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学期,我在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加强学生学习的体验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尝试,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1.将课程分类,按类别设定学习目标
共同体中需要大量同伴交流和互学的时间,所以,课时紧张是我们面临的难题。为了克服困难,我们低年级组经过集体教研,将课程按主题整合,一年级按主题分为成长、春天、爱国主义教育等五大类,二年级按体裁分为古诗古文、科普童话、名人传记等六大类,三年级按体裁分为儿童诗、记叙文、说明文等八大类。根据课文类别整体规划教材,既有助于准确把握核心概念,又能节省课时,保证小组“对话”的时间,大大提升了课堂实效性。
例如,春暖花开的时候,一年级两个班开始学习春天的主题。这个主题包括两首古诗和三篇课文。我们安排精读前两首古诗和其中一篇课文《春雨的色彩》,每课利用3课时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抓关键词体会词语和句子意思,结合生活实际感受春天的气息。学生对春天有所了解后,剩下的两篇课文重点就是朗读,不做过多分析。尤其最后一篇课文《小树谣》是一首儿童诗,句式简单,形式重复,朗朗上口,我们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读、在想象中读、在表演中读。
这样将课程按不同类别整合,更让我明确了低年级每个类别、每种文学体裁的教学目标。不同类别有不同的培养侧重点,综合起来就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培养“对话”习惯,营造平等互学氛围
为了培养学生有礼貌地交流,营造润泽氛围,我在班里提倡:“不管多微小的声音都要谦卑地倾听,不光要向那些成绩优异的人学习,也要向那些能力比自己弱的人学习。”我们班还制定了新的规则,以小组统一积分换取奖励的形式鼓励小伙伴之间相互帮助、相互提醒,实现小组共赢。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们渐渐学会了认真倾听同伴的发言,而不是只盯着老师;补充发言时也会考虑上一个同学的观点,而不是仅仅表达自我;请其他同学发言时,眼睛里也会关注到教室角落里的每位同学,而不是仅仅关注身边的几个同伴。
3.巧设问题,激发互学兴趣
在以往的低年级课堂上有一个常见的现象:学生很容易在表达完自己的想法后就无事可做了。我们反思后发现,教师们的问题过于简单或是过于困难都会导致学生失去交流对话的兴趣。所以,核心问题的创设非常重要。对于低年级来说,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是课堂中的“燃”点。于是,我们分别设置基本问题和冲刺挑战性两种问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胃口”,这也激发他们层层深入思考,让整个课堂有梯度。
《荷叶圆圆》一课中,我先出示问题:“你是从课文的哪里看出荷叶是圆的呢?”这可以培养学生从文本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在充分朗读、理解之后,我又提出冲刺挑战性的问题:“如果把小动物们的位置换一换,它们还快乐吗?请你结合课文说一说。”此问题直接指向本课核心概念——小动物们利用荷叶来满足自身独特的需求。挑战性问题一出,学生们互学兴趣高涨,纷纷结合課文说明理由。
再如一年级《春雨的色彩》一课中,我提出问题:“我们见过的春雨都是透明的,可是课文里怎么说春雨是有颜色的呢?”此问题来源于学生,并且巧妙利用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大大激发了学生们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3.借助学习单,发现学生真问题
在学习三年级《分数加减法》这一课时,教师在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简单梳理之后,下发了学习单,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教师通过学习单发现两个问题,一是学生重视的是计算的结果,对于算理的说明不够重视;二是学生对于学习单的互相交流没有重视。这三张学习单中,其中一张并没有表示出分数的意义,表示的是整数加减法的意义,显然学生的互学是浅层次的学习。于是,教师投影学习单,让学生仔细观察学习单上所写的内容,认真想一想上面写的理由自己是否同意,并说明原因。通过观察交流,学生们一致认可第一份学习单,认为说理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意思。这样,学生都明白了算理,更加明白了倾听是表达的基础,质疑才是真正学习的过程。
4.发现互学榜样,鼓励有实效的“对话”
例如,教授古诗《绝句》时,我让学生在古诗中圈一圈自己找到的关于春天的字眼,然后和同桌说一说。在交流分享中,一位学生提到“沙暖”一词时候,只是谈到鸳鸯睡在暖暖的沙地上,但是没有谈更多的内容。于是别的同学在他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一个谈到了春天很暖和;一个说他知道了是春天的太阳把沙地照得很温暖,所以鸳鸯才要睡在上面休息;还有一个说冬天的时候鸳鸯只能在自己的窝里呆着,因为外面太冷了,春天带来了温暖。就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中,学生对这句诗以及这首诗理解得更加深入了。这时候,教师没有着急往下进行,而是及时反刍:“请这几位同学再次重复,请大家听一听他们的发言有什么特点?”很快,细心的学生发现他们的发言是互相启发的,后一个同学在前一个同学的启发下思考得越来越细致,理解得越来越深入。在这样的学习中,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思考,每一个学生获得了学习的体验。
