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能源地缘政治战略分析及对策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PF07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进入21世纪,由于能源资源的相对匮乏使得世界各国特别是石油消费大国在地缘政治中的角逐核心逐渐转移到对能源资源的争夺,特别是对石油这种具有特殊战略价值的能源的争夺上。石油的生产、运输、贮存的安全保障以及石油供需、油市波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都将成为未来世界能源地缘政治的核心问题。世界石油市场已经拉开了结构调整的序幕,呈现利益和矛盾交织、合作与竞争并存的局面。对此,中国作为亚太地区经济发展最快、石油消费量大、对外依赖程度日趋上升的发展中国家,在未来能源安全战略中应有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能源地缘政治战略对策,以确保中国的能源消费安全。
  [关键词]能源;地缘政治;战略;对策
  [中图分类号]F41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06)06-0010—(04)
  
  一、世界能源地缘政治新格局
  
  (一)“三分天下”之格局
  伊战的结束和亲美政权的建立,使得以美国为首的美英国家在中东地区产油国家中的影响大大提升,并且表露出了美国争夺石油资源不仅在于确保自身需求得以满足,更有控制这一战略资源进而维护其世界霸权地位的长远意图。同时也意味着世界能源地缘政治格局将发生深远而重大的变化。从目前能源地缘局势来看,已经开始形成以美国为主导、供应“三分天下”的国际能源战略新格局,即美国控制的伊拉克石油影响大幅回升,并在美国直接控制下成为调节国际油市的重要杠杆之一;欧佩克影响虽不可低估,但将面临挑战;而俄罗斯、非洲等非欧佩克产油国将呈强势。
  
  (二)挑战欧佩克
  钻探率只有23%的伊拉克,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根据有关预测,国际大石油公司2004—2010年在伊拉克的勘探开发累计投资可能达到300多亿美元,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美英公司将会控制战后伊拉克大油田70%以上的权益。而当前沙特的石油储量除探明的2600亿桶外,至少还有1500亿桶可开发潜力,主要集中在北部与伊拉克接壤的地区,而美国石油公司在伊拉克大举开采石油,就意味着同沙特阿拉伯争夺地下石油资源。目前,欧佩克国家仍将是主要的石油输出国,预计到2020年,当世界消费45亿吨~50亿吨石油时,欧佩克的产量将占60%~65%。也就是说,届时世界石油对欧佩克,特别是中东产油国的依存度将会更高。而俄罗斯、里海沿岸国家、非洲非欧佩克成员的影响也在增强。特别俄罗斯石油储量和产量分别占世界总量的13%和12%,天然气储量居世界之首的优势,以“突破北美,稳定西欧,争夺里海,开拓东方,挑战欧佩克”的石油战略,将逐步确立其能源人国的地位。俄国尤科斯石油公司首席执行官库克斯新近雄心勃勃地宣布:到2009年,俄罗斯的原油出口量可达到1100万桶/天,从而超过沙特阿拉伯。里海沿岸国家如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的石油产量将从2001年日产量370万桶提高到2025年的630万桶。目前非洲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已分别达到世界总产量的11%和4%,而且后劲十足。非洲除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外,其余产油国都不是欧佩克的成员,不受欧佩克石油政策的约束,日产量将从2001年的270万桶提高到2025年的690万桶。可见,欧佩克正受到非欧佩克成员国的严峻挑战。
  
  二、世界能源地缘政治新格局下的中国
  
  自1993年中国由石油出国变成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进口量逐年增大,自给率明显下降。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中国的原油储量在世界各国中位居第十,仅占世界总量的1.5%,而能源总消费位居世界第二,日耗石油量为546万桶,占全球消费量的6.5%,仅次于美国(25.5%),石油对外依赖程度已达32%。据有关预测,到2020年中国石油消费量最少也要4.5亿吨,届时60%需进扣。2030年将激增至80%以上。由此可见,中国的能源安全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是一个关系到中国能否实现和平崛起的问题。
  
