则是一群宗教般的狂热信徒,因此日本企业才能取得令人难以想象的成绩。
显然这种已经成为信仰的精神追求,是一种务实的理想主义。
而中国企业在这条道路上,还有太长的距离需要追赶。此时我们应向我们的中学、大学教育要什么?要“信仰教育”,而不能在短期实用主义的逻辑圈内循环。惟其如此,企业中无数的“小我”,才能自觉地追求“大我”,企业才能实现永续经营。
批判性思考能力——不同的思维方式使企业具有不同的竞争力
美国对21世纪公民的要求,第一条是“能够理解、接受、体谅并容忍文化的差异”,第二条就是“能够以系统的批判方式进行思考”。美国人相信,批判性思考能力是让人从平庸走向优秀的最佳道路。
(一)
除了信仰,中国教育最缺的是什么?
看看我们的教育宗旨,其中之一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但往往将“分析问题”能力解读为按上级权威规定的要求来分析问题的能力;将“解决问题”的能力变为模仿性地重复应用知识。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普遍缺陷是知识面窄,实际工作能力差(高分低能),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而且我们的教育所倡导的都是些要求学生“做什么”,而完全忽略了培养学生懂得“如何做”及探索“为何要如此做”。一句话,我们的教育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结果,从小接受不随地吐痰的教育,但长大后却不知如何保护生态环境;背书包时懂得过马路不闯红灯,有资格驾车后却唯我先行:小时一再被告诫“不说谎话”,踏入社会则融入“造假”大军……
理所当然,中国企业的整体素质就这样低于欧美日企业。
中国的教育不改革,社会和企业的改造难有成效。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那么,批判性思考能力到底是什么?又包含哪些具体内容?
通俗地说,批判性思考能力是指人们在面临外部世界、外界事件和自己需着手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精神方面正确的知识、能力、态度、习惯和专长,并通过解决各种问题而不断增长自己新的知识。
当一个人具有批判性思考能力之后,就会表现出各种极其有用的品质:
——不满足现状和现成的答案,对范围广泛的各种各样题材产生出探究的兴趣;
——一直关注和衡量自己是否对各种事物都有所了解和获得了充足的信息:
——时时准备使用批判性思考能力来处理事物;
——相信理性的科学探究过程,对权威和传统的信条会提出质疑和挑战:
——自信具有理性能力并可应用为创造性能力:
——思想开放而能接受多元观点;
——在考虑多种方案和多样意见时有极大的灵活性:
——能充分理解别人的意见(包括与自己相同或不相同的);
——能公允评价各种观点及其理由;
——能公正地觉察自己可能存在的偏见、成见、陈规等消极因素;
——在衡量、形成和选用判断时讲究慎重:
——在发现有充分的理由推翻自己原来观点的时候,会真心实意地采取行动加以修正。
这种教育要求学生思考“这是什么”、 “真的这样吗”、“为什么会这样”、“能否有其它变化”、“如何着手做”、“如何做得更好”、“种种的理由是什么”这样一层深过一层的问题。这种教育不会再要求被教育者天真盲目地接受所谓的权威。这种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手段,而且本身也是一种目的。
相比之下,没有批判性思考能力的人,往往是权威的跟随者。他们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也不对事实感兴趣;宁愿不思考不提问,也不敢表示怀疑;对自称掌握知识和理由的权威不敢提出反问;不相信理性是探究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对自己是否具有理性能力缺乏信心;思想闭塞,在判断他人论点的时候往往表现出不公正态度而又极力否认自己有成见和偏见;在需要作判断时要么仓促行事,要么久拖不决,不情愿去考虑另一种意见;他们不善于自己思考,却要依赖于别人的思考;他们总是往好处想,过分怀有希望而大多落空……
中国目前教育所造就的多是此类人,企业职员也多是此类人。
(二)
那么美国人是怎样思考问题的?美国对21世纪公民的要求,第一条是“能够理解、接受、体谅并容忍文化的差异”,第二条就是“能够以系统的批判方式进行思考”。几乎每一个美国人都相信,批判性思考能力是让人从平庸走向优秀的最佳道路。
美国人就是这样什么都敢怀疑,什么都敢问一个“为什么”。这与他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有关,除了信仰,没有什么让他们感到畏惧,感到不可“冒犯”。孩子进入中学上历史课的时候,老师甚至会问孩子:你认为托马斯·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有什么局限?
——托马斯·杰斐逊是什么人哪?他是美国立国的伟人之一,他是美国精神的代表啊!他起草的《独立宣言》不仅被视为美国的立国之基本。而且是资本主义最经典的法律文本之一。《独立宣言》被多少西方学者视为人类高尚道德精神和杰出智能的结晶!
然而老师的这一声询问,起码让孩子们去做几件事情:
1.好好阅读甚至研究杰斐逊和他起草的美国的立国宣言:
2.认真研究一下各种专家学派对杰斐逊的评价:
3.调动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更重要的是老师告诉给孩子们一种理念:你们可以对世间的一切进行质询,进行思考!包括对“神圣”和“权威”的东西进行自己的思考!
鼓励孩子们在思考中质疑权威,可能不仅是在教授一种奇绝的学习方式,而且是在培养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品质。理性地看待前人,才能更确切地了解前人的建树,认识前人的价值,看清前人的局限,由此才能对未来进行正确的判断和改造。
美国人就是这样教育后代。由此可见,中国培养出来的人才和美国培养出来的人才差距有多大,中国企业的员工和美国企业员工差距又有多大?!
