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节回乡是媒体们最喜欢的母题之一。其中包含着城乡发展差距及城市化进程、故园的失落与兴衰、童年的记忆和生态环境的逆变等无数话题,从经济、政策到情怀和理想,无一不包。于是才有了十多年前南方报系让回乡记者书写故乡的变迁,也才有了大家对费孝通的“江村经济”三部曲、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袁凌的《从出生地开始》等作品的关注。这背后,是每个人本能的对故乡的念念之心。
对于大多数走出故乡的现代人来说,基本上每年就是春节假期7天,能返回故乡,在巨大的差别变化前感叹一番后,然后回到都市中身不由己地打拼。而后者,无论是水土、语言,还是涵养着我们的文化环境,全都迥异于故乡。所以很轻易地,大家就会得出一个自以为两难的结论:回不去的故乡。
但是,打开《不朽的林泉》这本书,你会在一瞬间回到几百年前明清时期那些古人的家园。他们也是将近半生的官漂、经商,或者鬻文鬻画。或得意风光或困顿衰败,但在人生将近黄昏之时,他们无一不回到故乡,筑园垒池植林,营建一个有形的空间,再聚拢方园百里的乡绅士族,形成新的乡绅、文人中心,成为京城之外无数的传播审美和道德文章的核心。在那个年代,故乡是回得去的,根是没必要寻的,因为宗族在那里,狐死首丘,回去是必然的。
透过书中描述的那些园林和文人逸事,我们可以看到,几百年前,无论是得意的京官、失意的文人,晚年都要迢递回归乡里,成为乡村道德、文化、秩序和审美的维护、传承与革新者,并将外部社会的信息、资源和财富带回故乡。这是几百年来传承的义务和责任。而现在,乡村和都市间只有单向流动,单凭思乡之情,不足以吸引人返回闭塞落后的乡村。
对比古人,除了面对故乡的长吁短叹,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明白,所谓回归故里,不再只是将故乡作为情结或是都市压力的消解方式,而应该学习古人,一是回归故乡,二是将外部的信息、资源带回来,建立城乡的信息流通渠道。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前者还难以实现,但后者却不难,甚至可能双赢。
在《曾国藩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曾公在京师为官,而他身后的曾氏家族也随之迅速生长,并在湖南带动整个湘乡地区势力的壮大。在《不朽的林泉》一书中可以见到,在当地建造园林的致仕官员和商人,他们带回乡的是整个的人生经验和社会资源,以此来激活当地的文化和社交。而《雅债》一书也可为之佐证,文徵明在京为翰林编修这一小官不过五载,回乡后却以一己人脉与声名,搅动了江南吴门地区的文艺市场的繁荣。
这几年,随着都市生活压力的增大,也有不少年轻人从北上广回乡创业就业,或者以淘宝店的方式将故乡的特产资源带出深山僻壤。包括艺术家下乡创作,建立“天工之城”、“碧山计划”等试图激活当地文脉的项目,都是不错的尝试……但是,只有当这些涓涓之流成为潮流,像几百年前的古人一样责无旁贷,整个社会才能形成良性的双向流动。
可以预见,随着人们生活态度的多元化,城镇化的反向运动也会成为一种热潮。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在台湾地区,近些年来,年轻人纷纷回到乡村,营建民宿、尝试有机种植和新型农场经营,这契合年轻人对健康生活方式和慢生活理念的追求。台湾也曾有过乡土文学迷失,经过《鹿港小镇》《风柜来的人》之后,经过大规模的寻根文学和口述历史的启迪,年轻人才知道应该如何在城乡间选择适合自己的位置。
春节几天,微信朋友圈里一扫平日的励志箴言、心灵鸡汤和职场智慧,不多见地出现了故乡摄影大赛,这也许是个好起点。但接下来我们要更深入地了解故乡,并在回到我们打拼的都市后,尽一切方便将资源和信息导流回故乡。也许到那时,故乡才不只是一个被我们在朋友圈里消费的地名。
(作者为媒体人)
对于大多数走出故乡的现代人来说,基本上每年就是春节假期7天,能返回故乡,在巨大的差别变化前感叹一番后,然后回到都市中身不由己地打拼。而后者,无论是水土、语言,还是涵养着我们的文化环境,全都迥异于故乡。所以很轻易地,大家就会得出一个自以为两难的结论:回不去的故乡。
但是,打开《不朽的林泉》这本书,你会在一瞬间回到几百年前明清时期那些古人的家园。他们也是将近半生的官漂、经商,或者鬻文鬻画。或得意风光或困顿衰败,但在人生将近黄昏之时,他们无一不回到故乡,筑园垒池植林,营建一个有形的空间,再聚拢方园百里的乡绅士族,形成新的乡绅、文人中心,成为京城之外无数的传播审美和道德文章的核心。在那个年代,故乡是回得去的,根是没必要寻的,因为宗族在那里,狐死首丘,回去是必然的。
透过书中描述的那些园林和文人逸事,我们可以看到,几百年前,无论是得意的京官、失意的文人,晚年都要迢递回归乡里,成为乡村道德、文化、秩序和审美的维护、传承与革新者,并将外部社会的信息、资源和财富带回故乡。这是几百年来传承的义务和责任。而现在,乡村和都市间只有单向流动,单凭思乡之情,不足以吸引人返回闭塞落后的乡村。
对比古人,除了面对故乡的长吁短叹,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明白,所谓回归故里,不再只是将故乡作为情结或是都市压力的消解方式,而应该学习古人,一是回归故乡,二是将外部的信息、资源带回来,建立城乡的信息流通渠道。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前者还难以实现,但后者却不难,甚至可能双赢。
在《曾国藩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曾公在京师为官,而他身后的曾氏家族也随之迅速生长,并在湖南带动整个湘乡地区势力的壮大。在《不朽的林泉》一书中可以见到,在当地建造园林的致仕官员和商人,他们带回乡的是整个的人生经验和社会资源,以此来激活当地的文化和社交。而《雅债》一书也可为之佐证,文徵明在京为翰林编修这一小官不过五载,回乡后却以一己人脉与声名,搅动了江南吴门地区的文艺市场的繁荣。
这几年,随着都市生活压力的增大,也有不少年轻人从北上广回乡创业就业,或者以淘宝店的方式将故乡的特产资源带出深山僻壤。包括艺术家下乡创作,建立“天工之城”、“碧山计划”等试图激活当地文脉的项目,都是不错的尝试……但是,只有当这些涓涓之流成为潮流,像几百年前的古人一样责无旁贷,整个社会才能形成良性的双向流动。
可以预见,随着人们生活态度的多元化,城镇化的反向运动也会成为一种热潮。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在台湾地区,近些年来,年轻人纷纷回到乡村,营建民宿、尝试有机种植和新型农场经营,这契合年轻人对健康生活方式和慢生活理念的追求。台湾也曾有过乡土文学迷失,经过《鹿港小镇》《风柜来的人》之后,经过大规模的寻根文学和口述历史的启迪,年轻人才知道应该如何在城乡间选择适合自己的位置。
春节几天,微信朋友圈里一扫平日的励志箴言、心灵鸡汤和职场智慧,不多见地出现了故乡摄影大赛,这也许是个好起点。但接下来我们要更深入地了解故乡,并在回到我们打拼的都市后,尽一切方便将资源和信息导流回故乡。也许到那时,故乡才不只是一个被我们在朋友圈里消费的地名。
(作者为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