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对工作、生活环境要求的提高,人们对垃圾填埋场工程的设计已除了要求有合理、先进的工艺流程,还需要整个场区有一个整洁优美的环境和赏心悦目的建筑形态。这就必须对垃圾填埋场工程的原有设计方法和程序思路有一个较大的改变,应把设计的全过程看成是一个持续发展的、不断开放的、经常变化的动态体系,以确保设计出一个优秀工程来。
[关键词]:垃圾填埋场建筑设计。
0. 概况
某市城南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位于该市东南方向约17公里处,xx二级公路南侧地段,交通十分便利。该垃圾填埋场设计规模为1200t/d。该垃圾卫生填埋场的设计和实施最终体现在社会效益和改善并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为人民创造一个清洁、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本工程在设计时不仅要满足工艺要求,体现工艺设计的先进性、合理性,同时还注重管理区渗沥液处理站的内部及外部环境设计,考虑建筑空间设计,造型设计与城市周围环境的协调关系,为城市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1 总体构思
工业建筑设计的目的是创造满足生产要求的空间和环境,既要满足建筑一般概念要求,同时又必须满足垃圾处理厂的工艺生产要求。
卫生填埋场建设的总平面布置和建设用地,应按照合理节约用地的原则,按照功能分区布置,满足生产、生活、办公的需求设计。
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合理组织厂区总平面设计,整个厂区可分为生产管理区、计量区、渗沥液处理站、卫生填埋区等四个区。
1) 生产管理区
生产管理区设在场区的东北侧,地势较高,平整后高程为114.00米。位于厂区的入口处。管理区包括:综合楼、大门及围墙、机修、仓库,针对基地狭长的地形尽可能节约用地,因此将办公、化验、宿舍、食堂、浴室、车库等功能结合到一起设计。
2) 渗沥液处理站
渗沥液处理站包括厌氧流化床反应器、氧化沟、沉淀池、污泥泵井、污泥浓缩池、接触池、管理间、填埋作业车、车库等。根据自然地形设在填埋场西北坡地,并严格按照工艺流程进行设计,平面布置紧凑有序,在构筑物周围形成带状绿化区,从而创造清洁、舒适的工作环境。
3) 填埋区
填埋区三面环山场址中间为凹地,地形較封闭,使填埋场与外界隔离,该场址位于某市东南方向约17公里处,xx二级公路南侧,交通便利。
2. 总体空间设计
由于垃圾处理厂构筑物比较分散,使得厂区建筑在总体空间设计上产生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总体规划中充分利用地形和生态环境进行布局。
在工程用地较紧张的情况下,为了强化厂前区,本设计布置了大片绿地和建筑小品,创造了优美舒适的建筑空间环境,把综合楼与机修仓库并列布置,创造厂前区的公共建筑形象。管理区后为流畅简洁的生产空间,使功能分区明确相互紧密联系,整个厂区内的构筑物在建筑形式上,力求统一,对每个单体构筑物的色彩运用及传统的坡屋面处理手法进行统一而细致处理,使建筑具有中国传统特点。
2.1 单体建筑设计
因为垃圾处理场工作环境恶劣,故对每个单体建筑周边进行绿化处理,空间开阔,富有变化,通过建筑手段为工人创造安静舒适的生产环境。
在单体建筑设计中,通过综合楼及机修仓库的合理布置及对基地环境的细致分析,使建筑在狭长的用地范围内尽可能引入南北向采光,形成一个整体有序的工作环境。
建筑造型简洁明快构图完整,色彩运用和细部处理饱含着高雅的文化气息,建筑形象既有中国传统脉络,更具现代化风格。
综合楼建筑立面及空间处理采用非对称的庭院布置,高低错落,动静结合,在立面处理上采用传统的坡屋面的处理手法,从而使得整个建筑立面横竖舒展,富有韵律。
3. 环境与绿化设计
3.1 设计原则