(二)
再来看看美国批判性思维的教育方式,怎样培养出优秀的企业人才?而且是一个中国人。
我们的研究对象是唐骏,现盛大公司总裁。
唐骏本科毕业后去日本念硕士,1990年去美国继续学业。初进学校,只见满宿舍贴着“卖自行车”、“卖二手电脑”的小广告,浓厚的商业气氛让他震惊,继而心痒,开始想怎么赚钱。(批判性思考一:不满足现状,对范围广泛的各种各样信息产生探究的兴趣。)
一年后,他发明“卡拉OK记分器”,专利卖了8万美元,用这第一桶金,他创办了一家软件公司,又开发了一种“相亲机”,赚了不少钱。(批判性思考二:跳出自己固有的知识范畴,勇敢地尝试新鲜事物,创业;自信具有理性思考能力并应用为创造能力。)
时值“中美文化交流”活跃——不少美国公司把中国明星拉到美国“走穴”。唐骏此时手里已有些资本,便也开始进军娱乐业,成立“好莱坞娱乐影业公司”。当时姜昆、宋祖英、黄宏、蔡国庆等,都曾经被他请到美国演出。(批判性思考三:发散性思维,关注和衡量自己是否对各种事物都有所了解和获得了充足的信息,并加以利用。)
唐骏的第三个公司来得更意外。做“中美文化交流”那会儿,他通过最大的律师事务所给姜昆办签证,花了1.9万美元,却没有办下来。眼看要亏血本,搞不好还会被观众告上法庭。于是,唐骏开始挨个给加州的54个参议员、众议员写信:“我是您的忠实选民……现在,姜昆的签证莫名其妙不批,有个孩子等了他很久,打电话给我,问我在美国这个民主国家,怎么会发生这种事?我不知道怎么回答他,您能不能帮我向他解释……”(批判性思考四:充分行使自己申张“正义”的权利,对权威和传统的信条提出质疑;批判性思考五:在考虑多种方案和多样意见时有极大的灵活性。)
当然最后姜昆成行了。唐骏的脑袋又开始转:一流大律师做不成的事,我做成了,说明什么?于是他的第三家公司成立,类似现在的“签证中介”,介绍中国人去美国。价钱比律师行低一大半,生意自然兴隆。(批判性思考:勇于尝试和创新,做自己没做过的事。)
临近毕业,微软公司看中了唐骏。微软当时正在开发Windows,先做英文版,然后由一个300多人的大团队开发成其它语言版本。仅中文版本就由50个人不懈努力修改了大半年,所以最初Windows上市后,中文版过了9个月才上市:到了Windows3.1,更是滞后了1年多。到底自己当过老板,唐骏越看越不顺眼:常年雇那么多人做新版本,成本太高;全球各语言版本推迟那么久上市,贻误良机。
能不能改一下?半年后,他写出几万行代码,反复运行,证明他的程序经得起检验。于是原先的300人团队一下压缩到50人。这样的人不升迁,还升谁?(批判性思考:勇于质疑过去认为正确的人和事,站在企业利益这一最正义的角度,尝试、创新,再尝试、再创新:同时先做,解决问题再说出来……)
最后这个不断尝试不断创新的人。在微软做到了中国区总裁。
那些敢于去尝试的人一定是聪明人。他们不会输,因为他们即使不成功,也能从中学到迈向成功的教训:只有那些不敢尝试固步自封的人,永远没有成功的机会。
从今天起做一个诚信的人——将利润牢固建立在“相信你”的契约精神上
(一)
人们在追求事业成功的同时,必须恪守一些基本原则。人生的基本原则是什么?诚信。然而中国人的不诚信已经成了恶性循环。
例子已经不胜枚举。比如在国外许多人眼中,中国人的确“聪明”,因为中国人太懂得贪小便宜,比如重复领免费商品、看电视不交费。以及买盗版;比如人们不相信律师。律师也不相信客户,因为人们喜欢不付律师费就中途溜掉。“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生活,每一个人都够累的。你做任何事情都不得不保持警惕以免掉入随处可见的陷阱。每个人都是受害者,同时又是冒犯者。”
这个国家深受诚信问题困扰。诚信考 验着每一个人。中国人不诚信的假冒伪劣和侵犯公共利益的事铺天盖地,食品中经常有危害生命和健康的假货,工厂以惊人的速度向大气和水中排放化学物质,权力和人情超过了社会正义。诚信的缺失使人们在经济上和心理上付出了巨大代价,已使政府的管理变得相当困难。
而且中国民众和学校几乎没有表现出一点对诚信的重视,比如很多大学有各种各样的所谓“特长生”,比如你钢琴弹得不错,录取时给你加50分;比如你是游泳健将,清华大学就录取你了。然而至今没有听说过如果你是一个见义勇为者,人民大学给你加50分:如果你有着良好的诚信记录,北大就把你收入囊中……
那么中国人为什么不诚信?
