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戴方先生
他有诸多身份,香港著名社会活动家、作家、儒商等等;他是香港文学伊甸园的典范;他用近一个世纪的时光,亲历了中国的华丽蜕变;无论身处何方、何种身份,唯一不变的是他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对故土的眷恋,对民族的期盼。祖国是他的至爱。
生命不设限
在与戴方先生的交谈中,有一个小插曲始终让人难以忘怀。说的是,曾经有个算命先生为其测算,结果在算到他64岁时便没了下文,他便认定生命将会在那个时刻画上句号,因而他加倍珍惜时光,步履不停。二十多年过去了,时光对他的侵蚀似乎停止了,如今的他依旧容颜未改,谈笑风生,举止之间绅士风度不减,更添一份岁月流转下的睿智魅力。
生命的时光不再受限制,戴方先生的人生亦是多彩,从未被设限。
少时的戴方先生曾吃过很多苦,他的童年是在福建南安县的一个山清水秀叫埔子的小村子度过。童年的岁月有过无忧的欢乐,也因家道的衰弱早早的体验到了世事的艰辛,甚至几度沦入失学的深渊,也因此他百倍珍惜能夠读书的每一天,儘管身处动荡的环境之中,他仍然以优秀的成绩赢得老师和同学们的讚许。
1951年春,15岁的他因家庭的变故,不得不中断国内学业,只身前往異邦,来到印尼摩鲁姑的千那底与经商的父亲团聚,彼时的他一心只想继续读书,不愿意经商,执拗的他最终获得了父亲的同意,让他到印尼的首都巴城中学求学,那是一所在印华社会中颇负盛名的爱国学校,生机勃勃、健康向上的校风和严格正规的教学,对成长中的他影响很大。
也正是从这里开始,戴方先生展现出了他独具特色的文学造诣以及卓尔不凡的领袖才华。学生时期的他,便发起成立苏拉威西旅椰(雅加达)同学会,将摩鲁姑及苏拉威西赴椰城各校就读的华侨学生组织起来,开展一系列的课餘文娱活动。同期他被选入苏拉威西旅椰同学会执行委员会主席。同学会利用课餘时间排练文艺节目,先後到过俄伦达落、万雅佬、望加锡等地公演,出版纪念刊,宣杨中华文化艺术,宣扬新中国。反响热烈,备受欢迎,大大提高他对参与社会活动的认识。他积极为当地华侨学校募捐经费,还参加了“学艺歌詠团”,高唱歌颂新中国的歌曲,並被推选担任团长。
1960年,戴方先生和大批华侨乘坐“美上美”海轮回归祖国,在七百多名华侨青年中,他便是七个领队人之一。
在印尼的那段时光,他不仅收获了来自学业、社会的认可,也收获了爱情的甜蜜,在此他结识了爱妻刘瑞利女士,也是他一生的红颜知己。在天津执教九年,他与妻子相濡以沫,互相勉励,共同度过了文革前期中那段动乱岁月。无论家庭、生活、事业,刘瑞利女士都给予了他绝对的支持,虽没有惊天动地的浪漫,卻是一点一滴的温情陪伴。
从戴方先生对人生回顾的话语中,不难看出,他是一个已经寻找到自己精神信仰的人,正因着他对自我内心的清晰认识,才能创造如今不受限制的生命奇蹟吧。
民族根 文化魂
戴方先生有很深的中国情结、故土眷恋。少年时期的背井离乡,独在異国为異客的漂泊感,对於无法触及的红土地,他始终牵绊在心头。
1960年,正值建国以来最困难的时期,戴方先生放棄了在印尼富裕的物质生活,毅然回国。他以学业优良青年的身份破格参加高考,並被北京师院(今首都师大)中文系录取,修读五年的高等师范,提前一年毕业,随後任教天津,当了九年清苦的中学教师。对此经历,戴方先生认为自己做过的事情,只要能有益於国家和社会,即使吃再多的苦头和受委屈,都是值得的。
早在印尼的时候,戴方先生就非常关心祖国的教育事业,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要振兴,唯有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而实现这一目的途径唯有狠抓教育。在天津任教期间,他以独特的施教方式颇受学生喜爱。
那时的部分学生在班上都闹的很凶,女老师上课经常会流着眼淚出来。而他作为这群调皮捣蛋学生的班主任,自有一套方法,在教育的同时给予学生绝对的尊重。正因如此,他很受學生的尊敬。文革时期,他便受到“学生”的保护,未受到冲击。
