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府之“手”反复对市场实施调控,牛市进程无疑将面临更多的动荡与不确定性。
●随着基金的膨胀和对市场的左右,最直接的风险则来自于对基金的直接干预。
●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一旦和市场预期相差太大,挤压股指泡沫的行为则势在必行。
在中国的证券史上,2007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中国首发新股和融资规模一跃成为世界第一,股指从年初的2600点狂飙至了6100点,最终使股市总市值与GDP比率从42%上升并超过了100%,缔造了中国资本大国崛起的奇迹。
然而,对于参与这一市场的大部分中小散户而言,在这一系列“奇迹”的后面,并不都是对等的收益。最近,有媒体对众多中小散户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在2007年中国股市创下2500点长阳的史无前例大牛市中,多数投资者全年跑输大盘,全年盈利在90%以上的比例不足两成,有近三成的投资者出现亏损。
大牛市并不意味着高收益和无风险,回顾2007年的市场,几乎每一次转折点的背后都是政策或市场环境的突变,这寓示着风险时刻觊觎着这一市场,即使是历史罕见的大牛市。2008年市场仍将延续牛市格局,这已成为市场共识,但时过境迁,与2007年相比,2008年证券市场将面临着比之前更加复杂的经济和政策环境。由此,有专家预计,2008年证券市场的风险可能将更加急促而猛烈。
股市调控的一只只“靴子”
元月9日早晨,在北京东四一家证券交易厅,56岁的赵先生盯着大盘,看着当日开盘探底回升而又小幅回落的走势图,嘴里小声嘀咕着,“又是一个弱势整理”。虽然各大主流机构和专业人士都分析,今年仍然会维持震荡盘升的趋势,但在赵先生看来,散户能否赚到钱与趋势并不是正相关的。
赵先生这样的结论来自于对2007年操作的总结。去年4月下旬,赵先生看到低价股行情看好,一些个股在短短一个月内就翻了一番,于是就将银行的闲钱拿出来,以9元多的价格买进了5000股浙江东方。买完之后,该股便一路窜升,没几天就到了12元,这让赵先生一阵狂喜。当时市场叫好声四起,这更坚定了赵先生继续持股的决心。然而,天有不测风云,5月30日凌晨,财政部公布了调整交易印花税的通知,由此便开启了中低价个股的“噩运”。浙江东方也未能幸免,狂跌了5天之后,股价被打到了7元附近,赵先生也由账面净赚2元变成了净亏2元。第6天,赵先生实在“绷”不住了,几天之内巨大的利润得失让他备受煎熬,最后终于下决心在7元多一点的位置割肉出局了。
这一次操作让赵先生“元气”大伤,有大半年的时间,他都未敢再买股票,上一次的调控至今还让他心有余悸。他担心,不可预知的调控可能会随时降临,尤其是在股指节节创出新高,股市泡沫论四起的当口。
赵先生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事实上,有专家分析,2008年宏观调控的力度可能还会加大,而下此结论的背景是:经济发展趋热的势头依然没有得到缓解,投资增长一直高居不下,资金流动性问题仍然是经济良性发展的隐忧,而通货膨胀还处于加速扩散的阶段。
“宏观政策面收紧是一种必然”,曾先后担任过世界银行分析师和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目前正投身于私募股权投资(PE)行业的谢国忠向《小康》记者表示,“政策紧缩,尤其是货币政策紧缩必然会引起资产价格下降。美国就是这样一个循环的过程。”
谢国忠认为,在具体实施中,继续收紧信贷规模将是央行对付流动性过剩的有效工具,但此举直接会影响到股市资金量的供给,从而对股市带来负面影响。
此外,有专家预计,继续提高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也将会在2008年的宏观调控中再次启用。
事实上,收紧信贷规模、提高利息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调控手段的直接实施对象主要是整个宏观经济层面,并不直接针对股市。对于股市而言,有时这些政策仅代表和传达着管理层的意图,调控“失灵”的现象也屡屡发生,像去年几次提高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实际上并没有明显起到抑制银行储蓄搬家的作用。
