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行,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早期以课程、社团、报刊、论战为阵地构筑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崭新空间,为新思想的荟萃提供了平台载体,为社会变革的孕育催生了新生力量,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宝贵经验。中国共产党坚持正面宣传和反面批判相结合、思想引领和政治引领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运用相结合。这启发我们应注重打造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完整链条,筑牢青年成长之魂、涵养青年成长之根、夯实青年成长之基。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历史经验;当前启示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1)08-0004-04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的奋斗历程中之所以能够历经千难万险而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与蓬勃的朝气,关键在善于根据时代进步、国家发展和党的事业需要系统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1]的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意义。深入探析中国共产党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验和特点,不仅对深化五四运动历史经验的总结、研究五四时期广大青年在何种逻辑之下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当前引导广大青年担当新时代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真正成为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经验
20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列强肆虐、军阀混战的内忧外患之中,中国思想界普遍将中华民族复兴重任寄托于青年一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建立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为广大民众尤其是广大青年所掌握并运用到实践之中,才能变成物质力量。马克思曾深刻地指明,“最先进的工人完全了解,他们阶级的未来,从而也是人类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正在成长的工人一代的教育”[2]217。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引领青年思想和青年运动,推动青年的全面觉醒,形成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一)开设课程,向青年大学生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
五四时期,高校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组织具有深厚理论素养的知识分子向广大青年大学生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发挥了思想引领的重要作用。从1920年起,在北京大学,李大钊正式讲授《唯物史观》《史学思想史》《史学概论》《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等课程[3]96-97,成为向青年大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先驱者。在上海大学,瞿秋白讲授《社会科学概论》、蔡和森讲授《社会进化史》、安体诚讲授《科学社会主义》《现代经济学》[4]88-92。李大钊在讲授《唯物史观》这门课程时,将教学内容分为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马克思的经济历史观、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原人社会于文字书契上之唯物的反映、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七个部分[5]208。围绕课程内容,李大钊发表了一系列理论文章,阐述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体现了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他在《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一文中明确指出,“新思想是应经济的新状态社会的新要求发生的”[6]。在《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一文中阐述了经济发展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直到十九世纪后半,这最高道德的要求之本质才有了正确的说明,为此说明的两位学者就是达尔文与马克思。”[7]还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书中完整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大组成部分,明确指出“马克思的学说完全自成一个有机的有系统的组织,都有不能分离不容割裂的关系”[8]。可见,五四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非常注重向青年讲授系统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说服力。正如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9]9—10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能够通过抓住问题的根本以理服人,实现对广大青年的思想引领。
(二)成立社团,引导青年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
五四运动爆发后,爱国青年认识到个体力量的有限性,社会理想的实现需要依托科学理论和先进组织。在先进知识分子的倡导和带领下,各地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社团和研究会,以马克思主义教育引导和团结广大青年。最具代表性的学生马克思主义社团有北京大学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南京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都高等师范学校马克思主义读书会、上海广学会、湖南的新民学会、天津的觉悟社、浙江新潮社等。毛泽东同志在参与组织湖南新民学会的过程中,曾在1920年11月25日给罗章龙的信中提出:“我想我们学会,不可徒然做人的聚集,感情的结合,要变成主义的结合才好。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10]317由此,先进青年在组织马克思主义社团的過程中,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引领青年的重要性。学生社团定期开展理论学习和讨论活动,还不定期邀请知名进步人士做报告或演讲,激发了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为重要的经验在于,爱国青年开始致力于到劳工群众当中传播马克思主义。比如北京大学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青年学生在李大钊等人的带领下开办补习班,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工人的生存境遇和革命途径。青年学生宣传的“财产公有”“剥夺剥夺者”“劳工神圣”等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契合工人对摆脱剥削压迫的现实需要,在工人阶级中产生了广泛的号召力。由此,马克思主义以其鲜明的阶级立场和实践品格在广大民众中焕发出强大的感召力,广大青年在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赢得了广泛认可,这种认可又加深了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同。 (三)创办报刊,拓展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阵地