研究发现,是因为儒家的“诚信”伦理思想以家庭和个人为中心,强调一种由血缘关系为核心组成的、有亲疏远近之别的人际关系秩序。在这种关系中,人们只对自己的亲朋好友讲诚信,对所谓的外人则要有所保留。
“一切向钱看”的价值观深入人心以后,由于没有任何信仰。灵魂里没有道德约束准则,因此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一切服从于功利,只要有利于自己的事情可以不择手段去达到,不管会给别人和社会带来什么损害。没信仰的人对自己做的不诚实的事也没有罪恶感。
人们不诚信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自古到今都没有完善的法律体系来规范社会和人的行为和生活。你如果诚信,你可能被这个大家都不诚信的社会淘汰掉,你的财产可能一夜间就灰飞烟灭,你的人生安全得不到保障。你不诚信,或可过上好点的生活,或可侥幸生存下来……
(二)
然而在西方。人文传统中有一个重要观念,便是人的尊严,其经典表达是康德所说的“人是目的”。按照这个观念,每个人都是一个有尊严的精神性存在,不可被当做手段使用。一个人怀有这种做人的尊严感,与人打交道时就会有一种自尊的态度,仿佛比如说:这是我的真实想法,我愿意对它负责。这就是诚实和守信用。
因此美国人才会形成这样一种商业精神:一个人可以失去财富、失去职业、失去机会,但万万不可失去信誉。他们视信誉为生命,失去诚信在社会中难以生存。而且他们相信,一个人品不完善的人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有所作为的人。
有一则中国人司空见惯的小事,却在全美引起轩然大波——
据《纽约时报》报道,美国堪萨斯城郊的一所名叫Piper的高中,118名二年级学生被要求完成一项生物课作业,其中28名学生从互联网上抄袭了一些现成材料。此事被任课女教师发觉,判定为剽窃,于是28名学生的生物课得分为零,并面临留级危险。在一些当事人家长的抱怨和反对下,校方要求女教师提高那些学生的得分,这位27岁的女教师愤而辞职。
面对社会舆论压力,学校董事会不得不在体育馆举行公开会议,听取各方意见。结果绝大多数与会者支持女教师。该校近半数教师表示,如果校方降格满足少数家长修改成绩的要求,他们也将辞职。他们认为,教育学生成为一名诚实的公民远比通过一门生物课更加重要。这位女教师则说,她在带学生的第一天,就和学生订下规矩并由家长签字认可,规矩称:“所有布置的作业都必须完全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欺骗或剽窃将导致课程失败。”
女教师每天都接到十几个支持她或打算聘用她的电话。一些公司已经传真给学校索要当事学生的名单,以确保公司今后永远不会录用这些不诚实的学生。一所大学在入学考试中对一位身着Piper学校T恤衫的女孩子说:“不要欺骗啊。”当地一位女士对电视台记者忧心忡忡地表示,她非常担心今后本社区的人出去会被贴上不诚实的标签……
这里,我们无法笑话美国人的小题大做或杞人忧天,感觉到的只是“诚信”二字那沉甸甸的分量。这二字之于美国绝大多数民众,虽不能说重于生命,却是立足社会之根本。
(三)
一位中国访问学者刚到美国,想开部手机。面对铺天盖地的报纸广告上五花八门的手机优惠计划,喜孜孜选择了AT&T公司的一种月费29,99美元、可免费在东部七八个州每月打650分钟、手机仅售20美元的计划,却被无情拒绝。试了其他几个公司,也不行。为什么?美国人不看你手中的绿票子,只朝你要信用卡。于是这位无卡族不得不花100多美元买部手机。
他不甘心,赶紧申请信用卡。各大信用卡公司和代理银行逐一尝试,竟又连连碰壁,理由只有一个:此人尚没有信用记录。换句话说,这个“外国佬”因为在美国还没有借钱还钱的记录。目前得不到人家的信任!
是啊,别人为什么要相信你,没准你真是一个不诚信的中国人呢?
于是他老老实实开始建立信用记录,诸如按期交纳电话费,用商场的购物卡购物再按期把支票寄去,尽量多和外界发生些借钱还钱的交易,等等。后来,Master卡公司终于垂青此人那一点点“信用”记录,恩准了一张Master卡。再后来,及至此人临近归国,大概从某个渠道查明他果然是位有着良好记录的信用良民,很多公司,包括他联系过的和没联系过的,蜂拥而来。希望他使用他们的信用卡,给的限额也越来越宽。
美国人对自己信用记录的郑重其事,感染此人也小心翼翼地对待各类寄上门的账单。暑假出远门访问,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查看有无即将过期的账单,并赶紧将支票一一寄出。回国前,他在报上一连三天刊出广告,想卖掉那辆随他跑了两万多公里的车,报社对他绝对相信,一个电话就答应了,说可以卖掉车后再付广告款。可是直到回国前一天,别人买车的账单还未寄到。幸好在飞机起飞的当天账单收到,导致他在回国前干的最后一件事,就是将做广告的支票寄出——还掉最后一笔债。
据了解,与个人信用相比,美国公司之间的商业信用更加重要。一家公司一旦言而无信或欠钱不还,从此很难再在商场立足,甚至其商业生命将因此而终结。由此反观国内司空见惯的三角债现象、屡禁不绝且愈演愈烈的造假状况,以及很多企业借钱时是孙子、欠钱时是老子的做派,真是让人不得不感叹我们离市场经济的精髓——契约精神,还真的差得太远。
那位女教师,断然给28名学生吃鸭蛋,她当时一定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在美国,很多事情是建立在“相信你”的契约精神的基础上的。你说你会独立完成作业并在课堂纪律条款上签了字(因此可视为一种契约),老师岂有不信?谁知你却没有履约!
而在中国,不履约又算得了什么?!
这时候,我们又怎样来面对我们的学生和员工?
