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使历史课堂充满生机,提高教学效果,既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又要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有效的引导。同时还要营造课堂氛围,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环境; 兴趣; 观察; 活力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L1006-3315(2014)03-035-001
“创新意识的培养”,“学会到会学”的飞跃等创新教育的尝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学课堂教学中一提到历史,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处以中心位置,是知识的发送者,学生处以被动地位,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和课本便是知识传递的主要媒介,这样的课堂教学无疑是没有什么生机的,学生没有积极性可言,如何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们的历史责任感,促进他们健康而智慧的成长,我探索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曾说过,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学生有了兴趣,才会在课堂上有活力,主动地进行学习。虽然一直以来我们都努力让历史课堂充满阳光、充满活力,但如果只是在一上课就放点音乐来达到这一目的的话,就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内涵,变得“花”而不实了,尤其在复习巩固阶段,课堂气氛一般要热烈一些。通常这个环节都是历史课的第一步,有些教师往往是一脸严肃,一开始就把上节课的知识点来作个回顾,然后环顾一下教室,看着学生们个个紧张的小脸,等着老师的提问,这样课堂从一开始就是毫无生机和活力的。开了一个这样的头后,整个课堂的基调就跟着沉闷紧张走,如何改变这样的现状呢?我们就要根据初中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接受能力强,可塑性强的明显特点,教师应让学生进行大胆想象,每节课都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大胆的想、问、辨。刚开始多数同学胆小,也不知如何提出问题,我就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讲维新变法运动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没有慈禧太后发动的政变,你认为变法的结果会怎样?鼓励学生大胆的作答,只要能积极思考回答,不论答案正确与否,都给予表扬或肯定,这样,课堂气氛活跃了,思维打开了,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许多学生能在老师引导下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促使学生内心产生积极效应,从而转化为创造性和内驱力,激活他们的思维主动性、创新性。
二、抓住学生的“敏感点”
历史课堂的“敏感点”通常体现在新课导入的环节上,为了能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在这里,我们通常要先从找学生的“敏感点”入手。比如在讲到《三国鼎立》的时候,可以利用学生们对“人气王”林俊杰的一首《曹操》歌,一下子将历史与他们的距离拉近了,“三国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历史时期,你们想了解曹操吗?那就跟老师一起进入这段历史去吧!”抓住学生的敏感点,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愿意学。作为教师当然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平时就必须多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文化,发现学生的“敏感点”和“共鸣点”,这样才能把握好历史课堂教学的脉搏,从而使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让学生能够透过重重迷雾“一眼看穿”事物的本质。观察力是人类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性思维的起步器。
三、巧设课堂疑问,深化活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适时、适量、适度地向学生提出问题,这是增强课堂教学活力的重要环节。“疑”,在心理学中称之为“怀疑感”。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只有创造良好的问题意识环境,才能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见解。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能否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教学活动应充分爱护、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积极思维。同时,在教学中,对于学生在探究时那种“违反常识”的提问,在争辩中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以及别出心裁的想法,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都应充分肯定,并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学生的探索精神往往是出自于敢于提出问题,发现矛盾,为解决矛盾寻找突破口,探索的过程也往往是思维创新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抓住每一个疑问,循循善诱,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感悟历史,体验成功的快感。这种通过教师设疑——学生参与分析——教师适当点拨——学生解疑的教学方式,能唤醒学生的学习乐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生动多样的语言表达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是中学课堂教学的三大任务之一。作为人文科学的一部分,历史学科本身就充满着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教育因素。一堂课45分钟,如果教师的講课只是照本宣科,只会催人欲睡,容易使人感到困倦。历史课堂上应听得见几千年前陈胜在大泽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振臂高呼,看得见万里之外法国马赛人民高唱进行曲开赴前线的壮丽画面。而这些声音、这些画面,虽然有时候也可以借助图片、实物的应用,幻灯等多媒体的辅助,更需要通过教师富有感情的语言来触动心弦,感染学生。如果教师能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声情并茂地把过去的历史再现在学生面前,让历史充满色彩和魅力,那么学生对历史的“激情”不就油然而生了吗?上课时,教师可以把自己的激情带入课堂,把强烈的爱憎分明情感,渗透在话语之中,做到以言感人、以情动人,对学生产生感染力,滋润和点燃学生拳拳的爱国之心和历史的责任感、使命感。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什么地方用快速而又轻松的语调大叙述,什么地方要放慢语速,都需要我们平时进行一些自我钻研和积累,功夫到家了,语言表达能力也就逐渐提高了。
总之通过这几个方面可以看出,科学的不断发展要求我们历史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组织教学,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有效合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切实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创造性活力。