五四时期,中国的先进报刊如雨后春笋在各地创办,形成了思想启蒙的热潮,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阵地,增强了马克思主义在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比较有代表性的刊物有北京的《晨报》副刊、《京报》副刊、《每周评论》《新青年》;上海的《劳动界》、《时事新报》副刊、《星期评论》;天津的《觉悟》《天津学生联合会报》;浙江的《教育潮》《杭州学生联合会报》;长沙的《湘江评论》等。由毛泽东同志担任主编的《湘江评论》在湖南青年中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湖南青年中的传播。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一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现实问题展开了针砭时弊的分析,深刻揭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性质;1919年5月18日又发表了《秘密外交与强盗世界》,提出中国的解放要靠自己的力量。由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青年群体中广泛传播,激发了广大青年的思想觉醒。加之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利,促进青年深刻认识到中国走上革命道路的必然性,即“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第一需要”[11]522。广大青年在科学理性认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基础上,形成了前所未有的革命态度和决心。
(四)开展论战,运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
五四时期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一直縈绕于先进青年的头脑之中,一时间新村主义、基尔特主义、无政府主义、民粹主义、自由主义等各种思潮对青年产生重要影响。先进知识分子通过撰写文章、举办讲座、开展演讲等多种方式批判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在破立结合的过程中宣扬正确思想,澄清青年的思想误区,经过长期的曲折斗争实现了对青年的教育引导。比较有代表性的论战包括“问题与主义之争”“社会主义论战”“科玄论战”等。“问题与主义之争”主要围绕如何解决中国社会政治问题的根本方法展开,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正面交锋,首次提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解决中国问题。“社会主义论战”即社会主义和反社会主义的论战,形成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和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思想交锋,引导广大青年辨识了真假社会主义的区别。“科玄论战”则围绕人生观问题展开,形成了科学派和玄学派的论战,促进了思想交流,达成了不少思想上的共识。比如广大青年认识到,“人生观虽不能统一,但是人生观由于遗传与教育而定这一个原理是统一的。”[12]16一系列论战激发了广大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思考,加速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度。
二、中国共产党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特点
通过中国共产党早期开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马克思主义说服了青年,得到青年的认同,占领青年的头脑,引导青年的行动。青年从思想觉醒到政治觉醒再到行动觉醒,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引领,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13]1516。遵循破与立、疏与导、知与行等特殊矛盾相互作用的规律,中国共产党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了三个“相结合”的鲜明特征。
(一)正面宣传和反面批判相结合
当时在青年群体中流行的无政府主义思潮,主张通过暗杀和暴动的方式推翻政府,主张废除财产所有权,契合了青年追求自由的理想,对青年产生了重要影响。但随着先进知识分子对无政府主义的迎头痛击,青年大学生开始认识到无政府主义在中国行不通。比如周恩来同志化名伍豪在《少年》上刊登《俄国革命是失败了么?——质工余社三泊君》一文,分析指出三泊提出的“俄国共产主义失败论”极不符合事实,自由观不符合中国实际,并在批判的基础上正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未来共产社会的实现,须要有共产制度为他做保障,俄国无产阶级今日的努力,乃正因要立此保障之基,所以他们的破坏才非盲目。”1920年9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谈政治》一文。随后《新青年》第9卷第4号上曾开辟《讨论无政府主义》专栏,相继发表了陈独秀的《社会主义批评》、李达的《马克思派社会主义》、蔡和森的《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等重要文章。李达在《无政府主义之解剖》一文中深刻指明无政府主义本质上是个人主义,在中国不现实。同时,先进知识分子还深刻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革命性,为当时的中国提供了务实理性的革命斗争道路。总之,经过正面宣传和反面批判的紧密结合,广大青年逐步深刻认识到无政府主义在中国不切实际,只有马克思主义能够实现中国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
(二)思想引导和政治引导相结合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知识分子通过开设课程、组建社团、主办报刊等多种途径传播马克思主义,引导广大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洗礼,壮大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到了五四运动之后才由感性转变为理性,才真正意识到“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阶级和封建阶级以压榨中国人民大众的实质”[14] 289。五四运动前,不少知识分子还对帝国主义存在幻想,试图以温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随着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知识分子认识到“真理战胜强权”的误区。早期共产主义者引导青年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和思考中国的政治问题,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引领主要在于引领青年运动的方向,正确的方向能引领青年走向光明,而错误的方向将青年引向歧途。
