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从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10年,我们来变个魔法》,这是一位身患绝症的台湾父亲写给6岁女儿的一封遗书。
可爱的女儿:
爸爸和妳玩了好多次躲迷藏,每次都一下子就被妳找出来了。 不过这一次,爸爸决定要躲好久好久。
妳先不要找,等妳16岁(还要吃完十次蛋糕)的时候,再问妈咪,爸爸躲在哪里,好不好?
爸爸要躲这么久,妳一定会想念爸爸,对不对?不过,爸爸不能随便跑出来,不然就会输了。如果还是很想爸爸,爸爸就变魔法出现。
因为是魔法,不是真的出现,所以不犯规,爸爸不算输。爸爸的魔法是:趁妳睡觉的时候,跑到妳梦里大玩游戏;在妳画图画爸爸的时候,不管好不好看,妳觉得是爸爸,就是爸爸;当妳拿爸爸的照片看时,爸爸也在偷偷地看妳……
要记得,爸爸一直都陪着妳!妳已经是6岁的大姊姊了。爸爸要拜托妳一件事,要妳照顾和孝顺爷爷、奶奶和妈咪。奶奶冬天的时候手会开裂,要把澳洲绵羊油从秋天起就给奶奶的手涂上;爷爷患糖尿病,血糖很高,你要乖,不能惹他生气,每天提醒他吃爸爸从日本带回来的“桑纳休”。聪明的你一定知道,就是那个绿色的瓶子。
妈咪工作忙,不爱吃早餐,你要记得让她每天喝牛奶,吃面包和鸡蛋。看妳是不是比爸爸以前做得更好?有多好,妈咪会告诉你的。
爸爸猜想,我们这一次玩躲迷藏要玩这么久,爷爷、奶奶、妈咪有时候看不到爸爸,他们一定会偷着哭。
偷着哭就是犯规,就是失败。
他们偷着哭,妳就要逗他们笑,不然游戏输了以后,他们一定会哭得更厉害了。好不好,宝贝?
我们是同一国的,来比赛看妳厉害,还是爸爸?
准备好了吗,比赛就要开始了!
含泪将它阅读完后,除感动之至外,更佩服这位父亲的育人智慧。生离死别是世界上最残忍也是最无奈的事情,但这位父亲却把一场悲伤的告别变成了快乐的游戏,让心爱的女儿在没有自己的日子里健康快乐地成长。
儿童期的存在使游戏和教育这两种活动很自然地存在了。游戏和教育在儿童机体发育和精神成长方面是不可或缺的两类活动。这封遗书呈现了游戏与教育的完美结合,其中包含“躲迷藏”、“变魔法”“角色扮演”三种游戏。它们不是一般的游戏方式,而是超越时空的,连接了生与死这两种不同的世界。它们是经过这位伟大的父亲精心设计的规则游戏,为了确保游戏目的的达成,设计者确立了明确的游戏规则,并要求游戏者遵循这些规则。
在“躲迷藏”游戏中有规则一:“妳先不要找,等妳16岁(还要吃完十次蛋糕)的时候,再问妈咪,爸爸躲在哪里”;规则二:“爸爸不能随便跑出来,不然就会输了。”
“如果还是很想爸爸,爸爸就变魔法出现。”这句话将“躲迷藏”游戏过渡到“变魔法”游戏。“因为是魔法,不是真的出现,所以不犯规,爸爸不算输。”可以看出爸爸是遵守游戏规则的,爸爸变魔法的方法有:1.“趁妳睡觉的时候,跑到妳梦里大玩游戏”;2.“在妳画图画爸爸的时候,不管好不好看,妳觉得是爸爸,就是爸爸”;3.“当妳拿爸爸的照片看时,爸爸也在偷偷地看妳”……
接下来的一种游戏便是“角色扮演”,爸爸拜托女儿的一件事其实是让女儿扮演一个照顾和孝顺爷爷、奶奶和妈咪的角色,这个角色是爸爸生命的延续,是通过女儿帮助爸爸照顾家人的继续,更是爸爸不在时,女儿肩负的光荣使命。“角色扮演”游戏评价的标准为“是不是比爸爸以前做得更好?”并由妈咪来担任游戏的评价者。
