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要实现部队院校教育训练向实战化转变,加强部队院校实战化训练,必须科学构建基于部队任务的新型课程体系、深化探索以实战化教育训练为主的“四联”机制、积极创建基于信息系统的实战化教学环境条件。本文就从这三个方面对实战化教育训练改革进行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实战化 教育训练 改革
【中图分类号】E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4-0103-02
习主席指出:“能打仗、打胜仗是强军之要。”由此可见,提升部队院校教育实战化训练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现实任务。如何使院校教育训练和部队实际需要“接轨”,这是实战化教育训练改革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科学构建基于部队任务的新型课程体系
(一)重构课程体系
军校的课程建设要按照贴近作战任务、贴近部队实际、贴近岗位需要的总体原则,分解细化人才培养目标,把岗位任职所涉及的一系列问题作为课程的主线,按任职基础、任职岗位、任职发展三个课程模块设置课程。精选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开设自修课,扩展讲座课,注重开设综合性、前沿性、操作性、实践性课程。依据教学目的,将教学内容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单元,围绕单元教学主题实现学科课程、课题课程、案例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有机匹配,建立课程、专题、课题三级课程类型。
(二)更新教学内容
目前,部队院校课程内容正朝着综合化的方向发展,注重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的结合。一方面,要针对部队作战训练实际和我军现有装备,着眼于提高岗位任职和解决各类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传统经典内容的教学;另一方面,要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特色,瞄准军事、科技和专业发展前沿,适应信息化战争的需要和武器装备的发展变化,及时把科技发展的前沿知识、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及部队科技练兵的实践经验充实到教学内容之中,使新理论、新技术、新装备、新战法等学科前沿内容及时进入教材、进入课堂、进入学员的头脑,实现教学内容与我军最新的联合作战理论和新武器同步,以适应培养对象胜任岗位和继续发展的新要求。
(三)增设新型课程
结合专业特点开设专业性创新课程,重点加强以下三类课程的建设:
1.信息类课程
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信息基础技术、信息支撑技术、信息主体技术和信息应用技术。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传感技术,起支撑作用的是數字技术。目前,我国军校学员整体的信息素养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军校应紧紧围绕信息化条件下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课程结构中单独开设信息类课程。在专业课程中,应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开设诸如计算机模拟战术演习,计算机模拟飞机、舰船、车辆、坦克等训练内容的课程,使学员能够掌握计算机在专业领域具体应用的知识和技能。
2.实践类课程
实践性教学是加速知识向能力转化的重要途径。各类实验课、实装操作、岗位实习、模拟训练、想定作业等,可以提高基础能力和专业能力,发展创造能力;综合演练,实兵、实装、实弹、实爆训练,工程装备的系统操作与维护,野营拉练等,可以培养学员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部队实习等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员的军事组织和指挥能力;模拟任职,将学员队编为模拟连队,让学员轮流担任连排干部,或者让高年级学员担任新学员入学强化训练的教练员,可以提高其管理和组训能力;代职锻炼,在毕业前夕让学员到部队代理连、排长等职务,可以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3.综合类课程
新时期军事人才必须具有综合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对跨领域的问题进行综合考察和处理,从而在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和军队现代化全面建设中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部队院校应加大综合类课程建设的力度,开设一些综合素质类课程。综合型人才并不是不要专长,而是要围绕某一专长,在突出主干学科专业的基础上,文、理、工、军各领域的学科专业课程科学搭配、合理组合,以保证学员向专和通有机协调的方向发展。
二、深化探索以实战化教育训练为主的“四联”机制
(一)建立“联训”机制,实现教学内容精确聚焦任职需求
要使学员的能够适应部队任职岗位,首先要明确部队的需求是什么。一方面,通过和部队建立长效的“联训”机制,在联合训练的过程中,摸清基层部队实际情况,明确部队对于学员具备岗位任职能力的具体要求,以部队的客观需求为基础建立合理的军事课程的教学体系,有针对性的安排课程、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点,将教学内容直接指向学员能力培养,实现教学到需求的“第一重聚焦”。另一方面,“联训”过程中,通过和部队训练机关及时的沟通,获取实时的训练信息,结合部队的意见,将分析结果作为修正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通过这一过程,实现教学到需求的“第二重聚集”。
(二)把握“联教”环节,实现教学环节“理论”与“实践”并重
解决院校军事课程环节“理论”与“实践”失调的现象,就必须把握“联教”这一关键环节。一方面,通过与部队的“联教”,根据部队工作、训练的实际,在课程教学上针对性的设置实践环节,提高学员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经验的能力,把所学知识具体化为指挥、协调、管理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和部队的“联教”,以交叉见习、代职、选调优秀部队指挥员任教等手段,针对任职教育培训模式的特点和需要改善院校教员结构,从教员的因素上解决“实践”问题。
(三)共建“联考”标准,实现课程考核“定量”和“定性”并举
借助“联考”契机,以“新大纲”为基础,调整院校军事课程的考核,使考核的形式、评定标准更加贴近部队,实现学员军事课程考核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并举。一方面,改变原先考核以时间、距离、环数等独立作为衡量标准的现象,不以单项成绩的高低作为衡量学员能力的标准,以“新大纲”为依据,借鉴部队考核机制和方法,整合课程考核,建立军事课程考核体系,全面衡量学员能力,并能根据考核标准对学员做出整体的评价。另一方面,针对任职教育学员,应当采取和部队共建标准、双向考核的方法,由培训单位和用人单位共同衡量学员能力,达到考核既“定量”又“定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子欣.军队院校任职教育反思与诉求[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1.