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恽代英提出:“在全社会底一种经济组织、生产制度未推翻以前,一个人或一团体绝没有单独改造底余地。试问福利耶以来的新村运动,像北京工读互助团及恽君的《未来的梦》等类,是否真是痴人说梦?”[15]先进知识分子善于联系中国的具体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解释、分析和说明现实问题,拨开了青年思想的层层迷雾,在引导青年担负政治使命的过程中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在各种思潮交融交锋中最终占据主流,从而使五四时期分散的青年力量形成有序的、方向一致的群体力量。1919年5月1日,李大钊发表《五一节杂感》,提出这个日子是工人阶级“直接行动”取得成功的日子,第一次公开提出“直接行动”,被称为“催生五四运动的人”[16]4。尤其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各高校党组织和中国共产党党内进步人士高度重视对青年开展政治引领。思想引领和政治引领的紧密结合,使中国青年运动摆脱了无序的、私利的政治博弈,成为基于民族大义、国家大利的有序政治参与,为伟大民族复兴谱写了壮丽的篇章。 (三)理论学习和实践运用相结合
广大青年不仅仅作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受众和对象,更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主体。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宝贵经验之一就是引导青年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运用理论改造现实,深入广大工农之中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有效促进了理论学习和实践运用的结合。先进知识分子结合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失败的教训,深刻认识到知识分子的优势和不足,指出知识青年必须深入劳工阶层。陈独秀认识到知识青年的不足及作用,他提到,“在戊戌变法之后,只有少数知识青年是觉醒的,而这些觉醒的知识青年既应明白自身阶级的力量远不及劳工和商人阶级的战斗力,也应明白自身责任在于‘唤醒有战斗力的阶级’和‘做有力的各阶级的连锁’”[17]541。李大钊更为深刻地认识到知识青年同劳工阶级相结合的必要性,明确指出,“要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要想把现代化的新文明,从根底输到社会里面,非把知识阶级与劳动阶级打成一气不可。”[18]216由此,李大钊鼓励广大青年激励知识分子去劳工阶级和农工阶级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弄清楚“痛苦的人,是些什么人?痛苦的事,是些什么事?痛苦的原因,在什么地方?要想解脱他们的苦痛,应该用什么方法?”提出“一起消灭这痛苦的原因”[19]128。正是基于对自身时代使命的理性自觉,广大青年深刻地认识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归根结底是為了积极能动地运用理论改造现实,由此彻底改变了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局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传播从专业转向通俗、从精英走向大众,吸引了各个阶层的广泛参与,从而实现了中国革命面貌的焕然一新。
三、中国共产党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前启示
当前在青年群体中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精神上强,才是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的。”[20]借鉴中国共产党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经验和方法,应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引领、政治引领和行动引领,培养一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笃定研究者、积极传播者和坚定践行者。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引领,筑牢青年成长之魂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思想的进步,人的认识无法超越观念的束缚,更难有行动的突破。马克思在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中曾鞭辟入里地揭示了思想引领的重要作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朴素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9]16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人们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有力地影响和改变了人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讲话中提出:“通过五四运动,中国青年发现了自己的力量,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现了自己的力量。”[20]这里所提及的“力量”就是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五四运动彰显了中国青年的革命精神、爱国精神、科学精神和奋斗精神,当前引导广大青年最首要的任务就是进一步发挥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思想引领功能,帮助青年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
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对青年的内在要求,而且是青年自身发展的关键因素,为青年成长指引正确的航向,又为青年成长注入持久的动力。当代青年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蜕变的关键阶段,思想活跃、乐于接受新的观念,拥有良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由于缺乏社会阅历和经验,认识事物容易偏激片面,因此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青年成长筑牢思想之魂,是遵循社会发展需要和青年成长需要的战略任务。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是动态性、发展性、开放性的理论体系,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因此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青年的头脑,才能不断促进青年的思想解放。尤其要借鉴正面宣传和反面批判相结合的方式方法,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批判错误社会思潮。对青年开展思想引领要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和课外实践活动多种方式和方法,开展持续性的说服教育,发挥协同育人的合力作用。目前部分青年在空余时间热衷阅读《毛泽东选集》,用先进的思想武装自己,这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提供了重要契机。对此,教育部门、宣传部门和高校可以顺势而为,利用建党百年有利时机,大力开展中国共产党党史经典篇章的阅读活动,引导青年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引领,涵养青年成长之根
