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建立高校与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机制,实行双导师制是国家教育部对师范院校提出的新要求,为落实新要求,结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标准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前提,构建了“双导师制”在高师数学专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中的新模式,给出了具体操作策略,为其他学科实行“双导师制”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型。
关键词: 双导师制 高师教育 新课程改革 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国务院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要求,在学校教育中,我们不但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希望培养出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就必须培养出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教师;由于高师院校担负着培养教师的重担,因此探索高师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在心理学中,实践能力的研究集中于实践智力,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对实践智力的研究最为深入,他认为“实践智力是一种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将抽象思想转化为实际成果的能力”,“是个体在实践生活中获取潜隐知识和背景信息、定义问题及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它可以较好地预测个体未来的工作表现”。为此,我们依据心理学、教育学及社会学的有关知识,对高师数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把“双导师制”的应用作为重点研究内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将“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作为近十年内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而教师教育课程在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为贯彻落实好教育规划纲要,进一步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育部于2011年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决定在全国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
《意见》从创新教师教育课程理念、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开发优质课程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加强教师养成教育、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建立课程管理和质量评估制度、加强组织领导和条件保障等十个方面对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提出指导性的意见,特别是在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方面:“各地、各师范院校要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和激励高水平教师承担教育类课程教学任务。支持高校教师积极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试验,担任教育类课程的教师要有中小学教育服务工作经历。聘任中小学和幼儿园名师为兼职教师,占教育类课程教学教师人数不少于20%。形成高校与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机制,实行双导师制”。在此之前,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多采取以本校教师教学为主的单一导师制,导致师范毕业生与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和教学要求脱节,师范生走上教育岗位后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方能适应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行双导师制的新举措,有利于师范毕业生更好地与教育教学岗位相衔接,有助于培养更加适应基础教育改革需要的优秀教师。
1.问题的提出
我国的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主要机构,直接承担着基础教育教师的培养与培训任务,为我国基础教育机构提供了大量教师。可以说,对我国基础教育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积极的推动作用,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坚实后盾。但是,随着基础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及新改革的逐步深入,高等师范教育质量与基础教育的脱节现象日益严重。
1.1高师为基础教育培养的教师与现实需要出现矛盾。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从扩张阶段进入到了以提高质量为重心的快速发展阶段,而高等师范学校应把培养合格教师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问题,并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有效的培训,而教师专业化发展以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断提高为标志。因此,高师教师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切实训练准教师的教学技能和初步养成准教师的教学能力,并为在岗教师提供各种各样的高质量的培训。但是,由于我国高师与基础教育机构一直以来处于分离状态,高师不了解基础教育改革实际情况,在准教师的培养上难以给予切实有效的指导,对在岗教师的培训也难以对症下药。即使知道在岗教师期望获得哪些指导,由于高校教师的局限,也难以有本质变化,出现了高师教师教育现实不能满足基础教育改革需求的状况。
