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意大利诗人但丁是文坛上耀眼的明星,而他的影响并不止于文学界,而是涉及整个西方文学和艺术领域。他的诗集《新生》描绘了对心上人的爱慕与思念,其中独特的写作风格对他之后的欧洲文学和艺术产生了极大影响。文章通过分析拉斐尔前派代表画家但丁·加百利·罗赛蒂的绘画风格,对其创作灵感、象征手法和对传统规则的突破等进行探讨和说明。
关键词: 但丁 罗赛蒂 贝雅特丽齐 拉斐尔前派 诗歌
在整个西方文艺发展史上,美术与文学的相互影响从未间断。所谓“诗情画意”,诗传情,画表意。以下通过拉斐尔前派画家罗赛蒂的油画《贝娅塔·贝雅特丽齐》分析但丁诗歌对英国拉斐尔前派绘画的影响。
一、创作背景
但丁·加百利·罗赛蒂自小就有很高的文学素养。他被富有激情和想象力的中世界诗歌深深吸引,尤其对意大利诗人但丁的作品情有独钟——这点从他以但丁为名也可以看出。他本人甚至一度产生过放弃绘画而从事诗歌写作的念头。1863年,在失去爱妻的痛苦中挣扎一年多的罗赛蒂被但丁的《新生》深深打动。哀婉凄美的文字激发了他内心的浪漫主义和想象力,于是充满感情地创作了油画《贝娅塔·贝雅特丽齐》。画中的女子既是但丁笔下的贝雅特丽齐,又是罗塞蒂的亡妻伊丽莎白的写照。
贝雅特丽齐是但丁的缪斯,而伊丽莎白也是罗赛蒂的灵感女神。1950年初遇伊丽莎白时,罗赛蒂就对她一见倾心。这个美丽的女子是拉斐尔前派中一个重要的模特,并且自己在绘画方面也颇有造诣。在以后的十多年里,她成为他的学生、模特和灵感之源。1860年,两人终于结为伉俪。婚后伊丽莎白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两年后,因服用鸦片酊过量而去世。罗赛蒂悲痛欲绝,作了很多画表达自己的思念,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贝娅塔·贝雅特丽齐》。
贝雅特丽齐是但丁的爱情诗集《新生》里的人物。这本诗集是他早期的代表作,表达了诗人对他深爱女子的仰慕与怀念。这部带有自传性质的诗体小说记叙了诗人的初恋经历。他把献给她的31首抒情短诗以散文体串联起来并汇集成册,表达自己的相思之苦。
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清楚地看到但丁对罗塞蒂绘画乃至整个拉斐尔前派的影响。
二、典雅爱情
但丁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受过较好的教育。早年接触的普罗旺斯抒情诗和中世纪的骑士传奇,对他后来的文学风格有很大影响。9岁时他与贝雅特丽齐小姐匆匆一面,便陷入爱河不能自拔。这是一种柏拉图式的纯真的精神向往,也是当时时代背景下的“典雅爱情”。
受中世纪宗教道德影响的“典雅爱情”,超越世俗的男女之爱,不以结合为目的,是一种单纯的仰慕与相思。相思的对象往往是完美化、理想化和神圣化的,但丁的作品如此,罗赛蒂亦是如此。
据薄伽丘等学者的考证,真实生活中的贝雅特丽齐名为比奇,且是出身名门的佛罗伦萨名媛。有关她的真实面貌,但丁曾在创作《新生》之前做过一首评论佛罗伦萨淑女的道德诗,并提及贝雅特丽齐在所有名媛淑女中排名第九。由此可见,她可能并非佛罗伦萨最美的姑娘。
然而在《新生》中,贝雅特丽齐被描绘成世间最美的女子。但丁对贝雅特丽齐极尽赞美之词“似乎不是凡女,而来自天国,只为显示神迹,才降临世上”[1]。“她的倩影和微笑,声音和目光,柔情和爱恋,都充满了神秘色彩……天使般的贝亚德好像天国下凡,又从尘世飞往天国”[2]。
可见诗中天仙般的美貌是但丁对她美化、理想化的结果,也正是受当时“典雅爱情”影响的结果。
罗赛蒂在妻子仙逝而去后,对她的苦苦相思也升华成一种但丁式的典雅爱情。我们可以看到,伊丽莎白去世后,多次以贝雅特丽齐的形象出现在罗赛蒂的作品中。这本身就是一种高雅之爱的表现。因为被但丁理想化的贝雅特丽齐无论是外貌形态还是精神思想上,都被描绘成纯洁神圣的女神,以至于成为后来文艺复兴中真善美的化身。罗赛蒂把伊丽莎白画作贝雅特丽齐,就像把她比做圣母和天使一样。“把她视作爱情的象征,信仰和精神的追求,把她说成走向理想境界途中思想和精神上的指路人,把她誉为天主派往人间拯救灵魂的天使”[3]。
三、象征手法
《新生》文字清新透丽,成功地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诗人用动情的笔触描写了她迷人的微笑、天使般的声音和绝色风情。但描写大都是抽象的,很少出现具体身形和动作的描写。这都是象征手法的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在诗歌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九”这个数字反复出现。诗人九岁时与贝雅特丽齐相识,刚好九年以后又重逢,而贝雅特丽齐去世的时间也是九点钟。“九”在中世纪呼应了圣神三位一体的概念。但丁在《新生》和《神曲》中都用过这种宗教象征手法。