1.将课程分类,按类别设定学习目标
共同体中需要大量同伴交流和互学的时间,所以,课时紧张是我们面临的难题。为了克服困难,我们低年级组经过集体教研,将课程按主题整合,一年级按主题分为成长、春天、爱国主义教育等五大类,二年级按体裁分为古诗古文、科普童话、名人传记等六大类,三年级按体裁分为儿童诗、记叙文、说明文等八大类。根据课文类别整体规划教材,既有助于准确把握核心概念,又能节省课时,保证小组“对话”的时间,大大提升了课堂实效性。
例如,春暖花开的时候,一年级两个班开始学习春天的主题。这个主题包括两首古诗和三篇课文。我们安排精读前两首古诗和其中一篇课文《春雨的色彩》,每课利用3课时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抓关键词体会词语和句子意思,结合生活实际感受春天的气息。学生对春天有所了解后,剩下的两篇课文重点就是朗读,不做过多分析。尤其最后一篇课文《小树谣》是一首儿童诗,句式简单,形式重复,朗朗上口,我们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读、在想象中读、在表演中读。
这样将课程按不同类别整合,更让我明确了低年级每个类别、每种文学体裁的教学目标。不同类别有不同的培养侧重点,综合起来就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培养“对话”习惯,营造平等互学氛围
为了培养学生有礼貌地交流,营造润泽氛围,我在班里提倡:“不管多微小的声音都要谦卑地倾听,不光要向那些成绩优异的人学习,也要向那些能力比自己弱的人学习。”我们班还制定了新的规则,以小组统一积分换取奖励的形式鼓励小伙伴之间相互帮助、相互提醒,实现小组共赢。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们渐渐学会了认真倾听同伴的发言,而不是只盯着老师;补充发言时也会考虑上一个同学的观点,而不是仅仅表达自我;请其他同学发言时,眼睛里也会关注到教室角落里的每位同学,而不是仅仅关注身边的几个同伴。
3.巧设问题,激发互学兴趣
在以往的低年级课堂上有一个常见的现象:学生很容易在表达完自己的想法后就无事可做了。我们反思后发现,教师们的问题过于简单或是过于困难都会导致学生失去交流对话的兴趣。所以,核心问题的创设非常重要。对于低年级来说,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是课堂中的“燃”点。于是,我们分别设置基本问题和冲刺挑战性两种问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胃口”,这也激发他们层层深入思考,让整个课堂有梯度。
《荷叶圆圆》一课中,我先出示问题:“你是从课文的哪里看出荷叶是圆的呢?”这可以培养学生从文本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在充分朗读、理解之后,我又提出冲刺挑战性的问题:“如果把小动物们的位置换一换,它们还快乐吗?请你结合课文说一说。”此问题直接指向本课核心概念——小动物们利用荷叶来满足自身独特的需求。挑战性问题一出,学生们互学兴趣高涨,纷纷结合課文说明理由。
再如一年级《春雨的色彩》一课中,我提出问题:“我们见过的春雨都是透明的,可是课文里怎么说春雨是有颜色的呢?”此问题来源于学生,并且巧妙利用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大大激发了学生们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3.借助学习单,发现学生真问题
在学习三年级《分数加减法》这一课时,教师在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简单梳理之后,下发了学习单,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教师通过学习单发现两个问题,一是学生重视的是计算的结果,对于算理的说明不够重视;二是学生对于学习单的互相交流没有重视。这三张学习单中,其中一张并没有表示出分数的意义,表示的是整数加减法的意义,显然学生的互学是浅层次的学习。于是,教师投影学习单,让学生仔细观察学习单上所写的内容,认真想一想上面写的理由自己是否同意,并说明原因。通过观察交流,学生们一致认可第一份学习单,认为说理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意思。这样,学生都明白了算理,更加明白了倾听是表达的基础,质疑才是真正学习的过程。
4.发现互学榜样,鼓励有实效的“对话”
例如,教授古诗《绝句》时,我让学生在古诗中圈一圈自己找到的关于春天的字眼,然后和同桌说一说。在交流分享中,一位学生提到“沙暖”一词时候,只是谈到鸳鸯睡在暖暖的沙地上,但是没有谈更多的内容。于是别的同学在他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一个谈到了春天很暖和;一个说他知道了是春天的太阳把沙地照得很温暖,所以鸳鸯才要睡在上面休息;还有一个说冬天的时候鸳鸯只能在自己的窝里呆着,因为外面太冷了,春天带来了温暖。就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中,学生对这句诗以及这首诗理解得更加深入了。这时候,教师没有着急往下进行,而是及时反刍:“请这几位同学再次重复,请大家听一听他们的发言有什么特点?”很快,细心的学生发现他们的发言是互相启发的,后一个同学在前一个同学的启发下思考得越来越细致,理解得越来越深入。在这样的学习中,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思考,每一个学生获得了学习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