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边的教育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f52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现代社会,特别是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许多事物和领域原来的状况我们已经渐渐忘记了,比如教育。教育就存在于学校吗?教育是不是就是师生授受,是不是必须要资质认定,是不是就是那些课标、课程、课本、复习、考试?显然不是。教育是无边的,是无处不在的。凡是有人活动的地方就会有教育行为的发生。即使是一个人处于与世隔绝的地方,教育同样也会发生。为了生存,他需要成长,需要意志、知识、技能等,这些都会通过自我教育而获得。所以,在尊重和顺应教育现代化、专业化的同时,我们应该广开教育的视野,在专业的教育疆域之外寻找鲜活的、个性化的、质朴的、原生态的教育资源和教育话题。事实上,对于与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密切相关的人文学科来说,我们需要时刻警惕自我的封闭所造成的僵化,警惕学术话语的人工设置造成的与现实的脱离甚至伪科学化。
  也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我非常赞赏《江苏教育》举办的这次“文艺作品中的教育哲学”的征文活动。这是一次教育以外对教育的发现之旅。
  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小到个人内心世界的隐秘悸动,都是文艺作品表现的对象。不言自明,作为人类重要的活动之一,教育生活也必然是文艺作品的构成。由于教育涉及的面非常广,既关乎社会的经济制度,又关乎社会的意识形态;既关乎社会的文明进程,又关乎不同教育主体的价值理想;既与社会的精神层面相关,又制约于现实的物质和技术条件,因此许多文艺作品常常将教育作为题材,或者以教育作为切入点以反映社会的深刻变化。五四时期的许多文艺作品,都以青年的成长和出路为题材,通过人物的不同成长经历和人生命运来反映那个变革时期不同的社会理想的冲突。改革开放初期,又是像《班主任》等这样的作品,再次将社会价值的冲突与抉择展现出来,担当起包括教育在内的新的启蒙角色。而那些并非以教育为主题或题材的作品,我们同样会从中读到教育,发现教育,因为教育是无处不在的。从教育题材的作品中,我们会发现许多深刻的社会问题;而从那些似乎与教育无关的作品中,我们又能轻易地拎出有关教育的话题。这就说明,在文艺作品中,教育与社会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相关度。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好像是与我们的教育不相干的一部作品,但陈汉珍老师从社会结构的同一性上引申出了许多教育的论点。比如教育的异化,文章说道:“任何一种组织、制度、社会都可以视肖申克为缩影,我们的学校,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座肖申克城堡,当我们离开这座城堡时,我们中的绝大多数是注定要被体制化的,即使进入社会,体制对人的侵蚀也一刻不会停止。而现实中的每一个人,及至教育场域中的每一个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肖申克似的角色。”当代中国作家毕飞宇的新作《大雨如注》不过是一篇短篇小说,但是姜广平老师却从教育的角度给予了多层面的分析。在姜老师看来,这部作品涉及到许多教育问题,如母语与英语的地位和在中国现实中的境遇,如教育主体的缺失,再如中外教育的比较……《大雨如注》形象地再现了中国现行教育之“狠”,但这“狠”却意外地导致了教育的悲剧,从主人公的遭遇我们可以看出,因为教育责任人的极度模糊而使孩子无所归依。人们都忽视了,家庭和社会,都是教育的责任人。刘祥老师讨论的作品也是当下艺坛的新作《士兵突击》,在这部军事题材的电视剧中,刘老师发现许三多的成长体现的是教育的“另类”的爱,如果不是那些不同的“超于常规、超越感性、直抵灵魂、直面生命”的“另类”的爱,许三多永远只是一名“孬兵”。再比如程振理老师的《〈生活的艺术〉中的教育哲学意蕴》,谈的是林语堂的散文作品,作者认为,“林语堂先生在《生活的艺术》中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仿效的生活最高典型的模式,表达了中国人的旷怀达观、陶情遣性的生活方式,将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予以充分地传达,也就是文人所指的闲适哲学。