与但丁的“九”相呼应,罗赛蒂在《贝娅塔·贝雅特丽齐》的背景上画了一个日晷,时间指向九点钟,这是贝雅特丽齐迎来死神的时刻,也正好接近伊丽莎白去世的时辰。此外,画面上还有一只红色羽毛的鸽子,却衔着一枚白色的罂粟花,对色彩的颠倒,意为颠倒生死两境,是艺术手法象征性的典型体现。
四、除旧布新
但丁在《新生》中做出了不寻常的新探索,比如在诗集中做出自我阐释,与读者互动应和,以及用意大利文而不是拉丁文写作。这些举措标志着欧洲诗歌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文人们开始摒弃传统模式,转而追求更通俗简单的风格。
这本诗集通过一连串叙述式的诗歌展现了一幅幅高贵爱情的画面,以半自传体式的叙述向读者展现了一个伤感的爱情悲剧。它打破了原来模式化的诗歌艺术形式,是但丁对传统诗歌体的一种重新思考。诗中洋溢着但丁对爱情的执著追求和对美好事物的热情歌颂,并隐约表达了摆脱中世纪宗教戒律、道德规范的期待。
在罗赛蒂所处的时代,英国的美术界是一片死气沉沉的状况。主流学院派对艺术作品的主题、模式、风格等都有固定的法则,并过于强调以拉斐尔为样板,这些都极大地束缚了绘画的艺术创造性。罗赛蒂与威廉·霍尔曼·亨特及约翰·埃弗雷特组织起拉斐尔前派协会,旨在打破学院派的条条框框,还原生活的真实面貌。他们对传统规范的挑战,对自然朴实的追求,以及争取大众的共鸣,恰好体现了与但丁文学的一致性。
而今,尽管画家与诗人已逝,如画般的诗歌与充满诗意的绘画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人类文明与情感也在艺术升华中得以永恒。
“如今,她已和我们永久别离,
成为精神美的化身,至高无上。
她通过天庭,射出爱情的光芒,
这光芒向天使们亲切致意,
并使他们崇高的智慧无比惊奇;
我女郎的懿行淑德,就在这里。”[4]
参考文献:
[1]张良村,尹岳斌,肖锦龙,周蒲芳主编.世界文学[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45.
[2]王忠祥,宋寅展,彭端智主编.外国文学教程[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99,100.
[3]李贵森.心中的偶像.历史的碑铭——从但丁的创作看其爱情观.
[4]但丁著.钱鸿嘉译.新生[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关键词: 但丁 罗赛蒂 贝雅特丽齐 拉斐尔前派 诗歌
在整个西方文艺发展史上,美术与文学的相互影响从未间断。所谓“诗情画意”,诗传情,画表意。以下通过拉斐尔前派画家罗赛蒂的油画《贝娅塔·贝雅特丽齐》分析但丁诗歌对英国拉斐尔前派绘画的影响。
一、创作背景
但丁·加百利·罗赛蒂自小就有很高的文学素养。他被富有激情和想象力的中世界诗歌深深吸引,尤其对意大利诗人但丁的作品情有独钟——这点从他以但丁为名也可以看出。他本人甚至一度产生过放弃绘画而从事诗歌写作的念头。1863年,在失去爱妻的痛苦中挣扎一年多的罗赛蒂被但丁的《新生》深深打动。哀婉凄美的文字激发了他内心的浪漫主义和想象力,于是充满感情地创作了油画《贝娅塔·贝雅特丽齐》。画中的女子既是但丁笔下的贝雅特丽齐,又是罗塞蒂的亡妻伊丽莎白的写照。
贝雅特丽齐是但丁的缪斯,而伊丽莎白也是罗赛蒂的灵感女神。1950年初遇伊丽莎白时,罗赛蒂就对她一见倾心。这个美丽的女子是拉斐尔前派中一个重要的模特,并且自己在绘画方面也颇有造诣。在以后的十多年里,她成为他的学生、模特和灵感之源。1860年,两人终于结为伉俪。婚后伊丽莎白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两年后,因服用鸦片酊过量而去世。罗赛蒂悲痛欲绝,作了很多画表达自己的思念,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贝娅塔·贝雅特丽齐》。
贝雅特丽齐是但丁的爱情诗集《新生》里的人物。这本诗集是他早期的代表作,表达了诗人对他深爱女子的仰慕与怀念。这部带有自传性质的诗体小说记叙了诗人的初恋经历。他把献给她的31首抒情短诗以散文体串联起来并汇集成册,表达自己的相思之苦。
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清楚地看到但丁对罗塞蒂绘画乃至整个拉斐尔前派的影响。
二、典雅爱情
但丁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受过较好的教育。早年接触的普罗旺斯抒情诗和中世纪的骑士传奇,对他后来的文学风格有很大影响。9岁时他与贝雅特丽齐小姐匆匆一面,便陷入爱河不能自拔。这是一种柏拉图式的纯真的精神向往,也是当时时代背景下的“典雅爱情”。
