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城市化进程飞速的当下,泉州呈现给世人的,是她那谜一样的魔幻气质:现代开化与传统坚持的对立统一,最显性的表征,便是这开拓进取、流金淌银的城市中古老的建筑遗存比比皆是。
泉州这座自古便因面海地势而得开化之先的蔚蓝城市,一直与其顽强伴生的,是她内里对“古老”与“传统”的坚持。
双石塔,与原生态西街的休戚相关
“东西双石塔,南北一长街”——人们爱用董必武老人这句话扼要地概括泉州。泉州必去无疑的地方便是开元寺的东西石塔。
令我始料不及的是,原本以为是像很多旅途经验一样,直奔既定的景点进门细细观赏便是,但当从中山路钟楼往西拐入西街的时候,我竟呆住了。
西街一派原生态景象,旧楼的容颜直面青天,没有丝毫的粉饰,如若不是半空中耸起的双塔,我一定会怀疑走错了路。
著名景观的周遭多会被整饬一新,但在标志泉州形象的双石塔周围,首先看到的是与石塔和古刹十分匹配的街区旧景。偶尔出现的小片段骑楼,繁复的雕花装饰显出主人当年的显赫,而今已是繁华逝去,屋宇颓老。更多连片街巷,则在阳光下安静地上演着寻常生活。
朝双石塔方向走去,依次路过公婆巷青龙巷,旧驿馆巷……双石塔就这样在一片旧居老巷中慢慢向我移近。此刻我才顿悟,去观赏这样历久弥坚的古石塔,行进中渐渐堆叠而至的沧桑感,或许是最好的心绪储备。
双石塔在阳光下清晰呈现着材质和建筑肌理。陈旧的颜色,从骨子里透出时间与风霜侵蚀下的历史感,厚重,苍凉。西街成街约在公元714年(约唐开元年间),而双石塔所在的开元寺则建于公元686年,东塔和西塔分别建成于公元865年,916年。历史长河中,古街,古刹和古塔静默相伴了逾千年。双塔东西对峙,站在西街由东往西或者由西往东,看苍穹之下双塔如何在古街上透视变化,远近、大小、高低,各种配比都是罕见的画面。而当画面中不时闯入三五行人,石塔便仿佛生动起来。由古及今地屹立,它们就是这样站立俯瞰着城中人事变迁、世事沉浮。
一千年,是怎样的坚持?眼前的石塔本身就是最好的注释。石塔原为木塔,后改建为石塔。建成后的700多年间,经受了长期风雨侵袭和多次地震摇撼的考验,依然巍巍并峙,未见丝毫倾斜变形。
东塔、西塔的型制外观相似,都是八角五层楼阁式石塔。两座塔东西相距约200米,这使它们看上去几乎一样高。行至近前细看塔身,始知东塔取名镇国塔,西塔则名仁寿塔。塔身每层各面都有高与人齐的石刻佛像两尊,每层十六尊,全塔五层共八十尊,刻工神形兼备,异常精美,刻像历历在目,栩栩如生。
仰望石塔,全部石料为花冈石,而建筑形式却又完全仿照木制结构,这是双塔颇具特色处。从底层到塔顶、梁、柱、椽、拱、斗、檐瓦、戗角、门壁、都严丝合缝,让人叫绝。而更为惊叹的是塔檐,檐口成弧形仰翘向天,像猛禽展翅,使塔身更加陡峭,更显雄壮。每—个塔檐的翘角下都悬挂一个小铜钟,全塔五层檐共悬四十个,微风吹过,叮当作响,使雄浑厚重的巨石塔发出清越灵动的声响。
正当自己看得出神时,猛然警醒,这些工艺都是在硕大、坚硬、沉重的石料上实现的。心中的那份崇敬,除了对年代久远的慨叹,更增添了对精湛工艺的叹服!