  (一)世界能源需求结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从当前世界能源需求结构的推测来看,到2020年世界主要消费区仍将是北美、欧洲、亚太三大区域,而亚太地区将位居首位,其份额将占世界石油总量的30%。也就是说,以中国、日本、韩国为主的亚太地区将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市场,这将是世界能源需求结构的重要突变。从东北亚地区能源需求结构来看,近年来能源需求总量在世界能源需求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在不断提高,已成为世界上石油缺口最大和石油消费增长最快的地区。目前,东北亚地区的能源需求占世界能源需求总量的比重已近1/5,日本、中国和韩国的能源需求则占到东北亚地区能源需求总量的98%以上,尤其是中国石油市场需求增势强劲。2003年中国石油消费首次超过日本而位居世界第二。可见,在世界地缘政治新格局下,中国不仅要与北美、西欧等石油消费国进行能源再分配的竞争,同时也要面临与日本、韩国等石油净进口国进行能源购买的抢夺,其能源供给安全让人担忧。
  
  (二)世界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错位对中国的影响
  从世界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来看,存在着生产区构成与消费区构成的严重错位现象。中东(尤其是海湾地区)、非洲(尤其是北非地区)、北美、中南美洲和前苏联地区是世界上重要的富油区域,而西欧和亚洲原油储备在世界总储备量中所占份额很少。这样,除北美既是重要石油消费区又是石油储备区外,世界其他两大石油消费区——欧洲和亚洲——都是石油贫乏区,形成一种生产与消费错位现象。这种错位现象无形中增加了世界能源地缘政治的变数,也加大了中国在能源购买、运输、贮存等各方面的难度。
  
  三、中国能源地缘政治的战略分析
  
  由于能源特别是石油所具有的特殊战略价值,世界能源中心便成为各种政治力量争夺的焦点。而世界能源中心的转移,将会导致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发生相应变化,新的世界能源地缘政治图景也会相应呈现..与此同时,为了自身国家的经济利益和能源供给保障,各国新的能源地缘政治战略也因此而出。中国作为能源消费量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能源地缘政治新形势下,为适应能源资源战略的转变需制定一套中长期的能源安全战略。
  
  (一)中国能源地缘政治关系
  既然是能源地缘政治战略,当然首先要考虑地缘政治的关系。从中国能源进口来看,能源来源主要从中东、北非、南美以及俄罗斯进口,关注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地缘政治关系,对中国的能源消费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1.中国与中东地区
  在中东地区,与中国同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产油国,本应具有良好的合作前景和稳定的地缘政治基础。但美国为首的英美国家以北约东扩、人权输出、反恐限核等为借口大肆干涉中东事务,对中东产油国实行各种不尽合理的经济制裁,企图控制该地区的石油资源而维护其世界霸权的地位,从而很大程 度上影响了中国的能源消费安全系数。中国的原油进口一半来自中东的沙特阿拉伯、阿曼、伊朗和也门等国,且近年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而探明储量非常丰富的伊拉克、科威特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却处于美国的垄断控制之下,与中国交易较少。由于该地区政治、社会的特殊性,以及严重的国际冲突,都给中国能源进口稳定性布上了阴影。
  2.中国与非洲地区
  在非洲,中国具有良好的国际政治基础,中国一向与非洲人民相处友好,具有较好的合作环境。非洲石油蕴藏丰富,已探明的石油储量约950亿桶,占世界总储量的7.3%,由于新勘探技术的运用和新油田的陆续发现,非洲石油储量还在不断增加,2003年储量增长12.42%。非洲石油不仅油质好,成本低、易运输,而且远离动乱中心,相对安全。在该地区中国主要以安哥拉、苏丹和刚果等非欧佩克石油生产国为基地;但探明储量更为丰富的利比亚、尼日利亚和阿尔及利亚欧佩克成员国,中国却涉足很少,这应该是中国在以后的能源战略中加强关注的国家,非洲比中东地区更具有保障性。
  3.中国与南美、欧洲
  在南美以巴西,在欧洲以俄罗斯为基地,中国一度把俄罗斯作为能源供应的主要来源地,特别是天然气资源。从地缘政治上来讲,互为邻国,运输线路最短且具有良好的政治基础和地区性战略关系,是最现实的能源来源渠道之一。但能源对于俄罗斯来说更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它不仅是一种经济商品,更多的是一种战略物资,一种能源武器。近年来,能源出口一直占俄罗斯GDP的20%以上和外汇收入的50%~60%,俄罗斯经济增长的近90%得益于能源出口的拉动。因此,普京政府对能源出口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力求对国际石油战略格局施加更大的影响。出于对国家利益和地缘政治的考虑,俄罗斯不会轻易将石油供给任何一个国家,包括中国。中日间的“安大线”与“安纳线”之争,俄白的“斗气”等都反映了俄罗斯的能源武器化战略特点。
  
