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来美国之前,我对美国人的家庭观念、子女教育有不少先入为主的印象,总感觉这是一个家庭观念淡薄、缺乏爱与温情的国家;但来美国后亲历的点点滴滴,逐渐让我改变了此前的看法。这其中,让我感触颇深的是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到美国留学的第一年,朋友萨姆毕业,我应邀参加他的家庭聚会。萨姆来自马里兰乡村,是学校的年度荣誉毕业生。我住在他家里,和他的亲朋好友一连庆祝了三天。萨姆的父亲经营过小生意,也做过镇上的中学教师。相熟之后,我们拉起了家常,当话题转到萨姆身上时,我由衷地说:萨姆很优秀,我从他身上学到很多东西。萨姆的父亲微笑着说:是啊,他很优秀,我也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听到萨姆的父亲对儿子如此评价,我不禁怔了一下,皱眉追问:真的吗?
“是啊,我们互相学习。”萨姆的父亲看着我,认真地说。听得出来,这不是玩笑话。但父亲向儿子学习,这可以吗!不可以吗?一瞬间,我犹疑满腹,但转瞬又发现,这个问题其实非常简单,简单到甚至成为不了一个问题:如果下一代没有任何地方值得上一代学习,整个社会就会毫无进步可言。
但如果下一代值得上一代学习,在我的成长经历中,类似的话语,为什么听不到呢?不但听不到,还不敢相信,以至于当我突然听到萨姆的父亲对儿子的评价时非常讶异。
老萨姆这句不经意的话使我陷入了久久的沉思。作为一名4岁孩子的父亲,我有机会接触到较多的美国家庭和幼教老师,并经常感受到来自美国的、与中国不同的教育理念的冲击。慢慢地,我看到了一幅清晰的图像:美国的家庭教育其实也充满了爱和温情,只是爱的方式与中国大不相同。
在中国,为了孩子将来有出息,父母大小事情都要为孩子操心作主。当孩子稍有不从,父母便说:听话,这是为7你好!也正因此,“听话”、“为你好”甚至成了家长教育子女的口头禅。但这真的都是为了孩子好吗?这种爱有几分是纯净的、完全出于对孩子独立生命的尊重呢?孩子究竟有没有发掘出自己的兴趣、找到属于他自己真正的幸福,做父母的其实并没有仔细考虑,反而只是习惯于把孩子视为自己生命的继承和延续,孩子的成功往往关系到家长的面子、家族的荣耀。在这种文化态势下,父母当然不可能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平等的个体来对待。说白了,这种以“听话”为主导的爱,掺杂了不少的私心和功利,在这种爱的笼罩下,孩子从小就感受到了权威的震慑并因此害怕,久而久之,孩子也意识到自己只能是父母的一部分,自然也期待父母为自己铺就锦绣前程,如果父母能力有限,孩子反过来会怨天尤人。
而在美国,孩子无论大小,都被当做独立的个体对待,有选择的自由和权利。父母重在引导,却种涉孩子的具体选择。在中国,大人们总喜欢问孩子长大后想做什么?美国的父母也不例外。但无论弦子如何回答,做火车司机也好、足球运动员也罢,父母总是抱以欣赏的眼光和肯定的语气说:“这是一个很棒的想法!”孩子是否快乐、是否找到他的真正兴趣和属于自己的价值,才是最重要的。对于哄骗威胁孩子,美国父母是强烈反对的,至于打孩子,则是违法的,这和“打是亲、不打不成材”的中国式家庭教育观念完全背向而驰。
沐浴两种不同的爱,结果当然也就不同。一再被要求听话的,失去了独立性,从小尊重权威,说话做事的重心都在察颜观色、讨人喜欢上,惟恐自己不听话而得不到父母师长的喜欢和青睐;受到平等尊重的孩子,个人的想法不断得到鼓励,逐渐建立了足够的自信,继而可能迸发出个体的独特创造力,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尊重他人。
美国两代人之间的这种平等观念究竞来自哪里?经济富足自然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但也有文化方面的因素。基督教认为,所有人在神面前都是平等的,孩子是上帝的产业,父母只是托管。《圣经》上说:“人要离开父母,和妻子结为一体”,每个人都要脱离父母独立。在美国人看来,父母抚养孩子,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快乐,而不是一种回报和寄托。子女可能会因为父母的富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庇护,但父母绝不会因为子女的成功而大富大贵。这与中国自古以来“母凭子贵”、“父因子荣”的传统观念大相径庭。
在这些观察和对比当中,我发现,现代美国人的主流家庭观念,是有一条主线的,那就是基于平等的爱。一个心智健全的人,应该懂得如何去尊重、如何去爱。家庭,是个人社会化最早,最重要的生活单元,关系到每一个人的成长和全社会的健康。中国社会正逐步走向富裕。有必要、也有条件着手建立一种新的家庭文化。有了新的家庭文化,才可能有新的公民,有了新公民,才会有真正的新社会和新国家。
到美国留学的第一年,朋友萨姆毕业,我应邀参加他的家庭聚会。萨姆来自马里兰乡村,是学校的年度荣誉毕业生。我住在他家里,和他的亲朋好友一连庆祝了三天。萨姆的父亲经营过小生意,也做过镇上的中学教师。相熟之后,我们拉起了家常,当话题转到萨姆身上时,我由衷地说:萨姆很优秀,我从他身上学到很多东西。萨姆的父亲微笑着说:是啊,他很优秀,我也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听到萨姆的父亲对儿子如此评价,我不禁怔了一下,皱眉追问:真的吗?
