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莫斯科当局宣布永久关闭俄罗斯最大的华商市场——大市场。事件造成在俄6万华商直接经济损失达400多亿元人民币。
6月18日,俄政府宣布销毁此前在莫斯科切尔基佐夫斯基市场(下称“大市场”)查封的价值近20亿美元的“对人身有害的假冒伪劣品”;6月29日,莫斯科政府宣布,大市场自当日起被“无限期临时关闭”,同一天,当地警方介入监督执行市场停业命令。
“蚂蚁”伤人
大市场形成于上世纪90年代初,占地200多公顷,因地处莫斯科东区的伊兹梅洛沃地区而又被称为“伊兹梅洛沃市场”,中国人习惯把它音译为“一只蚂蚁”市场,或统称“大市场”。这里是莫斯科最大的服装鞋帽等日用品批发市场,划分为食品、汽车配件、服装、日用百货、跳蚤(旧货)、针织等交易区。经营者主要以中国人、越南人和中亚人为主。
在莫斯科政府宣布大市场“无限期临时关闭”后, 7月7日,俄总检察院侦查总局会同警察局、移民局、联邦安全局、卫检、消防等部门,对已被查封的大市场再次进行大规模突击检查,并以违反俄居留制度为由,拘留了数十名在该市场经商的外国商人,包括16名中国籍公民。随后,当地法院开始介入,判令市场内的多家公司停业整顿3个月。
7月8日,俄罗斯移民局以非法移民为名,抓捕150名中国人,其中77名中国人因参加抗议,被驱逐出境。由于市场突遭关闭,华商们毫无准备,钱款和货物都留在了市场内,此时很多人已身无分文。7月10日,俄总检察院侦查委员会召开联席会议,允许货主“自由处置自己的货物”,包括从被关闭的市场内运走,但前提条件是要提供相关证明文件。
此次查封事件,给许多在此合法经营的华商及众多关联企业造成巨大损失:货物无法提取,错过了销售季节;眼下被逐出市场的华商无处安身;部分转移到其他市场,而租赁价格又暴涨……据几家中国商会统计,估计在俄罗斯此次关闭市场事件中,遭受损失的企业约2万家,连带企业3万多家,6万华商直接经济损失400多亿元人民币。
背后玄机
据俄官方消息,大市场年底将被彻底关闭,建立“体育娱乐及居民社区”,而其他类似市场似乎也已纳入俄官方视野。有分析认为,俄罗斯关闭大市场其深层次原因是与俄打击腐败,提振轻工业发展有关。
今年6月1日,俄工贸部部长赫里斯坚科在政府会议上就轻工业发展问题作报告时指出,目前俄轻工业领域形势严峻,俄境内销售的近半数商品是以非法途径入境的,俄国家财政税收每年因此损失6500亿卢布,而非法进口的廉价商品也“扼杀”了俄轻工业,这种情况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更加严峻。俄总理普京在会上严厉批评有关部门打击走私不力:“打击走私活动的工作似乎在进行,但收效甚微。走私的结果就是坐牢,可又有谁坐牢了?”他同时不点名地批评说,在莫斯科市内一家市场去年就查获了将近20亿美元的走私货,可是至今没有得到处理。
一周后,俄总检察长柴卡透露,普京所指的“一家市场”就是2008年曾被没收一批6000个集装箱的大市场。他同时表示,有些走私商品经检验对人身体有害,将通过销毁等手段予以处理。俄总检察院侦查委员会侦查总局随即向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递交建议书,要求其采取措施消除该市场的违法行为,并在1个月内给出处理结果。
对此,一个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政府与寡头之间的恩怨或政治权力内斗。参与整个大市场管理经营的俄国和外国公司有20多家,其中最大的是俄亿万富豪捷尔曼•伊斯梅洛夫旗下的ACT集团。而在俄罗斯遭遇经济危机之际,伊斯梅洛夫大手笔投资土耳其建豪华酒店,引起普京不满。俄总检察院侦查委员会发言人马尔金就称,ACT集团在市场内的经营活动引发了多起违法行为,涉及移民、民事、行政和刑事等方面。此外,普京还想通过大市场事件“敲打敲打”与伊斯梅洛夫过从甚密的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
