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在大学生就业观念的错位直接影响了他们的顺利就业。其主要原因在于就业期望值过高,功利意识严重,就业观念滞后,主动就业意识淡薄,从众心理明显。大学生需要构建起和社会相适应的就业观念,要认清形势,放宽眼界,立足现实,学会独立思考,勇于面对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形势。而社会各界人士也应当发挥各自的力量,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帮助大学生重树正确的就业观,从而解决他们就业难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观;错位;对策
从上世纪90年代下半期开始,大学生就业就开始成为难题。如今,难题没有缓解,反而越积越重。最近几年,各媒体频繁报道大学生人才招聘会人满为患、水泄不通的场面,以及几千人竞争一个岗位的案例,给人们留下深刻的感性印象。而政府权威部门所发布的数据,也从理性层面印证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事实。尤其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加深,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形势更加趋紧。
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偶然的,无论是产业结构、教育培养质量,还是就业环境等方面都有很大改进的余地,“僧多粥少”,这也是目前必须要面对的现实问题。而大学生本身的就业观的错位也直接造成了他们难以成功就业。面对如此紧张的就业环境,大学生必须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观,使自己顺应市场需求,从而成功就业。
就业观是指作为就业主体的大学毕业生对就业的目的、意义、方式、空间等方面的认识和综合评价。它包括就业动机、就业目标、职业定向、职业选择范围及方式等方面。现阶段的大学生就业观在某些方面存在着问题,不能将其合理的定位和转化,此观念的错位将直接导致就业的失败。
一、大学生就业观错位的表现与成因
1.就业期望值过高,功利化倾向严重
目前,不少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日益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境况,宁愿等待也不降低“身份”的两难境地。出于对工作环境和工作待遇的考虑,大学生对单位的选择从地域上偏向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国家;从单位属性上偏向于事业单位,不愿意到经济欠发达地区,也不甘心到缺乏人才的基层,使得就业市场产生了结构性矛盾。他们在求职过程中屡屡碰壁,一方面“有业不就”,到最后又“无业可就”。
这种现象之所以存在,其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大学毕业生比其他同龄人在知识、能力、眼界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加上他们有较为远大的理想,这就使一部分大学生有着过高的自我评价,因此在就业过程中表现为期望值过高,错误地将就业出发点定在自己想做什么,而不考虑自己能做什么,更不考虑社会需要什么。第二,有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省吃俭用甚至借债供子女上学,目的就是希望子女毕业后在工作中获得相应的回报。在这样的期盼下,大学生无论是为了维护自身的面子还是抱着回报父母的想法,就业定位偏高,这就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瓶颈。
2.理念滞后,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方面普遍存在着等级观念。根据一家权威的职业调查公司的抽样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最愿意选择的职业,按照企业所有制排列在前三位的依次是:中外合资企业占32.2%、外商独资企业占30.1%、民营合资企业占10%。按照职业排列在前四位的依次是金融证券占23.2%,商业占14.7%,高新技术产业占9.6%,国家机关占9%(注:摘自网络新闻)。热门职业僧多粥少,人才济济,冷门职业尽管急需大批人才,但问津者寥寥无几,人才市场就出现了“热门难进,冷门更冷”的怪现象。由此可见,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方面还存在着就业思路相对狭窄、择业定位不明确等问题。
3.主动就业意识淡薄
部分大学毕业生仍留恋过去“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害怕竞争,害怕吃苦,对就业问题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处于被动地位。他们想等待政府安排,依靠家长亲友帮忙。他们能否在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才能呢?是否能适应岗位的需求呢?值得深思。这种长期以来养成的依赖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确定位就业观念。
4.普遍存在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在心理学上是指在群体压力影响下,放弃个人意愿。在就业问题中表现为缺少主体精神和自主意识,为他人或舆论所左右,不顾主观条件和客观事实,随波逐流。绝大多数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的锻炼,在众多的矛盾面前,分不清主次,觉得还是从众保险。随着当下传媒对社会精英的着重宣传,大学生容易形成个人价值取向的从众心理,对社会和媒体认可的职业亦步亦趋。
我们的大学毕业生,学业有成,毕业在即,展望未来,跃跃欲试。这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这个转折同时又必然伴随着种种艰难痛苦,特别是立足点的选择与站稳,都是每个人面临的重大考验。大学毕业生务必做好充分的心理和观念准备,才能过关斩将,成功在望。否则,只会是败军之旅,彷徨不可终日。大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就业观,才能打破大学毕业生就业“瓶颈”,缓和严峻的就业形势。