1.2基础教育教师迫切希望专业化发展,却难以认可高师组织的培训。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由于对基础教育教师评价的核心是教学能力,而基础教育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一直以来以自我反思和同事的交流为主,理论提升和疑难问题解答难以得到指导,基础教育教师希望得到指导的期望很强烈。一直以来,高师对基础教育教师的培训以理论为主,虽然理论是指导实践的根本,但多数基础教育教师意识不到这一点,从而对高师组织的培训形成抵触心理,即使高师通过聘请校外专家试图扭转这一局面,也难以得到基础教育教师的认可,高师对基础教育教师的培训往往流于形式。基于对现实问题的思考,高师教师教育改革的关键是在提高自身教师水平的基础上加强与基础教育的联系。因此,了解基础教育改革现状,有针对性地思考如何进行教师教育改革,并相应地在教师培训和加强高师与中小学联系方面寻求具体的解决途径,是高师面临的现实选择。
1.3教师教育实施双导师制,不仅是教学改革的探索,更是教师教育模式的新尝试。
导师制起源14世纪的英国,在牛津大学率先实施,其创始人是曾任温切斯特主教和英格兰大法官的威廉威克姆。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也陆续采用本科生导师制,想以此弥补传统本科生教育管理模式的不足。就师范教育而言,我国师范院校的导师制一般采取的是高年级实習指导和毕业论文指导的双导师模式。中外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培养数学教育类本科生教学与科研能力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当下师范教育盛行的高年级实习指导和毕业论文指教学模式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经验,但也有许多值得反思的问题。如何突破传统模式,寻求数学教育类课程实行“双导师制”的有效途径还未见详细报道。 另外,河南省教育厅制定的在教育类课程中试行“双导师制”的有关文件,特别强调了“双导师制”主要是指大学教师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共同指导和培养师范生的机制,也指大学教师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共同指导和培养中小学学生和幼儿的机制,蕴含三种“双导师”制度:对高校在校师范专业大学生,授课教师既有大学教师,又有来自基层的中小学教师;对进行教育实习的高年级师范生,既有来自高校的跟踪指导教师,又有来自实习中小学校的辅导教师;对中小学生,既有来自本校的专任教师,又有来自高校教育类课程教师进行授课,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合作开展教研教改。这也为我们开展“双导师制”在培养高师学生教学实践能力中的应用研究提供了思路。
2.研究内容
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提出:“教师教育课程应引导未来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学生观、教师观与教育观,掌握必备的教育知识与能力,参与教育实践,丰富专业体验;引导未来教师因材施教,关心和帮助每个幼儿、中小学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结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标准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前提,构建数学教育类课程“双导师制”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教师教育技能,努力培养师德高尚、爱岗敬业、理念先进、技能精湛、锐意创新的优质中小学师资,我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研究:
(1)数学教育类双导师课程拓展研究;
(2)高师数学专业“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研究;
(3)高师数学专业“双导师制”具体操作策略研究;
(4)与中小学、许昌市教研室形成实施双导师制的长期合作方法的研究;
(5)双导师制”的评价机制研究。
3.具体应用
本研究在初始阶段主要采取文献资料法,通过各种途径,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举办知识讲座、利用网络平台、参观学习考察等方法,及时了解教学中与“双导师制”教学模式相关的研究成果及其得失,深入研究并最大限度地把握与本课题相关的教学原理和理论,借助各种相关的理论和经验,指导课题研究,提升研究的理论层次。
在实践研究阶段主要采取校内导师微格教学,校外导师实践指导等行动研究法,通过制订教学计划、实施教学过程、观察学生活动、反馈教学信息、调整教学方法等途径进行课题研究,通过合作观察、自我观察、录像观察等手段,反馈教学信息,及时掌握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有效情况,改进和总结课堂中师生互动的途径和方法,滚动式推进研究过程。
在研究总结阶段主要采取经验总结法,重视研究资料的积累,包括个案资料的整理、专题课堂观察的研讨,在研究过程中,注重对实践经验的理性分析与反思,按照研究内容写出阶段性研究报告和经验总结,为构建师生互动的理论提供有力的支撑。及时总结实验经验和教训,修改、补充和完善操作措施,并注意加强与兄弟院校的交流与沟通,增进合作;建立与许昌市教研室的定期交流,力争使研究水平上升到理论高度。主要做法如下:
3.1建立了与中小学实施双导师制的长期合作的机制。
在数学教育类课程中,由大学教师承担学术导师,由中小学选出优秀教师承担临床指导导师。临床指导导师主要为师范生提供听相关课的机会和教学设计指导的机会。
3.2在教育实习中,开展教学技能训练。
以学术导师为辅,中小学一线教师指导导师为主,让学生走上讲台,开展教学技能训练,促进了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初步养成。为此教育类课程教师深入教育实习基地,作为教育实习的高校导师,改变了原来只是管理学生的局面,深入实习学校,定期与临床指导导师对师范生进行教育实习指导。
3.3密切了高师与基础教育的教研联系。
原来高师教师(尤其是教育类课程教师)的教研大都缺乏实践支撑,基础教育教师教研流于形式或过于零散,二者如果能结合起来,则对高师教师和基础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有帮助的。我们尝试将高师教师的教研与基础教育教师的教研结合起来进行,具体做法是在学生教育实习期间,高师教育类课程教师利用这个机会,参加基础教育教师的教研活动,同他们一起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这有力地提高了高师与基础教育教研的实效性。
3.4做好二者教研的结合。
下一步我们打算采取高师教师以挂职锻炼的方式深入基础教育,委派的挂职锻炼的数学教育类课程教师至少在中小学进行一个学期的基础教育教学与体验。相信挂职锻炼对高师教育类课程教师和基础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是教学与教研相互学习的主要方式。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钟启泉,崔允漷.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张芳,邹俊.国际贸易专业“双导师制”模式创新与实践[J].經济研究导刊,2012(4):277-276.