每一个时代的青年都要担负使命,这是由特定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关系决定的。马克思深刻地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21]329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政法大学时就明确指出,“不忘初心,是青年的政治选择。当代青年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励志勤学、刻苦磨炼,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健康成长进步。”[22]由此,不忘初心跟党走、为人民的幸福贡献青春力量,成为新时代青年成长的政治航向。新时代青年要把对人民利益的维护作为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崇高的奋斗目标。新时代青年政治引领要在思想引领的基础上,教育广大青年把握正确的航向,做中国共产党坚定的后备力量。青年人才培养要将其思想政治素质的塑造当作首要任务,引导青年真正成为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栋梁之材,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核心竞争力。五四时期恽代英在回答“什么是革命的力量?”这一问题时提出,“我们常说青年是革命的力量。因为青年的感情丰富,气性刚烈,他们不知道隐忍羞辱,他们不知道躲避危险。所以他们见到应当革命,便会勇猛地为革命而奋斗。”[23]青年自身革命性的优势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离不开青年,同时青年成长需要党的政治引领,一旦脱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容易迷失奋斗方向而走向邪路。由此,要加强对青年思想引领和政治引领相结合,引领青年以主人翁姿态参与思想性、理论性和教育性的学习教育活动,增强广大青年的政治认同,筑牢爱党爱国之基。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的行动引领,夯实青年成长之基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是一个从内化到外化的过程,不仅要求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更要求青年学会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用實际行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广大人民的幸福生活担负使命。五四时期广大青年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为贫苦群众发声,最初为群众的言论自由发声,后为群众的精神觉醒发声,最后发展成为贫困人民的物质利益而革命,这是从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到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再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升华过程。新时代青年具备较强的行动力,但有效的行动不可缺少行动引领。青年群体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必须引导青年在实际行动中不断打磨自己。习近平总书记一贯积极支持青年人才到基层实践锻炼,实现知行合一。他指出:“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24]只有引导当代青年切实投入实践锻炼,才能帮助青年深刻地了解中国的国情,不断积累新经验、形成新认识,实现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升。由此担负时代使命和重任是青年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只有引导广大青年珍惜实践锻炼机会,切实投入实践岗位当中,才能促使广大青年的内在素质和能力不断得以磨炼而快速提升,在实现社会理想的基础上实现个人理想。
参考文献:
[1]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萧超然,等.北京大学校史(1898-1949)[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4]黄美真,等.上海大学史料[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
[5]李大钊史事综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6]李大钊.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J].新青年,1920(7).
[7]李大钊.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J].新潮,1919(2).
[8]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上)[J].新青年,1919(6).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0]李锐.毛泽东早年读书生活[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4.
[11]彭明.五四运动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2]王星拱.科学与人生观[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
[13]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5]恽代英.关于社会主义的讨论[J].新青年,1920(8).
[16]李大钊文集(上册)[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
[17]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18]李大钊研究辞典[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4.
[19]李大钊.铁肩担道义——李大钊励志文选[M].辛尧,编.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4.
[20]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1).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2]习近平: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抓好法治人才培养励志勤学刻苦磨炼促进青年成长进步[N].人民日报,2017-05-04(1).
[23]但一(恽代英).青年工人运动的注意事项[J].中国青年,1924(18).