二、大学生调整自身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1.认清形势,调整就业期望值
毕业生择业时都期望谋求到心目中理想职业,但要使期望变成现实,就需要大学生们认清就业形势,主动学习和掌握就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合理地确定就业期望值。只有这样,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当前,一方面,我国面临国际经济危机的严峻形势,社会就业压力加大;另一方面,高校扩招,毕业生增速迅猛,但社会有效需求增速有限,出现僧多粥少的局面。加之近几年国有企业忙于减员增效,国家机关开始裁员,原来毕业生的主要分配去向大大减少,使得大学生面临更大的就业挑战。因此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要了解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状况,要根据自己的兴趣、专业特长、实际能力、性格气质、家庭状况等去确定合理的就业期望值。择业时要以自己能力选择社会所需,不盲目追求高薪高职,一旦发现理想和现实的职业相去甚远,应采取“分步前进”的方法或改善心态,降低期望值。
2.放宽眼界,拓展择业范围
只着眼于大城市以及眼前的经济收入,目光狭隘,择业范围自然狭小。择业时,要以发展的眼光来选择就业企业,不仅仅局限于眼前的状况,而要更多从企业的发展前景、个人的发展机会这些更理性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从职业生涯发展角度来看,大学生在选择工作时,首先考虑的应该是该工作能否为自己提供发展的机会,开发自己的潜能。工作单位的企业文化、价值观、人际关系对于工作者的影响要远远大于不同地域的影响。毕业生要看到择业的天地很宽,无论在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乡镇企业,还是在三资企业、个体和私营企业,都可能找到发挥自己才能的工作,要树立竞争就业观念。
3.立足现实,寄予未来谋长远
中国传统的就业观是不能轻易变化的职业,多数大学生一毕业就抱定了一辈子只从事一种职业的从一而终的信念,这是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封闭心态在就业观上的反映。大学生们应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革除那些陈旧的观念,使自己从那些条条框框中解脱出来,根据社会需要调整自己的选择,及时就业,在就业过程中获取经验,然后再行择业。因此,求职时不妨从低做起,从小事做起,不论工种贵贱、工资高低,脚踏实地先解决生存问题,积累工作经验。总之,等待时机,再图发展。一旦条件成熟后,更好的工作岗位才会面向你,这时可以抓住时机再次择业。
4.独立思考,加强决策能力
大学生的盲目从众心理并非在毕业前面对就业问题时才出现,在填报大学志愿时就已经初见端倪。几年前,财经管理、国际金融、外贸类专业异常热门;而目前,计算机、法律等专业又使广大考生趋之若鹜,以致各高校相继开办这一类专业,以解决供不应求的局面,结果到毕业时就造成供大于求的状况。另外,部分大学生成才意愿强烈却目标不明、定位不清,热衷考研考证不是出于需要而是盲目从众。要克服从众心理,关键要养成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较强的决策能力。大学生要注重培养独立意识,抛弃依赖习惯,面对纷繁复杂的事情,要有能力将其化繁为简,分清主次,抓出本质。
除上述解决对策,大学毕业生就业观的形成和转化仅仅依靠大学生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远远无法与传统的旧观念抗争,只有借助高校、政府和社会的力量才能使新的就业观得以树立。
三、改善社会政策环境,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就业观
1.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加强正确就业观念的宣传和普及
首先,高校要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就业观教育。高校应通过就业指导中心,学生会,社团等组织做好正确观念的宣传作用,采取讲座,座谈,辅导等形式加强学生积极主动的认识职业,认知自我。在学习中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同时,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培养,应该是大学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应试图开设就业课程,编写就业教材,让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有一个健康的心理面对就业。并在就业的态度上更加理性化,在就业方向上更加多元化。学校还可通过用实践性的工作来培养学生的能力。与此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多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通过活动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学生只有在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发展的前提下才会拥有就业的的勇气和信心。
2.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
政府要制订一系列吸引毕业生走向西部以及县级以下基层机构的政策。要大量毕业生投入到西部以及县级以下的基层机构工作仅仅依靠大学生思想上的领悟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必须相应地出台一系列政策,给以到西部工作的大学生物质上或精神上的优惠或是奖励。比如住房问题的解决,基本工资的适当提高,福利待遇的优惠等等。在此基础上再加以思想教育,在思想上肯定他们高尚的奉献精神,才能切实转变眼下大学生就业观念。
3.社会应构建良性的传媒渠道,宣扬职业无贵贱的思想