中国政府介入
据俄媒体披露,在市场被关闭的几天里,很多货柜被撬开,藏在里面的大笔钱款不翼而飞。虽然俄官方宣称商人进入市场拉货不受阻碍,但实际上要想迈进自己租赁的货柜要过好几道由警察和保安把守的关口,每一道关都得用钱疏通,从最开始的2万卢布,到后来的5万、10万卢布,有的甚至要20万卢布。即使万幸保住了部分钱物也并不一定就是货主的,在市场外巡逻的警察会随时把货车拦下,以种种借口趁火打劫,敲诈勒索。
7月15日,包括俄罗斯人在内的近500名在大市场经商的各国商贩在莫斯科市中心举行抗议活动,向俄总统递交请愿书,并一度冲向总统府大楼。
据了解,此次事件受影响最大的当数华商。为此,中国驻俄使馆、外交部领事司分别多次向俄方提出交涉,要求俄方公平、公正、合理地处理此案,确保相关中方经商人员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保证其合法财物的安全。
7月16日,中国大使馆召集莫斯科华人华侨各协会负责人和部分华商代表座谈,商定由俄罗斯中国总商会牵头,成立一个由各协会负责人和华商代表参加的“华人华商大市场问题临时协调小组”,代表华商与俄方交涉,才开始得以安排从市场提货。
7月22日,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率领由商务、外交、海关以及浙江、福建、黑龙江、河北等省商务主管部门负责人组成的代表团,赴莫斯科就大市场被关闭相关事宜进行进一步交涉。并与俄方在 7月25日就关闭大市场问题达成3点共识:进一步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一步深化中俄双边经贸合作;通过友好协商,妥善解决莫斯科“大市场”关闭问题。
开刀“灰色清关”
俄政府关闭大市场的名义是打击走私,十几年来在“灰色清关”阴影下生存的数万华商只能哑巴吃黄连。
“灰色清关”是指通过非规范化渠道进行跨国商品贸易的通关方式。上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俄商品市场供应极为匮乏,不得不从国外大量进口商品。由于俄海关清关手续烦琐,关税混乱,为鼓励进口、简化海关手续,俄海关委员会默许俄“清关”公司为货主代办业务手续。
其早期方式多为“包机(车、船)包税”,即由发货人按整架飞机(车、船)载货量向“清关”公司交纳费用,由后者全程代办报关、纳税、商检等手续;其主要操作流程是,发货人向俄官员、商人乃至黑道成立的清关公司交纳费用,后者与俄海关、税务、商检甚至边防部门相互勾结,垄断通关环节,以低于法定关税水平的价格将货物运入俄境。
华商接到货柜到港通知后,将提货单交给清关公司,清关公司通过海关“内部人士”暗箱操作,为货物快速通关提供便利,并以瞒报、低报、虚报货品和货值等方式“清关”、商检,中间差价部分被各“参股”利益集团瓜分。清关公司将货柜运输到华商指定的仓库,但不提供任何通关手续,海关、商检、产地证明等必要文件更无从谈起,从而使华商的货物得不到法律保护,为日后被查抄埋下祸根。
自1998年以来,俄罗斯大规模查抄华商货物事件屡屡发生。中方每次都进行了坚决交涉,但由于华商无法提供清关证明,难以通过合法途径有效保护自身权益。但由于“灰关”几乎垄断报关环节,通关较快,费用较低,部分俄语不通、对俄报关程序和规定缺乏了解的华商往往心存侥幸,或者无奈选择高风险的“灰色清关”。因此,几乎所有的查抄事件,最终都是華商“买单”——华商不但没有从中受益,反而是最大的受害者。
实际上,“灰色清关”这种非规范化贸易通关方式既严重危害中方企业和货商利益,又造成俄方税收流失;既成为中俄民间贸易的瓶颈,又是俄某些官员中饱私囊的摇钱树和腐败温床。
今年初,俄总统梅德韦杰夫批准了《反腐败法》,并亲自主持成立“国家反腐败委员会”,统筹领导各项反腐行动。