1973年,迫於当时社会状况,还未实现一腔以教育助国的壮志,戴方先生不得不带着内心的遗憾移居香港。
初来乍到,碰上经济萧条,加之香港与内地之间的强烈反差,曾使戴方先生无所适从,语言不通,人地生疏,多方面的夹击下曾一度让他陷入迷茫和困窘。但他时常以“只要奋斗,便有前途”来激励自己,在独自咀嚼人生苦味果的同时,努力的与磨练抗衡。
为谋生活,他穿着汗衫短裤浑汗如雨去幹最苦最累的工作,他曾经在环境恶劣、设备简陋的厂房车间一日做足十二小时的劳工;他曾经在应徵为会计的当晚跑到图书馆借来会计书,连夜攻读,只为次日的到岗;他曾经提着装满玉器首饰的手提包,往返酒店、商铺,四处奔波当推销员……那段艰苦创业的日子,就如同被鞭笞的陀螺,一刻不得停歇,苦苦的挣扎於生活的漩涡之中。
无论经历何种打击,戴方先生决不允许自我的沉沦毁灭,始终激流勇进,最终收获了属於自己的事业,但与此同时,也从未放棄过他的文学梦想。在商业上小有所成後,他则将写作当做自己的终身事业。
这些年,戴方先生多次应邀参加香港和世界文化艺术活动,並陆续创作了一些小诗、词曲与散文,《香港——文学的伊甸园》文学评论、《心的放歌》诗歌等佳作。其中《戴培贤诗文选》荣获中华文化优秀文学奖,《不可能的事变成事实》一文获“港人看龙岗”徵文比赛三等奖。《可爱的香港》散文诗收入由香港作家协会主编的《香江岁月》,及香港廉政公署等单位合编的《开拓人生路——百家联写》。书法《两岸盼统一,世界求和平》获祖国成立五十周年誌庆交流奖。主编、合编《可爱的琉璃》《中华当代名人词典》《五载风雨紫荆艳》第一及第三卷,合编230万字《中华戴氏通谱》等等。创作歌曲近二十首,其中侯世恭谱曲,他与李远荣作词《闽港心连心》已成为香港福建同乡会会歌。
其生平收入《香港作家小传》(1997年)《一九九七年香港文学年鉴》《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中华当代名人词典》《当代科教优秀论文选集》《香港文学简史》(1999)《台港澳暨海外华文作家词典》《南安年鉴》(2002)《中国诗人诗歌大辞典》及《永载中华》《中国学者》《海西娇子慈善行——港澳篇》。
戴方先生热爱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物,集邮,诗歌、书画、阅读、音乐、旅遊等等,他将毕生献身於文艺,亦将赤诚之心回馈於社会。
知负责之苦 享尽责之乐
多年来,戴方先生为家乡福建南安的发展嘔心沥血,为家乡的建设奔走呼号。为了将海内外的戴氏宗亲聚力起来,在他与47位宗亲的倡导下,於1994年创立了福建旅港戴氏宗亲会,毫无異议的被推选为会长,现为创会会长,永远荣誉会长,为散落在香港各个地区的戴氏宗亲们提供了相聚的机会,让戴氏家族愈加的繁荣团结。在全体会员、宗亲努力、支持下亦已自置会所。2015年8月8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五楼大会堂成功举办有2300人参加的世界戴氏宗亲总会第八次恳亲会。
戴方先生积极关注家乡的发展动态,故乡的“琉璃桥”由他主持大桥通车剪綵,蕴藏着他的心血。他在香港发起成立琉塘校友会,从此校友会成为了一架彩虹桥。他和妻子为母校琉塘中心小学设立奖学金,充实图书馆等,在当地政府领导下,在海内外宗亲侨亲,昔日残破的母校如今已拥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及优良师资,这些都是令他备感欣慰的收穫。
如今,戴方先生虽已迈入耄耋,但依旧如同弱冠少年,永远充满幹劲,为祖国、家乡不断的前行。他身兼香港和内地社团及学术机构五十多个职务,只要是有益於家乡、国家的事业,他都会不辞辛劳的尽自己所能去组织筹备,世界各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在他的共同推动、努力带领下戴氏宗亲以激情影响社会,以实际行动彰显华夏精神,传承中华文化。
对於戴方先生而言,众多职务的加身是一种负重的修行,期间的奔波劳累自不必说,但一腔炽热的爱国热情,让他不知疲倦地去构建更美好的蓝图,他深知其中的艰苦,他亦沉浸於祖国繁荣盛世所带来的自豪。