  (二)中国的能源消费安全
  能源消费安全方面,中国是东北亚地区最大的石油消费国,能源消费安全面临着世界石油消费国的严峻挑战。由于石油生产区与消费区的严重错位,能源消费安全保障系数大大降低。在目前看来,还没有任何一种能源能代替石油在一个国家经济中的地位。《BP世界能源统计2006》的数据表明。以目前的开采速度计算,全球石油储量可供生产40年,天然气和煤炭则分别可以供应65年和162年。BP集团首席执行官约翰·布朗勋爵指出,尽管能源价格上涨,但无论是石油还是天然气,实际的供应短缺并未出现。目前全世界年产原油38亿吨,除_,本国使用外,真正进入国际石油贸易的只有22亿多吨,其中美国年进口石油7亿多吨,占世界石油贸易总量的1/3。日本年进口石油2.6亿吨,韩国、德国、法国等年进口石油都在1亿吨以上。尽管目前世界石油供需基本平衡,且生产能力略有节余,但在能源交易背后往往是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乃至军事上的博弈。美国的武力优先能源战略、俄罗斯的能源武器化战略都充分体现了能源在各国的地位。中国的能源消费安全取决于两个方面:与产油国的政治经济关系的交往程度;与消费国之间能源消费冲突程度。简而言之,就是产油国是否敢于或愿意将石油卖给中国和中国是否有能力与消费国进行石油的争夺。从东北亚石油消费国来看,日本进口的石油全部来自中东,其中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占24%,沙特占23%,伊朗占13%,卡塔尔占10%,科威特占7%,阿曼占6%,其他占17%。韩国进口的石油70%以上来自中东地区。这与中国的主要能源来源地、能源运输路线大致相同,不难看出中国的能源竞争压力较大。
  
  四、中国能源地缘政治的战略对策
  
  能源战略与经济战略密切相关,而以石油为主的能源战略意义又更为突出,远远超出了经济领域,成为后冷战时期国际战略领域的新焦点。特别是1965年,石油在世界能源消费中以39.4%的比例取代了煤炭而成为主要能源,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了石油时期。一个国家特别是一些石油消费大国能否充足、稳定且价格合理地保证石油安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军事安全。所谓石油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获取的石油资源持久、稳定、足量地满足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状态。石油安全的目标不仅强调一个国家(或地区)石油资源的自主度和国际竞争力,同时也主张从国际市场进口一定量的优质石油以增强国家石油安全。而当前人类正面对着一个错综复杂的、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虽世界格局继续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美国称霸全球的妄想,控制世界能源以达到垄断全球经济,从而主宰世界的企图仍显而易见。中国的能源战略也给亚洲地区的地缘政治带来冲击。中国需要处理好两类周边关系:同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的前苏联地区之间的关系;同东亚、南亚和东南亚诸多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能源竞争关系。
  
  (一)积极加大对国内能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本国拥有充足的、稳定的能源资源是能源消费最安全的基础。从目前来看,中国的能源开发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随着勘探和开采技术的提高,中国的能源探明量和生产量也不断提高。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中国在西部地区发现了大量的油气资源。但中国的海上钻探特别是深海钻探能力还很薄弱,而这又是中国能源开发潜力最大的环节,必须进一步提升海上钻探技术能力、炼油能力,以提高国内油气生产量;同时加大新能源、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减少对国外能源的依赖程度,以保证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能源需求。
  
