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自主学习可以克服客观条件的限制,极大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表现自我、实魏自我、超越自我的积极性,从而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作为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师,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新方法。
一、注重课前预习,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习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充分利用每篇课文后的作业题来组织预习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指导预习,可采用划重点句、划疑难句、做笔记、圈词语、想内容等多种形式。这些形式都渗透着学法的指导,但学生不易独立地概括发现和自觉习得,需要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将学法凸现并完善之后才能让学生获得。我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泉城》前,设计问题:同学们知道石城是指哪座城市吗?为什么南京又被称作石城?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课题是泉城,这座城市以什么闻名天下?安排学生搜集资料,激发学生探究课文的兴趣。
二、注重情境创设,激发主动参与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它具有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启迪智慧、以及陶冶情感、增进审美力等多种功能。在学习每一篇课文之前,学习目标都要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心中有数,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那么学生就能很主动地进入自主探索学习中。自学目标的自主确立是学生主体重新构建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一刀切”地用集体自学目标取代学生自己的自学目标,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自学的教学情境,使其自主学习的气氛活跃。
要根据教材重点、难点、特点去设计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心理。创设的情境应是整体的、连续的、有效的,从而强化学习动机。再次,充分利用情境,凭借所创设的情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三、关注调动学生质疑,培养自主探索精神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疑问,才会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去解决,才有学习的内驱力。
古人云:“学贵多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而进行发现的问题教学,激励学生自主探索地学习。
教师要注意挖掘教材本身的思维训练因素,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布疑置难、询疑问难,释疑解难,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字词的音、形、义方面存疑;从课题之处存疑;从重点之处存疑;从句子的表达形式存疑;从文章的内容存疑;从矛盾之中存疑;从联系之处存疑;结合课后思考题存疑;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标点符号、写作手法,甚至是作者的写作观点质疑。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读书,互相议论,自主探索解决。这种教学即真正达到以学生的问题不断提出为教学的开始,至学生锲而不舍地解决问题为成功的归宿,教学就十分有效和积极。
四、注重多读感悟,获取自主阅读的成果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自由地进行阅读。
理想朗读导入语犹如表演的“序幕”,应具有“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教师动之以情,以情动人,通过语言描述,渲染描摹,引起学生或兴奋、激动,或悲伤、哀愁等情绪。
教学中,恰当地借助视听媒介,创设场效应,如利用挂图、投影、录像等辅助设备,化抽象的文字符号为生动直观的画面,配以悦耳动听的音乐和声情并茂的解说,模拟当时当地的情境,使学生“直接”见其人、闻其声、观其事、临其境,尽可能地与作者达到“心情相契合”。
诚意地把学生置于教育的主体地位,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看作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自觉地上好每一堂课,就一定能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注重课前预习,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习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充分利用每篇课文后的作业题来组织预习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指导预习,可采用划重点句、划疑难句、做笔记、圈词语、想内容等多种形式。这些形式都渗透着学法的指导,但学生不易独立地概括发现和自觉习得,需要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将学法凸现并完善之后才能让学生获得。我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泉城》前,设计问题:同学们知道石城是指哪座城市吗?为什么南京又被称作石城?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课题是泉城,这座城市以什么闻名天下?安排学生搜集资料,激发学生探究课文的兴趣。
二、注重情境创设,激发主动参与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它具有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启迪智慧、以及陶冶情感、增进审美力等多种功能。在学习每一篇课文之前,学习目标都要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心中有数,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那么学生就能很主动地进入自主探索学习中。自学目标的自主确立是学生主体重新构建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一刀切”地用集体自学目标取代学生自己的自学目标,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自学的教学情境,使其自主学习的气氛活跃。
要根据教材重点、难点、特点去设计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心理。创设的情境应是整体的、连续的、有效的,从而强化学习动机。再次,充分利用情境,凭借所创设的情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三、关注调动学生质疑,培养自主探索精神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疑问,才会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去解决,才有学习的内驱力。
古人云:“学贵多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而进行发现的问题教学,激励学生自主探索地学习。
教师要注意挖掘教材本身的思维训练因素,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布疑置难、询疑问难,释疑解难,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字词的音、形、义方面存疑;从课题之处存疑;从重点之处存疑;从句子的表达形式存疑;从文章的内容存疑;从矛盾之中存疑;从联系之处存疑;结合课后思考题存疑;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标点符号、写作手法,甚至是作者的写作观点质疑。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读书,互相议论,自主探索解决。这种教学即真正达到以学生的问题不断提出为教学的开始,至学生锲而不舍地解决问题为成功的归宿,教学就十分有效和积极。
四、注重多读感悟,获取自主阅读的成果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自由地进行阅读。
理想朗读导入语犹如表演的“序幕”,应具有“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教师动之以情,以情动人,通过语言描述,渲染描摹,引起学生或兴奋、激动,或悲伤、哀愁等情绪。
教学中,恰当地借助视听媒介,创设场效应,如利用挂图、投影、录像等辅助设备,化抽象的文字符号为生动直观的画面,配以悦耳动听的音乐和声情并茂的解说,模拟当时当地的情境,使学生“直接”见其人、闻其声、观其事、临其境,尽可能地与作者达到“心情相契合”。
诚意地把学生置于教育的主体地位,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看作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自觉地上好每一堂课,就一定能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