再次回到“躲迷藏”游戏中来,增加了一个重要的规则:“偷着哭就是犯规,就是失败。”“他们偷着哭,妳就要逗他们笑,不然游戏输了以后,他们一定会哭得更厉害了。”
这三种游戏并不是孤立的,而是融合在一起的,是一个完美的结合体。这其中饱含着如山的父爱,蕴藏着育人的智慧。这位台湾父亲不忍心让6岁的女儿过早地承担生命之痛,为了不让死亡在女儿的童年里留下阴影,他站在儿童的立场,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巧妙地设计出这场游戏,以独特的方式精彩地解读出生离死别。面对死亡,这位父亲的不泯童心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令我们肃然起敬。
透过游戏,我们不难看出,其中包含了多种教育因素。首先是规则教育,游戏并非任意行为,而是有其内部规则的,包含着积极的约束。规则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要求游戏者在游戏中务必要遵守。谁不是严肃地对待游戏,谁就是游戏的破坏者,谁犯规,谁就失败。通过游戏,父亲率先垂范,激励女儿学会遵守规则。
父亲列举的魔法其实就是告诉女儿:在想爸爸的时候,可以怎么做?在梦中与爸爸大玩游戏、画爸爸、看爸爸的照片……让女儿通过这些办法来满足对爸爸的依恋心理,感觉爸爸就在自己身边。这不仅安顿好了女儿的心灵,更拂去了她精神上的焦虑。
父亲拜托女儿的事:把澳洲绵羊油从秋天起就给奶奶的手涂上;不能惹爷爷生气,每天提醒他吃爸爸从日本带回来的“桑纳休”;记得让妈咪每天喝牛奶,吃面包和鸡蛋。这些寄托着他对女儿的希望,希望他的生命可以在女儿身上得到延续,希望他对家人未尽的义务可以由女儿帮他完成,希望女儿从小学会照顾和孝顺家人,学会感恩。从一颗感恩的心开始,将有限的人生标注为有质量的生命旅程,为人生留下美好的精神底色。
“妳先不要找,等妳16歲(还要吃完十次蛋糕)的时候,再问妈咪,爸爸躲在哪里” 教育女儿要诚信;“偷着哭就是犯规,就是失败”教育女儿要坚强;“他们偷着哭,妳就要逗他们笑”教育女儿要乐观……诸多教育因素蕴藏其中。
这是一场长达十年的游戏,比赛结果如何?让我们一起从女儿十年后给爸爸的回信中来见证这场游戏的魔力。
最爱的爸爸:
爸爸,我找到你了!
爸爸你知道吗?这些年,我很厉害哦,妈咪说我做得比爸爸你还要好呢!爷爷、奶奶和妈咪犯规时,我都很努力地逗他们笑。而且爷爷、奶奶需要帮助时,我都有乖乖地听你的话。
爸爸……我是不是赢了?不要担心,我很勇敢。因为我知道爸爸永远都在我身边看着我,陪我哭、陪我笑、看我闹别扭。你真的好厉害,你的魔法让我变得很坚强。我很幸福,因为有爷爷、奶奶、你和妈妈陪着我!我不孤单,爸爸也不会孤单,因为有我陪着你。所以爸爸,你不用替我操心,我已经是个16岁的大姊姊了,我已经懂事了。
爸爸,你可以变作星星,在天上安心地看着我。
爸爸,我画一幅画,是我们全家哦!你想我们的时候,就看着这幅画。你想我的时候,我就变魔法,让你到我们的梦里来游玩。
爸爸,我真的好爱你。
可惜比赛结束了……
爸爸,我赢了……我是不是可以哭了……?
