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三化学复习课作为一种常见的课型,其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对已学过的零散、分散的化学知识进行归纳,梳理,加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拓展学生思维,同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整理、归纳和综合应用的能力。长期以来,高三化学复习课教学强调知识系统性、结构性,采取一种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和训练的对象。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学形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学习比较被动。实践表明,在复习中要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自学能力,可以充分利用探究式教学,使学生在积极思考中主动探求知识,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一)从实验现象中发现探究内容
化学教学过程中,很多科学方法都能和化学实验融合在一起。实验能为学生提供感悟、操作、体验、探究和发现的机会,可以让学生得到充分、主动的发展。因此,复习课的实验探究不应仅停留在对实验的回忆和想象中。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验情境。
比如在做溴水与苯酚溶液反应的实验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来选择仪器和药品做实验。在学生的实验中会发现有三种情况a.不产生沉淀。b.有少量沉淀。c.沉淀明显。由此让学生来讨论出现这几种情况的原因以及本实验的最佳条件和操作方法。
又如在上硝酸这一课的时候,我就拿出一个用透明试剂瓶盛放的浓硝酸。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这时学生发现瓶中的浓硝酸是黄色的。这里我就可以提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浓硝酸的物理状态,为什么呈黄色?应该怎样保存?常见的需要棕色瓶保存的物质还有那些?等等。
(二)从生活中寻找探究内容
化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探究式教学应将知识的学习置身于一个社会情境、生活情境或者问题情境中。当学生在解决相关问题重构知识的过程中,有效地进入知识的真实应用领域,这不仅是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也能从真实、逼真的生活中学到新的知识。例如在复习硝酸这一课的时候我就讲现在市面上有很多不法分子用“药金”来冒充黄金骗取钱财,这种“药金”的主要成分是铜锌合金,希望同学们用所学的知识来辨别一下“药金”与黄金。这时候学生的兴趣都很大,他们自然想到了硝酸,讲硝酸可以与除金、铂外所有金属反应。也有很多同学提出了很多适用的方法:有的讲真金不怕火炼,用火烧就可以了;有的说用物理上的阿基米德定律,测它们的密度就可以了;还有的说铜和锌是两种金属活性不同的金属,可以组成原电池……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课堂的气氛也一下子活跃了不少。在学习漂白性物质时,我就引用84消毒液成分,混用漂白粉等清洁剂导致中毒等事例。
二、引导探究,活跃思维
(一)重组教材,改进实验
化学教材是根据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特点来编排的。所以我们在复习的时候需要对教材重组,根据不同的模块来整合知识,达到复习的最好效果。例如我们在复习元素化合物时,引导学生结合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知识。学生就会很自然地用元素周期律去分析化合物的性质特点。
化学是一门基于实验的学科,所以课本实验很多,而且大多是制备实验和性质验证实验,所以实验装置都相对比较简单。我们可以在对物质的检验提纯、尾气吸收等方面来改进实验。对现象不够明显,反应条件不易掌握,效果不够理想的实验加以改进。
(二)给出课题,自行设计
设计实验能力这个是近几年高考重点考查对象,与课程改革趋势强调实验创新能力、实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灵活运用实验方法能力是一致的。现在全国高考卷中的实验题,经常需要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一些性质或者现象。
例如,我在原电池教学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用铜、铁、锌、银、稀硫酸、导线和烧杯设计一个原电池,并写出电极反应式,引导学生从原电池原理、构成条件和电极反应等方面设计出形形色色的电池。然后讨论评价,不仅使学生学会了科学研究的方法,而且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三、及时反馈,归纳整理
在引导探究、讨论交流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了,但所获取的知识点较为零乱,不利于记忆,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各个知识点归纳起来,实现知识的结构化、体系化、网络化和规律化,帮助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构建完善的知识结构网络,把零散知识提升为规律,注重化学学科规律的形成教育。
以无机化学为例,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这部分内容时,我们可以以“元素→存在→单质→氧化物(氢化物)→含氧酸(氢氧化物)→重要的盐”为线索;学习具体的单质、化合物时既可以“结构→性质(稳定性、酸碱性、氧还性、特殊性)→用途→制法”为思路,又可从该单质与各类化合物之间的横向联系进行复习,同时结合元素周期律,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所以高三复习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把各部分的相应知识点按其内在的联系进行归纳整理,将散乱的知识串成线、结成网,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探究式教学模式在高三化学复习课中的应用,使枯燥的复习课充满活力。在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起了很大作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也获得了成就感,更加激发了他们学习化学的热情,当然也提高了复习效率。采用此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教师对问题的设置。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一些探究性实验及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一)从实验现象中发现探究内容
