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化时代,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教育在培养人才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阶段是学生“三观”初步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学习、行为习惯养成的黄金阶段,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提高其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有利于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就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路径研究进行详细的讨论和阐释。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路径
从传统意义上讲,核心素养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紧密联系的,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正确解决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形成健康的人格。从深层意义上讲,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基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自身的发展。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是学生“三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学生对一些事物的认知不够清晰、明确,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缺乏对自身的管理,往往会出现一些错误行为。与此同时,不同学生的家庭环境不同,部分家长缺乏教育孩子的时间,这使得家长在纠正孩子行为等方面手足无措,使孩子错误的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久而久之,坏习惯慢慢积累,则很难改变,会十分影响学生后期的发展。对此,在小学这个黄金阶段,教师充分加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将更具针对性,可以及时纠正其错误行为,弥补家长教育的不足,帮助其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推动其健康成长,使其能够受益终身。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具体措施
教育需要多方共举,需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入手,加强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多方充分发挥作用。
1.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育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单靠个人是无法实现的,还需要教师的监督和指导。对此,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在课堂上加强知识的渗透,使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学习到良好行为习惯的主要内容并以此规范自身行为。同时,学生的行为习惯是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形成的,教师对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可能会影响学生的行为。对此,教师需要积极发挥示范作用,加强对自身行为的监督,树立良好的形象,为学生提供一个值得学习的榜样。例如,如果教师想要引导学生养成不乱丢垃圾的习惯,教师可以在教室中有意无意地捡起垃圾并扔进垃圾桶,通过日常小事感染学生,推动其落实到自身行为,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為习惯。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正确地和学生交流,采用正确的语气和语调,讲话要温和,让学生明白大声讲话是不对的,会影响他人,帮助学生改变不良行为,推动学生健康成长。
2.加强重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基于核心素养,加强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能靠强制的方式,应该积极、主动地引导和纠正。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提高对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视程度,帮助其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良行为并纠正,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处理自身的问题,及时反省自身行为,养成更加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手,加强对学生的指导。针对《论语》中有哲理的句子,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充分发现其中体现的良好行为习惯,鼓励其说出自身的不足,推动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3.家校共举,推动教育更加全面化
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上,家长和教师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部分家长缺乏对学生的教育,使一些学生在学校中懂事,但在家庭中却蛮横无理,缺乏教养。这是家长教育缺失带来的不良影响。对此,需要家校共举,引导家长对学生加强教育,对子女严格要求,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身行为,使其在家庭和学校中的表现一致。推动教育全面化进行,实现家庭和学校教育无缝衔接,提升教育质量和效率。
总之,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三观”,不断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对此,需要让学生认识到良好的生活习惯的重要性,积极采取措施:充分发挥教师的楷模示范作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不断提高对学生的重视程度,激发其主动性,家校共举,推动教育全面化,不断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严玉云.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J].科学咨询,2020(5):59.
注:本文系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研究”(立项号:GS[2020]GHB124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路径
从传统意义上讲,核心素养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紧密联系的,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正确解决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形成健康的人格。从深层意义上讲,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基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自身的发展。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是学生“三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学生对一些事物的认知不够清晰、明确,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缺乏对自身的管理,往往会出现一些错误行为。与此同时,不同学生的家庭环境不同,部分家长缺乏教育孩子的时间,这使得家长在纠正孩子行为等方面手足无措,使孩子错误的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久而久之,坏习惯慢慢积累,则很难改变,会十分影响学生后期的发展。对此,在小学这个黄金阶段,教师充分加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将更具针对性,可以及时纠正其错误行为,弥补家长教育的不足,帮助其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推动其健康成长,使其能够受益终身。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具体措施
教育需要多方共举,需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入手,加强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多方充分发挥作用。
1.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育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单靠个人是无法实现的,还需要教师的监督和指导。对此,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在课堂上加强知识的渗透,使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学习到良好行为习惯的主要内容并以此规范自身行为。同时,学生的行为习惯是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形成的,教师对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可能会影响学生的行为。对此,教师需要积极发挥示范作用,加强对自身行为的监督,树立良好的形象,为学生提供一个值得学习的榜样。例如,如果教师想要引导学生养成不乱丢垃圾的习惯,教师可以在教室中有意无意地捡起垃圾并扔进垃圾桶,通过日常小事感染学生,推动其落实到自身行为,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為习惯。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正确地和学生交流,采用正确的语气和语调,讲话要温和,让学生明白大声讲话是不对的,会影响他人,帮助学生改变不良行为,推动学生健康成长。
2.加强重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基于核心素养,加强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能靠强制的方式,应该积极、主动地引导和纠正。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提高对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视程度,帮助其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良行为并纠正,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处理自身的问题,及时反省自身行为,养成更加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手,加强对学生的指导。针对《论语》中有哲理的句子,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充分发现其中体现的良好行为习惯,鼓励其说出自身的不足,推动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3.家校共举,推动教育更加全面化
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上,家长和教师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部分家长缺乏对学生的教育,使一些学生在学校中懂事,但在家庭中却蛮横无理,缺乏教养。这是家长教育缺失带来的不良影响。对此,需要家校共举,引导家长对学生加强教育,对子女严格要求,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身行为,使其在家庭和学校中的表现一致。推动教育全面化进行,实现家庭和学校教育无缝衔接,提升教育质量和效率。
总之,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三观”,不断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对此,需要让学生认识到良好的生活习惯的重要性,积极采取措施:充分发挥教师的楷模示范作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不断提高对学生的重视程度,激发其主动性,家校共举,推动教育全面化,不断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严玉云.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J].科学咨询,2020(5):59.
注:本文系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研究”(立项号:GS[2020]GHB124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