7月9日,俄总理普京在国家边防委员会会议上表示,俄海关总署正在加紧制订规划,加强边境地区的海关监管,杜绝“灰关”的通道。这已是普京在一个多月时间内再次痛斥“灰关”弊病。
7月20日,梅德韦杰夫批准了俄零售市场和劳动法修正案,规定莫斯科、圣彼得堡两个联邦直辖市以及人口超过50万的联邦主体首府或行政中心城市的零售市场经营活动应在两年内迁移至大型商厦内。俄高层惩治贪腐、打击“灰关”的决心和力度由此可见一斑。
分析人士认为,从事“灰关”的基本上为俄方公司与海关人员沆瀣一气,因此俄方应承担“灰关”的主要责任,而不应一味归咎于中方,令华商成为“替罪羊”。铲除“灰关”不是一关了之。
“不能只顾埋头赚钱”
据中新社今年2月发布的《2008年世界华商发展报告》的数据,目前海外华侨约有4800万人,其中改革开放后从大陆移居海外的新华侨华人约600万人。华商企业资产总值达2.5万亿美元(包括港澳台)。
中国人在与外界进行投资、贸易和其他经济交流的过程中,既为自己带来了巨额财富,相关的经济纠纷也相应增多。有业内人士就告诫,现在的华商“不能只顾埋头赚钱”了。
与华商有关的各类纠纷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1、纯粹商业纠纷个案。一般来说此类纠纷是最好解决的,与所在国的法律、社会和经济等大环境无关。
2、受当地竞争者敌视和围剿。最典型的就是中国商城在海外的遭遇。自2000年来,中国商人在世界各国纷纷建起了中国商城,把大量价廉物美的中国轻工业品带到所在国市场,有些产品与当地的主要行业形成直接竞争关系。如在意大利、西班牙甚至东欧的几个国家,都发生了袭击中国商城的“烧鞋事件”。这些国家有着传统的制鞋业和制衣业,而且多数是中小企业,为当地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这些传统行业竞争不过来自新兴国家的同行,于是在政府纵容、媒体挑唆和当地行业竞争者的鼓动下,发生攻击中国人并造成财物损失甚至人员受伤的事件。
3、对当地法律和商业环境了解不足造成误解和纠纷。以瑞典蓝莓事件为例。每年夏季,盛产蓝莓的北欧国家如瑞典、芬兰等国都从亚洲地区进口廉价的短期劳动力集中采集。由于中国的劳务公司没预料到各年蓝莓产量不同的风险,也没预料到汇率变化和油价上涨导致交通成本的大幅提高,同时也没有对工人进行统一培训,结果是很多中国来的工人在辛苦一个夏季之后,获益极低,在当地爆发群体性事件。
此外,就是流传甚多的中国商人易被敲竹杠的事件。警察敲竹杠,以及与此相关的商业纠纷,往往是由所在国深层次的原因造成的,如所在国政治腐败和司法系统有问题。很多时候可以通过向政府官员和警察行贿来“疏通关节”。
而据了解,警察尤其喜欢敲中国人的竹杠。或许是中国几千年来抑商的结果,中国商人尤其“怕官”,因此在海外也是一旦有了问题,就希望花钱免灾。这反而造成当地的不法官员和警察越发喜欢敲诈中国人——当然还有一个原因,中国人喜欢随身带现金是出了名的。
有一个荒唐的故事:一名中国商人在打烊回家的路上被当地警察拦住,以证件不齐为由罚款,双方“协商”好了一个价格:500元。中国商人给了警察一张面值1000元的钞票,警察没零钱找,于是建议说:“要不我开警车送你回家,那500元就算车费吧。”
此次俄罗斯关闭“大市场”事件,背后其实也是俄罗斯不完善的法律制度、腐败的执法部门和反复无常的政策造成的。据称,“大市场”在7月10日允许货主“自由处置自己的货物”后,最初的几天里,只有俄罗斯人才能搞到通行证,进入市场拉货,为此,华商不得不向保安“塞钱”,才得以进去把钱款和账本“抢救”出来。
而在俄的华商往往把钱款藏在市场里的集装箱货柜里,为的是避免每天下班走出市场后被警察以检查证件为由拦下,“没收”一天的收入。即使如此,警察们也非常老到,钱藏在鞋子里也难逃他們的“法眼”。
中国商人在海外发展时,往往由于思维定势,过于崇拜权力,用钱铺路,认为“衙门里有人好办事”,而忽视了媒体以及平民社会的力量,这一点值得注意。