而其中诸多关于梦想、智识、审美、个性与自然的论述,以及读书艺术、写作艺术、交友艺术等的论述,都对我们当前的教育提供了可资思考与借鉴的深刻见解。”林语堂从他的价值观念出发,从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了一系列生活方式并加以推荐,也就是叫人如何过日子,如何过一种有意思的诗意化的日子,如何创造生活和享受生活,表面上看,说的不是我们眼中的教育,但是,这实际上是一种比我们眼中的狭义的教育要大得多的教育。本质上,教育就是要让人懂得生活,学会如何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和建构意义,而不仅仅是那些书本上的知识。所以,作者认为,“《生活的艺术》既是一本生活随笔散文集,也堪称一部生活教育哲学论著。”黄丽娟老师的《走进诗意的教育生活》也是这样一篇有见地的文章,她是以明代重要的散文家陈继儒的名作《小窗幽记》为解读对象的,比起现代学者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小窗幽记》更轻灵,更主观,也更意象,但内存的精神却有着一致的地方,那就是如何生活,什么是诗意的生活,我们如何安顿自己的内心。陈继儒的作品在如何生活上表述得可能不是那么具体,但是其中随处可见的人生感悟却足以启发人心。所以,作者在反复阅读后这样说道:“眉公的言行无不如一剂剂良药,让我们这些匆忙行走在教育之路上的过客渐渐‘慢’下脚步来,让我们重新找回应有的从容、优雅、耐心与宽容,令我们与诗意的教育生活美丽相逢。”董旭午老师对《傲慢与偏见》中的人性的弱点分析之后说:“教育之所以高贵,就在于它从不回避人性的弱点,总是自觉地担当起矫正和改善人性弱点的神圣使命,让有人性缺憾的灵魂觉醒、觉悟,最终得到健康发育和提升。”这些都是传统阅读以外的另辟蹊径。
  不得不说,那些传记作品对教育的启示更为直接。传记作品一般都要记述传主的生平事迹,再现他们成功或失败的人生轨迹,并追溯这轨迹形成的由来。这其中,人的成长,人的受教育过程,以及传主的人生经验与人生感悟都与教育相关,都是探讨教育的素材。正如袁爱国老师阅读著名电影导演黑泽明的自传《蛤蟆的油》时所感受到的一样,“其人生踪迹和心路历程的每一个转折点,似乎都与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还有许多的古代经典,由于它们包罗万象,是在更高的层面上探讨自然、社会与人生,教育自然是它们的意指范围。比如《孟子》《中庸》,还有柏拉图的《理想国》,本来就是传统教育的必读典籍,它们曾经被从教育的角度进行过无数次的阐释,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今天对它们进行重新解读。所谓的经典,正是可以被反复阅读而且能够光景常新的作品。今天的语境变了,我们面临的教育问题固然不同于作者当年,也相异于过去的读者。正是这些新的阅读背景,老师们有意识地选择了新的角度,使得这些经典生长出新的意义来。许昌良老师对《中庸》解读的立场显然是倾向于教育的民族传统,教育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在建构富于中国特色、具有中国人文精神的教育中,像《中庸》这样博大精深的民族经典值得我们认真借鉴和传承。至于那些本身就是以教育为题材的作品,我们与他们的对话就几乎是在同一个层面上了,像电影《心灵捕手》《地球上的星星》《三傻大闹宝莱坞》《死亡诗社》《放牛班的春天》《看上去很美》《自闭历程》和绘本《在森林里》《我绝对绝对不吃番茄》《我一直一直朝前走》《味儿》等,老师的阅读和阐释都可以说贴近作品,准确而不乏新意。
  不过,在这样的主题阅读活动中,我还是倾向于选择那些在题材与主题上与教育相对比较远一点的作品,这才能体现在教育之外发现教育的意义。如果作品本身就是教育题材,由于“亲缘”关系,可能会对我们的讨论有很大的限制,对阅读的挑战也不大。说到这儿,我顺便说一句,不管讨论的是教育题材本身还是以外的作品,我们老师们提出话题的创造性、新颖性还没有超出想象,许多内容都是从我们教育的现成话题中拿来的,也就是说,谈的还是我们平时框框中的,只不过例子换成了文艺作品,就像我们的应试作文一样,多多少少有“套”和“靠”的痕迹,没能从根本上跳出教育谈教育。而且,从表达方式上讲,与讨论对象的匹配度也不够。阅读和谈论文艺作品,我们最好也能够“文艺”一下,活泼一些,优美一些,“另类”一些,从我们平时的、职业的话语习惯中跳出来。可惜不少老师还是将这次征文当成了一次“科研”或“论文”写作,有教育腔、教师腔、课堂腔。
