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不一 为监管套利打开大门

来源 :证券市场红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ak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监管和监管套利并不是简单的跷跷板关系,相反,监管越紧监管套利也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监管标准的不一致是造成监管套利最有利的条件之一。

监管政策不一致为监管套利打开大门


   近日,某上市公司刚因拿到了当地政府联手相关银行纾困民企的5000万元贷款,同时据说还有5000万元马上也将发放,股价大涨近40%,大股东即趁机逃之夭夭,拟清仓套现了1.26亿元。纾困和减持,在监管体系上本是跑在两条赛道上的车,各自心里打着不同的盘算未必为过,但本该用于纾困的钱还没来得及帮陷于股权质押困境的公司脱困,反而先为大股东减持套现做了嫁衣。
   股权质押不仅是困难企业的融资工具,对于无心恋战的大股东,也早已成为了一种减持变现的快捷通道。由于减持限制较多,变现十分困难,一些大股东在掏空上市公司后,即通过股权质押在资金上获得数以倍计的回报,通过股权质押大股东变现出逃,最终留给上市公司一地鸡毛。但这终究还是名不正言不顺。所谓监管套利,是在不违背监管规定的前提下,通过在相对较高和较低的监管要求之间寻求变通,从而得以全部或部分规避监管并牟取额外利润。说白了,就是实质上违法钻形式上合法的空子。相比之下,在纾困掩护下的趁机减持套现,则更有可能成为深得监管套利之精髓的不二法門。
   监管标准不一致,不仅表现为政出多门,即使同出一门,也难免发生前后不一致的情况。此前资本市场为了避免借壳重组中过多的猫腻,一度发布了一系列相当严厉的管制条例,特别是对创业板借壳上市视同IPO进行严控,对由此引发的再融资也横加干涉,不准用于补充流动资金。但近期却突然变了卦,理由是为了给陷于股权质押泥淖的上市公司特别是民营控股上市公司松绑纾困。但监管松一松,套利攻一攻,政策前后不一致,无疑给监管套利打开了大门,利益面前,纷至沓来的踩雷、毁诺不说,动辄数以亿万计的质押股权变动和解禁股减持,给上市公司带来的不是稳当反而可能是动荡。