传媒和社会舆论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整个社会的职业观不改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不可能从根本上发生变化。“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并不能改变人们认为职业本身就是有贵贱差别之分。大学生们对阳春白雪的“白领阶层”趋之若鹜,而对“蓝领阶层”嗤之以鼻。究其根本,这种观念来源于社会。所以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首先社会要有一个良性的传媒渠道,将职业无贵贱的思想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才能转变功利性思想。
4.企业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企业本身要改变自己的人才观,盲目追求人才的高消费,靠着高学历的毕业生来装饰门面,只会导致人才配置不合理。因此各个用人单位还是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置换冗员。同时要强化校合作,接纳和安排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到本单位实习,缩短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期,降低招聘风险和经济成本。对应聘的大学生,给予更多的扶持和关爱,挖掘其潜力,承担一定的培训成本,以达到双赢。用人单位要从长远考虑,建立人才储备机制.毕业生从高校毕业,缺乏实际经验,而且他们要发挥出价值也需要一个过程,对其进行培训,形成梯队。总之,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念,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四、结语
要改变大学生就业观错位的状况,需要通过个人自身就业意识提高及高校、政府、企业等社会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对症下药。总之,观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一个漫长的逐渐成熟磨合的过程。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们,面对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形势,必须要从我做起,更新观念,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准确定位,才能在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参考文献
[1]张珊莉.论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观的转变[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23(4):
297-300.
[2]文丰安.新时期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形成的因素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7):28-34.
[3]赵二龙,杜纪伟.大学生就业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J].黑河学刊,2006.
[4]黄碧蓉.大学生就业观念中的非理性信念[J].社会心理科学,2006,21(84):
49-51.
作者简介:朱宏炜(1981—),男,江苏无锡人,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助教,主要从事大学生就业管理服务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观;错位;对策
从上世纪90年代下半期开始,大学生就业就开始成为难题。如今,难题没有缓解,反而越积越重。最近几年,各媒体频繁报道大学生人才招聘会人满为患、水泄不通的场面,以及几千人竞争一个岗位的案例,给人们留下深刻的感性印象。而政府权威部门所发布的数据,也从理性层面印证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事实。尤其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加深,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形势更加趋紧。
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偶然的,无论是产业结构、教育培养质量,还是就业环境等方面都有很大改进的余地,“僧多粥少”,这也是目前必须要面对的现实问题。而大学生本身的就业观的错位也直接造成了他们难以成功就业。面对如此紧张的就业环境,大学生必须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观,使自己顺应市场需求,从而成功就业。
就业观是指作为就业主体的大学毕业生对就业的目的、意义、方式、空间等方面的认识和综合评价。它包括就业动机、就业目标、职业定向、职业选择范围及方式等方面。现阶段的大学生就业观在某些方面存在着问题,不能将其合理的定位和转化,此观念的错位将直接导致就业的失败。
一、大学生就业观错位的表现与成因
1.就业期望值过高,功利化倾向严重
目前,不少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日益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境况,宁愿等待也不降低“身份”的两难境地。出于对工作环境和工作待遇的考虑,大学生对单位的选择从地域上偏向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国家;从单位属性上偏向于事业单位,不愿意到经济欠发达地区,也不甘心到缺乏人才的基层,使得就业市场产生了结构性矛盾。他们在求职过程中屡屡碰壁,一方面“有业不就”,到最后又“无业可就”。
这种现象之所以存在,其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大学毕业生比其他同龄人在知识、能力、眼界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加上他们有较为远大的理想,这就使一部分大学生有着过高的自我评价,因此在就业过程中表现为期望值过高,错误地将就业出发点定在自己想做什么,而不考虑自己能做什么,更不考虑社会需要什么。第二,有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省吃俭用甚至借债供子女上学,目的就是希望子女毕业后在工作中获得相应的回报。在这样的期盼下,大学生无论是为了维护自身的面子还是抱着回报父母的想法,就业定位偏高,这就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瓶颈。