本设计的目的是将市区垃圾中转站及市郊垃圾填埋场区的环境建成富有个性和现代化花园式的厂区,绿化的设计原则拟创造清洁、美观的厂区环境。
3.2 绿化布置与树种选择
在环境组景方面坚持点、线、面有机结合,构成全厂的景观系统。
市区内的垃圾中转站结合城市道路,以常绿密实的珊瑚树、夹竹桃、榕树等形成较密的绿化隔离带,犹如一道绿化的屏障,中转站站区内绿篱选用耐污染性强的大叶黄杨,将站区与周边环境有机结合,合中有分,分中有合,有利于环境保护。
垃圾处理场的管理区以管理办公楼为中心,配以椭圆形草坪、步行道、花池、凳椅、绿篱等,形成层次丰富、清洁、美观的景观,植物配置上以银杏、棕榈、桂花、红果冬青等,乔木结合龙柏、金叶女贞、杜鹃等色彩变化丰富的灌木创造出四季变化丰富,形态优美的植物景观。垃圾处理场内道路西侧的行道树选用樟树、三角枫、榕树等;绿篱选用龙柏、大叶黄杨、金叶女贞等耐污染的绿化带。渗沥液处理站内构(建)筑周边空地植以大面积的草坪,草坪上孤植或丛植紫叶李、棕榈、海桐及苏铁等乔、灌木。使整个场区春季林绿花香,夏季浓荫蔽日,秋季生机盎然,冬季风韵不减,四季景色常新。
图1
5结 语
5.1通过对综合楼设计深切体会到必须从环境出发,它不仅是要为人们创造一个适宜的活动空间,同时还必须作为更大范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组成部分,协调统一,我们在创作实践中逐渐意识到:建筑师创作水平的高低和他对于基地环境的敏感度有直接关系。[1]
5.2.总而言之,尽管在建筑设计中存在着复杂的功能与技术要求,但通过认真地分析与深入地发掘,同样可以体现环境空间的需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以往公共建筑中间廊两边房的矩形平面的构图方法,同时做为一个建筑师要善于把功能要求与环境要求结合一起在进行思考,变被动为主动, 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从而体现出人、建筑、环境三者之间更为密切的关系,达到创作的目的[2]。
参考文献:
[1]杨鲁宁.吕富珣.将外部环境条件转化为设计的内在契机.建筑学报.2003.(4)
[2]申作伟.对建筑创作的理解.建筑学报.1996.(5)
[关键词]:垃圾填埋场建筑设计。
0. 概况
某市城南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位于该市东南方向约17公里处,xx二级公路南侧地段,交通十分便利。该垃圾填埋场设计规模为1200t/d。该垃圾卫生填埋场的设计和实施最终体现在社会效益和改善并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为人民创造一个清洁、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本工程在设计时不仅要满足工艺要求,体现工艺设计的先进性、合理性,同时还注重管理区渗沥液处理站的内部及外部环境设计,考虑建筑空间设计,造型设计与城市周围环境的协调关系,为城市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1 总体构思
工业建筑设计的目的是创造满足生产要求的空间和环境,既要满足建筑一般概念要求,同时又必须满足垃圾处理厂的工艺生产要求。
卫生填埋场建设的总平面布置和建设用地,应按照合理节约用地的原则,按照功能分区布置,满足生产、生活、办公的需求设计。
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合理组织厂区总平面设计,整个厂区可分为生产管理区、计量区、渗沥液处理站、卫生填埋区等四个区。
1) 生产管理区
生产管理区设在场区的东北侧,地势较高,平整后高程为114.00米。位于厂区的入口处。管理区包括:综合楼、大门及围墙、机修、仓库,针对基地狭长的地形尽可能节约用地,因此将办公、化验、宿舍、食堂、浴室、车库等功能结合到一起设计。
2) 渗沥液处理站