[5]姜天华,赵峰.建立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J].理工高教研究,2008(2):130-131.
项目来源: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立项课题[2011]-JKGHAD-0660。
关键词: 双导师制 高师教育 新课程改革 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国务院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要求,在学校教育中,我们不但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希望培养出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就必须培养出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教师;由于高师院校担负着培养教师的重担,因此探索高师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在心理学中,实践能力的研究集中于实践智力,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对实践智力的研究最为深入,他认为“实践智力是一种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将抽象思想转化为实际成果的能力”,“是个体在实践生活中获取潜隐知识和背景信息、定义问题及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它可以较好地预测个体未来的工作表现”。为此,我们依据心理学、教育学及社会学的有关知识,对高师数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把“双导师制”的应用作为重点研究内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将“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作为近十年内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而教师教育课程在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为贯彻落实好教育规划纲要,进一步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育部于2011年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决定在全国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
《意见》从创新教师教育课程理念、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开发优质课程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加强教师养成教育、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建立课程管理和质量评估制度、加强组织领导和条件保障等十个方面对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提出指导性的意见,特别是在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方面:“各地、各师范院校要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和激励高水平教师承担教育类课程教学任务。支持高校教师积极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试验,担任教育类课程的教师要有中小学教育服务工作经历。聘任中小学和幼儿园名师为兼职教师,占教育类课程教学教师人数不少于20%。形成高校与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机制,实行双导师制”。在此之前,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多采取以本校教师教学为主的单一导师制,导致师范毕业生与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和教学要求脱节,师范生走上教育岗位后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方能适应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行双导师制的新举措,有利于师范毕业生更好地与教育教学岗位相衔接,有助于培养更加适应基础教育改革需要的优秀教师。
1.问题的提出
我国的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主要机构,直接承担着基础教育教师的培养与培训任务,为我国基础教育机构提供了大量教师。可以说,对我国基础教育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积极的推动作用,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坚实后盾。但是,随着基础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及新改革的逐步深入,高等师范教育质量与基础教育的脱节现象日益严重。
1.1高师为基础教育培养的教师与现实需要出现矛盾。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从扩张阶段进入到了以提高质量为重心的快速发展阶段,而高等师范学校应把培养合格教师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问题,并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有效的培训,而教师专业化发展以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断提高为标志。因此,高师教师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切实训练准教师的教学技能和初步养成准教师的教学能力,并为在岗教师提供各种各样的高质量的培训。但是,由于我国高师与基础教育机构一直以来处于分离状态,高师不了解基础教育改革实际情况,在准教师的培养上难以给予切实有效的指导,对在岗教师的培训也难以对症下药。即使知道在岗教师期望获得哪些指导,由于高校教师的局限,也难以有本质变化,出现了高师教师教育现实不能满足基础教育改革需求的状况。
1.2基础教育教师迫切希望专业化发展,却难以认可高师组织的培训。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由于对基础教育教师评价的核心是教学能力,而基础教育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一直以来以自我反思和同事的交流为主,理论提升和疑难问题解答难以得到指导,基础教育教师希望得到指导的期望很强烈。一直以来,高师对基础教育教师的培训以理论为主,虽然理论是指导实践的根本,但多数基础教育教师意识不到这一点,从而对高师组织的培训形成抵触心理,即使高师通过聘请校外专家试图扭转这一局面,也难以得到基础教育教师的认可,高师对基础教育教师的培训往往流于形式。基于对现实问题的思考,高师教师教育改革的关键是在提高自身教师水平的基础上加强与基础教育的联系。因此,了解基础教育改革现状,有针对性地思考如何进行教师教育改革,并相应地在教师培训和加强高师与中小学联系方面寻求具体的解决途径,是高师面临的现实选择。