2.理念滞后,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方面普遍存在着等级观念。根据一家权威的职业调查公司的抽样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最愿意选择的职业,按照企业所有制排列在前三位的依次是:中外合资企业占32.2%、外商独资企业占30.1%、民营合资企业占10%。按照职业排列在前四位的依次是金融证券占23.2%,商业占14.7%,高新技术产业占9.6%,国家机关占9%(注:摘自网络新闻)。热门职业僧多粥少,人才济济,冷门职业尽管急需大批人才,但问津者寥寥无几,人才市场就出现了“热门难进,冷门更冷”的怪现象。由此可见,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方面还存在着就业思路相对狭窄、择业定位不明确等问题。
3.主动就业意识淡薄
部分大学毕业生仍留恋过去“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害怕竞争,害怕吃苦,对就业问题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处于被动地位。他们想等待政府安排,依靠家长亲友帮忙。他们能否在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才能呢?是否能适应岗位的需求呢?值得深思。这种长期以来养成的依赖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确定位就业观念。
4.普遍存在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在心理学上是指在群体压力影响下,放弃个人意愿。在就业问题中表现为缺少主体精神和自主意识,为他人或舆论所左右,不顾主观条件和客观事实,随波逐流。绝大多数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的锻炼,在众多的矛盾面前,分不清主次,觉得还是从众保险。随着当下传媒对社会精英的着重宣传,大学生容易形成个人价值取向的从众心理,对社会和媒体认可的职业亦步亦趋。
我们的大学毕业生,学业有成,毕业在即,展望未来,跃跃欲试。这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这个转折同时又必然伴随着种种艰难痛苦,特别是立足点的选择与站稳,都是每个人面临的重大考验。大学毕业生务必做好充分的心理和观念准备,才能过关斩将,成功在望。否则,只会是败军之旅,彷徨不可终日。大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就业观,才能打破大学毕业生就业“瓶颈”,缓和严峻的就业形势。
二、大学生调整自身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1.认清形势,调整就业期望值
毕业生择业时都期望谋求到心目中理想职业,但要使期望变成现实,就需要大学生们认清就业形势,主动学习和掌握就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合理地确定就业期望值。只有这样,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当前,一方面,我国面临国际经济危机的严峻形势,社会就业压力加大;另一方面,高校扩招,毕业生增速迅猛,但社会有效需求增速有限,出现僧多粥少的局面。加之近几年国有企业忙于减员增效,国家机关开始裁员,原来毕业生的主要分配去向大大减少,使得大学生面临更大的就业挑战。因此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要了解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状况,要根据自己的兴趣、专业特长、实际能力、性格气质、家庭状况等去确定合理的就业期望值。择业时要以自己能力选择社会所需,不盲目追求高薪高职,一旦发现理想和现实的职业相去甚远,应采取“分步前进”的方法或改善心态,降低期望值。
2.放宽眼界,拓展择业范围
只着眼于大城市以及眼前的经济收入,目光狭隘,择业范围自然狭小。择业时,要以发展的眼光来选择就业企业,不仅仅局限于眼前的状况,而要更多从企业的发展前景、个人的发展机会这些更理性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从职业生涯发展角度来看,大学生在选择工作时,首先考虑的应该是该工作能否为自己提供发展的机会,开发自己的潜能。工作单位的企业文化、价值观、人际关系对于工作者的影响要远远大于不同地域的影响。毕业生要看到择业的天地很宽,无论在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乡镇企业,还是在三资企业、个体和私营企业,都可能找到发挥自己才能的工作,要树立竞争就业观念。
3.立足现实,寄予未来谋长远
中国传统的就业观是不能轻易变化的职业,多数大学生一毕业就抱定了一辈子只从事一种职业的从一而终的信念,这是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封闭心态在就业观上的反映。大学生们应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革除那些陈旧的观念,使自己从那些条条框框中解脱出来,根据社会需要调整自己的选择,及时就业,在就业过程中获取经验,然后再行择业。因此,求职时不妨从低做起,从小事做起,不论工种贵贱、工资高低,脚踏实地先解决生存问题,积累工作经验。总之,等待时机,再图发展。一旦条件成熟后,更好的工作岗位才会面向你,这时可以抓住时机再次择业。
4.独立思考,加强决策能力
大学生的盲目从众心理并非在毕业前面对就业问题时才出现,在填报大学志愿时就已经初见端倪。几年前,财经管理、国际金融、外贸类专业异常热门;而目前,计算机、法律等专业又使广大考生趋之若鹜,以致各高校相继开办这一类专业,以解决供不应求的局面,结果到毕业时就造成供大于求的状况。另外,部分大学生成才意愿强烈却目标不明、定位不清,热衷考研考证不是出于需要而是盲目从众。要克服从众心理,关键要养成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较强的决策能力。大学生要注重培养独立意识,抛弃依赖习惯,面对纷繁复杂的事情,要有能力将其化繁为简,分清主次,抓出本质。
除上述解决对策,大学毕业生就业观的形成和转化仅仅依靠大学生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远远无法与传统的旧观念抗争,只有借助高校、政府和社会的力量才能使新的就业观得以树立。
