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杀的女孩
这是我第一次上门咨询。
我坐在桌旁,看着当事人的双亲端茶送水地张罗,而主角只匆匆露了一面就称去洗手间而走出客厅。趁此机会,我打量了一下房间:普通而朴素的一间小客厅,但收拾得很整洁。
女孩终于在五分钟后出来了,她怯怯地而略带尴尬地看了我一眼,一声不响地在方桌的另一面坐下,一手托腮,眉头微锁,一双眼睛除了偶尔抬起望望我就只是盯着桌上的白色镂空台布。她的脸在黑色高领毛衣的映衬下显得异常苍白。
这是一例我从未遇见过的个案:据当事人的父亲前来求助时说,女孩以前的学习成绩一直处于中游,但是她很好强,上高三后更是一心想要学好。前一阵子班里进行语文测验,她只考了57分,不及格,心里很难过,第二天早上她没有去上学,一个人待在家里,到下午三点左右打开了煤气……还好母亲下班比较早,及时把她送到医院抢救,才没有出事。现在她还需每天到医院去做“高压氧舱”。
我看出她有点儿紧张,而且还有点儿排斥我。想想也是,谁在自杀后还会有好心情呢?作为一名学生,在出了这种事之后再面对学校里的老师,总免不了有些尴尬,即便是面对来帮助她的心理辅导老师。况且,这次是她父亲请我来的,而她本人说不定还不愿意呢。要是她觉得我们不是一条“战线”上的人,和我没什么共同语言,甚至对我产生抵触情绪,那么对她进行辅导可就困难重重了。看来,我得想个法子打破僵局,先和她拉近关系,取得她的认同,才好进一步开展工作。
我先笑着先打破了沉默:“我看你有点儿面熟,你以前来过吧?”
“老师你记性真好,我以前问过你学习方面的问题。”她有些惊讶。
“是化学方面的问题!”我们异口同声地说。
室内充满了轻松愉快的空气。
我努力了,但总也学不好
女孩开始诉说她心中的苦闷。
“上小学和初中时我的成绩还都可以,在班级里排在中上之列。可是读了高中以后就不大行了,经常考得很差。有时候听到别人说女孩子到了高中就不灵光了,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我是很想学好的,我也努力了,但总也学不好。高考一天天地临近,而我的成绩却总也提不上去,我真是急死了!”她的眼角隐约有泪花闪烁。
“这就是她自杀的原因了———学习的压力、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联想到种种关于学生不堪学习重负而自杀的报道和她父亲的话,我心里暗自推断。但为了
照顾女孩的情绪,我没有说出来(然而,随着了解的深入,我才发现事实上原因要比这复杂得多,我的这种武断是多么可笑,并使辅导工作绕了不少弯路)。
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主要致力于帮助女孩进行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分析,认为帮助她提高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才是治标又治本的好办法。可是随着谈话的一步步深入,我才发现她在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安排和自我监督、自我管理方面并没有什么明显的不当之处。同时我也发现女孩似乎对这方面的话题不感兴趣。这是怎么回事呢?我有点儿摸不着头脑了。
我怕我父亲
第一次咨询就在这种看似无功的结果中结束了。回到家中,我一边整理咨询记录,一边试图以客观的眼光重新审视整个咨询过程。在重新分析女孩自杀的原因时,我猛然发现,我对女孩自杀原因的分析竟然完全建立在“先入为主”的经验主义基础之上!而此后的一系列谈话都是围绕着学习、学习方法的内容,难怪……
但是缺口到底在哪里呢?从表面上看,女孩自杀是为了学习成绩不理想,而她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又没有多少可以挑剔的地方,那么看来她的成绩不理想是另有缘由了。这个缘由很可能就是女孩自杀的深层缘由。一定要找到这个缺口!
