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教学环境最优化、教材质量最优化、教学过程最优化论述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教学;教学过程;最优化
教学最优化理论源于原苏联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把它作为一个基本的教学原则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信息化教学中存在过分强调技术而忽视质量效益的现象。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界永恒的主题,追求最优化是理想、是目标、是行动指南。通常所说的教学最优化,一是教学环境最优化,二是教材质量最优化,三是教学过程最优化。
一、教学环境最优化
课堂教学的心理环境,由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师生关系、班风学风、课堂教学气氛、突发事件等因素组成,心理环境对教学的影响往往大于物理环境,特别是师生关系、作风纪律的影响最大,最应引起重视。班级应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学风纪律良好的集体。教学环境诸因素产生的环境信息作用于人,对人的心理产生心理响应,有积极的,有消极的,有人提出了“环境育人”的说法。我们应该努力创造最优化的教学环境,以保障实现教学过程,教学质量的最优化。
在信息时代中,教学的目标不仅在于使学生掌握既定社会文化,而且还要让学生形成创造文化的意识与一定能力,与信息化手段的日新月异相伴随,课程的载体不仅有教科书等书本,还可以有各种形式的多媒体文件;与信息化对于日常生活日益扩大与加深的影响相伴随,课程的学习者——学生,也不再生活在贫乏、单调、平面化的信息环境中,而是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满活力与变化的交互式媒体世界中(由家用电脑、因特网、面向对象的多用户网络游戏以及虚拟现实等组成),作为数字化技术的享用者,他们并不只是通过被动的听和读的途径成长起来的,而是更多地通过实验和参与的方式、通过非线性的学习成长起来的。
在信息时代教育活动中,学生会不时激发出“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要这样做”之类的研究(反思)欲望,不时生发出“有无更科学的途径与方法”、“有无更合理的思想与行动”之类的建构(探索)热情;在这种教育活动中,教师会适时提供新的线索,引导学生不断搜索新的学习资源,以便对各种不同的知识、思想、价值与行为进行比较、甄别、判断及选择;在这种教育活动中,充满了对话、碰撞、交流与生成,教师在学生面前既是一个“教育者”,也是一个“学习者”,教师与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成长。而这样一种教与学的关系本身正是信息时代的时代精神对于教育活动的一种必然要求。
二、教材质量最优化
教材建设可以促进网络教学环境建设,充实精品课程教学网站教学资源,为传统教学模式向现代教学模式转变提供有力保证,实现教学模式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学员学习由“被动接受式”向“自主探究式”转变,教学方法由“单项灌输式”向“多维互动式”转变,教学手段由单一媒体向多媒体、网络化、现代教育技术转变。高质量的信息化教材是科学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的集合体,它将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基本原则、教学艺术融会其中,通过清晰的图片、真实的声音、逼真的动画和简洁准确的文字等,以最接近真实的形式和最易于理解的方式,向学员反映事物的形态、发展变化和运动过程;将抽象的理论、概念、过程等具体化、直观化、形象化,使学员能够综合利用视觉、听觉甚至触觉来接受新知识,并加深理解和记忆。然而在实践中,一些教师在编制多媒体网络教材时,热衷于教材的美观性和欣赏性,对于其实用性和教学性考虑不够。有些教材为了参加评比能拿到好成绩,在其制作技术上不惜投入很大的精力,在色彩、画面、配音和动画上都堪称精品,可是在其教学内容上,脱离教学大纲的要求,或不适合教学对象的需要,难以用于课堂教学。信息化教材的基本立足点应在于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正确无误,逻辑科学合理,教学策略得当,能够使学生便于学习,能调动起学习兴趣。精美的艺术为优质的教学效果服务。单纯追求界面华丽或仅仅为了观摩评比,只会造成无谓的浪费。
三、教学过程最优化
进入21世纪以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对于教育而言,信息网络时代的“教”与“学”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门话题。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将借助网络优势,颠覆以往以黑板、幻灯片、多媒体课件为教育手段的传统教育模式,突破物理空间时问的限制,建立起适应时代发展的虚拟教育模式。
目前欧洲一些国家的军队院校通过联合开办“虚拟大学”的形式大力开展虚拟教育,从而进行数字化教学。这种崭新的培训方式,被人形象地称之为“没有围墙的大学”。为适应时代的发展,中级指挥院校也应建立虚拟教育模式,有效地扩大教育的受众面,扩展教学途径,提高教学效率,加速实现教育转型目标。为此,首先,应建立院校教育网络体系。要加大投入,把现有网络资源进行整合,在校园网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含各学科、各专业的完整的网络系统,使之具有网上自学拓展知识、网上讨论、网上答疑解决难点、网上研究战例推演、网上考试等多种功能。其次,应引进和开发先进的网络课程。要加大网络课程建设力度,通过引进和开发等多种途径,建立起一个内容丰富、门类齐全、特色突出的网络课程体系。为此,应组织力量,制作一批高质量的媒体自学课件,重点提高特色课程的网络建设。
在信息时代,由于学生可以通过大众传媒,尤其是通过网络,自由获取到教师未及传授以及不予传授的大量知识,教师已无法保证仍然像以往的时代那样,以“万事通爷爷”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可采取名师在线解答、邮件交流、论坛讨论等网络教学方法,既可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又可增强学习者的主动性,同时,由于网络信息具有共享的特点,大家都能获取这些信息并从中受益,从而进一步扩大培养范围,提高学习效果。