化学教学过程中,很多科学方法都能和化学实验融合在一起。实验能为学生提供感悟、操作、体验、探究和发现的机会,可以让学生得到充分、主动的发展。因此,复习课的实验探究不应仅停留在对实验的回忆和想象中。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验情境。
比如在做溴水与苯酚溶液反应的实验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来选择仪器和药品做实验。在学生的实验中会发现有三种情况a.不产生沉淀。b.有少量沉淀。c.沉淀明显。由此让学生来讨论出现这几种情况的原因以及本实验的最佳条件和操作方法。
又如在上硝酸这一课的时候,我就拿出一个用透明试剂瓶盛放的浓硝酸。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这时学生发现瓶中的浓硝酸是黄色的。这里我就可以提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浓硝酸的物理状态,为什么呈黄色?应该怎样保存?常见的需要棕色瓶保存的物质还有那些?等等。
(二)从生活中寻找探究内容
化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探究式教学应将知识的学习置身于一个社会情境、生活情境或者问题情境中。当学生在解决相关问题重构知识的过程中,有效地进入知识的真实应用领域,这不仅是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也能从真实、逼真的生活中学到新的知识。例如在复习硝酸这一课的时候我就讲现在市面上有很多不法分子用“药金”来冒充黄金骗取钱财,这种“药金”的主要成分是铜锌合金,希望同学们用所学的知识来辨别一下“药金”与黄金。这时候学生的兴趣都很大,他们自然想到了硝酸,讲硝酸可以与除金、铂外所有金属反应。也有很多同学提出了很多适用的方法:有的讲真金不怕火炼,用火烧就可以了;有的说用物理上的阿基米德定律,测它们的密度就可以了;还有的说铜和锌是两种金属活性不同的金属,可以组成原电池……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课堂的气氛也一下子活跃了不少。在学习漂白性物质时,我就引用84消毒液成分,混用漂白粉等清洁剂导致中毒等事例。
二、引导探究,活跃思维
(一)重组教材,改进实验
化学教材是根据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特点来编排的。所以我们在复习的时候需要对教材重组,根据不同的模块来整合知识,达到复习的最好效果。例如我们在复习元素化合物时,引导学生结合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知识。学生就会很自然地用元素周期律去分析化合物的性质特点。
化学是一门基于实验的学科,所以课本实验很多,而且大多是制备实验和性质验证实验,所以实验装置都相对比较简单。我们可以在对物质的检验提纯、尾气吸收等方面来改进实验。对现象不够明显,反应条件不易掌握,效果不够理想的实验加以改进。
(二)给出课题,自行设计
设计实验能力这个是近几年高考重点考查对象,与课程改革趋势强调实验创新能力、实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灵活运用实验方法能力是一致的。现在全国高考卷中的实验题,经常需要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一些性质或者现象。
例如,我在原电池教学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用铜、铁、锌、银、稀硫酸、导线和烧杯设计一个原电池,并写出电极反应式,引导学生从原电池原理、构成条件和电极反应等方面设计出形形色色的电池。然后讨论评价,不仅使学生学会了科学研究的方法,而且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三、及时反馈,归纳整理
在引导探究、讨论交流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了,但所获取的知识点较为零乱,不利于记忆,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各个知识点归纳起来,实现知识的结构化、体系化、网络化和规律化,帮助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构建完善的知识结构网络,把零散知识提升为规律,注重化学学科规律的形成教育。
以无机化学为例,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这部分内容时,我们可以以“元素→存在→单质→氧化物(氢化物)→含氧酸(氢氧化物)→重要的盐”为线索;学习具体的单质、化合物时既可以“结构→性质(稳定性、酸碱性、氧还性、特殊性)→用途→制法”为思路,又可从该单质与各类化合物之间的横向联系进行复习,同时结合元素周期律,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所以高三复习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把各部分的相应知识点按其内在的联系进行归纳整理,将散乱的知识串成线、结成网,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探究式教学模式在高三化学复习课中的应用,使枯燥的复习课充满活力。在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起了很大作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也获得了成就感,更加激发了他们学习化学的热情,当然也提高了复习效率。采用此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教师对问题的设置。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一些探究性实验及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