清净寺,让人热泪盈眶的建筑
立于清净寺门前,几乎不敢相信,这是“我国现在最早的伊斯兰教建筑”。横亘于门前的涂门街、车水马龙、川流不息。街道是旧名,而街道的面貌却已是明快的当代风格。而清净寺,则一如她的名字,在当街闹市却清净得有点出类拔萃的孤高。
站在热闹非凡的畅达主干道上,体味闹与静的并立与包容,体味在并立与包容之外的幽远意义。这座异域风格明显的建筑,赫然立于城市的主干道,鲜明地亮出泉州与生俱来的开放和包容的雍容。清净寺创建于公元1009年(北宋),又是一个千年轮回。这意味着领风气之先的泉州,早将开放与包容,纳入了她的禀性之中——传统和开放,或许从来就没有对峙过,而只能说,开放这一特质,原本就是泉州所坚持的一种传统。
于是,清净寺,巍峨壮观地挺立千年,一如对一种传统的热忱坚守,一如既往地陪伴着泉州从历史中款款走来……这样默想着,在清净寺的大门楼下,举头仰望。当目光透过头顶的圆形穹顶拱门望向更高远的蓝天时,眼睛不觉有了热泪盈眶的湿润。这与信仰无关。
大门楼的大门朝南,正对着现在的涂门街。门楼高12米,基底宽6~7米,门宽3~4米,由青,白岗石砌成,分为外、中、内三层。第一、二层皆为圆形穹顶拱门,第三层为青石做的圆顶。顶盖采用中国传统的莲花图案,代表着崇尚圣洁清净。楼顶四面环筑“回”字形的城垛。门楼的正额横嵌阿拉伯文浮雕石刻。整座寺庙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的形式建筑而成,阿拉伯风格浓郁,造型巍峨壮观。
清净寺仅是短短数百米涂门街的一个代表建筑。自唐朝开始,泉州的海外交通日趋发达,至宋元时期发展为“东方第一大港”,古泉州城中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特别是来自中东地区的商人。这段繁华,造就了历史上最为开放,包容和发达的泉州城。当时的涂门街上,曾经建有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天主教和道教的寺庙,经济社会的繁荣,文化的包容,可见一斑。
建筑,是灰色的。而建筑所承载的城市人文内核,却挥之不去。今天仍在灿烂商海中破浪前进的多姿泉州,完好的建筑遗存还一如既往地由内及外传递出她气质中的执着坚守和包容开放,商海波光中仍奔涌流泻出迷人的魔幻之光。
TIPS
出行 福建省外的行者,专程去采州的可能性不高,但如果去厦门的话,建议不妨抽出一天时间去看采州。厦门松柏汽车站有发往泉州的汽车,车程1.5小时左右,票价23元。从清晨6:05至晚8:30每半小时一班车,非常方便。
住宿 泉州行走一天时间足矣,建议返回厦门住宿。当然,体验采州古城月夜,也不失为旅途增色。特色住宿建议选择西街旧馆驿青年客栈。标志非常明显,找到开元寺就一定能找到客栈。
交通 泉州公交发达,城中看点几乎都能通达。采州古城(涂门街—中山路—西街—带)强烈建议徒步旅行,这样才能安静地细看采州每个侧面。
饮食 在泉州,只要走在中山路上,就不愁找不到地道好吃的美食。
泉州这座自古便因面海地势而得开化之先的蔚蓝城市,一直与其顽强伴生的,是她内里对“古老”与“传统”的坚持。
双石塔,与原生态西街的休戚相关
“东西双石塔,南北一长街”——人们爱用董必武老人这句话扼要地概括泉州。泉州必去无疑的地方便是开元寺的东西石塔。
令我始料不及的是,原本以为是像很多旅途经验一样,直奔既定的景点进门细细观赏便是,但当从中山路钟楼往西拐入西街的时候,我竟呆住了。
西街一派原生态景象,旧楼的容颜直面青天,没有丝毫的粉饰,如若不是半空中耸起的双塔,我一定会怀疑走错了路。
著名景观的周遭多会被整饬一新,但在标志泉州形象的双石塔周围,首先看到的是与石塔和古刹十分匹配的街区旧景。偶尔出现的小片段骑楼,繁复的雕花装饰显出主人当年的显赫,而今已是繁华逝去,屋宇颓老。更多连片街巷,则在阳光下安静地上演着寻常生活。
朝双石塔方向走去,依次路过公婆巷青龙巷,旧驿馆巷……双石塔就这样在一片旧居老巷中慢慢向我移近。此刻我才顿悟,去观赏这样历久弥坚的古石塔,行进中渐渐堆叠而至的沧桑感,或许是最好的心绪储备。
双石塔在阳光下清晰呈现着材质和建筑肌理。陈旧的颜色,从骨子里透出时间与风霜侵蚀下的历史感,厚重,苍凉。西街成街约在公元714年(约唐开元年间),而双石塔所在的开元寺则建于公元686年,东塔和西塔分别建成于公元865年,916年。历史长河中,古街,古刹和古塔静默相伴了逾千年。双塔东西对峙,站在西街由东往西或者由西往东,看苍穹之下双塔如何在古街上透视变化,远近、大小、高低,各种配比都是罕见的画面。而当画面中不时闯入三五行人,石塔便仿佛生动起来。由古及今地屹立,它们就是这样站立俯瞰着城中人事变迁、世事沉浮。
一千年,是怎样的坚持?眼前的石塔本身就是最好的注释。石塔原为木塔,后改建为石塔。建成后的700多年间,经受了长期风雨侵袭和多次地震摇撼的考验,依然巍巍并峙,未见丝毫倾斜变形。
东塔、西塔的型制外观相似,都是八角五层楼阁式石塔。两座塔东西相距约200米,这使它们看上去几乎一样高。行至近前细看塔身,始知东塔取名镇国塔,西塔则名仁寿塔。塔身每层各面都有高与人齐的石刻佛像两尊,每层十六尊,全塔五层共八十尊,刻工神形兼备,异常精美,刻像历历在目,栩栩如生。
仰望石塔,全部石料为花冈石,而建筑形式却又完全仿照木制结构,这是双塔颇具特色处。从底层到塔顶、梁、柱、椽、拱、斗、檐瓦、戗角、门壁、都严丝合缝,让人叫绝。而更为惊叹的是塔檐,檐口成弧形仰翘向天,像猛禽展翅,使塔身更加陡峭,更显雄壮。每—个塔檐的翘角下都悬挂一个小铜钟,全塔五层檐共悬四十个,微风吹过,叮当作响,使雄浑厚重的巨石塔发出清越灵动的声响。
正当自己看得出神时,猛然警醒,这些工艺都是在硕大、坚硬、沉重的石料上实现的。心中的那份崇敬,除了对年代久远的慨叹,更增添了对精湛工艺的叹服!