三、改善社会政策环境,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就业观
1.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加强正确就业观念的宣传和普及
首先,高校要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就业观教育。高校应通过就业指导中心,学生会,社团等组织做好正确观念的宣传作用,采取讲座,座谈,辅导等形式加强学生积极主动的认识职业,认知自我。在学习中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同时,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培养,应该是大学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应试图开设就业课程,编写就业教材,让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有一个健康的心理面对就业。并在就业的态度上更加理性化,在就业方向上更加多元化。学校还可通过用实践性的工作来培养学生的能力。与此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多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通过活动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学生只有在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发展的前提下才会拥有就业的的勇气和信心。
2.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
政府要制订一系列吸引毕业生走向西部以及县级以下基层机构的政策。要大量毕业生投入到西部以及县级以下的基层机构工作仅仅依靠大学生思想上的领悟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必须相应地出台一系列政策,给以到西部工作的大学生物质上或精神上的优惠或是奖励。比如住房问题的解决,基本工资的适当提高,福利待遇的优惠等等。在此基础上再加以思想教育,在思想上肯定他们高尚的奉献精神,才能切实转变眼下大学生就业观念。
3.社会应构建良性的传媒渠道,宣扬职业无贵贱的思想
传媒和社会舆论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整个社会的职业观不改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不可能从根本上发生变化。“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并不能改变人们认为职业本身就是有贵贱差别之分。大学生们对阳春白雪的“白领阶层”趋之若鹜,而对“蓝领阶层”嗤之以鼻。究其根本,这种观念来源于社会。所以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首先社会要有一个良性的传媒渠道,将职业无贵贱的思想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才能转变功利性思想。
4.企业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企业本身要改变自己的人才观,盲目追求人才的高消费,靠着高学历的毕业生来装饰门面,只会导致人才配置不合理。因此各个用人单位还是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置换冗员。同时要强化校合作,接纳和安排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到本单位实习,缩短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期,降低招聘风险和经济成本。对应聘的大学生,给予更多的扶持和关爱,挖掘其潜力,承担一定的培训成本,以达到双赢。用人单位要从长远考虑,建立人才储备机制.毕业生从高校毕业,缺乏实际经验,而且他们要发挥出价值也需要一个过程,对其进行培训,形成梯队。总之,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念,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四、结语
要改变大学生就业观错位的状况,需要通过个人自身就业意识提高及高校、政府、企业等社会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对症下药。总之,观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一个漫长的逐渐成熟磨合的过程。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们,面对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形势,必须要从我做起,更新观念,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准确定位,才能在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参考文献
[1]张珊莉.论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观的转变[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23(4):
297-300.
[2]文丰安.新时期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形成的因素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7):28-34.
[3]赵二龙,杜纪伟.大学生就业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J].黑河学刊,2006.
[4]黄碧蓉.大学生就业观念中的非理性信念[J].社会心理科学,2006,21(84):
49-51.
作者简介:朱宏炜(1981—),男,江苏无锡人,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助教,主要从事大学生就业管理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