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内容,其中吃苦耐劳作为一种基本精神,贯穿于该课程的整体教学过程中。吃苦耐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项传统美德,将吃苦耐劳的精神渗透在小学教育中,能够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成长动力。本文重点围绕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通过对解析教材、优化教学方法、联系生活等方式,为学生构建更多体验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不断的进行自我反省,并为将来的人生奠定良好的德育基础。
关键词: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吃苦耐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8)07-0074-01
前言:
现如今,许多小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条件均较为优越,根本体会不到什么是吃苦,而这对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十分不利的。适当的磨练不仅是宝贵的人生财富,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一种必要条件。将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渗透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也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塑造相一致。因此,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并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建适当的实践活动,进而促进小学生形成坚毅的生活态度以及良好的品质道德。
一、对教材进行解析,将吃苦耐劳的意识渗透给学生
首先,对教材文本的内涵进行挖掘。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中,虽然没有将吃苦耐劳设定为单独的章节,然而却在很多知识内容中都涵盖着吃苦耐劳这种精神。所以,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深入的挖掘,进而发掘知识的更多内涵。要想学生能够塑造良好的品质道德,就需要对其吃苦耐劳的精神进行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引导学生探讨问题、创建实践活动以及操作竞赛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实践操作中养成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
其次,对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教材上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为了使学生的事业得到丰富,教师就应该注重对教学资源的整合。为了有效的弥补教材知识的局限性,学校可以适当的开展校本课程,并能为品德与社会教学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教师在选择校本课程内容的时候,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以此提升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以及匹配性。
例如,当教学进行到小学品德与社会关于“我崇敬的人們”这一单元的内容时,教师即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让每个小组在课前通过访问调查的方式,调查身边人的困难经历。并将收集到的资料整合成书面报告, 在课堂上向学生进行展示。还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每个学习小组都派出一名代表,将自己生活中或者听说的吃苦耐劳的故事分享给大家,尤其是成功人士的一些吃苦经历,这样就能够在班级中有效的传递正能量。通过访问调查,学生收获了许多丰富的资料,一些学生甚至做成了表格的形式进行分析;通过吃苦耐劳故事的讲解,也会使学生了解更多励志的故事,比如马云成功之前挫折的人生故事。通过对教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优化,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契机。虽然学生并没有太多吃苦的经历,但是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也能够使学生受到一些启迪,从而为其学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优化教学方法,磨练学生的能力
首先,教学情境的构建。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创建教学情境的方法有很多中,而教师应该针对具体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选择。应用先进事迹以及典型的案例,能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并使学生从中获得一定的启迪;应用多媒体技术展现相关教学材料,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加生动以及直观的感知,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实践动机;应用课堂演绎,能够使一些实践场景得到再现,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还能够使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
其次,设计多元化实践训练。想要学生真正的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光靠知识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而是需要在实践过程逐渐的形成。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多元化的实践训练活动,使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增强自身吃苦耐劳的意识。品德与社会丰富的教学内容,也为实践训练提供了一定的支持。教师需要在学生实践训练的过程中,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同时把吃苦耐劳当做主要的评价指标,以此促进学生积极的达标意识。
三、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习惯
对学生生活实践的培养,是需要通过平时教学活动的日积月累的,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生活习惯就显的尤为重要。对于小学生而言,其相对欠缺独立意识,在家中甚至根本不会参与各项家庭劳动,而这不利于学生品质道德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从量变的视角出发,规定学生做一些生活中的实践活动,如洗碗、擦地、洗衣服和叠被子等等,使学生能够逐渐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使学生在具体劳动中,逐渐的形成良好的思想认识。
例如,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一些缺水地区的图片,使学生能够真正的意识到一滴水对人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感知。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说出平时看见的浪费水的现象,以及将来应该怎样做。学生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具有较高的参与率,并能够积极的将自己周边发生的水浪费的现象说出来。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究,学生就会深刻的认识到水对于我们的重要性,并在将来的生活中改掉浪费水的坏毛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结论:
综上所述,小学时期是塑造学生思想和意识的关键时期,教师应该透彻的解析教材,并对教学作出具有前瞻性的设计,为学生创建良好的磨练机会,使学生能够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对解析教材、优化教学方法、联系生活等方式, 将吃苦耐劳的意识渗透给学生,磨练学生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习惯,并为其将来的人生奠定良好的德育基础。
参考文献
[1]蒲秀.在品社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J]. 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2015(08).