在第二次咨询之前,我做了一些准备,打算把视野放宽些,多听女孩讲讲她的生活经历和感受,说不定会有所收获。于是,在第二次咨询时,我有意回避关于她学习方面的话题,只是更注意做一名好听众,听她谈论过去和近来的生活。
“从小爸妈就挺疼我的,虽然我是一个女孩子,可是他们并没有什么重男轻女的思想。可是最近不知怎么回事,我发现我有点儿怕我父亲。这完全没道理呀!可我就是怕他,有时候晚上我正复习功课,他一进来(我不用回头就能感觉出来),我就会浑身紧张起来,手里拿着笔却什么字也写不出来……”
听到这里,我隐隐约约地感到女孩的这段叙述非常重要:她对她父亲的这种有些奇怪的“怕”是不是造成她自杀的深层缘由呢?我一边暗自记下这一点,一边问道:“你不是和父亲关系很好吗,怎么会怕他呢?”
“不知道。我知道这完全没道理,可我就是怕他……”女孩又重复了一遍刚才说过的话,显出一脸茫然。
那太可怕了
咨询还是没有多大进展。但是我的直觉告诉我,离“柳暗花明”的时刻已经不太遥远了。问题的关键是要找出“女孩怕她父亲”这一看似毫无根据的事实的理由!
第三次见到女孩时,她的表情引起了我的注意:她的眉头皱得更紧了。不等我发问,她就迫不及待地开口了。
“今天我到医院去做‘高压氧舱’,本来心情很好,可是后来听旁边两个病人聊天心情糟到了极点。他们讲的是报纸上的一则新闻———四川农村的一个父亲把他十三岁的女儿强暴了。我听了怕也怕死了……”
“你当时怎么想的?”我听到她又提到这个“怕”字,马上敏感地问道。
“也没怎么想,就是觉得太可怕了……”女孩只是不断地重复着。
“这种‘怕’和你怕父亲的‘怕’是一样的吗?”
“……就是那种感觉!!”
“这种‘怕’为什么会和你对父亲的‘怕’一样呢?”我进一步启发她,“你自己觉得原因是什么?”
“难道是……”她迟疑着不敢说出口。
那种暴虐的景象总是闪现在我眼前
我为咨询终于取得了阶段性进展而感到高兴,女孩的这种“怕父亲强暴她”的感受非同寻常,其中必有更为深刻的根源。
“你是怕你父亲会对你这样,还是认为他真的会对你这样?”
“我爸绝对不会对我这样!”女孩的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我只是有点儿怕……”
父亲是女孩身边的异性中惟一与之最亲近的人,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况且父亲在女孩心目中一直以慈爱的形象出现。那么会不会是女孩把对别人的恐惧感投射到自己父亲身上了呢?”想到这里,我继续问道:“那你也怕别人吗?”
“不怕,只是怕他———”女孩忽然顿住了,“啊,我还怕一个人。”
“是什么样的人?”
“那个男的我不认识。我是在上学期一天放学路上碰到他的,那天放学比较晚,回家时天已经有点儿黑了。他从对面朝我走过来,快走到我跟前时就……”她皱紧眉头说不下去了,似乎不愿意再回忆起当时的情景。
我不想逼她,所以没有说话,只是关心地望着她,静静地等她再次鼓起勇气。果然,过了一会儿,女孩继续说道:“他快走到我跟前时就……就把他的那个……那个拿出来给我看,我吓死了,就大叫了一声赶紧跑掉了。”
“你当时为什么会吓死了,你觉得他会对你怎样呢?”
“要是好好的人哪里会那样做,我觉得他会……会……”女孩说不下去了,但是意思我已经明白了。
接下来,我解释了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露阴癖”的变态行为,说明这种人就是要通过恐吓对象(一般为女孩)的恐惧表情和行为来达到心理上的满足和快感。女孩认真地听着,并不时提一两个问题,到我讲完的时候她已经显得如释重负了。
“那么要是我不叫不逃,像压根没看见似的,他就会觉得没意思了?”
