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青海省紫花苜蓿越冬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来源 :青海草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ao5211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海省引进紫花苜蓿种植以来,获得了较高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由于苜蓿越冬率普遍较低,造成了经济效益不高、难以大面积推广的局面.破解紫花苜蓿越冬率低,切实提高紫花苜蓿产量、稳步扩大优质豆科饲草种植面积,是省内当下亟待解决的课题.
其他文献
为研究渠内水对渠基土冻结过程的影响,采用由箱体、制冷系统、补水系统和量测系统构成的冻胀装置,进行了开放系统下的停水渠道和过水渠道的室内模型试验,研究渠基土的温度场、冻后含水率和冻结过程中马氏瓶补水量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渠道断面形状和渠内水体影响渠基土温度场的分布,停水渠道和过水渠道在靠近渠槽线附近的等温线形状和疏密程度不同,渠基土的断面温度场分布不均,过水渠道仅在水位线以上的渠基土内出现负温;停水渠道和过水渠道的马氏瓶累积补水量分别为16 873 mL和16 05 1 mL,马氏瓶补水分为快速补水、
准确估算参考作物蒸散量(ET0 )对于区域水资源管理和灌溉决策有着重要意义. Hargreaves-Samani模型(HS)是目前公认结构最简单且精度较高的ET0估算模型.为了进一步提高HS模型预测精度,采用蜂群理论和广西盆地20个气象站(1961—2019年)数据对HS模型全局校准,使用1961—2000年数据对HS模型进行校准,2001—2019 年数据在日、月、年尺度上验证.结果表明:全局优化后的经验参数C,m和a中,参数a随地形起伏差异较大,而参数C和m差异较小;校准后HS模型(平均MAE和R2分
为了探明不同施肥组合对高寒旱作区域苦荞产量的影响,实现最佳苦荞产量目标下的最优施肥方式和施肥组合,一方面提高苦荞的产量,另一方面降低肥料的施用量,进而减少农田的面源污染.结合拉萨河谷区域的苦荞种植和肥力特征,采用“3414”肥料效应试验,建立肥料效应方程,探索苦荞的最佳施肥模式和最优肥料配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方式下对苦荞产量表现的差异极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施肥方式为N2P2K3 (氮、磷、钾含量分别为34.5,36.0,30.0 kg/hm2 )下苦荞的产量最高;肥料互作效应分析显示氮、磷互作效应
针对多机组正向进水泵站前池内存在不良流态的问题,采用CFD与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开机工况下的泵站前池流场进行了研究,提出一种利用阵列式隔板整流的措施,并评判了阵列式隔板整流的效果.计算结果表明:在4种不同开机工况下,前池内均存在大范围的回流与旋涡区,前池出口断面流速均匀度为38.42%~57.39%,水泵进水条件较差.为改善正向进水泵站前池的不良流态,提出一种利用阵列式隔板整流的措施.采用阵列式隔板整流后,前池内回流与旋涡区得到减小、转移,回流与旋涡区对主流的挤压明显减弱,前池出口断面流速均匀度提
为了提高滴灌系统水力设计的准确性,基于有限元原理,提出一种计算薄壁内镶贴片式滴灌带能量损失和灌水均匀度的方法,局部水头损失根据贴片式滴头结构、管内压力和管道壁厚确定,沿程水头损失通过改进Darcy-Weisbach公式编写计算机程序,分析了不同滴灌带的水头损失及均匀度变化规律,并与《微灌工程技术规范》中推荐计算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管道总水头损失hw 随入口压力的增大而增大.随着滴头间距的增大,相同管长和压力下滴头个数减少,毛管总水头损失hw减小;滴头间距较大时,水头损失的规范值远低于本模型计算值
选择符合农田灌溉水质要求的3种灌溉水源(农村生活污水一级处理水R1、二级处理水R2、河道清水R3),3种灌溉水位调控(低水位W1蓄污(雨)上限为50~70 mm,中水位W2蓄污(雨)上限为50~100 mm,高水位W3蓄污(雨)上限为50~150 mm),用以开展不同灌溉水源和水位调控对稻田土壤氮素和有机质养分的影响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农村生活污水再生灌溉稻田0~40 cm土层土壤氮素以NH4+-N为主,NO3-N含量较低,NH4+-N相对比较稳定,且呈此消彼长的变化趋势,NO3--N更易于随水分向下迁移
以科尔沁沙地扎鲁特旗退化草甸为研究区,应用大数据平台对草甸退化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价,对区域内2005~2017年共13 a的气象资料、草地植被盖度、生物量以及2005、2008、2011、2014、2017年的草地退化、沙化面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植被盖度与各气象指标的相关性依次为三季度蒸散量>二季度蒸散量>三季度温度>三季度降雨量>一季度温度(P<0.05),且与四个季度的温度和一季度蒸散量呈负相关关系,与其他气象因子呈正相关关系;植被盖度随三季度蒸散量和温度的协同变化而变化,也受二季度蒸散量和
现阶段高寒地区矿山植被恢复技术已取得成功经验,但是就如何发挥长期效益、巩固治理成效还在探索阶段.通过对青海省生态脆弱区生态修复项目的分析认为,采用围栏阶段性封育、更新复壮、鼠虫害治理和落实责任等措施,可以避免生态脆弱区矿山植被修复后的二次退化,是实现修复区长期治理的重要途径.
青藏高原位于亚洲内陆,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总面积达到250×104 km2,地形复杂;其气候受多种因素影响,紫外线辐射强,气温低,日照时间长,氧气稀薄.在如此条件下,青藏高原上生存的生物为了适应低氧的恶劣环境,形成了独特的低氧适应机制.本文对青藏高原上独有的动植物对于低氧的特殊适应机制进行论述,为研究青藏高原生物低氧适应机制提供思路和借鉴.
绿绒蒿为一年或多年生的草本,罂粟科绿绒蒿属植物.除一种产自西欧,其余48种都分布在喜马拉雅地区;其中大部分绿绒蒿生长在海拔3000~4000 m的青藏高原上.绿绒蒿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而且还可入药,有研究表明绿绒蒿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消炎、护肝、保护心血管等作用.本文通过对绿绒蒿的分类、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研究的阐述和对现有研究的概括总结,为绿绒蒿植物的开发利用提供新的思路.