  (二)积极推行务实的外交手段是能源地缘政治的安全保障
  良好的地缘政治环境是能源政治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证。中国应加强能源外交活动,不仅要与周边国家,如日本、韩国、印度等国搞好外交关系,同时也要与中东、非洲以及俄罗斯、南美等石油生产国进行多层面、多方位的外交活动,营造良好的国际政治环境,实现与石油进口国达成互利共赢的能源分享战略,与石油出口国达成“双赢”、“多赢”的能源贸易战略,形成合作与竞争并存的能源安全战略机制。
  
  (三)积极参与石油出口国石油企业的基础建设和投资
  能源的合作不能仅仅停留在贸易的单一层面上,还应主动地参与到石油出口国在石油勘探、开采、管道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当中或进行投资管理,加强我们的主动权和支配权。美国剑桥能源研究会主席丹尼尔·耶金在2003年4月8口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听证会上作的《全球能源安全》的发言中指出:“欧亚大陆、西非、拉丁美洲、加拿大是未来石油供应增长值得关注的地区,因此,美国需要重视这些地区的石油开发。”在经济全球化、资源全球化的世界大环境下,中国同样需要重视这些地区的石油开发,以此进一步巩固已有的石油基地,开拓新的石油基地。一方面要坚持进口多元化的方针回避 风险,另一方面必须确保在具有战略重点的富油国建立起稳固的石油供应基地,改变能源消费的被动局面。
  
  (四)加强能源运输和能源储备能力
  在世界能源消费区与生产区严重错位的格局下,要能充分、稳定地保证能源供给,能源的运输能力也不可忽视。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进口石油有90%是由国际油轮市场提供服务,中国自身仅仅承担了10%的运输量,这种运输能力让人担忧。目前中国有90%的石油通过海上运输,其线路为波斯湾、马六甲海峡、中国南海。在这条线路上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因素:首先是美国在印度洋上具有很强的制海权,直接威胁着中国的海上运输;其次是中国与印度的边界纠纷、中国南海各种争端都给海上石油运输增添了众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必需加强海上石油运输队伍的建设,发展强大的护卫海军为油轮运输提供安全保障。同时加强和改善与沿线国家的地缘政治关系,调整好大国之间的权益竞争关系是实现海上石油运输安全的长远之计。此外,陆上能源运输也十分重要,特别是在俄罗斯、中亚地区及里海沿岸国家日趋成为能源地缘中心态势下,加强中俄、中哈等油气管道运输建设对中国未来能源供应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此外,国家的能源储备能力也必须增强:一是自然地下储备,对油井进行有意识地封存,在急需时再开采取用。二是建立石油储备基地。根据国际能源机构表示,要保障国内能源供给安全,能源消费国应该拥有90天的能源储备能力。美国的石油储备目标是5.8亿桶,可供300天使用,日本拥有160多天使用的石油储备。而中国日前仅达到30天的能源储备量,具有一定的能源消费安全风险。石油储备应是石油供给中断的第一道防线,我们必须从战略上认识石油储备的价值。
  综上所述,中国的能源地缘政治战略应该是全方位、多角度的,要用长远的战略目光来审视当前世界错综复杂的能源地缘政治格局。建立一个内外兼备、多元供给、运输安全、储备保障的能源地缘政治战略体系,是非常适合中国中长期能源消费安全需要的,也是适合中国能源地缘政治特点的。当然,在全球局势变化多端、世界格局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要用发展的目光审时度势,随时调整中国的能源战略对策,以便在世界强烈的能源地缘政治博弈中处于优势地位。
  