他有诸多身份,香港著名社会活动家、作家、儒商等等;他是香港文学伊甸园的典范;他用近一个世纪的时光,亲历了中国的华丽蜕变;无论身处何方、何种身份,唯一不变的是他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对故土的眷恋,对民族的期盼。祖国是他的至爱。
生命不设限
在与戴方先生的交谈中,有一个小插曲始终让人难以忘怀。说的是,曾经有个算命先生为其测算,结果在算到他64岁时便没了下文,他便认定生命将会在那个时刻画上句号,因而他加倍珍惜时光,步履不停。二十多年过去了,时光对他的侵蚀似乎停止了,如今的他依旧容颜未改,谈笑风生,举止之间绅士风度不减,更添一份岁月流转下的睿智魅力。
生命的时光不再受限制,戴方先生的人生亦是多彩,从未被设限。
少时的戴方先生曾吃过很多苦,他的童年是在福建南安县的一个山清水秀叫埔子的小村子度过。童年的岁月有过无忧的欢乐,也因家道的衰弱早早的体验到了世事的艰辛,甚至几度沦入失学的深渊,也因此他百倍珍惜能夠读书的每一天,儘管身处动荡的环境之中,他仍然以优秀的成绩赢得老师和同学们的讚许。
1951年春,15岁的他因家庭的变故,不得不中断国内学业,只身前往異邦,来到印尼摩鲁姑的千那底与经商的父亲团聚,彼时的他一心只想继续读书,不愿意经商,执拗的他最终获得了父亲的同意,让他到印尼的首都巴城中学求学,那是一所在印华社会中颇负盛名的爱国学校,生机勃勃、健康向上的校风和严格正规的教学,对成长中的他影响很大。
也正是从这里开始,戴方先生展现出了他独具特色的文学造诣以及卓尔不凡的领袖才华。学生时期的他,便发起成立苏拉威西旅椰(雅加达)同学会,将摩鲁姑及苏拉威西赴椰城各校就读的华侨学生组织起来,开展一系列的课餘文娱活动。同期他被选入苏拉威西旅椰同学会执行委员会主席。同学会利用课餘时间排练文艺节目,先後到过俄伦达落、万雅佬、望加锡等地公演,出版纪念刊,宣杨中华文化艺术,宣扬新中国。反响热烈,备受欢迎,大大提高他对参与社会活动的认识。他积极为当地华侨学校募捐经费,还参加了“学艺歌詠团”,高唱歌颂新中国的歌曲,並被推选担任团长。
1960年,戴方先生和大批华侨乘坐“美上美”海轮回归祖国,在七百多名华侨青年中,他便是七个领队人之一。
在印尼的那段时光,他不仅收获了来自学业、社会的认可,也收获了爱情的甜蜜,在此他结识了爱妻刘瑞利女士,也是他一生的红颜知己。在天津执教九年,他与妻子相濡以沫,互相勉励,共同度过了文革前期中那段动乱岁月。无论家庭、生活、事业,刘瑞利女士都给予了他绝对的支持,虽没有惊天动地的浪漫,卻是一点一滴的温情陪伴。
从戴方先生对人生回顾的话语中,不难看出,他是一个已经寻找到自己精神信仰的人,正因着他对自我内心的清晰认识,才能创造如今不受限制的生命奇蹟吧。
民族根 文化魂
戴方先生有很深的中国情结、故土眷恋。少年时期的背井离乡,独在異国为異客的漂泊感,对於无法触及的红土地,他始终牵绊在心头。
1960年,正值建国以来最困难的时期,戴方先生放棄了在印尼富裕的物质生活,毅然回国。他以学业优良青年的身份破格参加高考,並被北京师院(今首都师大)中文系录取,修读五年的高等师范,提前一年毕业,随後任教天津,当了九年清苦的中学教师。对此经历,戴方先生认为自己做过的事情,只要能有益於国家和社会,即使吃再多的苦头和受委屈,都是值得的。
早在印尼的时候,戴方先生就非常关心祖国的教育事业,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要振兴,唯有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而实现这一目的途径唯有狠抓教育。在天津任教期间,他以独特的施教方式颇受学生喜爱。
那时的部分学生在班上都闹的很凶,女老师上课经常会流着眼淚出来。而他作为这群调皮捣蛋学生的班主任,自有一套方法,在教育的同时给予学生绝对的尊重。正因如此,他很受學生的尊敬。文革时期,他便受到“学生”的保护,未受到冲击。
1973年,迫於当时社会状况,还未实现一腔以教育助国的壮志,戴方先生不得不带着内心的遗憾移居香港。
