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幡会与玉皇庙道教音乐

来源 :文化月刊·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onian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京西千军台、庄户村古幡会起源于元代,已有600年的历史。元代本地有栖云观,即今玉皇庙,至今有40代道士主持,第39代道长是刘元祥老人。道教仪规直接与民间村社活动结合起来,遂造就古幡会古老的道教文化面貌。
  
  幡会活动盛况
  
  幡会这一古老的民间村社活动,在其数百年的传承延续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完善,形成目前色彩缤纷、歌吹沸天、内容广博、行当严整、威武豪放、场面宏大的壮观景象。
  千军台、庄户两村惯例,每年正月十五前夕,出嫁的女儿、离家在外的青年,都要回到家乡参加幡会活动。为了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两个村子在附近煤矿工作的有800多名职工,煤矿每年破例允许他们回村参加古幡盛会。除极特殊情况外,幡会期间都会如期回归故里,幡会活动竟具有如此大的凝聚力,在仅有300多户人家的山村,实在令人赞叹。
  按照村民的习惯,春节可以不返回家乡,但正月十五却没有不提前归来的,回来也不仅仅是看热闹,大部分人都要参加到幡会队列当中去,或举幡、或表演,至少也要去拉着幡旗的牵绳,这也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幡会代代相传,延续至今,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既是对祖先创业艰辛的追思,也是对自身古老文化传统的继承,对故土依恋的体现。
  每年正月十五,幡会在千军台村举办,正月十六在庄户村举办,两村互为主方。一般活动开始时间为下午4时。据说旧时曾是千军台、庄户、板桥三个村共同举办幡会,因三村处于同一条山峡间,各自相距三里整。故有最西部的千军台村称龙头、庄户称龙身、板桥村居下方称龙尾的比喻。清代因为有过纠纷,从此就在千军台、庄户村俩村之间举办了。
  下午4时前主村的旗幡及各种行当早早地来到村口,将幡旗一字排开,静静恭候客村幡旗队列到来。活动开始前,两村旗幡均以背面相向,立定放置于地。当客村会头与主村会头相见后,互致问候,并商洽各自遇到的一些问题。经短暂商谈后,先行放鞭炮,于是鞭炮齐鸣,轻烟升腾。待鞭炮声停息,二位会头大声发令“响锣”,于是两面大锣一齐敲响。锣声是幡旗擎起的信号,也是各档活动同时开始的命令。顿时鼓乐齐奏,如殷雷动地;歌吹沸天,似江河奔腾。与此同时客村将幡旗转为以正面相对,并把幡旗全部高高擎起,按照早已规定好的编排顺序组合成为一个整体队列,安排好哪条幡先走、哪条幡先行,其余的在原地肃立静待。擎幡者跳动着豪迈的步伐,循着鼓乐歌吹的节拍,载歌载舞。
  整个幡旗队列立刻形成一个隆重而热烈的欢腾场面,旗幡猎猎,歌吹沸天,队列展开达二里路长。横式大旗3面,绘有灵官、关帝、真武大帝画像;竖式为幡,幡面上绣有各路神仙名号;旗、幡共计17面。整个幡旗队列排列紧密,达百余米。幡旗队列里狮子会、五虎少林会、秧歌会、花钹大鼓会、娘娘驾、号佛会各显其能,尽情表演。全部活动需500人担当各种职能角色,声势浩大。
  整个幡旗队列中有色彩缤纷的旗幡;有优美悦耳的古典音乐;大秧歌舞队列欢快热烈;地秧歌几个角色扭捏作态,互相戏耍;跑旱船如同在水上邀游;一对狮子凶猛泼辣,打滚又窜高,铃声叮当,欢蹦乱跳;吉祥会铙钹、唢呐演奏的乐曲,曲调雄壮,气魄宏大,有如开冻的冰河,掀天的风暴。由唢呐吹奏出高亢的主旋律,铙钹相和,曲调刚柔相济,节奏分明,互相烘托,豪迈动情。打奏《过街仙》乐曲清脆悦耳;吹奏《柳公秧》曲牌优柔传神。演奏者深厚的功底与历史传统得到完美结合。
  庄户村大鼓会,有大鼓八面,分置路旁,隆隆的鼓声,有如殷雷掠地,震人心弦,使得幡旗队列更具声势。擎幡旗的都是虎背熊腰的青壮年汉子,一条幡旗由五六个人负责掌管,轮换表演。他们个个步履刚健,演技高超,时而将沉重达百斤的幡旗单手高举,时而稳稳地放置肩头;或用脑门顶着,或用下颌或下牙床托着;时而将幡旗从左肘窝处颠往右肘接住;更有站定马步,将百来斤重的幡旗从身前转往身后,并旋转数周的。真是八仙过海,各显奇能,充分显示出北方劳动人民健壮的体魄和刚毅豪放的性格。
  整个幡旗队列如同一条载歌载舞的巨龙,在街巷里、在千年古道磨光的石头路基上,闪耀着五彩的鳞甲,缓缓行进。气势浩大、无与伦比,威武雄浑、气象万千。这是中国北方的民间文化遗产,是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中光彩夺目的瑰宝。
  旧时幡会举办时,还要在村中街道两侧相隔不远用煤块垒成煤塔点燃,用以取暖照明,这种煤塔能连续燃烧半个月。这可能同古老的“火判”祭祀有关。据考证,本地煤炭开发历史较早,在元朝就得到开发利用。此举与窑神幡一样,也是同本地古老煤业的兴旺密不可分的。
  