情商决定成败
——企业和人如何从优秀迈向卓越
智商(IQ)反映人的智能水平,情商(EQ)则反映了人在认识自我、控制情绪、激励自己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能力。太多的事例证明,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比如中国大量的成功企业家只有初中、高中等
“我们谈到的每一个关于企业中人的素养的问题,因为大学中学甚至小学教育的不完善,而逐步成为企业经营和社会运行中日益深重的痼疾 每一个问题,都产生于人们内心的方向感、内心信奉的律令、对和谐生存环境以及自我价值提升的追求,找到这些问题在教育中的对应点,发现实质,反观内心,我们才能发现解剖、探究和修正各个问题的有效路径。”
对企业和社会而言,这些都是根本问题。
我们的社会需要什么
作家梁晓声在中央电视台讲过一段经历:他在美国时,有一次要横穿马路,红灯亮了,但左右两边并没有汽车,他身边有位老大大也照章停下,安安静静地等候绿灯。他问老太太:“现在没有汽车,为什么不走过去?”老人回答:“也许我们身后那栋房子里,会有一个小孩正在看街景,如果他看见我们走过去,以后照我们的样子横穿马路,也许就会出事。”
听起来有点出乎意外,但显然是一种信仰和博大爱心的表达。而我们通常的思考方式是:要不要违反规则?首先,看看对自己是不是有利,如果有利,看见自己既无危险,又可以抢时间,就可以“忘了”规则;其次,看看自己会不会被发现,如果也看不见警察,于是就“大胆地往前走”了。
当这种心理状态成为“正常”之后,连基本的是非也会被颠倒过来。例如,梁晓声讲的经历还有“后话”:他回国后,有一次在路口红灯面前停车,但是左右两边都无来车。他后面的车一辆接一辆勇往直前闯红灯,绕过他身边时还冲着他大骂:“毛病!”
这种被国人视为“正常”的理智(而非理性)有三大特点:
一,只从感观或直接的经验出发——所以不考虑看不见的东西(“身后房子里也许有一个小孩”、“看不见的法律或良知”之类当然不予考虑);二,只从眼前或短期的算计出发——所以不考虑长远的事情(“将来那个小孩有可能出事”、“闯红灯会增加交通混乱,最终使自己的车速和安全也受影响”之类当然也不予考虑);三,只从自己利益出发——所以不考虑他人或整体的利益,更不考虑自己与社会、自然、世界整体的关系(因此“那个小孩与我无关”、“交通混乱我管不着”之类心态,才是思考的真实基础)。
这正是无数的人随时在抱怨、又随时在卷入的道德腐败在人心深处的根源——偏向于狭隘的理智,对当下的功利、实用、有效性狂热追求,而忽视了良心或良知、公平或正义,和博大的爱心。
这些道德问题,在经济学上的解释,是一种“追求个人(短期)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一旦成为一种博弈,整个社会就会陷入竟相破坏规则,“在玻璃房子里相互扔石头”的局面。
所以梁晓声虽招致辱骂而安然不动,因为他相信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有利于大家长远的效率和安全,因此合平正义;那位美国老太太其实也不知道后面楼房里有没有一个看着她的小孩,但她相信,因果法则要求我们避免种下任何可能的恶因,博爱原则要求我们关爱每一个人的生存。
这些人类本性不可或缺的、当今社会迫切需要的良知、正义和爱心,恰恰都超出了直接经验、短期算计和小我利益,它们涉及与他人、社会、自然和世界整体的关系,然而谁把这些观念植入人们的心中呢?
当一个社会做不到这一点时,社会将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当一个企业做不到这些时,企业永远不要想在竞争中活得舒坦;当一个人做不到这一点时,他将永远难成大器。
那么,我们应该到哪里去寻找产生这些问题的源头?如果教育是其中之一。那么,我们应该向教育要什么?