[24]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1).
(作者袁芳系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中国人才研究会人才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从事社会思潮与青年教育研究;房欣雪系中国民航干部管理学院讲师、法学博士后,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历史经验;当前启示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1)08-0004-04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的奋斗历程中之所以能够历经千难万险而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与蓬勃的朝气,关键在善于根据时代进步、国家发展和党的事业需要系统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1]的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意义。深入探析中国共产党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验和特点,不仅对深化五四运动历史经验的总结、研究五四时期广大青年在何种逻辑之下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当前引导广大青年担当新时代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真正成为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经验
20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列强肆虐、军阀混战的内忧外患之中,中国思想界普遍将中华民族复兴重任寄托于青年一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建立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为广大民众尤其是广大青年所掌握并运用到实践之中,才能变成物质力量。马克思曾深刻地指明,“最先进的工人完全了解,他们阶级的未来,从而也是人类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正在成长的工人一代的教育”[2]217。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引领青年思想和青年运动,推动青年的全面觉醒,形成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一)开设课程,向青年大学生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
五四时期,高校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组织具有深厚理论素养的知识分子向广大青年大学生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发挥了思想引领的重要作用。从1920年起,在北京大学,李大钊正式讲授《唯物史观》《史学思想史》《史学概论》《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等课程[3]96-97,成为向青年大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先驱者。在上海大学,瞿秋白讲授《社会科学概论》、蔡和森讲授《社会进化史》、安体诚讲授《科学社会主义》《现代经济学》[4]88-92。李大钊在讲授《唯物史观》这门课程时,将教学内容分为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马克思的经济历史观、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原人社会于文字书契上之唯物的反映、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七个部分[5]208。围绕课程内容,李大钊发表了一系列理论文章,阐述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体现了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他在《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一文中明确指出,“新思想是应经济的新状态社会的新要求发生的”[6]。在《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一文中阐述了经济发展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直到十九世纪后半,这最高道德的要求之本质才有了正确的说明,为此说明的两位学者就是达尔文与马克思。”[7]还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书中完整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大组成部分,明确指出“马克思的学说完全自成一个有机的有系统的组织,都有不能分离不容割裂的关系”[8]。可见,五四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非常注重向青年讲授系统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说服力。正如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9]9—10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能够通过抓住问题的根本以理服人,实现对广大青年的思想引领。
(二)成立社团,引导青年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
五四运动爆发后,爱国青年认识到个体力量的有限性,社会理想的实现需要依托科学理论和先进组织。在先进知识分子的倡导和带领下,各地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社团和研究会,以马克思主义教育引导和团结广大青年。最具代表性的学生马克思主义社团有北京大学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南京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都高等师范学校马克思主义读书会、上海广学会、湖南的新民学会、天津的觉悟社、浙江新潮社等。毛泽东同志在参与组织湖南新民学会的过程中,曾在1920年11月25日给罗章龙的信中提出:“我想我们学会,不可徒然做人的聚集,感情的结合,要变成主义的结合才好。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10]317由此,先进青年在组织马克思主义社团的過程中,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引领青年的重要性。学生社团定期开展理论学习和讨论活动,还不定期邀请知名进步人士做报告或演讲,激发了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为重要的经验在于,爱国青年开始致力于到劳工群众当中传播马克思主义。比如北京大学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青年学生在李大钊等人的带领下开办补习班,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工人的生存境遇和革命途径。青年学生宣传的“财产公有”“剥夺剥夺者”“劳工神圣”等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契合工人对摆脱剥削压迫的现实需要,在工人阶级中产生了广泛的号召力。由此,马克思主义以其鲜明的阶级立场和实践品格在广大民众中焕发出强大的感召力,广大青年在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赢得了广泛认可,这种认可又加深了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同。 (三)创办报刊,拓展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阵地