6月18日,俄政府宣布销毁此前在莫斯科切尔基佐夫斯基市场(下称“大市场”)查封的价值近20亿美元的“对人身有害的假冒伪劣品”;6月29日,莫斯科政府宣布,大市场自当日起被“无限期临时关闭”,同一天,当地警方介入监督执行市场停业命令。
“蚂蚁”伤人
大市场形成于上世纪90年代初,占地200多公顷,因地处莫斯科东区的伊兹梅洛沃地区而又被称为“伊兹梅洛沃市场”,中国人习惯把它音译为“一只蚂蚁”市场,或统称“大市场”。这里是莫斯科最大的服装鞋帽等日用品批发市场,划分为食品、汽车配件、服装、日用百货、跳蚤(旧货)、针织等交易区。经营者主要以中国人、越南人和中亚人为主。
在莫斯科政府宣布大市场“无限期临时关闭”后, 7月7日,俄总检察院侦查总局会同警察局、移民局、联邦安全局、卫检、消防等部门,对已被查封的大市场再次进行大规模突击检查,并以违反俄居留制度为由,拘留了数十名在该市场经商的外国商人,包括16名中国籍公民。随后,当地法院开始介入,判令市场内的多家公司停业整顿3个月。
7月8日,俄罗斯移民局以非法移民为名,抓捕150名中国人,其中77名中国人因参加抗议,被驱逐出境。由于市场突遭关闭,华商们毫无准备,钱款和货物都留在了市场内,此时很多人已身无分文。7月10日,俄总检察院侦查委员会召开联席会议,允许货主“自由处置自己的货物”,包括从被关闭的市场内运走,但前提条件是要提供相关证明文件。
此次查封事件,给许多在此合法经营的华商及众多关联企业造成巨大损失:货物无法提取,错过了销售季节;眼下被逐出市场的华商无处安身;部分转移到其他市场,而租赁价格又暴涨……据几家中国商会统计,估计在俄罗斯此次关闭市场事件中,遭受损失的企业约2万家,连带企业3万多家,6万华商直接经济损失400多亿元人民币。
背后玄机
据俄官方消息,大市场年底将被彻底关闭,建立“体育娱乐及居民社区”,而其他类似市场似乎也已纳入俄官方视野。有分析认为,俄罗斯关闭大市场其深层次原因是与俄打击腐败,提振轻工业发展有关。
今年6月1日,俄工贸部部长赫里斯坚科在政府会议上就轻工业发展问题作报告时指出,目前俄轻工业领域形势严峻,俄境内销售的近半数商品是以非法途径入境的,俄国家财政税收每年因此损失6500亿卢布,而非法进口的廉价商品也“扼杀”了俄轻工业,这种情况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更加严峻。俄总理普京在会上严厉批评有关部门打击走私不力:“打击走私活动的工作似乎在进行,但收效甚微。走私的结果就是坐牢,可又有谁坐牢了?”他同时不点名地批评说,在莫斯科市内一家市场去年就查获了将近20亿美元的走私货,可是至今没有得到处理。
一周后,俄总检察长柴卡透露,普京所指的“一家市场”就是2008年曾被没收一批6000个集装箱的大市场。他同时表示,有些走私商品经检验对人身体有害,将通过销毁等手段予以处理。俄总检察院侦查委员会侦查总局随即向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递交建议书,要求其采取措施消除该市场的违法行为,并在1个月内给出处理结果。
对此,一个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政府与寡头之间的恩怨或政治权力内斗。参与整个大市场管理经营的俄国和外国公司有20多家,其中最大的是俄亿万富豪捷尔曼•伊斯梅洛夫旗下的ACT集团。而在俄罗斯遭遇经济危机之际,伊斯梅洛夫大手笔投资土耳其建豪华酒店,引起普京不满。俄总检察院侦查委员会发言人马尔金就称,ACT集团在市场内的经营活动引发了多起违法行为,涉及移民、民事、行政和刑事等方面。此外,普京还想通过大市场事件“敲打敲打”与伊斯梅洛夫过从甚密的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
中国政府介入