十年后的女儿深深体会到爸爸对自己的那份隐形的父爱,爱得如此至深,爱得如此用心,爱得如此智慧。这场游戏将会永远深藏在女儿心中,它是女儿精神的家园和安乐所,是心灵的镇痛剂。待她成人后,一定能在童年的回归里感受到安宁与抚慰。
可爱的女儿:
爸爸和妳玩了好多次躲迷藏,每次都一下子就被妳找出来了。 不过这一次,爸爸决定要躲好久好久。
妳先不要找,等妳16岁(还要吃完十次蛋糕)的时候,再问妈咪,爸爸躲在哪里,好不好?
爸爸要躲这么久,妳一定会想念爸爸,对不对?不过,爸爸不能随便跑出来,不然就会输了。如果还是很想爸爸,爸爸就变魔法出现。
因为是魔法,不是真的出现,所以不犯规,爸爸不算输。爸爸的魔法是:趁妳睡觉的时候,跑到妳梦里大玩游戏;在妳画图画爸爸的时候,不管好不好看,妳觉得是爸爸,就是爸爸;当妳拿爸爸的照片看时,爸爸也在偷偷地看妳……
要记得,爸爸一直都陪着妳!妳已经是6岁的大姊姊了。爸爸要拜托妳一件事,要妳照顾和孝顺爷爷、奶奶和妈咪。奶奶冬天的时候手会开裂,要把澳洲绵羊油从秋天起就给奶奶的手涂上;爷爷患糖尿病,血糖很高,你要乖,不能惹他生气,每天提醒他吃爸爸从日本带回来的“桑纳休”。聪明的你一定知道,就是那个绿色的瓶子。
妈咪工作忙,不爱吃早餐,你要记得让她每天喝牛奶,吃面包和鸡蛋。看妳是不是比爸爸以前做得更好?有多好,妈咪会告诉你的。
爸爸猜想,我们这一次玩躲迷藏要玩这么久,爷爷、奶奶、妈咪有时候看不到爸爸,他们一定会偷着哭。
偷着哭就是犯规,就是失败。
他们偷着哭,妳就要逗他们笑,不然游戏输了以后,他们一定会哭得更厉害了。好不好,宝贝?
我们是同一国的,来比赛看妳厉害,还是爸爸?
准备好了吗,比赛就要开始了!
含泪将它阅读完后,除感动之至外,更佩服这位父亲的育人智慧。生离死别是世界上最残忍也是最无奈的事情,但这位父亲却把一场悲伤的告别变成了快乐的游戏,让心爱的女儿在没有自己的日子里健康快乐地成长。
儿童期的存在使游戏和教育这两种活动很自然地存在了。游戏和教育在儿童机体发育和精神成长方面是不可或缺的两类活动。这封遗书呈现了游戏与教育的完美结合,其中包含“躲迷藏”、“变魔法”“角色扮演”三种游戏。它们不是一般的游戏方式,而是超越时空的,连接了生与死这两种不同的世界。它们是经过这位伟大的父亲精心设计的规则游戏,为了确保游戏目的的达成,设计者确立了明确的游戏规则,并要求游戏者遵循这些规则。
在“躲迷藏”游戏中有规则一:“妳先不要找,等妳16岁(还要吃完十次蛋糕)的时候,再问妈咪,爸爸躲在哪里”;规则二:“爸爸不能随便跑出来,不然就会输了。”
“如果还是很想爸爸,爸爸就变魔法出现。”这句话将“躲迷藏”游戏过渡到“变魔法”游戏。“因为是魔法,不是真的出现,所以不犯规,爸爸不算输。”可以看出爸爸是遵守游戏规则的,爸爸变魔法的方法有:1.“趁妳睡觉的时候,跑到妳梦里大玩游戏”;2.“在妳画图画爸爸的时候,不管好不好看,妳觉得是爸爸,就是爸爸”;3.“当妳拿爸爸的照片看时,爸爸也在偷偷地看妳”……
接下来的一种游戏便是“角色扮演”,爸爸拜托女儿的一件事其实是让女儿扮演一个照顾和孝顺爷爷、奶奶和妈咪的角色,这个角色是爸爸生命的延续,是通过女儿帮助爸爸照顾家人的继续,更是爸爸不在时,女儿肩负的光荣使命。“角色扮演”游戏评价的标准为“是不是比爸爸以前做得更好?”并由妈咪来担任游戏的评价者。
再次回到“躲迷藏”游戏中来,增加了一个重要的规则:“偷着哭就是犯规,就是失败。”“他们偷着哭,妳就要逗他们笑,不然游戏输了以后,他们一定会哭得更厉害了。”