五四时期,中国的先进报刊如雨后春笋在各地创办,形成了思想启蒙的热潮,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阵地,增强了马克思主义在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比较有代表性的刊物有北京的《晨报》副刊、《京报》副刊、《每周评论》《新青年》;上海的《劳动界》、《时事新报》副刊、《星期评论》;天津的《觉悟》《天津学生联合会报》;浙江的《教育潮》《杭州学生联合会报》;长沙的《湘江评论》等。由毛泽东同志担任主编的《湘江评论》在湖南青年中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湖南青年中的传播。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一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现实问题展开了针砭时弊的分析,深刻揭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性质;1919年5月18日又发表了《秘密外交与强盗世界》,提出中国的解放要靠自己的力量。由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青年群体中广泛传播,激发了广大青年的思想觉醒。加之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利,促进青年深刻认识到中国走上革命道路的必然性,即“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第一需要”[11]522。广大青年在科学理性认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基础上,形成了前所未有的革命态度和决心。
(四)开展论战,运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
五四时期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一直縈绕于先进青年的头脑之中,一时间新村主义、基尔特主义、无政府主义、民粹主义、自由主义等各种思潮对青年产生重要影响。先进知识分子通过撰写文章、举办讲座、开展演讲等多种方式批判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在破立结合的过程中宣扬正确思想,澄清青年的思想误区,经过长期的曲折斗争实现了对青年的教育引导。比较有代表性的论战包括“问题与主义之争”“社会主义论战”“科玄论战”等。“问题与主义之争”主要围绕如何解决中国社会政治问题的根本方法展开,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正面交锋,首次提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解决中国问题。“社会主义论战”即社会主义和反社会主义的论战,形成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和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思想交锋,引导广大青年辨识了真假社会主义的区别。“科玄论战”则围绕人生观问题展开,形成了科学派和玄学派的论战,促进了思想交流,达成了不少思想上的共识。比如广大青年认识到,“人生观虽不能统一,但是人生观由于遗传与教育而定这一个原理是统一的。”[12]16一系列论战激发了广大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思考,加速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度。
二、中国共产党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特点
通过中国共产党早期开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马克思主义说服了青年,得到青年的认同,占领青年的头脑,引导青年的行动。青年从思想觉醒到政治觉醒再到行动觉醒,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引领,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13]1516。遵循破与立、疏与导、知与行等特殊矛盾相互作用的规律,中国共产党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了三个“相结合”的鲜明特征。
(一)正面宣传和反面批判相结合
当时在青年群体中流行的无政府主义思潮,主张通过暗杀和暴动的方式推翻政府,主张废除财产所有权,契合了青年追求自由的理想,对青年产生了重要影响。但随着先进知识分子对无政府主义的迎头痛击,青年大学生开始认识到无政府主义在中国行不通。比如周恩来同志化名伍豪在《少年》上刊登《俄国革命是失败了么?——质工余社三泊君》一文,分析指出三泊提出的“俄国共产主义失败论”极不符合事实,自由观不符合中国实际,并在批判的基础上正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未来共产社会的实现,须要有共产制度为他做保障,俄国无产阶级今日的努力,乃正因要立此保障之基,所以他们的破坏才非盲目。”1920年9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谈政治》一文。随后《新青年》第9卷第4号上曾开辟《讨论无政府主义》专栏,相继发表了陈独秀的《社会主义批评》、李达的《马克思派社会主义》、蔡和森的《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等重要文章。李达在《无政府主义之解剖》一文中深刻指明无政府主义本质上是个人主义,在中国不现实。同时,先进知识分子还深刻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革命性,为当时的中国提供了务实理性的革命斗争道路。总之,经过正面宣传和反面批判的紧密结合,广大青年逐步深刻认识到无政府主义在中国不切实际,只有马克思主义能够实现中国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
(二)思想引导和政治引导相结合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知识分子通过开设课程、组建社团、主办报刊等多种途径传播马克思主义,引导广大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洗礼,壮大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到了五四运动之后才由感性转变为理性,才真正意识到“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阶级和封建阶级以压榨中国人民大众的实质”[14] 289。五四运动前,不少知识分子还对帝国主义存在幻想,试图以温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随着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知识分子认识到“真理战胜强权”的误区。早期共产主义者引导青年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和思考中国的政治问题,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引领主要在于引领青年运动的方向,正确的方向能引领青年走向光明,而错误的方向将青年引向歧途。