初来乍到,碰上经济萧条,加之香港与内地之间的强烈反差,曾使戴方先生无所适从,语言不通,人地生疏,多方面的夹击下曾一度让他陷入迷茫和困窘。但他时常以“只要奋斗,便有前途”来激励自己,在独自咀嚼人生苦味果的同时,努力的与磨练抗衡。
为谋生活,他穿着汗衫短裤浑汗如雨去幹最苦最累的工作,他曾经在环境恶劣、设备简陋的厂房车间一日做足十二小时的劳工;他曾经在应徵为会计的当晚跑到图书馆借来会计书,连夜攻读,只为次日的到岗;他曾经提着装满玉器首饰的手提包,往返酒店、商铺,四处奔波当推销员……那段艰苦创业的日子,就如同被鞭笞的陀螺,一刻不得停歇,苦苦的挣扎於生活的漩涡之中。
无论经历何种打击,戴方先生决不允许自我的沉沦毁灭,始终激流勇进,最终收获了属於自己的事业,但与此同时,也从未放棄过他的文学梦想。在商业上小有所成後,他则将写作当做自己的终身事业。
这些年,戴方先生多次应邀参加香港和世界文化艺术活动,並陆续创作了一些小诗、词曲与散文,《香港——文学的伊甸园》文学评论、《心的放歌》诗歌等佳作。其中《戴培贤诗文选》荣获中华文化优秀文学奖,《不可能的事变成事实》一文获“港人看龙岗”徵文比赛三等奖。《可爱的香港》散文诗收入由香港作家协会主编的《香江岁月》,及香港廉政公署等单位合编的《开拓人生路——百家联写》。书法《两岸盼统一,世界求和平》获祖国成立五十周年誌庆交流奖。主编、合编《可爱的琉璃》《中华当代名人词典》《五载风雨紫荆艳》第一及第三卷,合编230万字《中华戴氏通谱》等等。创作歌曲近二十首,其中侯世恭谱曲,他与李远荣作词《闽港心连心》已成为香港福建同乡会会歌。
其生平收入《香港作家小传》(1997年)《一九九七年香港文学年鉴》《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中华当代名人词典》《当代科教优秀论文选集》《香港文学简史》(1999)《台港澳暨海外华文作家词典》《南安年鉴》(2002)《中国诗人诗歌大辞典》及《永载中华》《中国学者》《海西娇子慈善行——港澳篇》。
戴方先生热爱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物,集邮,诗歌、书画、阅读、音乐、旅遊等等,他将毕生献身於文艺,亦将赤诚之心回馈於社会。
知负责之苦 享尽责之乐
多年来,戴方先生为家乡福建南安的发展嘔心沥血,为家乡的建设奔走呼号。为了将海内外的戴氏宗亲聚力起来,在他与47位宗亲的倡导下,於1994年创立了福建旅港戴氏宗亲会,毫无異议的被推选为会长,现为创会会长,永远荣誉会长,为散落在香港各个地区的戴氏宗亲们提供了相聚的机会,让戴氏家族愈加的繁荣团结。在全体会员、宗亲努力、支持下亦已自置会所。2015年8月8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五楼大会堂成功举办有2300人参加的世界戴氏宗亲总会第八次恳亲会。
戴方先生积极关注家乡的发展动态,故乡的“琉璃桥”由他主持大桥通车剪綵,蕴藏着他的心血。他在香港发起成立琉塘校友会,从此校友会成为了一架彩虹桥。他和妻子为母校琉塘中心小学设立奖学金,充实图书馆等,在当地政府领导下,在海内外宗亲侨亲,昔日残破的母校如今已拥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及优良师资,这些都是令他备感欣慰的收穫。
如今,戴方先生虽已迈入耄耋,但依旧如同弱冠少年,永远充满幹劲,为祖国、家乡不断的前行。他身兼香港和内地社团及学术机构五十多个职务,只要是有益於家乡、国家的事业,他都会不辞辛劳的尽自己所能去组织筹备,世界各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在他的共同推动、努力带领下戴氏宗亲以激情影响社会,以实际行动彰显华夏精神,传承中华文化。
对於戴方先生而言,众多职务的加身是一种负重的修行,期间的奔波劳累自不必说,但一腔炽热的爱国热情,让他不知疲倦地去构建更美好的蓝图,他深知其中的艰苦,他亦沉浸於祖国繁荣盛世所带来的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