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克阳:因信仰 志弥坚

来源 :军工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ldk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六十甲子 不忘初心
  2015年9月29日,中航工业西安航空制动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工业制动”)迎来了60华诞。和大多数军工企业一样,在岁月变迁中名称几经变化,但“514”的番号从未更改;从事航空机轮和刹车系统的核心业务从未更改;一颗为国家效力、追赶和超越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心从未更改——那就是“把平安带给每一次飞行起落;让飞机轻盈起飞、平安着陆”。
  这个历史上从未举办过创建庆典的5000多人的企业,决定用一次小规模、小范围的庆祝来纪念一甲子的奋斗历程。但这个看似简单的决定,对在这里摸爬滚打了7年的董事长、党委书记向克阳来说,却是百般滋味上心头。
  从2008年6月赴任以来,是中航工业制动最艰难、最困苦的时段,更是向克阳职业生涯中最艰辛、最憋屈、最漫长、最煎熬的时段。直到2014年,中航工业制动的产品市场才逐步回暖升温,对“中航工业制动”品牌的赞誉声才再度响起。此时,虽然他的焦虑有所缓解,但他那一头稀疏华发,再也回不到赴任之初的乌黑浓密。
  向克阳赴任之时,正值中航工业制动的飞机机轮和刹车产品处于国内航空军品市场开放的竞争局面。可以说,制动公司是中航工业集团第一个进入完全市场竞争的企业。在激烈、殘酷、复杂的市场竞争态势下,公司在航空军品市场处处被动、处处挨打。真是“人心惶惶,失魂落魄”,工会副主席栗潮民回忆那段时光时说。
  60周年庆典,向克阳要斟酌的,不仅仅是总结回顾中航工业制动完成了中国航空机轮和刹车系统从复制仿制到自行研制、从望尘莫及到望其项背的光辉奋斗足迹,更是21世纪以来的15年,中航工业制动在市场拼杀中所经历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艰苦卓绝的历程,更值得回味和思考。
  如今,历经坎坷的中航工业制动,以强劲的科技实力重回航空机轮和刹车系统国家主战场,在关键核心技术产品领域一路领先。一个优秀企业对自己产品的执着,常常体现在对用户特殊需求的准确理解、对质量标准体系的严格执行、以及对其产品严格苛刻的测试和不断的改进之中。在中航工业制动建立的经过中国民用航空局认可的中国航空机轮刹车试验中心,制动的产品在不断地进行着各种极端严酷环境下的模拟刹车试验。试验中心引进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电惯量动力试验台和机轮径侧向载荷试验台;自主建设处于国内先进水平的刹车系统半物理仿真实验室、机轮疲劳试验台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多轮系综合动力试验台,为机轮刹车系统的安全可靠性提供着真实、准确的验证。先进、完备、系统的综合试验能力,确保了制动公司向客户提供安全可靠的产品;与西北工业大学张立同院士联合研制的碳/陶基航空刹车盘,是当前国际航空领域唯一成功使用的新材料,领先世界;研制生产的航空刹车电子防滑控制系统打破了美、法两国的垄断,居于世界前列。
  参加庆典的一些公司老领导、老专家看着公司的骄人成绩,激动地说,“以前我们一直想做的事情,现在一下子都变成了现实。”历代制动人执着追求的梦想,终于结成累累硕果。
  而向克阳思虑更远的是:是时候正本溯源,向外界澄清航空制动专业发展领域一些客观存在的事实了。
  这也是我们想要剖析与探秘的样本.偏居西北一隅,从事着国防建设航空工业领域中一个非大系统、非核心构件的企业,受到的关注最少,也永远不会站在荣誉的最前端;它从来都不是最先投资的项目,很多时候都要靠自筹资金发展技术、提升能力。它的来路,充满艰辛,荆棘遍布。但是,正是这样一个企业,却永远明晰历史大任,永远不忘初心,永远向着梦想的高地进发。
  内忧外患 釜底抽薪
  2008年,中航工业制动刚刚从债转股和破产重组中喘过气来,却又遭遇雪上加霜。面对暴风骤雨般的市场竞争态势,虽然做好了周全的准备,但还是丢失了原本以为胜券在握的订单。
  “内忧外患”,虽然时过境迁,向克阳对当时的情境还是铭心刻骨。大型运输机机轮竞标之前,中航工业制动参与竞标的机轮已经在自有的国内先进的试验台上进行了各项验证试验,各项指标验证结果均满足竞标的技术要求。研发团队出征前,向克阳请大家喝了壮行酒,仔细询问了很多细节,所有人都认为竞标成功是板上钉钉的事了。处于复杂竞争局势困境中的中航工业制动,太需要在大型运输机这一国家利器上,证明他们当之无愧的国家队身份。但是,当现场试验出现振动(国际公认的世界性航空机轮刹车技术难题),不能再往下进行的消息传来时,从事大半辈子制动专业技术的向克阳知道竞标结果已无可挽回。
  夜阑人静,窗外忽然传来大卡车疾驰而过的刺耳声,转辗反侧、难以入眠的向克阳听来,像极了飞机刹车机轮试验振动的声音。他立即拿起电话,打给副总工程师王选利,急促地问,“你们还在做试验吗?”