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恽代英提出:“在全社会底一种经济组织、生产制度未推翻以前,一个人或一团体绝没有单独改造底余地。试问福利耶以来的新村运动,像北京工读互助团及恽君的《未来的梦》等类,是否真是痴人说梦?”[15]先进知识分子善于联系中国的具体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解释、分析和说明现实问题,拨开了青年思想的层层迷雾,在引导青年担负政治使命的过程中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在各种思潮交融交锋中最终占据主流,从而使五四时期分散的青年力量形成有序的、方向一致的群体力量。1919年5月1日,李大钊发表《五一节杂感》,提出这个日子是工人阶级“直接行动”取得成功的日子,第一次公开提出“直接行动”,被称为“催生五四运动的人”[16]4。尤其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各高校党组织和中国共产党党内进步人士高度重视对青年开展政治引领。思想引领和政治引领的紧密结合,使中国青年运动摆脱了无序的、私利的政治博弈,成为基于民族大义、国家大利的有序政治参与,为伟大民族复兴谱写了壮丽的篇章。 (三)理论学习和实践运用相结合
广大青年不仅仅作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受众和对象,更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主体。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宝贵经验之一就是引导青年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运用理论改造现实,深入广大工农之中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有效促进了理论学习和实践运用的结合。先进知识分子结合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失败的教训,深刻认识到知识分子的优势和不足,指出知识青年必须深入劳工阶层。陈独秀认识到知识青年的不足及作用,他提到,“在戊戌变法之后,只有少数知识青年是觉醒的,而这些觉醒的知识青年既应明白自身阶级的力量远不及劳工和商人阶级的战斗力,也应明白自身责任在于‘唤醒有战斗力的阶级’和‘做有力的各阶级的连锁’”[17]541。李大钊更为深刻地认识到知识青年同劳工阶级相结合的必要性,明确指出,“要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要想把现代化的新文明,从根底输到社会里面,非把知识阶级与劳动阶级打成一气不可。”[18]216由此,李大钊鼓励广大青年激励知识分子去劳工阶级和农工阶级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弄清楚“痛苦的人,是些什么人?痛苦的事,是些什么事?痛苦的原因,在什么地方?要想解脱他们的苦痛,应该用什么方法?”提出“一起消灭这痛苦的原因”[19]128。正是基于对自身时代使命的理性自觉,广大青年深刻地认识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归根结底是為了积极能动地运用理论改造现实,由此彻底改变了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局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传播从专业转向通俗、从精英走向大众,吸引了各个阶层的广泛参与,从而实现了中国革命面貌的焕然一新。
三、中国共产党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前启示
当前在青年群体中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精神上强,才是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的。”[20]借鉴中国共产党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经验和方法,应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引领、政治引领和行动引领,培养一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笃定研究者、积极传播者和坚定践行者。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引领,筑牢青年成长之魂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思想的进步,人的认识无法超越观念的束缚,更难有行动的突破。马克思在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中曾鞭辟入里地揭示了思想引领的重要作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朴素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9]16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人们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有力地影响和改变了人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讲话中提出:“通过五四运动,中国青年发现了自己的力量,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现了自己的力量。”[20]这里所提及的“力量”就是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五四运动彰显了中国青年的革命精神、爱国精神、科学精神和奋斗精神,当前引导广大青年最首要的任务就是进一步发挥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思想引领功能,帮助青年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
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对青年的内在要求,而且是青年自身发展的关键因素,为青年成长指引正确的航向,又为青年成长注入持久的动力。当代青年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蜕变的关键阶段,思想活跃、乐于接受新的观念,拥有良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由于缺乏社会阅历和经验,认识事物容易偏激片面,因此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青年成长筑牢思想之魂,是遵循社会发展需要和青年成长需要的战略任务。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是动态性、发展性、开放性的理论体系,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因此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青年的头脑,才能不断促进青年的思想解放。尤其要借鉴正面宣传和反面批判相结合的方式方法,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批判错误社会思潮。对青年开展思想引领要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和课外实践活动多种方式和方法,开展持续性的说服教育,发挥协同育人的合力作用。目前部分青年在空余时间热衷阅读《毛泽东选集》,用先进的思想武装自己,这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提供了重要契机。对此,教育部门、宣传部门和高校可以顺势而为,利用建党百年有利时机,大力开展中国共产党党史经典篇章的阅读活动,引导青年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引领,涵养青年成长之根
