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产”、“有产”问题探微

来源 :中国市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zl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代中国在共享改革开放丰硕成果的同时,有关“有产”和“无产”的问题却时常困扰着人们。为进一步解放思想,尽快走出“有产”和“无产”的困惑,本文在探究“无产”和“有产”来历的基础上,阐述了其科学内涵,并进一步分析了新形势下 “无产”和“有产”的划分标准及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无产;有产;来历;科学内涵;划分标准
  
  一、关于“无产”和“有产”的来历及科学内涵
  
  《说文解字》说:“产,生也。”意人或动物的生子。这是“产”字的最初含义。后来又通常用作物产、产品、产业、财产等义讲,如《广雅•释诂四》:“产,货也。”《正字通•生部》:“产,民业曰恒产,又居积为生计曰产。”这里的“产”除指产品、货物之义外,具体而言,还指老百姓的私有财产,即维持日常消费的必需品。《孟子•滕文公上》:“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作为儒家思想代表的孟子在这里讲了一个超时代的具有普世价值的治国之道,即必须让百姓拥有“恒产”,即稳定的产业和收入,这样百姓才会有稳定不变的思想,从而社会才能稳定,国家才能富强。而当百姓“无恒产”,处于极端贫困的状态,即“无恒心”时,百姓就会揭竿而起反对自己的统治者。因而司马迁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正是由此,邓小平同志讲:“发展才是硬道理。”但我们习惯通常把“财”和“产”并称为“财产”。关于“财”,《说文解字》说:“财,人所宝也。”还说:“货,财也。从贝,化声。”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说:“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所以,财产实际上就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人们经过辛勤劳作创造的物资财富,是我们人类进步和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至于“有产”和“无产”的“无”和“有”则是相对而言的,如《玉篇•有部》:“有,不无也。”《正字通•月部》:“有,对无之称。”由此,所谓“无产”则为没有财产,“有产”则为拥有财产。关于“无产”和“有产”的争论在传统文化中主要表现为“义利之辨”。孔子虽讲“民贫则富之”,并说“富而教之”,但他又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以至西汉大儒董仲舒进一步推向极致说:“君子正其宜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由此最终导致“存天理灭人欲”的心性之学的诞生,结果是国势日危。总的来说,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封建政权的更迭历史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统治者必须确保百姓“有产”,使百姓拥有一定数量的土地和财产,“藏富于民”,必要时则实行轻徭役、薄赋税的社会经济政策。这样方可安抚民心,促进生产力发展,保持社会稳定。
  现代意义上的“无产”和“有产”则是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构成了一个层次体系,而人的需求中最基本、最强烈、最明显的就是对生存的需求。这就需要有一定的物质作基础,用以满足人的衣、食、住、行等。换言之,人需要一定的“产”才能生存。但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似乎并非如是。
  近代世界在享受工业革命带来繁荣的同时,社会阶级却日益分化,一头是占有社会财富的“有产者”,而另一头是一无所有的“无产者”,资本主义社会进而形成了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由于无产阶级不占有生产资料,除了自身拥有的劳动能力,一无所有,所以他们为“无恒产”阶级。因为“无恒产”从而最贫困,所以他们也最革命,最愿意打破现状。马克思指出:“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所以,“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不过,这里的“产”不仅是老百姓维持日常消费的必需品和人们赖以生活的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能够带来利润的“资本”。但建国后,我们对“产”的理解有一个曲折过程。
  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毛泽东想建立一个人人“有产”的社会主义。这一想法顺民心合民意,既符合中国古代所倡导的通过给予人民以“恒产”,确保人民以“恒心”的思想,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认为,“无产者”在取得政权后,应尽快地恢复生产,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确保绝大多数的“无产者”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以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的确,新中国的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成了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成为国家的主人。从理论上说,他们不再是“无产”阶级了,而是“有产”阶级了。由于我们教条式理解马克思主义,认为“穷革命,富变修”。结果,计划经济时期人民群众个人财产微乎其微,长期处于贫穷状态。
  