这三种游戏并不是孤立的,而是融合在一起的,是一个完美的结合体。这其中饱含着如山的父爱,蕴藏着育人的智慧。这位台湾父亲不忍心让6岁的女儿过早地承担生命之痛,为了不让死亡在女儿的童年里留下阴影,他站在儿童的立场,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巧妙地设计出这场游戏,以独特的方式精彩地解读出生离死别。面对死亡,这位父亲的不泯童心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令我们肃然起敬。
透过游戏,我们不难看出,其中包含了多种教育因素。首先是规则教育,游戏并非任意行为,而是有其内部规则的,包含着积极的约束。规则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要求游戏者在游戏中务必要遵守。谁不是严肃地对待游戏,谁就是游戏的破坏者,谁犯规,谁就失败。通过游戏,父亲率先垂范,激励女儿学会遵守规则。
父亲列举的魔法其实就是告诉女儿:在想爸爸的时候,可以怎么做?在梦中与爸爸大玩游戏、画爸爸、看爸爸的照片……让女儿通过这些办法来满足对爸爸的依恋心理,感觉爸爸就在自己身边。这不仅安顿好了女儿的心灵,更拂去了她精神上的焦虑。
父亲拜托女儿的事:把澳洲绵羊油从秋天起就给奶奶的手涂上;不能惹爷爷生气,每天提醒他吃爸爸从日本带回来的“桑纳休”;记得让妈咪每天喝牛奶,吃面包和鸡蛋。这些寄托着他对女儿的希望,希望他的生命可以在女儿身上得到延续,希望他对家人未尽的义务可以由女儿帮他完成,希望女儿从小学会照顾和孝顺家人,学会感恩。从一颗感恩的心开始,将有限的人生标注为有质量的生命旅程,为人生留下美好的精神底色。
“妳先不要找,等妳16歲(还要吃完十次蛋糕)的时候,再问妈咪,爸爸躲在哪里” 教育女儿要诚信;“偷着哭就是犯规,就是失败”教育女儿要坚强;“他们偷着哭,妳就要逗他们笑”教育女儿要乐观……诸多教育因素蕴藏其中。
这是一场长达十年的游戏,比赛结果如何?让我们一起从女儿十年后给爸爸的回信中来见证这场游戏的魔力。
最爱的爸爸:
爸爸,我找到你了!
爸爸你知道吗?这些年,我很厉害哦,妈咪说我做得比爸爸你还要好呢!爷爷、奶奶和妈咪犯规时,我都很努力地逗他们笑。而且爷爷、奶奶需要帮助时,我都有乖乖地听你的话。
爸爸……我是不是赢了?不要担心,我很勇敢。因为我知道爸爸永远都在我身边看着我,陪我哭、陪我笑、看我闹别扭。你真的好厉害,你的魔法让我变得很坚强。我很幸福,因为有爷爷、奶奶、你和妈妈陪着我!我不孤单,爸爸也不会孤单,因为有我陪着你。所以爸爸,你不用替我操心,我已经是个16岁的大姊姊了,我已经懂事了。
爸爸,你可以变作星星,在天上安心地看着我。
爸爸,我画一幅画,是我们全家哦!你想我们的时候,就看着这幅画。你想我的时候,我就变魔法,让你到我们的梦里来游玩。
爸爸,我真的好爱你。
可惜比赛结束了……
爸爸,我赢了……我是不是可以哭了……?
十年后的女儿深深体会到爸爸对自己的那份隐形的父爱,爱得如此至深,爱得如此用心,爱得如此智慧。这场游戏将会永远深藏在女儿心中,它是女儿精神的家园和安乐所,是心灵的镇痛剂。待她成人后,一定能在童年的回归里感受到安宁与抚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