[2]朱如坷.军校教育学[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
[3]王亚伟.任职教育院校教学条件实战化建设研究[J].中国军事教育,2002(2).
【关键词】实战化 教育训练 改革
【中图分类号】E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4-0103-02
习主席指出:“能打仗、打胜仗是强军之要。”由此可见,提升部队院校教育实战化训练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现实任务。如何使院校教育训练和部队实际需要“接轨”,这是实战化教育训练改革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科学构建基于部队任务的新型课程体系
(一)重构课程体系
军校的课程建设要按照贴近作战任务、贴近部队实际、贴近岗位需要的总体原则,分解细化人才培养目标,把岗位任职所涉及的一系列问题作为课程的主线,按任职基础、任职岗位、任职发展三个课程模块设置课程。精选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开设自修课,扩展讲座课,注重开设综合性、前沿性、操作性、实践性课程。依据教学目的,将教学内容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单元,围绕单元教学主题实现学科课程、课题课程、案例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有机匹配,建立课程、专题、课题三级课程类型。
(二)更新教学内容
目前,部队院校课程内容正朝着综合化的方向发展,注重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的结合。一方面,要针对部队作战训练实际和我军现有装备,着眼于提高岗位任职和解决各类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传统经典内容的教学;另一方面,要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特色,瞄准军事、科技和专业发展前沿,适应信息化战争的需要和武器装备的发展变化,及时把科技发展的前沿知识、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及部队科技练兵的实践经验充实到教学内容之中,使新理论、新技术、新装备、新战法等学科前沿内容及时进入教材、进入课堂、进入学员的头脑,实现教学内容与我军最新的联合作战理论和新武器同步,以适应培养对象胜任岗位和继续发展的新要求。
(三)增设新型课程
结合专业特点开设专业性创新课程,重点加强以下三类课程的建设:
1.信息类课程
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信息基础技术、信息支撑技术、信息主体技术和信息应用技术。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传感技术,起支撑作用的是數字技术。目前,我国军校学员整体的信息素养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军校应紧紧围绕信息化条件下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课程结构中单独开设信息类课程。在专业课程中,应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开设诸如计算机模拟战术演习,计算机模拟飞机、舰船、车辆、坦克等训练内容的课程,使学员能够掌握计算机在专业领域具体应用的知识和技能。
2.实践类课程
实践性教学是加速知识向能力转化的重要途径。各类实验课、实装操作、岗位实习、模拟训练、想定作业等,可以提高基础能力和专业能力,发展创造能力;综合演练,实兵、实装、实弹、实爆训练,工程装备的系统操作与维护,野营拉练等,可以培养学员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部队实习等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员的军事组织和指挥能力;模拟任职,将学员队编为模拟连队,让学员轮流担任连排干部,或者让高年级学员担任新学员入学强化训练的教练员,可以提高其管理和组训能力;代职锻炼,在毕业前夕让学员到部队代理连、排长等职务,可以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3.综合类课程
新时期军事人才必须具有综合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对跨领域的问题进行综合考察和处理,从而在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和军队现代化全面建设中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部队院校应加大综合类课程建设的力度,开设一些综合素质类课程。综合型人才并不是不要专长,而是要围绕某一专长,在突出主干学科专业的基础上,文、理、工、军各领域的学科专业课程科学搭配、合理组合,以保证学员向专和通有机协调的方向发展。
二、深化探索以实战化教育训练为主的“四联”机制
(一)建立“联训”机制,实现教学内容精确聚焦任职需求
要使学员的能够适应部队任职岗位,首先要明确部队的需求是什么。一方面,通过和部队建立长效的“联训”机制,在联合训练的过程中,摸清基层部队实际情况,明确部队对于学员具备岗位任职能力的具体要求,以部队的客观需求为基础建立合理的军事课程的教学体系,有针对性的安排课程、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点,将教学内容直接指向学员能力培养,实现教学到需求的“第一重聚焦”。另一方面,“联训”过程中,通过和部队训练机关及时的沟通,获取实时的训练信息,结合部队的意见,将分析结果作为修正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通过这一过程,实现教学到需求的“第二重聚集”。
(二)把握“联教”环节,实现教学环节“理论”与“实践”并重
解决院校军事课程环节“理论”与“实践”失调的现象,就必须把握“联教”这一关键环节。一方面,通过与部队的“联教”,根据部队工作、训练的实际,在课程教学上针对性的设置实践环节,提高学员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经验的能力,把所学知识具体化为指挥、协调、管理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和部队的“联教”,以交叉见习、代职、选调优秀部队指挥员任教等手段,针对任职教育培训模式的特点和需要改善院校教员结构,从教员的因素上解决“实践”问题。
(三)共建“联考”标准,实现课程考核“定量”和“定性”并举
借助“联考”契机,以“新大纲”为基础,调整院校军事课程的考核,使考核的形式、评定标准更加贴近部队,实现学员军事课程考核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并举。一方面,改变原先考核以时间、距离、环数等独立作为衡量标准的现象,不以单项成绩的高低作为衡量学员能力的标准,以“新大纲”为依据,借鉴部队考核机制和方法,整合课程考核,建立军事课程考核体系,全面衡量学员能力,并能根据考核标准对学员做出整体的评价。另一方面,针对任职教育学员,应当采取和部队共建标准、双向考核的方法,由培训单位和用人单位共同衡量学员能力,达到考核既“定量”又“定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子欣.军队院校任职教育反思与诉求[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1.
[2]朱如坷.军校教育学[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
[3]王亚伟.任职教育院校教学条件实战化建设研究[J].中国军事教育,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