务实的理想主义——有“利润之上的追求”的企业基业长青
中国企业在做大做强的道路上。还有太远的距离需要追赶。此时我们应向我们的中学、大学教育要什么?要“信仰教育”,惟其如此,企业中无数的“小我”,才能自觉地追求“大我”。
(一)
犹太人的孩子懂事时,家长就会在《圣经》上抹点蜂蜜让孩子舔,意在教育他们从小就知道:书是甜的。在犹太人心中,学者比国王更伟大。这是一个视精神胜过肉体和物质的民族。犹太人曾经饱受苦难,但不管怎样痛苦他们都固守精神家园,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顽强地活着。
健康的信仰就这样使一个弱小的民族变得强大。然而今天中国的孩子们从大学毕业,却面临着精神空虚。2001年至2006年,北京地区企业接收的大学毕业生每年流失率超过30%:更多的反映是大学生做事眼高手低,就业不愿从基层做起,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比如麦当劳接收的大学生都必须经过基层锻炼。如到前厅去端盘子、刷厕所等,但往往实习三天就有超过50%的人因为吃不了苦而被淘汰。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他们的内心没有支撑他们忍受肉体痛苦的力量,换言之。我们的青年人的精神是空虚甚至是软弱的。他们几乎100%信奉“实用主义”,重功利、讲实惠的人生价值取向十分突出。这给他们带来的,是只关注物质利益和短期回报的行为。
看看我们的道德沦丧。看看我们的生态危机。再看看社会分化造成的贫富对立的矛盾,看看腐败分子“发如韭割复生”的顽强,看看司法尊严被践踏……这都是没有精神追求的短期行为的表现,此时我们多么需要一个健康而坚定的信仰来做我们内心的律令,来统一我们的价值观,世界观;来告诉我们应坚持什么,摒弃什么;教我们学会敬畏,懂得规矩。
信仰是如此重要,它是个人、企业和社会所有文化价值观念的核心,那么对于一个个追求“永续经营”的企业而言,信仰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
(二)
全世界最优秀的企业,都有远远超越利润目的的精神追求。
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社会。都需要一种主流的健康的信仰,否则精神就会生病。对一个企业来说。缺乏信仰也是导致企业无法实现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原因。
美国一家叫默克的公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将链霉素引进了日本,消灭了危害日本社会的肺结核。但这家公司没有赚到一分钱。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有一个信仰:“我们做的是保存和改善生命的事业,所有的行动,都必须以能否圆满实现这个目标为衡量标准。”同时他们相信,这一信仰与赚钱的目的并不冲突,他们说:“我们始终不忘药品的旨在救人,不在求利,但利润会随之而来。如果我们记住这一点,就绝对不会没有利润;我们记得越清楚,利润就越大。”事实如此,默克公司在今天是日本最大的美国制药公司,绝非偶然。
显然这与美国人的宗教信仰有关,他们尊重生命、爱人如己,所以美国一家造船和码头公司的创办人亨廷顿会说出这样一段话:“我们要造好船,如果可能的话,赚点钱。如果必要的话,赔点钱。但永远要造好 船。”后来这句话被广为引用并铭刻在公司最显眼的地方,成为公司的文化和信仰。
有了信仰,人们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该怎么去做。
在内蒙古草原上,常会看见由大小石块堆积而成的圆形“建筑”,这叫“敖包”。每年农历六月,蒙古人都要举行祭敖包的宗教仪式。
事实上敖包是一种草原中的导航标志,那是牧民们将放牧过程中遇到的石头带在身上,然后放在遇到的敖包上建成的。建造路标虽是人人得益的事,然而在放牧时要留意石块并且一路要携带直到遇到路标,却是件辛苦的活儿。更何况有那么多人贡献,某个人的几块石头也就无足轻重了。但是如果大家都这么想,那么路标根本就建不起来,谁都需要路标,但如果谁都有让别人去添砖加瓦自己却坐享其成的心态,最终好事难成。
蒙古人的解决方法让人称奇,他们赋予了路标以宗教的意义,他们延续一代又一代的教育让每一个牧民相信,在敖包旁绕三圈,然后将拣到的三块石头丢到包上,这样就会得到神灵的庇佑。于是路过的每个人,都自觉地对敖包进行建设,在祈福中,完成了自己的贡献。
敖包的故事告诉我们:没有信仰,制度就形同虚设;没有信仰,就不会产生执行力。
同理,因为有了信仰,中国工农红军才能走完长征,成为一支具有强大执行力的军队。
同样,因为沃尔玛有了“尊重个人、服务顾客、追求卓越”三个深入员工灵魂的信仰,它才能成为全球500强的第一。
(三)
很多国内的企业都有一套企业理念,但都没有上升到员工精神皈依的高度。比如联想几年前的一次大裁员,两小时离任的极不人道的残酷做法,把自己辛辛苦苦培养的员工认同度砸了个粉碎;大家都在说海尔的文化如何优秀,但海尔的资深员工与外界交流,却表露出对企业的诸多抱怨。
这与一些美国企业在员工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截然不同。
在《父子同心缔造IBM》一书中,IBM的老板小华森写道:这所学校的每一样东西都意在激发忠心、热忱和崇高的理想。公司前门刻有座右铭“思考”二字,每一个字母有两英尺高,一走进去就能看到,意在让学员踏着楼梯去上每天的课程时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心态。IBM就是这样一直把自己的信念灌输到每一个人的灵魂中,成为一种信仰,一种热爱,以至一位在IBM任职9年后离开的人说:“离开这家企业就像移民一样。”
另一个类似的例子:杰克逊离开可口可乐公司多年,但他和他的伙伴们坚持认为可口可乐是世界上最好的公司,坚持认为可口可乐的销售技巧是最好的销售技巧,坚持认为可乐就是可口可乐而不是百事可乐,坚持只喝4℃的可乐并认为那是最好的风味。
这是一种多么可怕的热爱和信仰。
同样对信仰的追求也是日本企业变得强大的核心原因。
在大多数日本企业的经营哲学中,都不会将“赚取利润”这个任何企业都必须达到的目标放在首位,相反,他们更多地是强调“企业生存目的,企业生存境界”和企业的责任——强调企业对社会、国家乃至全人类所负的责任。如松下电器公司就把“产业报国”放在第一位;丰田公司社训的第一条是“上下同心协力,以至诚从事业务的开拓,以产业的成果报效国家”;有的企业直接将宗教问题导入企业的经营哲学中。如丰田汽车公司就明确提出“尊崇神佛,心存感激,为报恩感谢而生活”。正是这种“感激”、“报恩”的思想,使企业员工的奉献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
日本企业都有超出“赚钱”目的的精神信仰的追求,而且他们不断向员工传播他们的经营哲学,企业员工则是一群宗教般的狂热信徒,因此日本企业才能取得令人难以想象的成绩。
显然这种已经成为信仰的精神追求,是一种务实的理想主义。
而中国企业在这条道路上,还有太长的距离需要追赶。此时我们应向我们的中学、大学教育要什么?要“信仰教育”,而不能在短期实用主义的逻辑圈内循环。惟其如此,企业中无数的“小我”,才能自觉地追求“大我”,企业才能实现永续经营。
批判性思考能力——不同的思维方式使企业具有不同的竞争力
美国对21世纪公民的要求,第一条是“能够理解、接受、体谅并容忍文化的差异”,第二条就是“能够以系统的批判方式进行思考”。美国人相信,批判性思考能力是让人从平庸走向优秀的最佳道路。
(一)
除了信仰,中国教育最缺的是什么?