渗沥液处理站包括厌氧流化床反应器、氧化沟、沉淀池、污泥泵井、污泥浓缩池、接触池、管理间、填埋作业车、车库等。根据自然地形设在填埋场西北坡地,并严格按照工艺流程进行设计,平面布置紧凑有序,在构筑物周围形成带状绿化区,从而创造清洁、舒适的工作环境。
3) 填埋区
填埋区三面环山场址中间为凹地,地形較封闭,使填埋场与外界隔离,该场址位于某市东南方向约17公里处,xx二级公路南侧,交通便利。
2. 总体空间设计
由于垃圾处理厂构筑物比较分散,使得厂区建筑在总体空间设计上产生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总体规划中充分利用地形和生态环境进行布局。
在工程用地较紧张的情况下,为了强化厂前区,本设计布置了大片绿地和建筑小品,创造了优美舒适的建筑空间环境,把综合楼与机修仓库并列布置,创造厂前区的公共建筑形象。管理区后为流畅简洁的生产空间,使功能分区明确相互紧密联系,整个厂区内的构筑物在建筑形式上,力求统一,对每个单体构筑物的色彩运用及传统的坡屋面处理手法进行统一而细致处理,使建筑具有中国传统特点。
2.1 单体建筑设计
因为垃圾处理场工作环境恶劣,故对每个单体建筑周边进行绿化处理,空间开阔,富有变化,通过建筑手段为工人创造安静舒适的生产环境。
在单体建筑设计中,通过综合楼及机修仓库的合理布置及对基地环境的细致分析,使建筑在狭长的用地范围内尽可能引入南北向采光,形成一个整体有序的工作环境。
建筑造型简洁明快构图完整,色彩运用和细部处理饱含着高雅的文化气息,建筑形象既有中国传统脉络,更具现代化风格。
综合楼建筑立面及空间处理采用非对称的庭院布置,高低错落,动静结合,在立面处理上采用传统的坡屋面的处理手法,从而使得整个建筑立面横竖舒展,富有韵律。
3. 环境与绿化设计
3.1 设计原则
本设计的目的是将市区垃圾中转站及市郊垃圾填埋场区的环境建成富有个性和现代化花园式的厂区,绿化的设计原则拟创造清洁、美观的厂区环境。
3.2 绿化布置与树种选择
在环境组景方面坚持点、线、面有机结合,构成全厂的景观系统。
市区内的垃圾中转站结合城市道路,以常绿密实的珊瑚树、夹竹桃、榕树等形成较密的绿化隔离带,犹如一道绿化的屏障,中转站站区内绿篱选用耐污染性强的大叶黄杨,将站区与周边环境有机结合,合中有分,分中有合,有利于环境保护。
垃圾处理场的管理区以管理办公楼为中心,配以椭圆形草坪、步行道、花池、凳椅、绿篱等,形成层次丰富、清洁、美观的景观,植物配置上以银杏、棕榈、桂花、红果冬青等,乔木结合龙柏、金叶女贞、杜鹃等色彩变化丰富的灌木创造出四季变化丰富,形态优美的植物景观。垃圾处理场内道路西侧的行道树选用樟树、三角枫、榕树等;绿篱选用龙柏、大叶黄杨、金叶女贞等耐污染的绿化带。渗沥液处理站内构(建)筑周边空地植以大面积的草坪,草坪上孤植或丛植紫叶李、棕榈、海桐及苏铁等乔、灌木。使整个场区春季林绿花香,夏季浓荫蔽日,秋季生机盎然,冬季风韵不减,四季景色常新。
图1
5结 语
5.1通过对综合楼设计深切体会到必须从环境出发,它不仅是要为人们创造一个适宜的活动空间,同时还必须作为更大范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组成部分,协调统一,我们在创作实践中逐渐意识到:建筑师创作水平的高低和他对于基地环境的敏感度有直接关系。[1]
5.2.总而言之,尽管在建筑设计中存在着复杂的功能与技术要求,但通过认真地分析与深入地发掘,同样可以体现环境空间的需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以往公共建筑中间廊两边房的矩形平面的构图方法,同时做为一个建筑师要善于把功能要求与环境要求结合一起在进行思考,变被动为主动, 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从而体现出人、建筑、环境三者之间更为密切的关系,达到创作的目的[2]。
参考文献:
[1]杨鲁宁.吕富珣.将外部环境条件转化为设计的内在契机.建筑学报.2003.(4)
[2]申作伟.对建筑创作的理解.建筑学报.19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