  责任编辑 张岩林
其他文献
[摘要]石油天然气对外合作项目经济评价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自营项目相比,对外合作项目经济评价在三个方面有所不同:投资与成本费用界定不同;税费的适用不同;评价结果的表述不同。对外合作经济评价的主要目的,就是合理确定项目、中方及合同者三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其中分成比是经济测算的核心内容。在项目的不同阶段,合同者的分成比不同。寻找各阶段分成比变化关系,是构建分成比函数的关键。分成比函数的构建遵循以下原则:(
期刊
摘要 经验主义与建构主义反映了人类宪政发展历程中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体系。经验主义强调宪政秩序的自我生成性,而建构主义则认为宪政秩序是人类理性设计和精心选择的结果。对于中国宪政建设而言,一方面,由于中国传统秩序缺少生成现代民主宪政的土壤,建构主义成为了一种必然的选择;另一方面,作为一种经验性知识,宪政只有建立在不断的实践基础上,并依赖于厚实的宪政文化和法治传统,才具有可靠性。  关键词 经验主义;建构
期刊
[摘要] 高校对外行贿行为是一种比较隐蔽的贿赂行为,多发生在校办产业经营、科研项目发包和各类评估、评价过程中,其治理受到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必须从加强法制建设和制度建设、改革评价体系、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改革校办产业管理体制等多方面入手综合治理。  [关键词] 反腐倡廉;行贿;治理    高等学校作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事业单位,在开放的办学环境下,受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和侵蚀,各种贿赂行为也不同程
期刊
[摘要]国民党1927年的清党分共造成了其农村基层组织瘫痪、基层人才逆淘汰,随着农工党员的锐减、意识形态的越趋保守、阶级基础的日渐精英化,国民党脱离了农村,成了城市型上层党,成为以政治控制为主的执政党。这一转变导致了国民党以后推行农村改革的失败。  [关键词]国民党;清党;农村改革  [中图分类号]K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07)06-0063-(04)   
期刊
摘要 生态文学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但多数的生态文学作品只是将“文学”作为表达对“生态”认识的载体,简单地表达对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批判。通过对《困豹》等小说文本的分析,笔者认为生态文学在关注生态的同时还要注意对文学本身的建构,并在其中寄寓更多的人文关怀和理性思考。  关键词 生态文学;《困豹》;生存困境;精神困境  中图分类号 I20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
期刊
[摘要] 在自然主义文学文本中,传统西方文学中与意识形态相关的社会、政治、道德、宗教主题开始消解,意象开始取代原先观念体系所派生出来的具体叙事意图即具体的观念性主题,居于作品的中心,这正是现代主义叙事作品主旨隐遁而意象弥漫的开端。  [关键词] 自然主义;现代主义;主题;意象    一、“主旨”的隐遁    传统西方作家普遍怀着满腔改良社会的善良愿望和热情,习惯于用人道主义的思想武器来批判社会中存
期刊
[摘要]IASB 2004年发布的IFRS 6只是一个仅涉及采掘活动局部生产阶段的过渡性准则。IASB最终目标是开发一项全球趋同的、涉及采掘行业全部上游活动的矿产资源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以代替IFRS 6。目前,IASB正重点研究储量/资源的定义及其确认与计量问题,尤其是矿产资源资产的现行价值和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未来的采掘行业会计准则的内容将受FAS 16、FAS69等美国准则的影响;在计量方面,很
期刊
[摘要]情与理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对重要范畴。情理范畴的产生与传统哲学的人性论、情性之辩密切相关。唐宋之际的情理范畴多得哲学的沾溉,体现出双峰对峙而又融合的特点,由唐宋之际的情理论可以见出古代文论情理范畴发展的特点。  [关键词]范畴;情理;理学;体用一如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07)06-0081-(05)    范畴一词,出自《尚书·
期刊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实现经济快速增长付出的代价过大。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在全面把握中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当前的发展实际出发,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种改动使其内涵发生重大变化,这是中国共产党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又一次飞跃,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十七大报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发
期刊
[摘要]目前对创新能力的研究侧重于企业层面和国家层面,对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研究很少。中国石化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测评29个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石油化工产业在29个产业中位居第15位,聚类分析属于第五类。石化产业应找出制约石油产业组织创新发展的原因,制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产业自主创新;创新能力;主成分方法;评价指标;石油化工产业  [中图分类号]F407.2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