清净寺,让人热泪盈眶的建筑
立于清净寺门前,几乎不敢相信,这是“我国现在最早的伊斯兰教建筑”。横亘于门前的涂门街、车水马龙、川流不息。街道是旧名,而街道的面貌却已是明快的当代风格。而清净寺,则一如她的名字,在当街闹市却清净得有点出类拔萃的孤高。
站在热闹非凡的畅达主干道上,体味闹与静的并立与包容,体味在并立与包容之外的幽远意义。这座异域风格明显的建筑,赫然立于城市的主干道,鲜明地亮出泉州与生俱来的开放和包容的雍容。清净寺创建于公元1009年(北宋),又是一个千年轮回。这意味着领风气之先的泉州,早将开放与包容,纳入了她的禀性之中——传统和开放,或许从来就没有对峙过,而只能说,开放这一特质,原本就是泉州所坚持的一种传统。
于是,清净寺,巍峨壮观地挺立千年,一如对一种传统的热忱坚守,一如既往地陪伴着泉州从历史中款款走来……这样默想着,在清净寺的大门楼下,举头仰望。当目光透过头顶的圆形穹顶拱门望向更高远的蓝天时,眼睛不觉有了热泪盈眶的湿润。这与信仰无关。
大门楼的大门朝南,正对着现在的涂门街。门楼高12米,基底宽6~7米,门宽3~4米,由青,白岗石砌成,分为外、中、内三层。第一、二层皆为圆形穹顶拱门,第三层为青石做的圆顶。顶盖采用中国传统的莲花图案,代表着崇尚圣洁清净。楼顶四面环筑“回”字形的城垛。门楼的正额横嵌阿拉伯文浮雕石刻。整座寺庙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的形式建筑而成,阿拉伯风格浓郁,造型巍峨壮观。
清净寺仅是短短数百米涂门街的一个代表建筑。自唐朝开始,泉州的海外交通日趋发达,至宋元时期发展为“东方第一大港”,古泉州城中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特别是来自中东地区的商人。这段繁华,造就了历史上最为开放,包容和发达的泉州城。当时的涂门街上,曾经建有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天主教和道教的寺庙,经济社会的繁荣,文化的包容,可见一斑。
建筑,是灰色的。而建筑所承载的城市人文内核,却挥之不去。今天仍在灿烂商海中破浪前进的多姿泉州,完好的建筑遗存还一如既往地由内及外传递出她气质中的执着坚守和包容开放,商海波光中仍奔涌流泻出迷人的魔幻之光。
TIPS
出行 福建省外的行者,专程去采州的可能性不高,但如果去厦门的话,建议不妨抽出一天时间去看采州。厦门松柏汽车站有发往泉州的汽车,车程1.5小时左右,票价23元。从清晨6:05至晚8:30每半小时一班车,非常方便。
住宿 泉州行走一天时间足矣,建议返回厦门住宿。当然,体验采州古城月夜,也不失为旅途增色。特色住宿建议选择西街旧馆驿青年客栈。标志非常明显,找到开元寺就一定能找到客栈。
交通 泉州公交发达,城中看点几乎都能通达。采州古城(涂门街—中山路—西街—带)强烈建议徒步旅行,这样才能安静地细看采州每个侧面。
饮食 在泉州,只要走在中山路上,就不愁找不到地道好吃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