与宏观调控政策相比,直接针对股市的调控政策则显得立竿见影。历数去年几次大规模的调整,大部分背后都隐藏着或明或暗的政府调控的“有形之手”。有专家预计,2008年政府的“有形之手”一定会隐藏起来反复对市场实施调控,牛市进程也肯定会面临更多的动荡与不确定性。
首当其冲的当属股指期货的推出及时机选择。“最近黄金期货已经推出了,这意味着股指期货推出的步伐将明显加快,”西部证券高级分析师樊少杰向《小康》记者分析,“股指期货一旦推出,市场波动肯定会加快,大起大落的局面可能会难以避免。”至于推出的时机,有专家分析,对于一个新的金融衍生工具,管理层不会不加选择地冒然推出,可能会在某个“关键点”上推出。
其次是新股发行的规模和速度以及创业版的推出。有专家分析,从2008年全年看,“大非”、“小非”解禁量将达到2.8万亿元,比去年增加八成,这需要极大的资金供应,但在美国利率降低所造就的宽松的国际货币环境下,国内资金可能仍较充沛,流动性过剩还有条件对牛市上涨的速率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作为对这一现象的对冲,管理层有可能会采取通过控制新股发行规模和速度的办法来平衡市场。而且,事实证明,控制新股发行和再融资历来都是管理层用来调控股市运行的重要手段之一。同理,创业版的推出也可作为调节市场的重要手段。毕竟,它的推出肯定会分流主板市场的资金,而且,创业板的新股发行如果采取“打包发行”的话,对主板市场资金的分流将进一步加剧。
“此外,‘为奥运预留空间’有可能会成为政策调控的首选目标。”北京邦和财富研究所所长韩志国认为,在2008年一季度,市场的业绩预期与反转预期会带动股市向高位冲击并且很可能再创新高,在可能的政策干预下,进入二季度以后,市场的动荡就很可能加剧。
基金的翻云覆雨手
从事IT行业的林先生现在只要一想起被套的股票,就感到坐立不安,情绪低落。去年9月的时候,经过慎重的研究和考虑,他以31元多的价位买了3000股栖霞建设。支持他在高位大胆出手的想法,除了该公司属于最热门的房地产业、业绩优良外,最主要的是,他还认为,自从“5.30”调整以来,基金再次掌握了市场的话语权,基金重点布仓的大盘蓝筹股彻底主导了行情发展,而这一格局是符合管理层一直倡导的价值投资理念的,虽然大盘在不停创出新高,但风险并不会很大。
但随后的发展并没有如林先生所愿,10月中旬大盘在创出6100点高位之后,大盘便掉头向下,在大盘蓝筹股的带领下,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大盘跌去了1000点。林先生的栖霞建设也一路下滑,最低下破了20元整数大关,直到现在还在23元左右徘徊。后来,林先生才获知,基金的抛空行为来自于管理层对基金的“窗口指导”,这在业界已经不是秘密。
自2006年以来,基金作为市场参与的主力之一,对市场的导向作用越来越明显,尤其在2007年,这一特征得到了极大放大。总体上跑赢大市的众多基金似乎创造了中国股市中的新神化。越越多的新基民加入进来,更多的股民转作基民,越多越多的搬家存款从银行流向基金。基金发行一片火热,盛况空前,动辙几十亿上百亿的新基金都在短期内募集完毕,甚至于不少所谓“好基金”在一些代理发行的银行都上不了窗口,早就“内部认购”完了。所以后来实行了认购比例配售。据有关资料显示,仅去年一年,管理层就批准了46家基金发行,募集金额达到了几千亿元。
随着基金数量的膨胀,募集金额的扩大,基金对市场的掌控能力也在不断增强,2007年这一趋势发展到了极致。“5.30”之后,基金重仓的大盘蓝筹股引领大盘在短短四个月内就一举突破了6000点,而这在几年以前是不可能做到的。
基金对市场的控制力在增强已是不争之事实,然而风险也随之而来。
“政府可以通过批基金这个‘水龙头’来控制股市”,谢国忠向《小康》记者解释,“认为需要托市就批几个基金,而一旦看到有泡沫了,就可能停发基金。”
而最直接的风险则来自于对基金的直接干预。一位基金业内人士向《小康》记者透露,在某些敏感的时间段,一些来自上方的“窗口指导”就会向下传达,基金经理只有照此方向调整战略。