应从根本上降低商誉减值的风险


   资本市场之所以热衷壳重组,原因主要在于资源稀缺性而派生的估值可塑预期。估值遇到资本市场的“壳”,可谓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市场中出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而这些故事还有一个专属名词——商誉。按现行会计准则,合并成本大于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之差额即确认为商誉,否则就计入当期损益。也就是说,只有溢价并购才有可能产生商誉。问题也就出在了这里,无论是购买方过于轻信了所购买资产公允价值的公允性,还是并购双方勾结起来蓄意用并不公允的所谓公允价值来蒙蔽公众的眼睛,商誉作为企业整体价值的组成部分所带来的辉煌是暂时的,商誉减值的打击却是不可逆甚至有可能是毁灭性的。但这并没有影响整个商誉的形成和存续过程顺理成章地成为监管套利的产物。总有一些既得利益者借此而牟利,而为之而付出成本的却是那些被所谓的商誉蒙在鼓里的人们。
   近期,财政部针对“商誉及其减值”问题咨询了会计准则咨询委员的意见。大部分委员认为随着企业合并利益的消耗应将外购商誉的账面价值逐渐减记至零。理由有三:一是商誉作为购买方确定其可以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而支付的成本,其价值是递耗的;二是当被购买资产随着协同效应的产生和经营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变现时,商誉价值也相应地消耗;三是如果不将商誉逐渐消耗的过程反映在财务报表中,而是将商誉突然减值至零,可能会造成以前期间的企业业绩不真实。但会计准则委员会目前还没有采纳这个意见。证监会也主张上市公司加强对商誉减值测试,使商誉减值信息更加真实和及时。笔者看来,无论是商誉逐渐减值至零还是商誉减值测试,至多只能让市场对于上市公司商誉减值风险有所延缓并能有一定的预期,并不能真正降低后续整体商誉减值规模风险再次集中暴露的可能性。要从根本上降低商誉减值的风险,还是要在防止商誉成为监管套利之利器的源头上下功夫。只有当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条件充分成熟,上市公司不再是一种可以炒来炒去的稀缺性资源,股权质押以及由股权而引起的借壳重组也自然而然地有可能变得越来越少的时候,不要说作为估值泡沫载体的商誉还有多大的存在价值将成为一个问题,就是监管套利本身也就没有了太多的腾挪空间。
其他文献
2018年单从指数来看,从最高的3587点到最低的2449点,最大跌幅超过30%。让我们把眼光再往前看一些,从上一波牛市高点2015年6月的5178点到现在,此轮熊市时间上已经持续三年半,空间上指数已然腰斩略多。展望2019年,股市还会比2018年更糟糕吗?下面,笔者从两个维度来进行分析:   一、从管理层的角度看   一说到预测明年A股的走势,很多人习惯性地和中国宏观经济的走势联系起来,其实
期刊
近半年,笔者一直在做一件事,那就是按照自己的体系不断研究优质好公司。近11年的投资生涯中,笔者也尤其青睐好公司。A股里,符合笔者对好公司定义的公司,主要有大蓝筹、大白马、小而美的黑马等三类。众口铄金的优质大蓝筹   “大蓝筹”又被叫做“大烂臭”,不过,经过充分洗礼,大部分优质蓝筹公司已经不贵,分红也有3%~6%,成长性在10%以上,这类大蓝筹有几个特点。   一、垄断型行业龙头。A股垄断型行业
期刊
资金活跃度有所增加   主持人:近期市场利好消息还是比较多的,但指数似乎走的没有预想的那么强!   袁月:上周末虽有降准的消息,但历来这都不会成为促使指数转折的契机,这次也不会例外,更多还是根据当前情况进行的常规性操作。对比2018年的四次降准,2019年应该也不会少于这个次数,并且定向降准还是常态。   之所以指数你觉得不强,重点还是受制于量能。之前说了沪指2530点和2550点附近的压力比较重
期刊
一、对2018年的总结   2018年年初,我对大盘判断是,大盘一定会走大C浪,而且2018年一定比2017年更难,但并不是没有机会。第一个机会是中小创的低位反弹,主要是银行券商保险等大盘股走C浪的时候,中小创也会同步下跌,品种主要是低价小盘且没有退市风险的股票,最好是创历史新低的股票;第二个机会是跌破面值可转债的机会;第三个机会就是低风险套利机会,如要约收购机会,现金选择权机会;第四个机会就是
期刊
从A股各板块股价走势来看,“爆雷”板块比例最高的应该就是次新股。  笔者以2018年1月底至2月上市的26只股票为统计坐标(见图表)。其中只有寒锐钴业一家最新股价比涨停开板价格略高,22只个股最新价相较于上市涨停开板价“腰斩”,8只个股跌幅在70%以上。从某种意义上讲,26只个股除了寒锐钴业,其他全部“爆雷”,也正验证了次新股的确为A股最大的爆雷区。本文笔者将重点分析次新股为何会成为“爆雷”重灾区
期刊
本周B股大盘在迂回中缓步前行,多方有所动作,市场情绪略有提升,不过空方也层层布防,阻碍了多方運行的步伐。最终沪B指收于276.15点,全周上涨1.15%;深成B指更强一些,收于4472.35点,全周上涨3.63%。   全周市场热点有所展开,如相关政策对汽车和家电等消费给予支持的措施,带动这两大板块相关个股有所活跃,同时部分超跌股活跃给市场带来一些人气。总的来说,本周盘面主要有几个特点:一是“新
期刊
市场对2019年宏观环境的普遍看法是“经济弱+政策强”组合,A股是政策市,估值处于历史低位,机会大于风险。从中线角度选股,一是政策驱动;二是超跌反弹。即使做短线,也要有中線视野,长为中所依,中为短所用。一、新基建  2018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城市交通、物流、市政基础设施等投资力度”。注意,新基建是新提法,
期刊
情绪引领核心路标新疆交建   主持人:上一周没能约上您,最近的行情您应该很忙。本周我非常注意跟踪您的观点,对比其他超短高手观点,我发现您这一周特立独行、与众不同。   东哥:还好吧!我觉得我跟很多人观点差不多。   主持人:周一周二在大家亢奋的去打板的时候您提出来注重埋伏策略。周三晚上,市场上大部分观点建议谨慎,特别是回避高位接力,您的观点却截然不同,认为次新最高板新疆交建值得对赌分歧晋级5板。围
期刊
2018年,中银基金继续发挥投研优势,积极把握投资机会,整体业绩领先行业,资产管理总规模突破7600亿元,非货币理财公募资产管理规模稳居行业前十。   2018年的资本市场呈现典型的“股债跷跷板”行情,股市低迷而债市转牛。受此影响,权益类基金与固定收益类基金表现堪称“冰火两重天”。固定收益类投资是中银基金的传统强项,海通证券统计显示,中银基金固定收益类基金超额收益率达2.74%,绝对收益率达7.
期刊
本周,A股继续上扬。沪指周涨1.55%、深成指2.6%、创业板指涨1.32%。转债市场表现优异,连涨六日,周涨幅扩大,走势好于正股市场。上证转债涨2.33%、中证转债涨2.47%、深证转债涨2.7%。个券几乎全线上涨,仅康泰转债一只下跌。   一级市场方面,中嘉博创、永创智能、中核钛白、爱科卖、翔港科技、大亚圣象和金轮股份拟发行可转债。台华转债在上市首日盘中破发,最终涨1.22%。   在稳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