关键词:教学;教学过程;最优化
教学最优化理论源于原苏联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把它作为一个基本的教学原则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信息化教学中存在过分强调技术而忽视质量效益的现象。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界永恒的主题,追求最优化是理想、是目标、是行动指南。通常所说的教学最优化,一是教学环境最优化,二是教材质量最优化,三是教学过程最优化。
一、教学环境最优化
课堂教学的心理环境,由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师生关系、班风学风、课堂教学气氛、突发事件等因素组成,心理环境对教学的影响往往大于物理环境,特别是师生关系、作风纪律的影响最大,最应引起重视。班级应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学风纪律良好的集体。教学环境诸因素产生的环境信息作用于人,对人的心理产生心理响应,有积极的,有消极的,有人提出了“环境育人”的说法。我们应该努力创造最优化的教学环境,以保障实现教学过程,教学质量的最优化。
在信息时代中,教学的目标不仅在于使学生掌握既定社会文化,而且还要让学生形成创造文化的意识与一定能力,与信息化手段的日新月异相伴随,课程的载体不仅有教科书等书本,还可以有各种形式的多媒体文件;与信息化对于日常生活日益扩大与加深的影响相伴随,课程的学习者——学生,也不再生活在贫乏、单调、平面化的信息环境中,而是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满活力与变化的交互式媒体世界中(由家用电脑、因特网、面向对象的多用户网络游戏以及虚拟现实等组成),作为数字化技术的享用者,他们并不只是通过被动的听和读的途径成长起来的,而是更多地通过实验和参与的方式、通过非线性的学习成长起来的。
在信息时代教育活动中,学生会不时激发出“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要这样做”之类的研究(反思)欲望,不时生发出“有无更科学的途径与方法”、“有无更合理的思想与行动”之类的建构(探索)热情;在这种教育活动中,教师会适时提供新的线索,引导学生不断搜索新的学习资源,以便对各种不同的知识、思想、价值与行为进行比较、甄别、判断及选择;在这种教育活动中,充满了对话、碰撞、交流与生成,教师在学生面前既是一个“教育者”,也是一个“学习者”,教师与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成长。而这样一种教与学的关系本身正是信息时代的时代精神对于教育活动的一种必然要求。
二、教材质量最优化
教材建设可以促进网络教学环境建设,充实精品课程教学网站教学资源,为传统教学模式向现代教学模式转变提供有力保证,实现教学模式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学员学习由“被动接受式”向“自主探究式”转变,教学方法由“单项灌输式”向“多维互动式”转变,教学手段由单一媒体向多媒体、网络化、现代教育技术转变。高质量的信息化教材是科学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的集合体,它将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基本原则、教学艺术融会其中,通过清晰的图片、真实的声音、逼真的动画和简洁准确的文字等,以最接近真实的形式和最易于理解的方式,向学员反映事物的形态、发展变化和运动过程;将抽象的理论、概念、过程等具体化、直观化、形象化,使学员能够综合利用视觉、听觉甚至触觉来接受新知识,并加深理解和记忆。然而在实践中,一些教师在编制多媒体网络教材时,热衷于教材的美观性和欣赏性,对于其实用性和教学性考虑不够。有些教材为了参加评比能拿到好成绩,在其制作技术上不惜投入很大的精力,在色彩、画面、配音和动画上都堪称精品,可是在其教学内容上,脱离教学大纲的要求,或不适合教学对象的需要,难以用于课堂教学。信息化教材的基本立足点应在于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正确无误,逻辑科学合理,教学策略得当,能够使学生便于学习,能调动起学习兴趣。精美的艺术为优质的教学效果服务。单纯追求界面华丽或仅仅为了观摩评比,只会造成无谓的浪费。
三、教学过程最优化
进入21世纪以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对于教育而言,信息网络时代的“教”与“学”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门话题。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将借助网络优势,颠覆以往以黑板、幻灯片、多媒体课件为教育手段的传统教育模式,突破物理空间时问的限制,建立起适应时代发展的虚拟教育模式。
目前欧洲一些国家的军队院校通过联合开办“虚拟大学”的形式大力开展虚拟教育,从而进行数字化教学。这种崭新的培训方式,被人形象地称之为“没有围墙的大学”。为适应时代的发展,中级指挥院校也应建立虚拟教育模式,有效地扩大教育的受众面,扩展教学途径,提高教学效率,加速实现教育转型目标。为此,首先,应建立院校教育网络体系。要加大投入,把现有网络资源进行整合,在校园网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含各学科、各专业的完整的网络系统,使之具有网上自学拓展知识、网上讨论、网上答疑解决难点、网上研究战例推演、网上考试等多种功能。其次,应引进和开发先进的网络课程。要加大网络课程建设力度,通过引进和开发等多种途径,建立起一个内容丰富、门类齐全、特色突出的网络课程体系。为此,应组织力量,制作一批高质量的媒体自学课件,重点提高特色课程的网络建设。
在信息时代,由于学生可以通过大众传媒,尤其是通过网络,自由获取到教师未及传授以及不予传授的大量知识,教师已无法保证仍然像以往的时代那样,以“万事通爷爷”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可采取名师在线解答、邮件交流、论坛讨论等网络教学方法,既可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又可增强学习者的主动性,同时,由于网络信息具有共享的特点,大家都能获取这些信息并从中受益,从而进一步扩大培养范围,提高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