另外一个风险则来自基金后续资金不足。“中国股市泡沫一方面是流动性问题造成的结果,另一方面则来自老百姓对基金的误解,一是认为基金是一个风险比较低的品种,二是对基金价格的误解,觉得新发基金价格便宜。但如果老百姓哪一天不信这个了,那么就会引发较大的市场风险。”谢国忠告诉《小康》记者。
上市公司业绩增长放缓
对于2007年的中国股市来说,上市公司业绩的超预期增长无疑是推动股指频创新高的主要动力之一。在许多机构看来,受益于所得税改革以及经济整体景气,2008年这种增长的趋势不会发生改变,但在预期上市公司业绩延续增长趋势的同时,众多机构都不约而同地作出了“增速回落”的判断。如果上市公司业绩增速大幅回落,则带来的震荡非同小可。
“2008年上市公司投资收益的锐减,可能会使业绩缩水不少”,樊少杰进一步向《小康》记者解释,“从2007年上市公司财报分析看,投资收益占到了利润总额的四分之一左右,这主要得益于股市和楼市上涨带来的投资收益。显然投资收益的这种超常增长是不可持续的。”
另外,樊少杰还指出,2007年所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的累计效应将可能在2008年释放,由此对微观实体的影响不可小觑,紧缩的货币环境对上市公司的发展空间将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最后,由美国次债危机引起的世界经济增速减缓对我国经济影响显著,这也是制约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的不可忽视的一大因素。有机构研究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已经达70%,出口以及由此拉动的投资需求是我国本轮经济高速增长的核心动力。 但从国际环境和国内政策角度来看,在经历了超高速增长之后,出口增速在2008年将会出现一定程度放缓,这会制约上市公司的利润增速。
从以上可以看出,在复杂的国际和国内经济政策环境中,2008年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还存在相当大的变数和不确定因素,未来业绩一旦和市场预期相差太多,那么挤压股指泡沫的行为则势在必行。
(本文观点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依据)
●随着基金的膨胀和对市场的左右,最直接的风险则来自于对基金的直接干预。
●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一旦和市场预期相差太大,挤压股指泡沫的行为则势在必行。
在中国的证券史上,2007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中国首发新股和融资规模一跃成为世界第一,股指从年初的2600点狂飙至了6100点,最终使股市总市值与GDP比率从42%上升并超过了100%,缔造了中国资本大国崛起的奇迹。
然而,对于参与这一市场的大部分中小散户而言,在这一系列“奇迹”的后面,并不都是对等的收益。最近,有媒体对众多中小散户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在2007年中国股市创下2500点长阳的史无前例大牛市中,多数投资者全年跑输大盘,全年盈利在90%以上的比例不足两成,有近三成的投资者出现亏损。
大牛市并不意味着高收益和无风险,回顾2007年的市场,几乎每一次转折点的背后都是政策或市场环境的突变,这寓示着风险时刻觊觎着这一市场,即使是历史罕见的大牛市。2008年市场仍将延续牛市格局,这已成为市场共识,但时过境迁,与2007年相比,2008年证券市场将面临着比之前更加复杂的经济和政策环境。由此,有专家预计,2008年证券市场的风险可能将更加急促而猛烈。
股市调控的一只只“靴子”
元月9日早晨,在北京东四一家证券交易厅,56岁的赵先生盯着大盘,看着当日开盘探底回升而又小幅回落的走势图,嘴里小声嘀咕着,“又是一个弱势整理”。虽然各大主流机构和专业人士都分析,今年仍然会维持震荡盘升的趋势,但在赵先生看来,散户能否赚到钱与趋势并不是正相关的。