  虽然有一些遗憾,但我依然兴奋,希望有更多这样的活动,可以让老师们多走出教育,多读一些教育以外的作品,多观察体验教育以外的现象与经验。我相信,会有新的发现的。
  打开窗户,外面阳光灿烂。
  (作者单位:江苏省作家协会)
其他文献
邂逅一本好书,如同在清凉的夏日午后,邂逅一个人,对饮香茗,眼波流转,岁月安然。遇见眉公的时候,我正是如此。  陈眉公,原名陈继儒,明代重要的散文家之一。他工诗善文,擅书画,精鉴赏。一生闻名卓著,著述颇丰,史称“颖异”。著有《眉公十集》《文奇豹斑》《太平清话》等。而其所著《小窗幽记》尤其闻名,是一部流传至今、光耀古今的人生哲言小品集,其格言玲珑剔透、短小精美、促人警觉、言近旨远、益人神智。  我读了
也许因为出身的原因,毕飞宇时时在作品里间接或直接地表达对教育的思考。  《哥俩好》《地球上的王家庄》《哺乳期的女人》可以说是毕飞宇思考大教育范畴里的作品。直接以教师与学生或校园生活为题材的,则有《好的故事》《玉秧》《家事》《写字》《白夜》。长篇小说《推拿》也有很多教育内涵可以挖掘,诸如生命教育、特殊教育、励志教育及价值观的建立等。毕飞宇还有一个短篇小说《相爱的日子》也指涉到教育。而近期发表的短篇小
目的:研究棉粕寡肽的生产工艺、抗氧化活性、免疫活性以及在黄羽肉鸡饲喂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从已报导的可用于棉籽粕固态发酵的芽孢菌属、酵母菌属、乳酸菌属和曲霉菌
我生在“文革”时期,幼年时期正是“最讲政治”的时期。在那政治口号满天飞的时代,批孔反儒,反“中庸”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这些当然也就成为了一个孩童深刻的记忆。随时间推移才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而又最复杂的作品,研究和评析这部作品的中外名家辈出,其观点异彩纷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笔者悟到了作品蕴含的一些教育教学思想,兹不避浅陋,见教于大方之家。  一、孩子应该生活在肯定与鼓励中,而不应该生活在责备中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很小就有一种叛逆的性格,这种叛逆性格是怎么形成的呢?原因是多方面的,“红学家”们亦众说纷纭,笔者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则认为由于长辈们的不当
绘本为儿童而生,用最简单的方式传达了儿童丰富的生命诉求。经典绘本的作者绝对是与儿童秘密结盟的“同党”。他们用图画书的方式,表现了自己对儿童世界与儿童教育的理想追求。因此,我们转换视野,或许能够从一部分经典的绘本中透视出作者的儿童教育哲学。  一、走“在森林里”,寻找一种倡导“绿色嬉乐”的教育哲学  绿色代表自然的生机,童年的希望,快乐的嬉游。“绿色”的教育哲学,强调良好的儿童教育应该走向森林,走向
电影《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又名《春风化雨》),讲述的是1959年发生在福蒙特州威尔顿预备学院的故事。这所学院是一所大学预备学校,坚守着“传统、荣誉、纪律、卓越”的校训。家长们对学校寄予厚望:他们把孩子送来接受教育,期待着他们成为未来的律师、银行家、医生。但学院固定的课程以及刻板的教育方式,让学生精神备受压抑,在他们心目中,这学校如地狱一般,单调、束缚、凝重。英文老师K
下石节煤矿+1000m 水平,安装着三台主排水泵。该水泵配用电动机型号为 JK-134-2,功率350KW,额定电压6KV,额定电流40A,重量2500kg。1982年投入使用以来,在1986~1987年七、八月
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b.)具有耐热性强、相对绿期长、对水分肥料要求低和管理粗放等特点,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常用的草坪草。由于高羊茅为冷季型草坪草种,在长江中下
对8个陆地棉野生种系的种子形态,油分含量和粗蛋白含量、及水速率和耐盐性等性状与3个栽培品种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野生种系的种子普遍较小,并且变异大。种子油分和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