“你真聪明。这样也不会给你造成精神上的伤害了。”
女孩现在似乎已经对我完全信服。后来,她又主动对我讲了一些更早时候的事情:“大概还是在初中的时候,有一次我和另外几个女生一起到同学家里去玩,在她家里发现了一本讲日本军妓的书,那里面的描写实在是太暴虐了,那样的描写我是第一次看到,实在是太暴虐了,我真的受不了……”她痛苦地紧闭双眼,并且身体开始微微地发抖,似乎不愿意再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那种暴虐的景象总是闪现在我眼前,从那以后好长时间我夜里都会做噩梦。”
听了她的这段叙述,我忽然觉得自己像是一个沙雕艺术家,而我现在正在进行的这件作品就在我的刀铲的挥舞下逐渐显出端倪:女孩在她的青春初期,在她的生理刚刚发生巨大变化、性意识刚刚萌动、心理不断激荡的时候,接触到了这样“暴虐”的性描写,这无疑对她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和沉重的包袱。女孩一个人背着这个沉重的包袱走了许多年,在她不堪重负的时候,又恰好遇见了有“露阴癖”的人,这件事对于普通人来说也可能有一定影响,对她而言更比“压在骆驼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有过之而无不及。虽然这个人并没有对女孩有什么实质性的侵害,但是女孩“恐惧”的潜意识依然存在,并把它投射到了父亲身上。这种“恐惧”的根源在女孩听到“父亲强暴女儿”事件时才完全显露出来。
我把这层层分析对女孩说了,她一边听一边频频点头。
“这些事你和别人讲过吗?”
“没有,我想尽量把它们忘掉。”
“但是你并没有真正忘掉,而是越来越痛苦。就好比你走在路上,看见一堆脏东西,你并没有像别人一样抬腿迈过去,而是想挖土把它盖上,眼不见为净。结果你虽然看不见脏东西了,但是你知道它还在,于是再挖土,再掩埋……最后土堆越来越大,你反而抬腿也迈不过去了。”
女孩对我的这个比方很感兴趣,她思索了一下,说:“那我该怎么做呢?”
“你自己觉得呢?”我笑着启发她,“你现在讲出来心里舒服些了吧?”
“的确舒服一点儿了……哦,我以前怎么没有想到和别人讲一讲?”
“向别人诉说可以让别人帮你分担痛苦,还可以帮你出主意。另外,你也可以从好的一方面来看待这件事,既然遇到了这件事,那何不坦然地接受,就当是长知识、长经验,以后如果再遇到的话也可以正确处理。我们常常说,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就像……”
“就像硬币有正反两面!”她兴奋地打断我,“老师,我明白了!”
我是一个坏女孩
辅导工作虽然走了不少弯路,但是终于要走到成功的终点了。可不知为什么,我的心里隐隐有些放不下,总觉得好像还有什么事情没有解决。就像一幅拼图,眼看就要完成了,可是最后一块总也找不到,有所缺憾。这一块“拼图”在哪儿呢?
直到不久后的一天,女孩的父亲打电话来向我致谢,我才突然间顿悟:女孩的恐惧为什么单单“投射”到与她关系融洽的父亲身上呢?这就是那最后一块拼图!抱着这样的想法,我又约女孩见了一次面。
“我想再和你谈谈,你说你开始怕你父亲是什么时候的事?”
“就是最近啊,怎么了?”女孩有点儿不解。
“当时你和你父亲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吗?你想想看,你为什么不怕你的男同学,也不怕你的男老师,就单单怕你父亲呢?”
“这……”女孩有点犹豫,“老师,我一定要说吗?”