赵先生这样的结论来自于对2007年操作的总结。去年4月下旬,赵先生看到低价股行情看好,一些个股在短短一个月内就翻了一番,于是就将银行的闲钱拿出来,以9元多的价格买进了5000股浙江东方。买完之后,该股便一路窜升,没几天就到了12元,这让赵先生一阵狂喜。当时市场叫好声四起,这更坚定了赵先生继续持股的决心。然而,天有不测风云,5月30日凌晨,财政部公布了调整交易印花税的通知,由此便开启了中低价个股的“噩运”。浙江东方也未能幸免,狂跌了5天之后,股价被打到了7元附近,赵先生也由账面净赚2元变成了净亏2元。第6天,赵先生实在“绷”不住了,几天之内巨大的利润得失让他备受煎熬,最后终于下决心在7元多一点的位置割肉出局了。
这一次操作让赵先生“元气”大伤,有大半年的时间,他都未敢再买股票,上一次的调控至今还让他心有余悸。他担心,不可预知的调控可能会随时降临,尤其是在股指节节创出新高,股市泡沫论四起的当口。
赵先生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事实上,有专家分析,2008年宏观调控的力度可能还会加大,而下此结论的背景是:经济发展趋热的势头依然没有得到缓解,投资增长一直高居不下,资金流动性问题仍然是经济良性发展的隐忧,而通货膨胀还处于加速扩散的阶段。
“宏观政策面收紧是一种必然”,曾先后担任过世界银行分析师和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目前正投身于私募股权投资(PE)行业的谢国忠向《小康》记者表示,“政策紧缩,尤其是货币政策紧缩必然会引起资产价格下降。美国就是这样一个循环的过程。”
谢国忠认为,在具体实施中,继续收紧信贷规模将是央行对付流动性过剩的有效工具,但此举直接会影响到股市资金量的供给,从而对股市带来负面影响。
此外,有专家预计,继续提高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也将会在2008年的宏观调控中再次启用。
事实上,收紧信贷规模、提高利息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调控手段的直接实施对象主要是整个宏观经济层面,并不直接针对股市。对于股市而言,有时这些政策仅代表和传达着管理层的意图,调控“失灵”的现象也屡屡发生,像去年几次提高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实际上并没有明显起到抑制银行储蓄搬家的作用。
与宏观调控政策相比,直接针对股市的调控政策则显得立竿见影。历数去年几次大规模的调整,大部分背后都隐藏着或明或暗的政府调控的“有形之手”。有专家预计,2008年政府的“有形之手”一定会隐藏起来反复对市场实施调控,牛市进程也肯定会面临更多的动荡与不确定性。
首当其冲的当属股指期货的推出及时机选择。“最近黄金期货已经推出了,这意味着股指期货推出的步伐将明显加快,”西部证券高级分析师樊少杰向《小康》记者分析,“股指期货一旦推出,市场波动肯定会加快,大起大落的局面可能会难以避免。”至于推出的时机,有专家分析,对于一个新的金融衍生工具,管理层不会不加选择地冒然推出,可能会在某个“关键点”上推出。
其次是新股发行的规模和速度以及创业版的推出。有专家分析,从2008年全年看,“大非”、“小非”解禁量将达到2.8万亿元,比去年增加八成,这需要极大的资金供应,但在美国利率降低所造就的宽松的国际货币环境下,国内资金可能仍较充沛,流动性过剩还有条件对牛市上涨的速率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作为对这一现象的对冲,管理层有可能会采取通过控制新股发行规模和速度的办法来平衡市场。而且,事实证明,控制新股发行和再融资历来都是管理层用来调控股市运行的重要手段之一。同理,创业版的推出也可作为调节市场的重要手段。毕竟,它的推出肯定会分流主板市场的资金,而且,创业板的新股发行如果采取“打包发行”的话,对主板市场资金的分流将进一步加剧。
“此外,‘为奥运预留空间’有可能会成为政策调控的首选目标。”北京邦和财富研究所所长韩志国认为,在2008年一季度,市场的业绩预期与反转预期会带动股市向高位冲击并且很可能再创新高,在可能的政策干预下,进入二季度以后,市场的动荡就很可能加剧。
基金的翻云覆雨手
从事IT行业的林先生现在只要一想起被套的股票,就感到坐立不安,情绪低落。去年9月的时候,经过慎重的研究和考虑,他以31元多的价位买了3000股栖霞建设。支持他在高位大胆出手的想法,除了该公司属于最热门的房地产业、业绩优良外,最主要的是,他还认为,自从“5.30”调整以来,基金再次掌握了市场的话语权,基金重点布仓的大盘蓝筹股彻底主导了行情发展,而这一格局是符合管理层一直倡导的价值投资理念的,虽然大盘在不停创出新高,但风险并不会很大。