  在代表国家力量的大型运输机机轮刹车公开招标中,中航工业制动莫名奇妙地折戟。关键项目的失利,导致中航工业制动在市场竞争中的风向急转直下。有的已定型交付的产品,不仅被从飞机上拆卸下来,而且神不知鬼不觉地从配套目录中消失了;有的项目根本就不让参与研制;原本一直在手的市场配额,被冷不丁冒出来的一些企业瓜分了一半……这个曾经因航空机轮刹车系统而生、并长期在此领域一统天下的企业,面对诡异激烈的竞争环境,一下子找不到北了。
  这是复杂多变市场对一个王牌老国企釜底抽薪的残忍一击。
  受损的不仅仅是声誉,更关系日后生存的根基。
  从此,有很长一段时间,国内航空机轮刹车产品市场,一度不知有中航工业制动。
  “激烈、残酷、复杂。”向克阳和时任党委书记刘灏召集班子成员,对中航工业制动面临的竞争态势进行了深入分析。大家认为,激烈、残酷是市场经济的特征,复杂是多方面原因导致。初级阶段市场竞争的无序性、市场竞争法治体系的不健全、公司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不足等等,需要制动人静心思考,历练本领,强身健体,迅速摆脱不利的竞争局面。同时,这种复杂激烈的市场竞争局面,受到了中航工业集团总部的关注。集团领导认为,航空机轮刹车专业处在一个非常特殊的发展局面,主要是竞争惨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突出重围?对中航工业制动而言,这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中航工业制动只能是华山一条路了:直面竞争,苦练内功,做强技术。   主管市场部的副总经理赵刚义介绍,计划经济时代,制动人过得“幸福滋润”:虽然经历了债转股和政策性破产重组的艰辛,但仍然有国家的保护。当真正的市场竞争来袭时,制动人还依然抱着“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我是老大我怕谁”、“爱买不买,只此一家”的心态。
  后果就是订单接二连三地被抢、被分,市场给制动人重重一击。
  面对此种情况,向克阳对外承担了上级领导所有的质疑与询问,对内没有追责与惩罚任何一个人。他告诫自己:所有压力我承担,所有问题我包揽,所有怨言我承受。比起惩治,公司更需要的是“治病救人”。公司的病,是小富即安的病,是自以为是的病,是无视用户的病。他清楚地知道,市场失利的根本原因,是由内而生,而不是由外而至。
  他更清楚,让中航工业制动惨遭市场失利的,不仅仅是复杂的竞争环境,更重要的还是我们自己不够强大,比如思想观念,比如核心知识产权,比如技术创新能力。
  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
  如何直面竞争?如何善战?凭何必胜?凭何强大?这是时代摆在制动人面前的重大命题。制动人必须深刻内省,并快速找到答案。
  对向克阳而言,他的大半辈子就是在竞争中度过的。他在贵州126厂,从普通的设计员做起,最后成为企业领头人,一直是在市场的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所以,他并不惧怕市场局势的复杂与残酷。但此刻,他要做的是,激发制动人的斗志与血性,收复失地,东山再起。
  改革内外并行。