关键词:环境; 兴趣; 观察; 活力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L1006-3315(2014)03-035-001
“创新意识的培养”,“学会到会学”的飞跃等创新教育的尝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学课堂教学中一提到历史,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处以中心位置,是知识的发送者,学生处以被动地位,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和课本便是知识传递的主要媒介,这样的课堂教学无疑是没有什么生机的,学生没有积极性可言,如何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们的历史责任感,促进他们健康而智慧的成长,我探索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曾说过,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学生有了兴趣,才会在课堂上有活力,主动地进行学习。虽然一直以来我们都努力让历史课堂充满阳光、充满活力,但如果只是在一上课就放点音乐来达到这一目的的话,就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内涵,变得“花”而不实了,尤其在复习巩固阶段,课堂气氛一般要热烈一些。通常这个环节都是历史课的第一步,有些教师往往是一脸严肃,一开始就把上节课的知识点来作个回顾,然后环顾一下教室,看着学生们个个紧张的小脸,等着老师的提问,这样课堂从一开始就是毫无生机和活力的。开了一个这样的头后,整个课堂的基调就跟着沉闷紧张走,如何改变这样的现状呢?我们就要根据初中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接受能力强,可塑性强的明显特点,教师应让学生进行大胆想象,每节课都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大胆的想、问、辨。刚开始多数同学胆小,也不知如何提出问题,我就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讲维新变法运动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没有慈禧太后发动的政变,你认为变法的结果会怎样?鼓励学生大胆的作答,只要能积极思考回答,不论答案正确与否,都给予表扬或肯定,这样,课堂气氛活跃了,思维打开了,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许多学生能在老师引导下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促使学生内心产生积极效应,从而转化为创造性和内驱力,激活他们的思维主动性、创新性。
二、抓住学生的“敏感点”
历史课堂的“敏感点”通常体现在新课导入的环节上,为了能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在这里,我们通常要先从找学生的“敏感点”入手。比如在讲到《三国鼎立》的时候,可以利用学生们对“人气王”林俊杰的一首《曹操》歌,一下子将历史与他们的距离拉近了,“三国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历史时期,你们想了解曹操吗?那就跟老师一起进入这段历史去吧!”抓住学生的敏感点,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愿意学。作为教师当然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平时就必须多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文化,发现学生的“敏感点”和“共鸣点”,这样才能把握好历史课堂教学的脉搏,从而使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让学生能够透过重重迷雾“一眼看穿”事物的本质。观察力是人类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性思维的起步器。
三、巧设课堂疑问,深化活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适时、适量、适度地向学生提出问题,这是增强课堂教学活力的重要环节。“疑”,在心理学中称之为“怀疑感”。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只有创造良好的问题意识环境,才能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见解。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能否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教学活动应充分爱护、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积极思维。同时,在教学中,对于学生在探究时那种“违反常识”的提问,在争辩中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以及别出心裁的想法,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都应充分肯定,并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学生的探索精神往往是出自于敢于提出问题,发现矛盾,为解决矛盾寻找突破口,探索的过程也往往是思维创新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抓住每一个疑问,循循善诱,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感悟历史,体验成功的快感。这种通过教师设疑——学生参与分析——教师适当点拨——学生解疑的教学方式,能唤醒学生的学习乐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生动多样的语言表达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是中学课堂教学的三大任务之一。作为人文科学的一部分,历史学科本身就充满着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教育因素。一堂课45分钟,如果教师的講课只是照本宣科,只会催人欲睡,容易使人感到困倦。历史课堂上应听得见几千年前陈胜在大泽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振臂高呼,看得见万里之外法国马赛人民高唱进行曲开赴前线的壮丽画面。而这些声音、这些画面,虽然有时候也可以借助图片、实物的应用,幻灯等多媒体的辅助,更需要通过教师富有感情的语言来触动心弦,感染学生。如果教师能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声情并茂地把过去的历史再现在学生面前,让历史充满色彩和魅力,那么学生对历史的“激情”不就油然而生了吗?上课时,教师可以把自己的激情带入课堂,把强烈的爱憎分明情感,渗透在话语之中,做到以言感人、以情动人,对学生产生感染力,滋润和点燃学生拳拳的爱国之心和历史的责任感、使命感。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什么地方用快速而又轻松的语调大叙述,什么地方要放慢语速,都需要我们平时进行一些自我钻研和积累,功夫到家了,语言表达能力也就逐渐提高了。
总之通过这几个方面可以看出,科学的不断发展要求我们历史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组织教学,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有效合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切实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创造性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