据俄媒体披露,在市场被关闭的几天里,很多货柜被撬开,藏在里面的大笔钱款不翼而飞。虽然俄官方宣称商人进入市场拉货不受阻碍,但实际上要想迈进自己租赁的货柜要过好几道由警察和保安把守的关口,每一道关都得用钱疏通,从最开始的2万卢布,到后来的5万、10万卢布,有的甚至要20万卢布。即使万幸保住了部分钱物也并不一定就是货主的,在市场外巡逻的警察会随时把货车拦下,以种种借口趁火打劫,敲诈勒索。
7月15日,包括俄罗斯人在内的近500名在大市场经商的各国商贩在莫斯科市中心举行抗议活动,向俄总统递交请愿书,并一度冲向总统府大楼。
据了解,此次事件受影响最大的当数华商。为此,中国驻俄使馆、外交部领事司分别多次向俄方提出交涉,要求俄方公平、公正、合理地处理此案,确保相关中方经商人员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保证其合法财物的安全。
7月16日,中国大使馆召集莫斯科华人华侨各协会负责人和部分华商代表座谈,商定由俄罗斯中国总商会牵头,成立一个由各协会负责人和华商代表参加的“华人华商大市场问题临时协调小组”,代表华商与俄方交涉,才开始得以安排从市场提货。
7月22日,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率领由商务、外交、海关以及浙江、福建、黑龙江、河北等省商务主管部门负责人组成的代表团,赴莫斯科就大市场被关闭相关事宜进行进一步交涉。并与俄方在 7月25日就关闭大市场问题达成3点共识:进一步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一步深化中俄双边经贸合作;通过友好协商,妥善解决莫斯科“大市场”关闭问题。
开刀“灰色清关”
俄政府关闭大市场的名义是打击走私,十几年来在“灰色清关”阴影下生存的数万华商只能哑巴吃黄连。
“灰色清关”是指通过非规范化渠道进行跨国商品贸易的通关方式。上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俄商品市场供应极为匮乏,不得不从国外大量进口商品。由于俄海关清关手续烦琐,关税混乱,为鼓励进口、简化海关手续,俄海关委员会默许俄“清关”公司为货主代办业务手续。
其早期方式多为“包机(车、船)包税”,即由发货人按整架飞机(车、船)载货量向“清关”公司交纳费用,由后者全程代办报关、纳税、商检等手续;其主要操作流程是,发货人向俄官员、商人乃至黑道成立的清关公司交纳费用,后者与俄海关、税务、商检甚至边防部门相互勾结,垄断通关环节,以低于法定关税水平的价格将货物运入俄境。
华商接到货柜到港通知后,将提货单交给清关公司,清关公司通过海关“内部人士”暗箱操作,为货物快速通关提供便利,并以瞒报、低报、虚报货品和货值等方式“清关”、商检,中间差价部分被各“参股”利益集团瓜分。清关公司将货柜运输到华商指定的仓库,但不提供任何通关手续,海关、商检、产地证明等必要文件更无从谈起,从而使华商的货物得不到法律保护,为日后被查抄埋下祸根。
自1998年以来,俄罗斯大规模查抄华商货物事件屡屡发生。中方每次都进行了坚决交涉,但由于华商无法提供清关证明,难以通过合法途径有效保护自身权益。但由于“灰关”几乎垄断报关环节,通关较快,费用较低,部分俄语不通、对俄报关程序和规定缺乏了解的华商往往心存侥幸,或者无奈选择高风险的“灰色清关”。因此,几乎所有的查抄事件,最终都是華商“买单”——华商不但没有从中受益,反而是最大的受害者。
实际上,“灰色清关”这种非规范化贸易通关方式既严重危害中方企业和货商利益,又造成俄方税收流失;既成为中俄民间贸易的瓶颈,又是俄某些官员中饱私囊的摇钱树和腐败温床。
今年初,俄总统梅德韦杰夫批准了《反腐败法》,并亲自主持成立“国家反腐败委员会”,统筹领导各项反腐行动。
7月9日,俄总理普京在国家边防委员会会议上表示,俄海关总署正在加紧制订规划,加强边境地区的海关监管,杜绝“灰关”的通道。这已是普京在一个多月时间内再次痛斥“灰关”弊病。