受中世纪宗教道德影响的“典雅爱情”,超越世俗的男女之爱,不以结合为目的,是一种单纯的仰慕与相思。相思的对象往往是完美化、理想化和神圣化的,但丁的作品如此,罗赛蒂亦是如此。
据薄伽丘等学者的考证,真实生活中的贝雅特丽齐名为比奇,且是出身名门的佛罗伦萨名媛。有关她的真实面貌,但丁曾在创作《新生》之前做过一首评论佛罗伦萨淑女的道德诗,并提及贝雅特丽齐在所有名媛淑女中排名第九。由此可见,她可能并非佛罗伦萨最美的姑娘。
然而在《新生》中,贝雅特丽齐被描绘成世间最美的女子。但丁对贝雅特丽齐极尽赞美之词“似乎不是凡女,而来自天国,只为显示神迹,才降临世上”[1]。“她的倩影和微笑,声音和目光,柔情和爱恋,都充满了神秘色彩……天使般的贝亚德好像天国下凡,又从尘世飞往天国”[2]。
可见诗中天仙般的美貌是但丁对她美化、理想化的结果,也正是受当时“典雅爱情”影响的结果。
罗赛蒂在妻子仙逝而去后,对她的苦苦相思也升华成一种但丁式的典雅爱情。我们可以看到,伊丽莎白去世后,多次以贝雅特丽齐的形象出现在罗赛蒂的作品中。这本身就是一种高雅之爱的表现。因为被但丁理想化的贝雅特丽齐无论是外貌形态还是精神思想上,都被描绘成纯洁神圣的女神,以至于成为后来文艺复兴中真善美的化身。罗赛蒂把伊丽莎白画作贝雅特丽齐,就像把她比做圣母和天使一样。“把她视作爱情的象征,信仰和精神的追求,把她说成走向理想境界途中思想和精神上的指路人,把她誉为天主派往人间拯救灵魂的天使”[3]。
三、象征手法
《新生》文字清新透丽,成功地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诗人用动情的笔触描写了她迷人的微笑、天使般的声音和绝色风情。但描写大都是抽象的,很少出现具体身形和动作的描写。这都是象征手法的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在诗歌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九”这个数字反复出现。诗人九岁时与贝雅特丽齐相识,刚好九年以后又重逢,而贝雅特丽齐去世的时间也是九点钟。“九”在中世纪呼应了圣神三位一体的概念。但丁在《新生》和《神曲》中都用过这种宗教象征手法。
与但丁的“九”相呼应,罗赛蒂在《贝娅塔·贝雅特丽齐》的背景上画了一个日晷,时间指向九点钟,这是贝雅特丽齐迎来死神的时刻,也正好接近伊丽莎白去世的时辰。此外,画面上还有一只红色羽毛的鸽子,却衔着一枚白色的罂粟花,对色彩的颠倒,意为颠倒生死两境,是艺术手法象征性的典型体现。
四、除旧布新
但丁在《新生》中做出了不寻常的新探索,比如在诗集中做出自我阐释,与读者互动应和,以及用意大利文而不是拉丁文写作。这些举措标志着欧洲诗歌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文人们开始摒弃传统模式,转而追求更通俗简单的风格。
这本诗集通过一连串叙述式的诗歌展现了一幅幅高贵爱情的画面,以半自传体式的叙述向读者展现了一个伤感的爱情悲剧。它打破了原来模式化的诗歌艺术形式,是但丁对传统诗歌体的一种重新思考。诗中洋溢着但丁对爱情的执著追求和对美好事物的热情歌颂,并隐约表达了摆脱中世纪宗教戒律、道德规范的期待。
在罗赛蒂所处的时代,英国的美术界是一片死气沉沉的状况。主流学院派对艺术作品的主题、模式、风格等都有固定的法则,并过于强调以拉斐尔为样板,这些都极大地束缚了绘画的艺术创造性。罗赛蒂与威廉·霍尔曼·亨特及约翰·埃弗雷特组织起拉斐尔前派协会,旨在打破学院派的条条框框,还原生活的真实面貌。他们对传统规范的挑战,对自然朴实的追求,以及争取大众的共鸣,恰好体现了与但丁文学的一致性。
而今,尽管画家与诗人已逝,如画般的诗歌与充满诗意的绘画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人类文明与情感也在艺术升华中得以永恒。
“如今,她已和我们永久别离,
成为精神美的化身,至高无上。
她通过天庭,射出爱情的光芒,
这光芒向天使们亲切致意,
并使他们崇高的智慧无比惊奇;
我女郎的懿行淑德,就在这里。”[4]
参考文献:
[1]张良村,尹岳斌,肖锦龙,周蒲芳主编.世界文学[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45.
[2]王忠祥,宋寅展,彭端智主编.外国文学教程[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99,100.
[3]李贵森.心中的偶像.历史的碑铭——从但丁的创作看其爱情观.
[4]但丁著.钱鸿嘉译.新生[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