  中航工业制动聘请北京知名的咨询公司做薪酬体制改革,从体制机制上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向克阳组织公司班子开展“怎样通过竞标失利,转变观念、提升管理、提升技术、提升服务”的思想风暴。激发高层要变压力为动力,坚持以“闯”的魄力、“抢”的意识、“争”的劲头、“拼”的勇气,挑战逆境;以“守土有责”的态度,直面竞争,搏击市场。
  市场部部长牟松说:“市场的严峻性和危机意识,是向总一直紧绷的弦,他不厌其烦地在中层会上一次又一次地分析公司面临的挑战。”
  有了竞争意识,还得有市场意识、客户意识和服务意识。员工要有市场的嗅觉与敏锐,而且知道如何取得市场的信任。在中航工业制动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任何一个客户电话,接电话的人如果不是直接当事人,不能仅仅是转告或者告知对方其他联系方式,而应该亲自弄清楚问题后直接反馈客户。在中航工业制动经理部,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每个来访的客户记录,都需要整理成册,以便随时调用。
  中航工业制动开始加强驻厂服务和外场服务质量。开始派技术人员跟飞,陪着试飞员一起实地感受产品的性能;每一次飞行起落,制动的技术员都会用尺子测量刹车盘的厚度,并能清晰地判断刹车盘起降的次数,知道何时该更换刹车盘,因此也能够防患于未然。这些细微之处,是脚踏实地践行着向克阳提出的“让客户惊喜与感动”的服务理念。他相信,这些看似简单的服务,却有着极好的效果。这种颠扑不破的理念和意识,也是制动人需要补上的重要一课。
  向克阳更为深谋远虑的是,打破激烈、复杂、恶性竞争态势,在竞争中昂首挺胸立于不败之地,除了内在理念的重塑,还得有内在的本领。占领技术高地,这是首要的突破口。
  唯有如此,才能闻风而起,也才有可能伺机而动,更有可能动若脱兔。
  制动人一直在锤炼技术,一直在磨练本领。
  不管有没有取得配套资格,向克阳都要求公司密切跟踪每一型飞机的技术状态,并研究与之配套的机轮与刹车技术要求。目的就是瞄准世界前沿技术,做好预研和技术储备,保证制动的研制能力不断跃升攀高。
  不客气的讲,这个昔日制动专业的国企老大,却在这一刻成了市场的配角与陪跑者。但向克阳始终认为,只要有一线生机,哪怕只有一丝门缝,门缝里只要漏出一线光亮,制动人都要拽住抓住和攀着这丝光亮,拼尽全力,挤入赛场。
  机会一定会眷恋那些有准备的人,机会终于来临。
  在大型运输机试飞过程中,当配装其他公司的主机轮出现问题、且短时间内无法解决之时,制动人终于挤了进去:他们凭借先进的专业技术水平,完美陕速地解决了问题。
  同样,在另一新机型临近首飞时,由于为其配套的民企死活拿不出能够满足首飞要求的产品,中航工业制动又一次扮演了临场救火的角色。当时,外界有同情制动的声音说,就应该袖手旁观,看他们出洋相。但是,向克阳说,我们眼里看到的不是只有市场,更有肩负的国家使命,以及先进军机的研制任务。中航工业制动火速为该机型提供了他们紧跟前沿技术新研制生产的既安全又可靠的机轮和刹车系统产品,确保了该机型的按时首飞。
  这就是洞察市场,充分准备,卧薪尝胆,伺机而动,动如脱兔的制动人,他们终于学会了“虎口夺食”的本领,终于在一度沉寂之后,又一次在航空机轮刹车赛场上精彩亮相。
  曾经丢失的市场,在制动人的汗水和奋斗中回归变暖。
  但是,有谁知道这次回归背后,制动人曾经忍受了多少屈辱?承受了多大的压力呢?
  有谁理解向克阳为制动公司争取支持与政策时,莽闯领导办公室、不惜顶撞领导时的冲动与艰难?有谁知道,他为了争取研制项目,将心比心,和客户推心置腹、苦心沟通时的良苦酸辛?