女孩终于说出了她心中的秘密:原来前一阵子父亲生病住院,她常常去照顾父亲。有一次去的时候不巧,恰好父亲在小便,女孩在无意中看到了父亲的私处。她忽然间意识到自己慈爱的父亲也是一个男的!这种突如其来的想法瞬间击蒙了她,并使她从此以后一直在心里和父亲别别扭扭。
拼图终于完成了。从这幅图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女孩在最初受到性暴虐描写的侵害和有“露阴癖”的男人的恐吓之后,心理极度恐惧;她把这种恐惧深深地埋在心里(压抑在潜意识当中),在再一次看到男性的私处(自己父亲的)时,这种恐惧苏醒了,并且投射到父亲身上,造成她对父亲的怕。这种怕不仅影响了女孩的学习,而且更是造成她自杀的真正原因!
“我觉得我是一个坏女孩。我爸对我那么好,可我就因为看到了他的……就觉得他会……要是别人肯定不会这么想的。”女孩低垂着头,难过地说。
从硬币的另一面看问题
现在我已经看清了整件事情的脉络:女孩的问题是一环扣着一环的,而关键就是她的自我评价———“我是一个坏女孩”。只要帮助她改变了这种消极的想法,整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你觉得‘要是别人肯定不会这么想的’,那么你和别人有什么区别呢?”我启发她,“别人有和你一样的经历吗?”
“没有。”
“假如别人有和你一样的经历,也一定会和你的想法一样,觉得自己是个‘坏女孩’吗?”
“可能会和我的想法不一样。”
“你觉得别人会怎么想?”
“我不知道……应该是比我的想法好吧。”
接下来,我给女孩简要介绍了心理学中的“ABC”理论,说明对同一事件的看法(认知)不同,人所产生的情绪状态和行为反应也不同。“就像我们前面说的,事情总是有两面性,就像硬币有正反两面。你认为自己是‘一个坏女孩’,是从硬币的一面看问题而得出的结论:你觉得看到男性的隐私是不好的,尤其是自己所尊敬的慈爱的父亲的,看到了就觉得自己不正经,思想不纯洁。这是你从道德观方面进行的认识。那么,为什么不试试看从硬币的另一面看问题呢?”
“从硬币的另一面看问题?……”女孩若有所思。
“这样你或许会得出另一种结论。你想想看,假如你父亲生病住院,需要人来照顾擦身,别人都不在,只有你,那你怎么办?”
“别人都不在……那只好我去照顾他了。”
“可是擦身时你还是会看到的呀,你不怕吗?”
“可他是我爸,又在生病……”
“对呀。这个时候,你的亲情就超越了常规禁忌,不觉得自己是‘一个坏女孩’了。因为你觉得你是因为要帮助父亲、照顾父亲才看到的,没有什么不正经、不纯洁。”
“可这次我不是因为给我爸擦身才看到的呀?”女孩还是有点儿想不通。
“但是你是为了照顾父亲而不巧看到的啊!”
“我知道了,这就是另一种更好的结论!”女孩兴奋起来,“我以后也要多试试这种方法,学会从硬币的另一面看问题……”
看着女孩雨过天晴般的笑容,我有一种说不出的轻松。
点评
这是一个危机干预的案例,女孩为什么要自杀?学习成绩不理想所造成的压力仅仅是一个浮在表面的诱发因素,那么,内心深层的原因是什么?辅导教师以应有的洞察力,层层深入,追根寻源,聚焦问题,最终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女孩遇到这些事件都会陷入危机。除了错误的认知,我们还可以思考的是,“我是一个坏女孩”这个观念从何而来?其实,这与女孩错误的思维方式密切关,当她面临应急事件时,往往更多的是看到消极的一面,很少看到积极的一面,“糟糕至极”的非理性想法非常突出。辅导教师在咨询过程中,强调看“硬币的两面”,就是为了帮助当事人建立辩证的思维方式。
本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心理辅导是一项相当深入细致和艰苦的工作;洞察人的心灵,不仅需要精熟的技术,还需要用正确的思维方式,需要克服主观偏见,更需要在咨询过程中,不断自我否定、反馈调整,以逼近问题的本质。
(点评人:吴增强,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作者单位:上海市彭浦中学)
编辑/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