每一个时代的青年都要担负使命,这是由特定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关系决定的。马克思深刻地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21]329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政法大学时就明确指出,“不忘初心,是青年的政治选择。当代青年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励志勤学、刻苦磨炼,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健康成长进步。”[22]由此,不忘初心跟党走、为人民的幸福贡献青春力量,成为新时代青年成长的政治航向。新时代青年要把对人民利益的维护作为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崇高的奋斗目标。新时代青年政治引领要在思想引领的基础上,教育广大青年把握正确的航向,做中国共产党坚定的后备力量。青年人才培养要将其思想政治素质的塑造当作首要任务,引导青年真正成为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栋梁之材,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核心竞争力。五四时期恽代英在回答“什么是革命的力量?”这一问题时提出,“我们常说青年是革命的力量。因为青年的感情丰富,气性刚烈,他们不知道隐忍羞辱,他们不知道躲避危险。所以他们见到应当革命,便会勇猛地为革命而奋斗。”[23]青年自身革命性的优势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离不开青年,同时青年成长需要党的政治引领,一旦脱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容易迷失奋斗方向而走向邪路。由此,要加强对青年思想引领和政治引领相结合,引领青年以主人翁姿态参与思想性、理论性和教育性的学习教育活动,增强广大青年的政治认同,筑牢爱党爱国之基。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的行动引领,夯实青年成长之基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是一个从内化到外化的过程,不仅要求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更要求青年学会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用實际行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广大人民的幸福生活担负使命。五四时期广大青年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为贫苦群众发声,最初为群众的言论自由发声,后为群众的精神觉醒发声,最后发展成为贫困人民的物质利益而革命,这是从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到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再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升华过程。新时代青年具备较强的行动力,但有效的行动不可缺少行动引领。青年群体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必须引导青年在实际行动中不断打磨自己。习近平总书记一贯积极支持青年人才到基层实践锻炼,实现知行合一。他指出:“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24]只有引导当代青年切实投入实践锻炼,才能帮助青年深刻地了解中国的国情,不断积累新经验、形成新认识,实现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升。由此担负时代使命和重任是青年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只有引导广大青年珍惜实践锻炼机会,切实投入实践岗位当中,才能促使广大青年的内在素质和能力不断得以磨炼而快速提升,在实现社会理想的基础上实现个人理想。
参考文献:
[1]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萧超然,等.北京大学校史(1898-1949)[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4]黄美真,等.上海大学史料[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
[5]李大钊史事综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6]李大钊.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J].新青年,1920(7).
[7]李大钊.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J].新潮,1919(2).
[8]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上)[J].新青年,1919(6).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0]李锐.毛泽东早年读书生活[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4.
[11]彭明.五四运动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2]王星拱.科学与人生观[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
[13]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5]恽代英.关于社会主义的讨论[J].新青年,1920(8).
[16]李大钊文集(上册)[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
[17]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18]李大钊研究辞典[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4.
[19]李大钊.铁肩担道义——李大钊励志文选[M].辛尧,编.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4.
[20]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1).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2]习近平: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抓好法治人才培养励志勤学刻苦磨炼促进青年成长进步[N].人民日报,2017-05-04(1).
[23]但一(恽代英).青年工人运动的注意事项[J].中国青年,1924(18).
[24]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1).
(作者袁芳系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中国人才研究会人才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从事社会思潮与青年教育研究;房欣雪系中国民航干部管理学院讲师、法学博士后,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