1.3教师教育实施双导师制,不仅是教学改革的探索,更是教师教育模式的新尝试。
导师制起源14世纪的英国,在牛津大学率先实施,其创始人是曾任温切斯特主教和英格兰大法官的威廉威克姆。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也陆续采用本科生导师制,想以此弥补传统本科生教育管理模式的不足。就师范教育而言,我国师范院校的导师制一般采取的是高年级实習指导和毕业论文指导的双导师模式。中外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培养数学教育类本科生教学与科研能力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当下师范教育盛行的高年级实习指导和毕业论文指教学模式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经验,但也有许多值得反思的问题。如何突破传统模式,寻求数学教育类课程实行“双导师制”的有效途径还未见详细报道。 另外,河南省教育厅制定的在教育类课程中试行“双导师制”的有关文件,特别强调了“双导师制”主要是指大学教师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共同指导和培养师范生的机制,也指大学教师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共同指导和培养中小学学生和幼儿的机制,蕴含三种“双导师”制度:对高校在校师范专业大学生,授课教师既有大学教师,又有来自基层的中小学教师;对进行教育实习的高年级师范生,既有来自高校的跟踪指导教师,又有来自实习中小学校的辅导教师;对中小学生,既有来自本校的专任教师,又有来自高校教育类课程教师进行授课,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合作开展教研教改。这也为我们开展“双导师制”在培养高师学生教学实践能力中的应用研究提供了思路。
2.研究内容
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提出:“教师教育课程应引导未来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学生观、教师观与教育观,掌握必备的教育知识与能力,参与教育实践,丰富专业体验;引导未来教师因材施教,关心和帮助每个幼儿、中小学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结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标准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前提,构建数学教育类课程“双导师制”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教师教育技能,努力培养师德高尚、爱岗敬业、理念先进、技能精湛、锐意创新的优质中小学师资,我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研究:
(1)数学教育类双导师课程拓展研究;
(2)高师数学专业“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研究;
(3)高师数学专业“双导师制”具体操作策略研究;
(4)与中小学、许昌市教研室形成实施双导师制的长期合作方法的研究;
(5)双导师制”的评价机制研究。
3.具体应用
本研究在初始阶段主要采取文献资料法,通过各种途径,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举办知识讲座、利用网络平台、参观学习考察等方法,及时了解教学中与“双导师制”教学模式相关的研究成果及其得失,深入研究并最大限度地把握与本课题相关的教学原理和理论,借助各种相关的理论和经验,指导课题研究,提升研究的理论层次。
在实践研究阶段主要采取校内导师微格教学,校外导师实践指导等行动研究法,通过制订教学计划、实施教学过程、观察学生活动、反馈教学信息、调整教学方法等途径进行课题研究,通过合作观察、自我观察、录像观察等手段,反馈教学信息,及时掌握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有效情况,改进和总结课堂中师生互动的途径和方法,滚动式推进研究过程。
在研究总结阶段主要采取经验总结法,重视研究资料的积累,包括个案资料的整理、专题课堂观察的研讨,在研究过程中,注重对实践经验的理性分析与反思,按照研究内容写出阶段性研究报告和经验总结,为构建师生互动的理论提供有力的支撑。及时总结实验经验和教训,修改、补充和完善操作措施,并注意加强与兄弟院校的交流与沟通,增进合作;建立与许昌市教研室的定期交流,力争使研究水平上升到理论高度。主要做法如下:
3.1建立了与中小学实施双导师制的长期合作的机制。
在数学教育类课程中,由大学教师承担学术导师,由中小学选出优秀教师承担临床指导导师。临床指导导师主要为师范生提供听相关课的机会和教学设计指导的机会。
3.2在教育实习中,开展教学技能训练。
以学术导师为辅,中小学一线教师指导导师为主,让学生走上讲台,开展教学技能训练,促进了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初步养成。为此教育类课程教师深入教育实习基地,作为教育实习的高校导师,改变了原来只是管理学生的局面,深入实习学校,定期与临床指导导师对师范生进行教育实习指导。
3.3密切了高师与基础教育的教研联系。
原来高师教师(尤其是教育类课程教师)的教研大都缺乏实践支撑,基础教育教师教研流于形式或过于零散,二者如果能结合起来,则对高师教师和基础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有帮助的。我们尝试将高师教师的教研与基础教育教师的教研结合起来进行,具体做法是在学生教育实习期间,高师教育类课程教师利用这个机会,参加基础教育教师的教研活动,同他们一起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这有力地提高了高师与基础教育教研的实效性。
3.4做好二者教研的结合。
下一步我们打算采取高师教师以挂职锻炼的方式深入基础教育,委派的挂职锻炼的数学教育类课程教师至少在中小学进行一个学期的基础教育教学与体验。相信挂职锻炼对高师教育类课程教师和基础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是教学与教研相互学习的主要方式。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钟启泉,崔允漷.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张芳,邹俊.国际贸易专业“双导师制”模式创新与实践[J].經济研究导刊,2012(4):277-276.
[5]姜天华,赵峰.建立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J].理工高教研究,2008(2):130-131.
项目来源: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立项课题[2011]-JKGHAD-0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