  “为了让5000多名制动员工的饭碗有保证,为了几代制动人为之奋斗的梦想不泯灭,为了航空制动技术不断地创新发展,为了中国机轮刹车能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为了‘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宗旨得以实现。”朴素真诚的向克阳,在兢兢业业、呕心沥血中与一些领导和客户慢慢成了莫逆之交。因为在他们身上,都流淌著为祖国国防装备事业履职尽责的满腔热血。
  2014年,当中航工业制动的产品在所有新机型中表现优异,并得到了用户一致好评,而且有了世界领先和国际先进的产品去展示时,向克阳风风光光地去了之前刻意回避很久的航空界盛宴——珠海航展,因为在这届航展上,中航制动重新登场,并有引人瞩目的高科技产品展出。   古人有言“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意思是要成大器,必须经过艰难困苦的磨练。向克阳为之落泪、为之揪心,用情至深中航工业制动,大概对此体味最深。“514”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虽历经百折而不言弃,虽屡遭坎坷而不言败。制动人,始终以坚持不懈的韧劲历经磨砺,为的就是能够在国家队主战场上为国效力,为国争光。
  此信仰,永不息。
  锐意创新 做强技术
  今年,热衷中国装备发展的军迷们,如果足够细心的话,会在一些媒体上看到一篇文章——《歼-10,中国战鹰的成人礼》(又名《战鹰的背后》《向歼十敬礼!》)。文中提到的两个时间节点,尤为值得关注,“历经18年艰辛,歼10研发成功”、“又一个18年”。这篇文章通篇的重点是谈与歼10相匹配的航空机轮与刹车系统技术质的飞跃。
  从1998年歼-10首飞之后的“又一个18年”算起,正是今年,公元2016年。
  中航工业制动解决的难题是,飞机从“三个月无法起飞”到“一次试飞成功”的历史跨越。
  刹车,是飞机的最后一根安全绳。早在上世纪70年代之初,当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使用重量轻、耐磨损、抗高温和寿命长的碳/碳复合材料装备飞机刹车盘时,敏锐的中航工业制动人,就发现和瞄准了这一尖端技术,从1972年立项研制,历经10年研制成功。在制动人潜心跟踪世界新技术的过程中,遭到了固守粉末冶金刹车材料“专家”的反对。然而,中航工业制动研制的碳/碳材料在军民机上成功应用,使飞机的刹车装置减轻40%左右,这对“寸重如金”的军机来说,无疑是航空制造领域的一场革命。1993年,中航工业制动的碳/碳复合材料刹车制备技术和防氧化技术获得国家专利。而此时,曾经反对碳/碳复合刹车材料的“专家”,开始“临摹”这一新技术。
  在市場失利的时候,江湖流传着碳/碳技术来源于高校科研院所。现在,向克阳可以理直气壮地宣告,中航工业制动才是国内此项技术的鼻祖。这也是他一再强调“血统正宗”的意义之所在,也是他正本溯源之本意。
  在中航工业制动“内忧外患”之际,向克阳还果断推动了中航工业制动和西北工业大学的合作,以穿透市场的敏锐眼光强劲推动碳/陶技术的产业化。“那时候,一次试验的成本大约是3000到5000元,为了碳/陶技术的可靠性,中航工业制动进行了上万次的试验。”如今已是公司复合材料事业部总经理的刘海平,从进厂伊始,12年的青春都是在和碳/陶材料打交道。他说,在公司困难的时候,拿出如此大的一笔经费投入到绝大多数人都不看好的刹车新材料上,花费好几千万元,是需要魄力的事情。尤其是,那些曾经从反碳/碳刹车材料的“专家”到后来变成对碳/碳刹车材料的“临摹”追随者,如今,又演变成新的反对力量——碳/陶“反对派”。他们甚至列举了碳/陶材料的种种不是:掉快、微裂、磨损大、会粘连、重量大、刹车振动、成本高、难加工、国外没应用等9大问题,其中最可笑的是:“国外都没有应用的技术,我们能用吗?”在追求世界领先技术信仰的路上,中航工业制动在碳/陶的路上,遭遇了攻克碳/碳技术同样的质疑。这里的质疑,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已有市场的保护私心。