  玉皇庙与幡会道教音乐
  
  北京市门头沟区木城涧玉皇庙,地处京西古道之上,东部10余里途经板桥村、庄户村、千军台村可抵达高峻的古道隘口大寒岭。这条古道沿途的村落有民谚称:
  “王平口道儿多,安家滩烧砂锅,焦家岭的老鸹窝,嘴甜心苦的瓜草地,东西板桥的架打不得!”大体反映出清末古道沿途村落的民风、景物、习俗。
  玉皇庙北部高峰突起,覆斗状平顶山峰称为仙台,颇具气势。庙址据说是金章宗“百花石床”所在地。玉皇庙为元代建造的道观,因位于大安山东麓的大寒岭下,故称大安山栖云观,著名道士尹志平有多首词对其赞颂。
  元代著名全真派道士、清和大师尹志平著有《葆光集》,有多首词章吟咏西山风物,以燕家台村通仙观及沿途景物居多,
  “西山深处道人家,养道修真何处加。九夏高眠无暑气,三秋结实有新瓜。乱山坡下宜禾黍,浑河水边长桑麻。四季平和人事少,三餐终日是生涯。”(出自《瑞鹧鸪·咏西山》)描述的便是有关西山沿途及玉皇庙一带,颇有意境。
  “大安高绝,风露清,气爽中秋时节。霞友云朋方聚会,共赏山头明月。照彻千峰,明通万壑,坐觉心欢悦。神清骨冷,永超人世生灭。看尽此夕风光,空劳笔舌,妙景如何说。普照千门皆可玩,不似栖云高洁。小院岩前,大寒岭畔,仿佛天相接。坐中默想,此间堪可栖迹。”(出自《无俗念·大安山栖云观中秋赏月》)绝妙地描绘了栖云观的地理特色,栖云观所指正是玉皇庙。
  明清玉皇庙经多次修葺,最后一次重修是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重修碑刻完整地保留在正殿廊下。目前庙宇仅存正殿三间,已很残破。旧时格局为前殿三间,正殿三间,两厢配殿各三间。庙旁另有院落供道士居住。
  历史上玉皇庙正殿奉玉皇大帝、配殿供奉娘娘,因本地盛产煤炭,还奉有I上I川地库煤窑神,是旧时宛平县王平社较大的庙宇,附近村落岁时致祭,香火兴盛,1928年后隶属宛平县九区。
  1939年后因日军占领此地,社会动荡,几位道士相继离去而成空庙。刘元祥1982年元宵节在千军台村幡会音乐演奏现场击奏云锣,据他讲,玉皇庙隶属于北京白云观,为全真派庙宇,民国四年(191 5年)他8岁时入庙,当了24年道士,是1939年最后离庙的住持道长,他是元代以来玉皇庙第39代住持。他说两村幡会演奏的三种音乐曲牌,与玉皇庙旧时的祭祀音乐完全相同。老道士76岁,因患白内障,根本不看云锣,手持羊角小捶熟练地击奏《过街仙》曲牌,音调谐和连贯悦耳,与其他乐手配合默契。他说这些音乐是吃到心里的东西了,音乐班著名民间艺人李景秀老汉就是他的徒弟。
  
  幡会传承着元代白云观道教音乐
  
  幡会中的民间音乐部分是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直接源于宋、金宫廷皇家钧容直军乐。这三种独立存在的曲牌、配器完备的民间音乐,在形态与内涵上隶属于白云观道教音乐。这三种民间音乐遗存是北方民间音乐源流的样板,可用以划分各地民间音乐的类别、源流与异同,使纷纭庞杂的民间音乐体系脉络得以廓清。
  幡会元宵期间在本地本村行香祭祀会口叫吉祥会,如千军台、庄户村的古幡会。走妙峰山、东岳庙及五顶庙会的会口叫中军,这两种会口所演奏的乐曲是一致的。据考证,此种音乐是北宋、金代皇家军乐队钧容直音乐的遗留。幡会音乐除吉祥会的中军大曲音乐外,还有笙、管、笛、云锣组成的吹奏乐,以及铙钹、铛子演奏的吵子音乐,智化寺叫法器乐,民间称为吵子会。村中元宵节古幡会活动中保留的古代音乐即元代栖云观时期所遗留下来的,栖云观即今木城涧玉皇庙。
  这些珍贵的元代白云观道教音乐,至今仍在传承,每逢元宵佳节,大部还可以演奏下来。2003年两村保留的道教音乐得到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闵智亭高度肯定,计划予以推出。但闵道长2004年初即飞升而去,仅留下遗愿。近年门头沟区有志之士成立“千庄道教音乐会”,将带领民间艺术家们走出大山,弘扬这一古老的全真派道教音乐体系,恢复传统的科仪道场,并在全国的道教官观巡演,走出大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作者系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