“是啊,我们互相学习。”萨姆的父亲看着我,认真地说。听得出来,这不是玩笑话。但父亲向儿子学习,这可以吗!不可以吗?一瞬间,我犹疑满腹,但转瞬又发现,这个问题其实非常简单,简单到甚至成为不了一个问题:如果下一代没有任何地方值得上一代学习,整个社会就会毫无进步可言。
但如果下一代值得上一代学习,在我的成长经历中,类似的话语,为什么听不到呢?不但听不到,还不敢相信,以至于当我突然听到萨姆的父亲对儿子的评价时非常讶异。
老萨姆这句不经意的话使我陷入了久久的沉思。作为一名4岁孩子的父亲,我有机会接触到较多的美国家庭和幼教老师,并经常感受到来自美国的、与中国不同的教育理念的冲击。慢慢地,我看到了一幅清晰的图像:美国的家庭教育其实也充满了爱和温情,只是爱的方式与中国大不相同。
在中国,为了孩子将来有出息,父母大小事情都要为孩子操心作主。当孩子稍有不从,父母便说:听话,这是为7你好!也正因此,“听话”、“为你好”甚至成了家长教育子女的口头禅。但这真的都是为了孩子好吗?这种爱有几分是纯净的、完全出于对孩子独立生命的尊重呢?孩子究竟有没有发掘出自己的兴趣、找到属于他自己真正的幸福,做父母的其实并没有仔细考虑,反而只是习惯于把孩子视为自己生命的继承和延续,孩子的成功往往关系到家长的面子、家族的荣耀。在这种文化态势下,父母当然不可能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平等的个体来对待。说白了,这种以“听话”为主导的爱,掺杂了不少的私心和功利,在这种爱的笼罩下,孩子从小就感受到了权威的震慑并因此害怕,久而久之,孩子也意识到自己只能是父母的一部分,自然也期待父母为自己铺就锦绣前程,如果父母能力有限,孩子反过来会怨天尤人。
而在美国,孩子无论大小,都被当做独立的个体对待,有选择的自由和权利。父母重在引导,却种涉孩子的具体选择。在中国,大人们总喜欢问孩子长大后想做什么?美国的父母也不例外。但无论弦子如何回答,做火车司机也好、足球运动员也罢,父母总是抱以欣赏的眼光和肯定的语气说:“这是一个很棒的想法!”孩子是否快乐、是否找到他的真正兴趣和属于自己的价值,才是最重要的。对于哄骗威胁孩子,美国父母是强烈反对的,至于打孩子,则是违法的,这和“打是亲、不打不成材”的中国式家庭教育观念完全背向而驰。
沐浴两种不同的爱,结果当然也就不同。一再被要求听话的,失去了独立性,从小尊重权威,说话做事的重心都在察颜观色、讨人喜欢上,惟恐自己不听话而得不到父母师长的喜欢和青睐;受到平等尊重的孩子,个人的想法不断得到鼓励,逐渐建立了足够的自信,继而可能迸发出个体的独特创造力,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尊重他人。
美国两代人之间的这种平等观念究竞来自哪里?经济富足自然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但也有文化方面的因素。基督教认为,所有人在神面前都是平等的,孩子是上帝的产业,父母只是托管。《圣经》上说:“人要离开父母,和妻子结为一体”,每个人都要脱离父母独立。在美国人看来,父母抚养孩子,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快乐,而不是一种回报和寄托。子女可能会因为父母的富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庇护,但父母绝不会因为子女的成功而大富大贵。这与中国自古以来“母凭子贵”、“父因子荣”的传统观念大相径庭。
在这些观察和对比当中,我发现,现代美国人的主流家庭观念,是有一条主线的,那就是基于平等的爱。一个心智健全的人,应该懂得如何去尊重、如何去爱。家庭,是个人社会化最早,最重要的生活单元,关系到每一个人的成长和全社会的健康。中国社会正逐步走向富裕。有必要、也有条件着手建立一种新的家庭文化。有了新的家庭文化,才可能有新的公民,有了新公民,才会有真正的新社会和新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