  这件事上,我们隐约能窥见“向克阳所承受的压力与屈辱难以言表”的意义。公司困难之际,每花一分钱都要承受各方面的压力。相较碳/碳技术,碳/陶技术在湿态衰减和磨损率等方面都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中航工业制动投入巨大资金攻克了西方发达国家不能解决的难题而取得成果。如今,中航工业制动和西北工业大学联合研制的飞机碳/陶刹车盘,用钉子都钉不碎。这一技术难题的攻克,也由此形成了公司的“钉钉子精神”——确定了战略目标,一锤一锤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志同道合,相与为谋。”张立同院士回忆与中航工业制动的合作时说,“无论是他们上一任掌门人袁毅东,还是现任领导向克阳、付鹏锋,都非常真实,踏踏实实地干实事。甚至在不正当竞争中,吃过不少哑巴亏,他们也不抱怨,一心一意地做强技术、做大产业,肩负起国家使命。”
  “中航工业制动太老实了,他们真是干实事的人。有时在竞争中被不公正地打压,他们也选择忍辱负重前行。”“与这样的人和企业打交道,我们放心。”张立同院士替他们打抱不平。
  飞机碳/陶刹车盘装机试飞成功,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在飞行器上运用此技术的国家,标志着我国在高新航空制动技术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成为世界领先者。尤其是在歼-10改型飞机上的成功应用,解决了碳/碳刹车材料因吸收水分导致性能衰减、出现刹不住现象的这一世界难题。因为耐潮性,碳/陶刹车盘又同样解决了舰载机歼-15和大型水陆两用飞机AG600海水腐蚀的难题。近几年来,碳/陶刹车盘的市场逐步开阔,已成功在我国十多个机种上使用。
  2014年,中航工业制动研制的全电刹车系统在某型号上成功试飞,使中国成为继美、法之后第三个成功研制全电刹车系统的国家,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这就是中航工业制动的杀手锏,也是他们在“陪跑”潜行期反败为胜的法宝。打破竞争态势的,是技术。
  但是,单项技术的先进并不代表系统的匹配。过去,没有系统的概念,刹车系统只对成品提出要求,成品合格了就交付主机配套。因此,刹车系统的系统特性只能通过在飞机上进行数百次的试验、调试,往往造成单个产品厂内试验合格,场外验证飞行不合格的怪圈,这也是前文所述歼-10“三个月无法起飞”的难题。
  中航工业制动除了集智攻关碳/陶技术,还将公司发展从设计制造为重转移到检测试验并举的双轮驱动战略上来,在综合论证了美国空海军、欧洲宇航局机轮刹车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采取“建设成本与安全性验证能力最佳平衡点”的建设原则,历经7年研制攻关,在国内率先建设完成了一套多支柱、多轮系机轮刹车综合动力试验台。此设备能真实地模拟飞机多支柱起落架装置,与多轮系刹车机轮、刹车控制系统起飞滑行及着陆刹车的全过程,能全面验证飞机起降系统的综合性能,解决了起落架、机轮、刹车系统之间匹配性、协调性和可靠性试验的重大难题,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只能在飞机上进行验证的模式,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多轮系试验,中国的战机,可以一次试飞成功,中航工业制动打通了机轮刹车产业链的“最后一公里”。
  向克阳说,科学技术无边界,这个行业最先进的平台,在尊重知识产权的前提下,无论是谁,哪怕竞争对手,都可以来做产品试验。在他看来,有竞有合,才能促进行业与产业的良性循环,才能滋生更多的内在动力。
  或许,至此,我们才能理解中航工业制动面对激烈残酷竞争不畏惧、面对复杂竞争环境不气馁的真正“内核”:当市场竞争意识真正成为制动人骨骼里的基因时,并由内至外进行了一场脱胎换骨般深刻的技术革命,这样的企业,何愁不胜?