  二、“无产者”和“有产者”的划分标准
  
  中国近30年来的改革开放,不仅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也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财产状况和收入状况。那么,今天“无产者”还存在吗?“无产者”和“有产者”的划分标准又是什么呢?
  (1)生产关系标准。马克思主义认为,划分“有产者”和“无产者”的标准不是人们的生活状况和收入水平,而是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中的地位;其“有产”或“无产”的内涵不是“生活资料”或“消费资料”,而是“生产资料”或“资本”。比如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无产者不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无产者与资产者处于政治、经济全方位的对立之中。
  (2)生产力标准。随着人民群众生活状况的改善、收入水平的提高、储蓄存款的攀升,一句话,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广大劳动人民已经“告别无产”。这一观点似乎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
  所谓“无产”还是“有产”从来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便是在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中极度缺乏人身自由的奴隶和几乎不占有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也从来都不是完全的一无所有,至少他们还有蕴藏在体内的劳动力,在现代社会中其高级形态即“人力资本”,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无形财富。而正是这一无形财富是有形的物质财富和全社会财富的创造源泉。如果说在生产力落后的前资本主义社会,奴隶和农民是无产者的话,还是可以接受的,因为相比较而言,他们占有的生产资料和物质财富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在现代社会,我们已经不能再用单纯的生产关系或是生产力标准来划分“有产”或是“无产”了,因为对于传统的马克思的生产关系标准而言,现在的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尤其在社会主义新中国,已经没有了原来意义上的阶级划分。我们所倡导和努力实现的是一个人人平等的和谐社会。马克思理论的前提假定已经发生了改变。既然如此,如果我们单纯采取生产关系标准来划分“无产”和“有产”显然是不合时宜的,没有与时俱进。
  生产关系作为“无产”、“有产”划分标准的意义体现在,一种新型的更为合理的生产关系的构建和形成能够推动“无产”向“有产”的转变。然而,产权关系本身是一种生产关系,即产权表面上界定的是人对物的占有权利,但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这并不能成为划分“有产”还是“无产”的标准。“无产”、“有产”应从“产”的角度进行界定,即“产”字的内涵和范畴,而产权关系或者说生产关系是指产权在界定完毕以后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所以,显然这是两个不同层面上的问题,不应当混淆在一起。另外,雇佣关系本身也不应当成为界定“有产”或是“无产”的标准,一直以来我们坚持的观点是资本雇佣劳动,但事实上,究竟是资本雇佣劳动还是劳动雇用资本本身就是一个玄之又玄的问题,而且资本雇佣劳动这个命题是在强的理论假定前提下才成立的,事实上,在实践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很多劳动雇用资本的逆命题。不管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雇佣关系都是存在的,并且是双向的而非单向的雇佣。例如,按照经济学家阿尔奇安和德姆塞茨的观点,企业是一个团队组织,在这个组织中由于人的机会主义倾向总会产生偷懒行为,于是对于每一个员工而言他们都需要有一个监督者来监督他们的劳动,监督者的存在是对每一个员工实际福利的保障。那么就此意义上,我们为什么不能说是企业员工雇用了一个监督者呢?
  对于“无产”、“有产”的生产力标准,我们认为是有其可取之处的,因为它直接涉及了“产”的内涵;但是该标准又是片面和偏颇的,因为按照该观点,只要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实际收入较之以前有所增加就从“无产者”变为“有产者”。但事实上,问题远远没有这么简单。真正的“有产者”不单单是从物质的角度来探讨,还有更重要的对政治权利的享有。例如中产阶级,他们不能仅仅从经济的层面来界定,还应当综合考虑其享有的政治权利因素,即真正的“有产者”应当是物质财富富足者和公平享有政治参与权的结合。更本质地说,“有产者”应当是能够使得自身的公民权利得到充分发挥,在社会变迁和变革过程中对其自身合法合理利益的诉求能够得到反映和实现。
  由此可见,对于“无产”、“有产”的划分,应当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标准相结合。但要注意,这里的生产关系标准已经不是马克思意义上的生产关系标准,而是对生产关系本身进行变革以后的探讨,或者说对“无产”、“有产”的划分,生产力标准应当是第一位的,而生产关系应当是服务于生产力标准的,而且是建立在生产力标准基础之上的。我们的社会毫无疑问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全体成员都成为有产者,只不过财产数量的多少是不确定,也不可能是公平分配的。所以,有无财产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会逐渐转变为财产多寡的问题,而多寡的衡量又需要一个新的标准,这就是人力资本因素,即每个社会成员对其人力资本投资的多寡最终将决定其在社会总财富中所处的位置,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决定了个人预期收入的高低。因此,财产的多寡将取决于社会成员预期收入的高低。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马列部
  
  参考文献:
  [1]赵磊.关于“有产”与“无产”几个问题的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02,(4):13.
  [2]贾华强.实践对劳动价值论的新要求[N].中国经济时报,2001-09-04.
其他文献
民歌具有很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民歌的音乐语言简明干练,音乐形象鲜明生动,表现手法丰富多彩。中国民歌的地方色彩,是民歌风格的一个重要特点,也影响了中国音乐的风格
五月一日,第42届世界博览会将在上海揭开帷幕,由24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的世博会,是一次前无古人的壮观盛会、世界文明的盛会。上海将正式兑现“中国若有一份幸运,世界将添一片
创新精神是当前教育形势下教师必备的一种能力,在培智教育中也不例外。作为培智学校的教师,应该怎样把握创新精神的内涵、认识到创新精神在培智学校中的必要性及如何培养教师的
课程学习系统的设计旨在为学习者提供自主学习的良好平台,为了更大限度地发挥学习系统的作用,需要在系统的设计阶段加入知识表示的思想,本文结合《教育信息处理》课程对基于知识
要更好地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基于校企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应升级为以行业为主体、基于岗位需求的培养模式,需要建立政府、行业、企业、高校"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政府负责
“反约法”与“偷闲法”是清代剧作家张雍敬蕴含在其戏剧创作中的与作文章相类似的写作之法.其要点是选择经典范文,进行眼到、口到、心到的阅读训练,进而获得写作要诀的学习训练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走特色发展的道路成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必然选择。在探索特色发展道路的过程中,新建本科院校面临各种各样的困境,举步维艰,鲜有成绩佼佼者。针对
摘 要: 大学是与高中完全不同的学习,无论在学习内容上还是学习方式上都有很大的区别,大一新生只有尽快转变学习方式,适应大学的学习,才能获得一个满意的大学学习经历。同时,大学也是介于学校与社会的过渡阶段,在学会学习(获得学习能力)的同时,学会做人,也是大学学习的核心内容。  关键词: 大学学习 学习能力 做人 第一步    在每年涌入大学的新生中,很多对于大学充满着各种想象,但想象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及
针对本市个别楼盘房价跳水,引发先期购房者与开发商上演“全武行”事件,市政府新闻发言人表示,上海坚决贯彻国家各项房地产调控政策,将引导当事人理性表达诉求,如果当事人发生矛盾
全国范围的园艺专业职教师资毕业生质量的调查结果表明:83.8%的单位对园艺职教师资毕业生的表现较为满意,主要优点是该专业的学生吃苦耐劳、善于沟通;但在专业能力上,普遍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