[2]刘存棉.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J]. 学周刊 ,2015(11)3.
[3]郑桂春 . 立足“社会生活”, 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 [J]. 华夏教师 ,2014(08).
关键词: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吃苦耐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8)07-0074-01
前言:
现如今,许多小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条件均较为优越,根本体会不到什么是吃苦,而这对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十分不利的。适当的磨练不仅是宝贵的人生财富,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一种必要条件。将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渗透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也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塑造相一致。因此,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并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建适当的实践活动,进而促进小学生形成坚毅的生活态度以及良好的品质道德。
一、对教材进行解析,将吃苦耐劳的意识渗透给学生
首先,对教材文本的内涵进行挖掘。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中,虽然没有将吃苦耐劳设定为单独的章节,然而却在很多知识内容中都涵盖着吃苦耐劳这种精神。所以,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深入的挖掘,进而发掘知识的更多内涵。要想学生能够塑造良好的品质道德,就需要对其吃苦耐劳的精神进行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引导学生探讨问题、创建实践活动以及操作竞赛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实践操作中养成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
其次,对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教材上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为了使学生的事业得到丰富,教师就应该注重对教学资源的整合。为了有效的弥补教材知识的局限性,学校可以适当的开展校本课程,并能为品德与社会教学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教师在选择校本课程内容的时候,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以此提升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以及匹配性。
例如,当教学进行到小学品德与社会关于“我崇敬的人們”这一单元的内容时,教师即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让每个小组在课前通过访问调查的方式,调查身边人的困难经历。并将收集到的资料整合成书面报告, 在课堂上向学生进行展示。还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每个学习小组都派出一名代表,将自己生活中或者听说的吃苦耐劳的故事分享给大家,尤其是成功人士的一些吃苦经历,这样就能够在班级中有效的传递正能量。通过访问调查,学生收获了许多丰富的资料,一些学生甚至做成了表格的形式进行分析;通过吃苦耐劳故事的讲解,也会使学生了解更多励志的故事,比如马云成功之前挫折的人生故事。通过对教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优化,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契机。虽然学生并没有太多吃苦的经历,但是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也能够使学生受到一些启迪,从而为其学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优化教学方法,磨练学生的能力
首先,教学情境的构建。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创建教学情境的方法有很多中,而教师应该针对具体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选择。应用先进事迹以及典型的案例,能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并使学生从中获得一定的启迪;应用多媒体技术展现相关教学材料,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加生动以及直观的感知,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实践动机;应用课堂演绎,能够使一些实践场景得到再现,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还能够使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
其次,设计多元化实践训练。想要学生真正的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光靠知识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而是需要在实践过程逐渐的形成。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多元化的实践训练活动,使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增强自身吃苦耐劳的意识。品德与社会丰富的教学内容,也为实践训练提供了一定的支持。教师需要在学生实践训练的过程中,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同时把吃苦耐劳当做主要的评价指标,以此促进学生积极的达标意识。
三、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习惯
对学生生活实践的培养,是需要通过平时教学活动的日积月累的,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生活习惯就显的尤为重要。对于小学生而言,其相对欠缺独立意识,在家中甚至根本不会参与各项家庭劳动,而这不利于学生品质道德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从量变的视角出发,规定学生做一些生活中的实践活动,如洗碗、擦地、洗衣服和叠被子等等,使学生能够逐渐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使学生在具体劳动中,逐渐的形成良好的思想认识。
例如,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一些缺水地区的图片,使学生能够真正的意识到一滴水对人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感知。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说出平时看见的浪费水的现象,以及将来应该怎样做。学生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具有较高的参与率,并能够积极的将自己周边发生的水浪费的现象说出来。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究,学生就会深刻的认识到水对于我们的重要性,并在将来的生活中改掉浪费水的坏毛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结论:
综上所述,小学时期是塑造学生思想和意识的关键时期,教师应该透彻的解析教材,并对教学作出具有前瞻性的设计,为学生创建良好的磨练机会,使学生能够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对解析教材、优化教学方法、联系生活等方式, 将吃苦耐劳的意识渗透给学生,磨练学生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习惯,并为其将来的人生奠定良好的德育基础。
参考文献
[1]蒲秀.在品社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J]. 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2015(08).
[2]刘存棉.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J]. 学周刊 ,2015(11)3.
[3]郑桂春 . 立足“社会生活”, 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 [J]. 华夏教师 ,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