  而梳理中航工业制动在某些领域领先国际的真正“内核”,或许还有一个视角,在技术锤炼上,他们已经完成如下四个维度的蛻变:从成品的概念到系统的概念;产品试验的能力从飞机上试飞到公司试验台上直接验证其合格;从注重产品的功能到更加注重产品的可靠性、安全性、测试性、维护性、保障性和可维修性;从治标解决问题到用新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产品问题。
  这就是中航工业制动,执着地一步一个脚印践行自主技术创新,始终如一地钻研与拓展新技术,最终破茧成蝶,成为新技术的引领者。他们的志向,不仅仅是国内领先,而是要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成为世界航空制动科技领域的佼佼者。
  继续前进 做大产业
  2015年,向克阳任董事长、党委书记,接替总经理职位的付鹏锋思考的是下一步的战略布局。从多轮系试验室匆匆回来接受采访,付鹏锋毫不掩饰对向克阳的认可与推崇,“向董有思路、有激情、有干劲。他定事我干事。现在军机市场已经看到了天花板,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突破瓶颈。”在整个采访中,战略层面尤其是经济数据等方面的内容,向克阳执意留给付鹏锋来谈。各司其责,互相补台,董事长、党委书记和总经理的配合默契、彼此支持,莫过于此。
  “到‘十三五’末期,我们要利用产业同根、技术同源的优势,培育民航产业和军民融合产业”,付鹏锋说。
  长期以来,中国的民航客机大部分都是进口,民机的零配件一直受制于外国公司的“霸王条款”。单拿刹车盘产品举例,外国公司要求“坏一副,寄到国外修一副”。因此,民航公司不得不每年多配几副,严重占用了公司的流动资金。早在2009年,中航工业制动的碳刹车盘在空客320上验证飞行成功,央视即专题报道称之为“惊碳一跃”。因为此举意味着中国有能力研制生产国外大型客机的刹车盘,宣告中国民用航空长期依赖国外进口刹车产品的终结。消息一出,国外碳刹车盘应声降价30%。
  在坚实履行国防装备使命的同时,中航工业制动始终坚持“寓军于民、军民融合”的发展思路,长期致力于民用航空和非航空产业的拓展。新舟60、运12、空客320、波音757等十余种民航机轮刹车产品取得了适航许可并批量装机使用。同时,公司拥有中国民航局CAAC及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的维修认可证书,承担着空客、波音、庞巴迪和新舟系列等20多个机种、180多个件号的航空产品维修业务。为对标国际先进企业,公司与美国UTAS、法国MBD等国际知名企业开展转包生产等长期合作,中航工业制动加速了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的步伐。
  截至目前,中航工业制动已经获得了中国民用航空局颁发的波音757、波音737-800、空客318/319/320刹车盘PMA(碳刹车盘零部件制造人)证书。这是撬开国内外民航客机机轮与刹车系统的市场准入证。为此,向克阳一年要开展很多次与多家航空公司的商务洽谈。在这个高度封锁而潜力巨大的市场面前,向克阳还是信奉:“为之准备,只要有一丝光,就得抓住。”
  可以说,新舟700机轮与刹车系统的市场,也是向克阳这么争取来的。他曾立下誓言,“拿不下新舟700,我就辞去中航工业制动领导职务。”因为有了新舟700这个平台,才有机会与国外知名企业合作。通过国际合作,才有可能提升技术与管理水平,熔炼团队,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向克阳盘算的,不仅仅是中国自己培育的民航产业及通航产业,他心里还有一个过不去的坎。在C919大型客机招标中,中国也曾有自己的打算,利用国外技术带动国内产业发展,因此要求国外招标企业必须和国内一家企业合作才能入围。但是,精明的外国人并不打算轻易拱手相让技术,所以很多合作都是流于表面。
  向克阳以他的诚意与真挚,打动了目前国际研制生产机轮与刹车系统技术领跑的赛峰集团,二者联合,研制新舟700刹车系统。“但是,我们的合作不同于C919的招标形式,这次是以我们为主。技术与市场的主动权,在中国人自己的手上,同时也可以学到很多国外先进的东西。”向克阳认为,唯如此,中国的航空制造业才能真正走上独立自主的道路。
  除了民机,中航工业制动重点培育的还有碳/陶刹车盘市场。35岁的刘海平,他的很多西工大毕业的同学选择了外企、强势家族企业以及国防工业的主机厂所。刘海平拒绝过霍尼韦尔的高薪聘任,也从未后悔自己的选择。从复合材料研究所所长到复合材料事业部总经理,刘海平带着公司最好的研发团队。30人的团队中,有2个博士,15个硕士,他们已经成功把飞机碳/陶刹车盘带到了领先世界的水平,现在,他们则要用高性能的碳基复合材料这一技术敲开更多的财富之门:保时捷、法拉利等F1赛车市场和奥迪、奔驰等高端轿车市场,还有国内方兴正艾的轨道交通市场。令人惊喜的是,他们的这一技术在今年12月8日,获得了由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防科工局、全国工商联主办的,以“军民融合,协同发展”为主题的“中国首届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应用大赛”银奖。