看看我们的教育宗旨,其中之一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但往往将“分析问题”能力解读为按上级权威规定的要求来分析问题的能力;将“解决问题”的能力变为模仿性地重复应用知识。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普遍缺陷是知识面窄,实际工作能力差(高分低能),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而且我们的教育所倡导的都是些要求学生“做什么”,而完全忽略了培养学生懂得“如何做”及探索“为何要如此做”。一句话,我们的教育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结果,从小接受不随地吐痰的教育,但长大后却不知如何保护生态环境;背书包时懂得过马路不闯红灯,有资格驾车后却唯我先行:小时一再被告诫“不说谎话”,踏入社会则融入“造假”大军……
理所当然,中国企业的整体素质就这样低于欧美日企业。
中国的教育不改革,社会和企业的改造难有成效。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那么,批判性思考能力到底是什么?又包含哪些具体内容?
通俗地说,批判性思考能力是指人们在面临外部世界、外界事件和自己需着手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精神方面正确的知识、能力、态度、习惯和专长,并通过解决各种问题而不断增长自己新的知识。
当一个人具有批判性思考能力之后,就会表现出各种极其有用的品质:
——不满足现状和现成的答案,对范围广泛的各种各样题材产生出探究的兴趣;
——一直关注和衡量自己是否对各种事物都有所了解和获得了充足的信息:
——时时准备使用批判性思考能力来处理事物;
——相信理性的科学探究过程,对权威和传统的信条会提出质疑和挑战:
——自信具有理性能力并可应用为创造性能力:
——思想开放而能接受多元观点;
——在考虑多种方案和多样意见时有极大的灵活性:
——能充分理解别人的意见(包括与自己相同或不相同的);
——能公允评价各种观点及其理由;
——能公正地觉察自己可能存在的偏见、成见、陈规等消极因素;
——在衡量、形成和选用判断时讲究慎重:
——在发现有充分的理由推翻自己原来观点的时候,会真心实意地采取行动加以修正。
这种教育要求学生思考“这是什么”、 “真的这样吗”、“为什么会这样”、“能否有其它变化”、“如何着手做”、“如何做得更好”、“种种的理由是什么”这样一层深过一层的问题。这种教育不会再要求被教育者天真盲目地接受所谓的权威。这种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手段,而且本身也是一种目的。
相比之下,没有批判性思考能力的人,往往是权威的跟随者。他们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也不对事实感兴趣;宁愿不思考不提问,也不敢表示怀疑;对自称掌握知识和理由的权威不敢提出反问;不相信理性是探究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对自己是否具有理性能力缺乏信心;思想闭塞,在判断他人论点的时候往往表现出不公正态度而又极力否认自己有成见和偏见;在需要作判断时要么仓促行事,要么久拖不决,不情愿去考虑另一种意见;他们不善于自己思考,却要依赖于别人的思考;他们总是往好处想,过分怀有希望而大多落空……
中国目前教育所造就的多是此类人,企业职员也多是此类人。
(二)
那么美国人是怎样思考问题的?美国对21世纪公民的要求,第一条是“能够理解、接受、体谅并容忍文化的差异”,第二条就是“能够以系统的批判方式进行思考”。几乎每一个美国人都相信,批判性思考能力是让人从平庸走向优秀的最佳道路。
美国人就是这样什么都敢怀疑,什么都敢问一个“为什么”。这与他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有关,除了信仰,没有什么让他们感到畏惧,感到不可“冒犯”。孩子进入中学上历史课的时候,老师甚至会问孩子:你认为托马斯·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有什么局限?
——托马斯·杰斐逊是什么人哪?他是美国立国的伟人之一,他是美国精神的代表啊!他起草的《独立宣言》不仅被视为美国的立国之基本。而且是资本主义最经典的法律文本之一。《独立宣言》被多少西方学者视为人类高尚道德精神和杰出智能的结晶!
然而老师的这一声询问,起码让孩子们去做几件事情:
1.好好阅读甚至研究杰斐逊和他起草的美国的立国宣言:
2.认真研究一下各种专家学派对杰斐逊的评价:
3.调动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更重要的是老师告诉给孩子们一种理念:你们可以对世间的一切进行质询,进行思考!包括对“神圣”和“权威”的东西进行自己的思考!
鼓励孩子们在思考中质疑权威,可能不仅是在教授一种奇绝的学习方式,而且是在培养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品质。理性地看待前人,才能更确切地了解前人的建树,认识前人的价值,看清前人的局限,由此才能对未来进行正确的判断和改造。
美国人就是这样教育后代。由此可见,中国培养出来的人才和美国培养出来的人才差距有多大,中国企业的员工和美国企业员工差距又有多大?!