7月20日,梅德韦杰夫批准了俄零售市场和劳动法修正案,规定莫斯科、圣彼得堡两个联邦直辖市以及人口超过50万的联邦主体首府或行政中心城市的零售市场经营活动应在两年内迁移至大型商厦内。俄高层惩治贪腐、打击“灰关”的决心和力度由此可见一斑。
分析人士认为,从事“灰关”的基本上为俄方公司与海关人员沆瀣一气,因此俄方应承担“灰关”的主要责任,而不应一味归咎于中方,令华商成为“替罪羊”。铲除“灰关”不是一关了之。
“不能只顾埋头赚钱”
据中新社今年2月发布的《2008年世界华商发展报告》的数据,目前海外华侨约有4800万人,其中改革开放后从大陆移居海外的新华侨华人约600万人。华商企业资产总值达2.5万亿美元(包括港澳台)。
中国人在与外界进行投资、贸易和其他经济交流的过程中,既为自己带来了巨额财富,相关的经济纠纷也相应增多。有业内人士就告诫,现在的华商“不能只顾埋头赚钱”了。
与华商有关的各类纠纷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1、纯粹商业纠纷个案。一般来说此类纠纷是最好解决的,与所在国的法律、社会和经济等大环境无关。
2、受当地竞争者敌视和围剿。最典型的就是中国商城在海外的遭遇。自2000年来,中国商人在世界各国纷纷建起了中国商城,把大量价廉物美的中国轻工业品带到所在国市场,有些产品与当地的主要行业形成直接竞争关系。如在意大利、西班牙甚至东欧的几个国家,都发生了袭击中国商城的“烧鞋事件”。这些国家有着传统的制鞋业和制衣业,而且多数是中小企业,为当地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这些传统行业竞争不过来自新兴国家的同行,于是在政府纵容、媒体挑唆和当地行业竞争者的鼓动下,发生攻击中国人并造成财物损失甚至人员受伤的事件。
3、对当地法律和商业环境了解不足造成误解和纠纷。以瑞典蓝莓事件为例。每年夏季,盛产蓝莓的北欧国家如瑞典、芬兰等国都从亚洲地区进口廉价的短期劳动力集中采集。由于中国的劳务公司没预料到各年蓝莓产量不同的风险,也没预料到汇率变化和油价上涨导致交通成本的大幅提高,同时也没有对工人进行统一培训,结果是很多中国来的工人在辛苦一个夏季之后,获益极低,在当地爆发群体性事件。
此外,就是流传甚多的中国商人易被敲竹杠的事件。警察敲竹杠,以及与此相关的商业纠纷,往往是由所在国深层次的原因造成的,如所在国政治腐败和司法系统有问题。很多时候可以通过向政府官员和警察行贿来“疏通关节”。
而据了解,警察尤其喜欢敲中国人的竹杠。或许是中国几千年来抑商的结果,中国商人尤其“怕官”,因此在海外也是一旦有了问题,就希望花钱免灾。这反而造成当地的不法官员和警察越发喜欢敲诈中国人——当然还有一个原因,中国人喜欢随身带现金是出了名的。
有一个荒唐的故事:一名中国商人在打烊回家的路上被当地警察拦住,以证件不齐为由罚款,双方“协商”好了一个价格:500元。中国商人给了警察一张面值1000元的钞票,警察没零钱找,于是建议说:“要不我开警车送你回家,那500元就算车费吧。”
此次俄罗斯关闭“大市场”事件,背后其实也是俄罗斯不完善的法律制度、腐败的执法部门和反复无常的政策造成的。据称,“大市场”在7月10日允许货主“自由处置自己的货物”后,最初的几天里,只有俄罗斯人才能搞到通行证,进入市场拉货,为此,华商不得不向保安“塞钱”,才得以进去把钱款和账本“抢救”出来。
而在俄的华商往往把钱款藏在市场里的集装箱货柜里,为的是避免每天下班走出市场后被警察以检查证件为由拦下,“没收”一天的收入。即使如此,警察们也非常老到,钱藏在鞋子里也难逃他們的“法眼”。
中国商人在海外发展时,往往由于思维定势,过于崇拜权力,用钱铺路,认为“衙门里有人好办事”,而忽视了媒体以及平民社会的力量,这一点值得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