但随后的发展并没有如林先生所愿,10月中旬大盘在创出6100点高位之后,大盘便掉头向下,在大盘蓝筹股的带领下,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大盘跌去了1000点。林先生的栖霞建设也一路下滑,最低下破了20元整数大关,直到现在还在23元左右徘徊。后来,林先生才获知,基金的抛空行为来自于管理层对基金的“窗口指导”,这在业界已经不是秘密。
自2006年以来,基金作为市场参与的主力之一,对市场的导向作用越来越明显,尤其在2007年,这一特征得到了极大放大。总体上跑赢大市的众多基金似乎创造了中国股市中的新神化。越越多的新基民加入进来,更多的股民转作基民,越多越多的搬家存款从银行流向基金。基金发行一片火热,盛况空前,动辙几十亿上百亿的新基金都在短期内募集完毕,甚至于不少所谓“好基金”在一些代理发行的银行都上不了窗口,早就“内部认购”完了。所以后来实行了认购比例配售。据有关资料显示,仅去年一年,管理层就批准了46家基金发行,募集金额达到了几千亿元。
随着基金数量的膨胀,募集金额的扩大,基金对市场的掌控能力也在不断增强,2007年这一趋势发展到了极致。“5.30”之后,基金重仓的大盘蓝筹股引领大盘在短短四个月内就一举突破了6000点,而这在几年以前是不可能做到的。
基金对市场的控制力在增强已是不争之事实,然而风险也随之而来。
“政府可以通过批基金这个‘水龙头’来控制股市”,谢国忠向《小康》记者解释,“认为需要托市就批几个基金,而一旦看到有泡沫了,就可能停发基金。”
而最直接的风险则来自于对基金的直接干预。一位基金业内人士向《小康》记者透露,在某些敏感的时间段,一些来自上方的“窗口指导”就会向下传达,基金经理只有照此方向调整战略。
另外一个风险则来自基金后续资金不足。“中国股市泡沫一方面是流动性问题造成的结果,另一方面则来自老百姓对基金的误解,一是认为基金是一个风险比较低的品种,二是对基金价格的误解,觉得新发基金价格便宜。但如果老百姓哪一天不信这个了,那么就会引发较大的市场风险。”谢国忠告诉《小康》记者。
上市公司业绩增长放缓
对于2007年的中国股市来说,上市公司业绩的超预期增长无疑是推动股指频创新高的主要动力之一。在许多机构看来,受益于所得税改革以及经济整体景气,2008年这种增长的趋势不会发生改变,但在预期上市公司业绩延续增长趋势的同时,众多机构都不约而同地作出了“增速回落”的判断。如果上市公司业绩增速大幅回落,则带来的震荡非同小可。
“2008年上市公司投资收益的锐减,可能会使业绩缩水不少”,樊少杰进一步向《小康》记者解释,“从2007年上市公司财报分析看,投资收益占到了利润总额的四分之一左右,这主要得益于股市和楼市上涨带来的投资收益。显然投资收益的这种超常增长是不可持续的。”
另外,樊少杰还指出,2007年所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的累计效应将可能在2008年释放,由此对微观实体的影响不可小觑,紧缩的货币环境对上市公司的发展空间将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最后,由美国次债危机引起的世界经济增速减缓对我国经济影响显著,这也是制约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的不可忽视的一大因素。有机构研究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已经达70%,出口以及由此拉动的投资需求是我国本轮经济高速增长的核心动力。 但从国际环境和国内政策角度来看,在经历了超高速增长之后,出口增速在2008年将会出现一定程度放缓,这会制约上市公司的利润增速。
从以上可以看出,在复杂的国际和国内经济政策环境中,2008年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还存在相当大的变数和不确定因素,未来业绩一旦和市场预期相差太多,那么挤压股指泡沫的行为则势在必行。
(本文观点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