(二)
再来看看美国批判性思维的教育方式,怎样培养出优秀的企业人才?而且是一个中国人。
我们的研究对象是唐骏,现盛大公司总裁。
唐骏本科毕业后去日本念硕士,1990年去美国继续学业。初进学校,只见满宿舍贴着“卖自行车”、“卖二手电脑”的小广告,浓厚的商业气氛让他震惊,继而心痒,开始想怎么赚钱。(批判性思考一:不满足现状,对范围广泛的各种各样信息产生探究的兴趣。)
一年后,他发明“卡拉OK记分器”,专利卖了8万美元,用这第一桶金,他创办了一家软件公司,又开发了一种“相亲机”,赚了不少钱。(批判性思考二:跳出自己固有的知识范畴,勇敢地尝试新鲜事物,创业;自信具有理性思考能力并应用为创造能力。)
时值“中美文化交流”活跃——不少美国公司把中国明星拉到美国“走穴”。唐骏此时手里已有些资本,便也开始进军娱乐业,成立“好莱坞娱乐影业公司”。当时姜昆、宋祖英、黄宏、蔡国庆等,都曾经被他请到美国演出。(批判性思考三:发散性思维,关注和衡量自己是否对各种事物都有所了解和获得了充足的信息,并加以利用。)
唐骏的第三个公司来得更意外。做“中美文化交流”那会儿,他通过最大的律师事务所给姜昆办签证,花了1.9万美元,却没有办下来。眼看要亏血本,搞不好还会被观众告上法庭。于是,唐骏开始挨个给加州的54个参议员、众议员写信:“我是您的忠实选民……现在,姜昆的签证莫名其妙不批,有个孩子等了他很久,打电话给我,问我在美国这个民主国家,怎么会发生这种事?我不知道怎么回答他,您能不能帮我向他解释……”(批判性思考四:充分行使自己申张“正义”的权利,对权威和传统的信条提出质疑;批判性思考五:在考虑多种方案和多样意见时有极大的灵活性。)
当然最后姜昆成行了。唐骏的脑袋又开始转:一流大律师做不成的事,我做成了,说明什么?于是他的第三家公司成立,类似现在的“签证中介”,介绍中国人去美国。价钱比律师行低一大半,生意自然兴隆。(批判性思考:勇于尝试和创新,做自己没做过的事。)
临近毕业,微软公司看中了唐骏。微软当时正在开发Windows,先做英文版,然后由一个300多人的大团队开发成其它语言版本。仅中文版本就由50个人不懈努力修改了大半年,所以最初Windows上市后,中文版过了9个月才上市:到了Windows3.1,更是滞后了1年多。到底自己当过老板,唐骏越看越不顺眼:常年雇那么多人做新版本,成本太高;全球各语言版本推迟那么久上市,贻误良机。
能不能改一下?半年后,他写出几万行代码,反复运行,证明他的程序经得起检验。于是原先的300人团队一下压缩到50人。这样的人不升迁,还升谁?(批判性思考:勇于质疑过去认为正确的人和事,站在企业利益这一最正义的角度,尝试、创新,再尝试、再创新:同时先做,解决问题再说出来……)
最后这个不断尝试不断创新的人。在微软做到了中国区总裁。
那些敢于去尝试的人一定是聪明人。他们不会输,因为他们即使不成功,也能从中学到迈向成功的教训:只有那些不敢尝试固步自封的人,永远没有成功的机会。
从今天起做一个诚信的人——将利润牢固建立在“相信你”的契约精神上
(一)
人们在追求事业成功的同时,必须恪守一些基本原则。人生的基本原则是什么?诚信。然而中国人的不诚信已经成了恶性循环。
例子已经不胜枚举。比如在国外许多人眼中,中国人的确“聪明”,因为中国人太懂得贪小便宜,比如重复领免费商品、看电视不交费。以及买盗版;比如人们不相信律师。律师也不相信客户,因为人们喜欢不付律师费就中途溜掉。“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生活,每一个人都够累的。你做任何事情都不得不保持警惕以免掉入随处可见的陷阱。每个人都是受害者,同时又是冒犯者。”
这个国家深受诚信问题困扰。诚信考 验着每一个人。中国人不诚信的假冒伪劣和侵犯公共利益的事铺天盖地,食品中经常有危害生命和健康的假货,工厂以惊人的速度向大气和水中排放化学物质,权力和人情超过了社会正义。诚信的缺失使人们在经济上和心理上付出了巨大代价,已使政府的管理变得相当困难。
而且中国民众和学校几乎没有表现出一点对诚信的重视,比如很多大学有各种各样的所谓“特长生”,比如你钢琴弹得不错,录取时给你加50分;比如你是游泳健将,清华大学就录取你了。然而至今没有听说过如果你是一个见义勇为者,人民大学给你加50分:如果你有着良好的诚信记录,北大就把你收入囊中……
那么中国人为什么不诚信?