  中航工业制动的非航空制动产品也广泛应用于轨道交通、汽车等领域。汽车制动系列产品是制动公司的支柱民品,长期为一汽大众、上海大众、法士特等国内知名汽车厂家配套。
  中航工业制动还依托长期专业技术积淀和完整配套能力优势,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在北京、上海、成都、沈阳、乌鲁木齐、安顺等多地设立服务机构,派驻训练有素的专业服务人员,提供快速响应的一流技术保障,竭诚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从军机、民机到轨道交通和汽车,从国际到国内,关于中航工业制动的未来,向克阳和付鹏锋在下一盘更大的棋:利用产业同根、技术同源、价值同向,培育和拓展制动领域的民航产业和军民融合产业。
  为山九仞,岂一日之功。一个个成功的跨越向我们描述着中航工业制动成长的足迹:
  1955年9月29日,中航工業制动(代号514厂)因国家使命而诞生;
  1965年,研制成功镁合金顺序结晶铸造新工艺、新技术;
  1972年,向国家申请立项攻关航空机轮碳刹车材料研制;
  1977年,国内第一套扇形片结构的航空碳刹车盘研制成功;
  1982年,引进英国大型电惯量模拟动力试验台装试成功,属于亚洲唯一;
  1985年,大型电惯量模拟动力试验台取得英国适航署CAA认证:
  1987年,碳刹车材料制备工艺和防氧化技术获得成功;
  1988年,国家商检局确定“兴平航空轮胎机轮刹车试验中心”为国家级检测中心;
  1993年,碳/碳复合材料制备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1994年,碳/碳复合材料防氧化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1995年,中国民航局认证“兴平航空轮胎机轮刹车试验中心”为适航检测中心;
  1998年,碳/碳刹车盘在歼-10飞机上首飞成功;
  2002年,新建的全国最大的碳/碳刹车盘生产线建成并投入使用;
  2003年,碳/碳刹车盘成功应用在新舟60飞机上,获得中国第一个TSOA技术标准批准书,并随着新舟60飞机飞出国门;
  2003年,碳/碳刹车盘制造新工艺——天然气CVD工艺研制成功;
  2007年,自主设计委托制造的国内首台一次性可装炉500-1000盘的大型化学气相沉积炉正式投入使用;
  2008年,自主设计委托制造的国内首台一次性可装炉3000-6000盘的大型石墨化炉正式投入使用;
  2008年,研制生产的碳/陶刹车盘首飞成功;
  2009年,获得中国民用航空局颁发的空客318/319/320PMA证书;
  2014年,自主研制生产的航空刹车电子防滑控制系统打破美、法两国垄断局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016年,自主设计的具有世界领先水平多轮系、多支柱机轮刹车系统试验台装试成功。
  问鼎世界,让中国航空制动技术一路领先,用产业和专业技术的进步撬动更大的产业市场,用激情和信念一寸一寸改变专业、改变行业、改变时代,用行动的力量丈量信仰的深度。
  因信仰,志弥坚;因信仰,历史生动,岁月生辉。
其他文献
香209A是用香型保持系新香B与优良的两系核不育材料245杂交,在F4代选择含有香味的优良单株与新香A测交并连续回交转育而成。于2009年通过贵州省科技厅组织的技术鉴定。香209A
1.刘婆婆家外日知了在树上喋喋不休地吵闹着,工地里的几台挖掘机也没有消停过。林凡提着一个精致的果篮来到刘婆婆家门口,正要敲门,门却一下子打开了。林凡:刘……林凡刚开口
2015年1月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正在举行。代表我国发明创造最高水平的奖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开始颁发。领奖台上,马晶教授从李克强总理手中接过了鲜红的获奖证书。  从1991年的一篇硕士毕业论文到2011年的我国首次星地激光通信链路试验的圆满成功,再到如今的国家技术发明奖的一等奖,马晶、谭立英带领他们的团队用20余年的坚守与执著、攻坚与奉献,实现了星地激光链路快速捕获、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