研究发现,是因为儒家的“诚信”伦理思想以家庭和个人为中心,强调一种由血缘关系为核心组成的、有亲疏远近之别的人际关系秩序。在这种关系中,人们只对自己的亲朋好友讲诚信,对所谓的外人则要有所保留。
“一切向钱看”的价值观深入人心以后,由于没有任何信仰。灵魂里没有道德约束准则,因此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一切服从于功利,只要有利于自己的事情可以不择手段去达到,不管会给别人和社会带来什么损害。没信仰的人对自己做的不诚实的事也没有罪恶感。
人们不诚信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自古到今都没有完善的法律体系来规范社会和人的行为和生活。你如果诚信,你可能被这个大家都不诚信的社会淘汰掉,你的财产可能一夜间就灰飞烟灭,你的人生安全得不到保障。你不诚信,或可过上好点的生活,或可侥幸生存下来……
(二)
然而在西方。人文传统中有一个重要观念,便是人的尊严,其经典表达是康德所说的“人是目的”。按照这个观念,每个人都是一个有尊严的精神性存在,不可被当做手段使用。一个人怀有这种做人的尊严感,与人打交道时就会有一种自尊的态度,仿佛比如说:这是我的真实想法,我愿意对它负责。这就是诚实和守信用。
因此美国人才会形成这样一种商业精神:一个人可以失去财富、失去职业、失去机会,但万万不可失去信誉。他们视信誉为生命,失去诚信在社会中难以生存。而且他们相信,一个人品不完善的人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有所作为的人。
有一则中国人司空见惯的小事,却在全美引起轩然大波——
据《纽约时报》报道,美国堪萨斯城郊的一所名叫Piper的高中,118名二年级学生被要求完成一项生物课作业,其中28名学生从互联网上抄袭了一些现成材料。此事被任课女教师发觉,判定为剽窃,于是28名学生的生物课得分为零,并面临留级危险。在一些当事人家长的抱怨和反对下,校方要求女教师提高那些学生的得分,这位27岁的女教师愤而辞职。
面对社会舆论压力,学校董事会不得不在体育馆举行公开会议,听取各方意见。结果绝大多数与会者支持女教师。该校近半数教师表示,如果校方降格满足少数家长修改成绩的要求,他们也将辞职。他们认为,教育学生成为一名诚实的公民远比通过一门生物课更加重要。这位女教师则说,她在带学生的第一天,就和学生订下规矩并由家长签字认可,规矩称:“所有布置的作业都必须完全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欺骗或剽窃将导致课程失败。”
女教师每天都接到十几个支持她或打算聘用她的电话。一些公司已经传真给学校索要当事学生的名单,以确保公司今后永远不会录用这些不诚实的学生。一所大学在入学考试中对一位身着Piper学校T恤衫的女孩子说:“不要欺骗啊。”当地一位女士对电视台记者忧心忡忡地表示,她非常担心今后本社区的人出去会被贴上不诚实的标签……
这里,我们无法笑话美国人的小题大做或杞人忧天,感觉到的只是“诚信”二字那沉甸甸的分量。这二字之于美国绝大多数民众,虽不能说重于生命,却是立足社会之根本。
(三)
一位中国访问学者刚到美国,想开部手机。面对铺天盖地的报纸广告上五花八门的手机优惠计划,喜孜孜选择了AT&T公司的一种月费29,99美元、可免费在东部七八个州每月打650分钟、手机仅售20美元的计划,却被无情拒绝。试了其他几个公司,也不行。为什么?美国人不看你手中的绿票子,只朝你要信用卡。于是这位无卡族不得不花100多美元买部手机。
他不甘心,赶紧申请信用卡。各大信用卡公司和代理银行逐一尝试,竟又连连碰壁,理由只有一个:此人尚没有信用记录。换句话说,这个“外国佬”因为在美国还没有借钱还钱的记录。目前得不到人家的信任!
是啊,别人为什么要相信你,没准你真是一个不诚信的中国人呢?
于是他老老实实开始建立信用记录,诸如按期交纳电话费,用商场的购物卡购物再按期把支票寄去,尽量多和外界发生些借钱还钱的交易,等等。后来,Master卡公司终于垂青此人那一点点“信用”记录,恩准了一张Master卡。再后来,及至此人临近归国,大概从某个渠道查明他果然是位有着良好记录的信用良民,很多公司,包括他联系过的和没联系过的,蜂拥而来。希望他使用他们的信用卡,给的限额也越来越宽。
美国人对自己信用记录的郑重其事,感染此人也小心翼翼地对待各类寄上门的账单。暑假出远门访问,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查看有无即将过期的账单,并赶紧将支票一一寄出。回国前,他在报上一连三天刊出广告,想卖掉那辆随他跑了两万多公里的车,报社对他绝对相信,一个电话就答应了,说可以卖掉车后再付广告款。可是直到回国前一天,别人买车的账单还未寄到。幸好在飞机起飞的当天账单收到,导致他在回国前干的最后一件事,就是将做广告的支票寄出——还掉最后一笔债。
据了解,与个人信用相比,美国公司之间的商业信用更加重要。一家公司一旦言而无信或欠钱不还,从此很难再在商场立足,甚至其商业生命将因此而终结。由此反观国内司空见惯的三角债现象、屡禁不绝且愈演愈烈的造假状况,以及很多企业借钱时是孙子、欠钱时是老子的做派,真是让人不得不感叹我们离市场经济的精髓——契约精神,还真的差得太远。
那位女教师,断然给28名学生吃鸭蛋,她当时一定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在美国,很多事情是建立在“相信你”的契约精神的基础上的。你说你会独立完成作业并在课堂纪律条款上签了字(因此可视为一种契约),老师岂有不信?谁知你却没有履约!
而在中国,不履约又算得了什么?!
这时候,我们又怎样来面对我们的学生和员工?
情商决定成败
——企业和人如何从优秀迈向卓越
智商(IQ)反映人的智能水平,情商(EQ)则反映了人在认识自我、控制情绪、激励自己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能力。太多的事例证明,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比如中国大量的成功企业家只有初中、高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